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的五個安全是什麼
擴展閱讀

石油的五個安全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9 05:20:07

中石油承包商管理有個嚴把「五關」的說法,請問具體指什麼

中石油承包商管理有個嚴把「五關」的說法:
1.嚴格落實甲方安全主體責任,堅決杜絕「以包代管」和「包而不管」,確保工程建設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都處於受控狀態。
2.建立健全規章管理制度,將承包商納入本單位的HSE管理體系。
3.嚴格HSE資質准入,所有承包商必須在中國石化建設工程市場資源庫中選擇,必須同時具備合格的業務資質和安全資質。
4.規范承包商安全教育培訓,強化責任落實,注重培訓實效。
5.嚴把HSE協議關,各單位與承包商簽訂施工或服務合同時,必須同時簽訂HSE管理協議。
【拓展資料】
一、HSE管理原則是什麼?
九項原則:
1.任何決策必須優先考慮健康安全環境。
2.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條件。
3.企業必須對員工進行健康安全環境培訓。
4.各級管理者對業務范圍內的健康安全環境工作負責。
5.各級管理者必須親自參加健康安全環境審核。
6.員工必須參與崗位危害識別及風險控制。
7.事故隱患必須及時整改。
8.所有事故事件必須及時報告、分析和處理。承包商管理執行統一的健康安全環境標准
HSE管理九項原則是對集團公司HSE方針和戰略目標的進一步闡述和說明,是針對集團公司HSE管理關鍵環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行為准則。HSE管理原則與HSE方針和戰略目標共同構成集團公司HSE管理的基本指導思想。
集團公司在編制說明中對管理原則逐條進行解釋。其中,在「任何決策必須優先考慮健康安全環境」中指出,HSE工作首先要做到預防為主、源頭控制,即在戰略規劃、項目投資和生產經營等相關事務的決策時,同時考慮、評估潛在的HSE風險,配套落實風險控制措施,優先保障HSE條件,做到安全發展、清潔發展。
在「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條件」中指出,員工應承諾遵守安全規章制度,接受安全培訓並考核合格,具備良好的安全表現是企業聘用員工的必要條件。企業應充分考察員工的安全意識、技能和歷史表現,不得聘用不合格人員。

Ⅱ 中石油規定五個零容忍是什麼

中石油規定五個零容忍是對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零容忍,對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零容忍,對沉不到基層、不主動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現象零容忍,對工作成效和質量不高的情形零容忍,對吃拿卡要、同城吃請、帶彩娛樂等現象零容忍。

(2)石油的五個安全是什麼擴展閱讀:

2017年3月10日,中國石油黨組書記、董事長王宜林強調,在平時的監督過程中,中國石油特別做到對信訪,包括專案轉辦的信訪舉報案的處理。從制度上要保證監督責任的落實,做到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這一點上,要堅決執行好中央的決定,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

同時,在監督執紀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四種形態,尤其是對被舉報的人,只要對黨忠誠、願意配合組織做工作,都給出路。把問題處理清楚是目的,也體現了我黨一貫所倡導的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中國石油將一如既往地把這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王宜林:中國石油狠抓黨的建設做到反腐敗全覆蓋零容忍

Ⅲ 中國石油hse方針是什麼

法律分析:中國石油HSE的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全員動手,綜合治理;改善環境,保護健康;科學管理,持續發展。中國石油HSE的目標:追求最大限度的不發生事故,不損害人身健康,不破壞環境,創行業一流的HSE業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三十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Ⅳ 石油安全指的是什麼

石油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及時、足量、經濟地獲取石油供應,以保障社會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持續、協調發展的能力和狀態。
由此可見,石油安全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有一定的范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界定:
首先,石油安全屬於國家經濟安全范疇,其內涵是由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目標決定的。不同的國家,其經濟戰略安全核心的內涵不同,如石油凈出口國的經濟安全戰略核心是確保生產出來的石油能夠以合理的價格銷售,而石油凈進口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是確保石油供應的安全。
其次,石油安全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復合范疇,可包括石油的供應安全、消費安全、生產安全、產業安全、使用安全乃至生態安全、環境安全等眾多層面,也可特指其中的某一個層面。但通常意義上石油安全是指從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角度考慮的石油供應安全。
再次,影響石油安全的因素極其復雜,包括資源、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方面。這些因素的變化,有些是可控的、常態的,有些是不可控、非常態的。
石油的非一般商品屬性,導致了其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防安全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油氣資源的非再生性、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過快增長的需求量,以及偶然發生的政治事件、突發的戰爭,常常促使石油供應中斷和價格暴漲,甚至引發石油危機。
石油供應凈中斷日期持續時間(月)平均總供應量下降量(百萬桶/日)中斷原因1951.03—1954.10440.71951年5月1日伊朗油田國有化,隨後幾個月阿巴丹地區發生動亂和罷工1956.11—1957.0342.0蘇伊士戰爭1966.12—1967.0330.7敘利亞過境費爭端1967.06—1967.0822.0「六日戰爭」1970.05—1971.0191.3利比亞價格爭端1971.04—1971.0850.6阿爾及利亞—法國國有化斗爭1973.03—1973.0520.5黎巴嫩動亂使運輸設施遭嚴重破壞1973.10—1974.0362.6阿以戰爭,阿拉伯石油禁運1976.04—1976.0520.3黎巴嫩內戰,向伊拉克的出口受到影響1977.0510.7沙特油田受到破壞1978.11—1979.0463.5伊朗革命1980.10—1980.1233.3兩伊戰爭1990.08—1990.1034.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風暴1999.04—2000.03123.3OPEC(伊拉克除外)為提高價格而削減產量

石油供應中斷的歷史記錄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發生了數次重大的石油供應中斷、市場激烈波動的事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對那些石油進口依賴程度高的國家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經濟的大動盪。
其中,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是兩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阿拉伯國家發動了石油禁運。由於美國對以色列在軍事政治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由於缺少1.16億噸標准煤能源,生產損失930億美元;日本缺少0.6億噸標准煤能源,生產損失485億美元。據美國經濟學家研究,該次石油危機不但終結了美國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態勢,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也使得歐洲及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2.5%和7%。
1979—1981年,爆發了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的爆發使得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飛漲到34美元。伊朗國內革命、兩伊戰爭的爆發,對該地區石油供應能力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上漲了近3倍。這次石油危機又一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這次石油危機中下降了3%。
此外,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了海灣戰爭。當時國際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內從每桶14美元突破到了40美元。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石油危機的產生,使人們一直憂慮的礦產資源的消耗可能造成枯竭的問題變成了礦產資源的供應中斷和價格暴漲問題,其實質都是必將導致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變得脆弱。石油危機不僅是個石油供應量的問題,也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軍事問題和政治問題。由於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的需要,各國開始研究和重視保障石油安全問題。
因此,對於石油需求國而言,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的石油,能夠保持長期以合理的價格,持續、充足、穩定的供應。事實上,各石油需求國早已視「石油供應安全」為其最為核心的能源戰略目標。
影響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種多樣且互相關聯的,主要可以分為:資源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運輸因素和軍事因素等。
資源因素 資源因素是影響石油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資源豐富的國家,石油安全性高,反之則低。但是,由於世界石油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石油資源又是可全球配置的資源,因此,完全自給自足的石油資源供應既不現實也不一定最優,因為進口的風險成本也可能低於完全自給自足所增加的成本。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石油安全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對石油資源的需求變化,進而影響到國內外石油市場,而且還表現在能否有充足的外匯支持進口,並抵禦石油市場的價格上漲;另外,經濟因素還決定著石油是否會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代替。
技術因素 石油行業是技術性極強的行業。技術進步可以降低邊際開采成本,增加石油資源的勘探能力,增加石油可供量。新型能源開發與利用上的重大技術進步將使資源替代成為可能,從而緩解石油安全的緊張狀況。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石油安全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石油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惡化造成對石油安全供應的影響;二是石油出口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對石油安全供應的影響;三是地緣政治影響石油進口國國家間、出口國國家間和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的關系。
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對石油安全的影響極大,主要表現在國家政府所制定的有關石油資源開發、利用、進出口、消費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上。
運輸因素 在石油生產與消費市場錯位及進口石油比重較大的情況下,運輸狀況是石油安全的瓶頸環節,它與運輸距離、運輸線的安全狀況、運輸方式以及進口國對資源運輸線保衛能力的強弱有關。
軍事因素 軍事因素對石油安全的作用包括對石油運輸安全的保障能力、對重要海峽的控制能力和對主要資源產地的軍事干預能力等方面。

石油化工企業安全工作內容包括哪些

石油、天然氣以及它們的加工產品均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石油、天然氣中還含有有機硫、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石油化工企業的許多裝置都在高溫高壓下運行。所以,「安全第一」在石油化工企業中是千真萬確的指導方針。為了保證安全生產,石油化工企業都制定了嚴格的安全制度及具體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
(1)設立安全組織機構:從公司總部至生產車間都成立安全委員會,配置專職安全員、兼職安全員,負責安全工作。500人以上企業要求成立消防隊,工廠配置專職消防員,車間班組設立義務消防員。
(2)實行安全生產責任制:企業主管為安全第一責任人,將生產裝置生產安全承包到人,落實每個人的安全責任。
(3)實行安全巡迴檢查制度:對各安全點巡迴逐一進行檢查。
(4)配備完善的消防設施和防毒用品:如配備消防蒸氣管網、安全栓(如水龍帶、噴槍等)、各種滅火器材(滅火機、滅火器)、砂包、防毒面具、氧氣呼吸器等,並對消防器材及防毒用品定期檢查更換。
(5)安裝監測儀器:如燃爐火焰監測器及現場甲烷、硫化氫濃度超標警報器。
(6)實行設備維護保養及強制保養制度:對鍋爐和壓力容器定期檢查鑒定,必須有勞動部門頒發的使用許可證。鍋爐及壓力容器操作者必須有當地勞動部門頒發的操作證。
(7)設立防火區警戒線:在防火區內嚴禁煙火,在防火區內用火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和制度。
(8)安全檢查制度:除巡迴檢查外,各級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9)事故處理:發生事故後,要調查原因,明確事故責任人,使廣大職工受到教育。
(10)建立安全教育制度,提高職工安全意識。
(11)建立安全獎懲制度。
(12)緊急停水、停電、停汽(氣)的處理方案。
(13)事故因素及措施。
(14)爆炸警報逃跑路線。
(15)有毒氣體蔓延的應急預案。
(16)氣體中毒救治方法。
(17)在醒目的地方張掛有關電話號碼,如火警電話、急救中心電話等。

Ⅵ 資源安全的五個基本要素是什麼

資源安全的五個基本要素是:資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運輸因素、軍事因素。

1、資源因素

資源因素是影響資源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自身的資源越豐富,對經濟發展的保障程度越高,資源供應的安全性就越高。如果我們不考慮其他因素,利用本國資源受外界不安全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就小,相對就比較安全。

2、政治因素

近幾十年的石油危機、石油供應中斷、石油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等無不與政治因素有關。

3、運輸因素

運輸的安全程度與運輸的距離、運輸線的安全狀況、運輸方式以及運輸國對資源運輸線的保衛能力的強弱有關。

一般來說,距離越遠,影響資源安全的因素越多,資源的安全性越低;反之,距離越近,資源的安全性就越高。也就是說,資源的安全性與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關系。

4、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資源安全的影響是一種間接的影響。對資源進口國來講,最主要的影響就是經濟能否支持進口資源所需要的外匯。如果沒有出口的強有力支持,就很難保障有充足的外匯用於資源產品的進口。

經濟因素還涉及到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價格的變動。對進口國來說,主要是價格上漲對進口能力和進出口平衡的影響。在和平時期,價格的劇烈波動是資源安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

5、軍事因素

軍事因素對資源安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運輸安全來說,擁有強大、反應快速的海上軍事力量,資源海上運輸線就會受到很好的保護。對重要海峽的控制能力也是保障資源運輸安全的重要方面。軍事因素對資源安全的影響還表現在對主要資源生產地的軍事干預能力上,一國對資源產地的軍事干預能力越強,資源就越有保障。

Ⅶ 什麼是石油安全

中國石油安全的核心思想應是:保內爭外。提出這一看法,主要基於以下思考:

(1)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難以遏制。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都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之間,經歷了人均能源消費量快速增長和能源結構快速變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過程。當前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開始加快,城市化進程開始提速,城市新型消費熱潮開始興起,汽車工業時代已近在咫尺,由此不難做出判斷,中國的能源消費進一步快速增長已不可避免。現代工業技術以及交通運輸業等,大都以利用石油為主,在中國經濟的現代化過程中,能源需求出現快速增長是經濟規律使然,其發展勢頭難以逆轉,強行予以遏制或改變恐怕不妥,很有可能導致產生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因此應順應發展需要,努力保障石油供給,不可因噎廢食,以致影響中國的經濟安全。總之,中國的石油安全策略必須有利於中國的經濟騰飛與和平崛起。

(2)國內的油氣資源應予以保護。中國的石油資源條件不理想,探明的可採石油儲量有限,產能也有限,根本不能滿足石油的增長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無計劃、無節制地挖潛開采,只能加快石油資源耗盡的步伐。從國家的長遠發展和石油安全考慮,國內的油氣資源應予以保護。目前中國陸上大多數主力油田如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油田等都已進入中後期開發階段,處於高含水、高采出階段,含水率高達85%以上,平均采出程度超過67%。[5]東部產區產量逐年遞減,西部產區的後備資源明顯不足,未能形成產區的戰略接替。海上石油產量及其所佔比重雖然逐年增加,但所佔份額仍比較低。總之,中國新增的原油生產能力難以彌補老油田的產量遞減,老油田挖潛已成為原油產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油穩產難度較大。有鑒於此,對於國內油氣資源,應在不斷加強勘探的同時,進行有計劃的開采。加強勘探是為了不斷增加新儲量,計劃開采則是為了有效保護本國資源。對於中國石油安全來說,這才是長遠之計。

(3)短期內石油在中國能源安全乃至中國經濟安全中的地位和影響難覓替代。國內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加上今後可能增加的新發現儲量,即使按2004年的產量水平開采,可供開採的年限也很有限。從目前資源情況看,逐年提高石油產量的思路並不足取,因為每年進行的勘探並不一定能獲得預期結果,而提高產量肯定會縮短國內石油資源的開采年限。在有限的時期內,要為石油迅速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其難度可想而知。目前中國的能源利用仍屬粗放型,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帶動的石油需求增長過快,造成石油供需缺口過大,因此即使實現了節約型的能效利用,仍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按目前國內的石油資源和產能,要滿足中國的石油需求,繼續擴大石油進口幾乎是不二的選擇。

(4)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以合理的價格,穩定、合法地獲取世界石油資源。從長考慮,應充分利用國際石油資源。從國外大量獲取石油資源勢必增大中國石油供應的不安全系數,但並不意味著必然導致石油安全危機,其中挑戰與機遇並存,關鍵是要以正確的態度和決策融入國際社會,遵守游戲規則,直面國際博弈;要徹底解放思想,肅清冷戰思維殘余影響,棄對立,求統一,以科學發展觀,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維護世界和平,與世界各國共求發展。

對於從國外進口石油的安全性,目前說得最多的是那條穿越馬六甲海峽的海上石油運輸線,對此憂心忡忡者甚多,其實大可不必,關鍵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而實現這一點,既需要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從自身做起。當今世界,能源已成為一個開放的、具有全球市場的系統,能源挑戰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中國的能源發展應從依賴國內資源的「自我平衡」轉變到構建國際化戰略的框架下,走資源和市場全球化的道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解決石油供應的關鍵應是國際合作,而不是對抗。時代變了,思考中國石油安全的思維方式也應跟著變。不能一提海上石油運輸,就滑入「受攻擊、受威脅」的窠臼中,而應多想想如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求取雙贏佳果。(來源:中國石油網)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Ⅷ 中石油的十五項制度是什麼,分別是哪些

中國石油十五項制度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HSE培訓管理規范》 、《行為安全觀察與溝通管理規范》、《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規范》、《工作循環分析管理規范》《啟動前安全檢查管理規范》《工藝和設備變更管理規范》
《作業許可管理規范》
《動火作業安全管理規范》
《高處作業安全管理規范》
《管線打開安全管理規范》
《腳手架作業安全管理規范》
《進入受限空間安全管理規范》
《臨時用電安全管理規范》
《挖掘作業安全管理規范》
《移動式起重機吊裝作業安全管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