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二戰為什麼是石油戰
擴展閱讀
彩光美白費用多少 2025-07-18 03:22:38
鑽石上不了是怎麼回事 2025-07-18 03:17:25

二戰為什麼是石油戰

發布時間: 2022-07-11 04:21:33

『壹』 二戰中最慘烈的太平洋戰爭,日本精銳之師為何打得美軍懷疑人生

太平洋戰爭是發生在1941年12月7日,而太平洋戰爭就開始於日本偷襲珍珠港,那個時候,美國雖說實力不是世界最強,但卻遠勝於日本,當時全世界的人都沒有想到了日本會突然偷襲珍珠港,這打得美國是措手不及,因為日本是有備在先,而太平洋又大多是島嶼,日本占據多年,對於地型很是熟悉,而且防禦工事也有很多,可謂是「天時、地利」都齊全,而美國的反擊則是頗為吃力,前期本打算憑借優勢兵力來「逐島必爭」,但是事與願違,被防守方日本打了個大敗。

在攻下硫磺島之後,美國方面這才正式反應過來,意識到自己的裝備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於是不打算跟日本打「游擊戰」、「地道戰」了,直接上坦克、推土機等重型裝備,強推了過去,這讓日本的精銳優勢盪然無存,從而逐漸的在太平洋戰爭中落敗。雖然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打的非常頑強,也一度打的美國懷疑人生,損傷慘重,但是還是抵不過美國的有錢,畢竟裝備差距是在那裡。

『貳』 戰爭為啥要燒石油戰爭離不開石油

現代戰爭當中所有的核心裝備,都是以石油相關產品作為主要原料的。
1、飛機——航空燃油,石油的副產品,如果沒有這個,飛機還沒公雞能打;
2、坦克——柴油,石油的副產品,如果沒有這個,連當炮台都不合格,連炮塔都轉不動;
3、大炮——大炮都是靠車輛實現機動的,它們的自重都是以噸為單位的,早期的加農炮還能靠騾馬湊合一下,二戰以後的大口徑榴彈炮就很難了;
4、艦艇——目前好像核動力的只有航母、潛艇,核潛艇只能執行戰略目標不是用來常規作戰的,航母必須是編隊才有戰鬥力,而護航艦艇必須要是用石油產品,也意味著沒油不行。
上述東西如果都沒有,那麼就只剩靠兩只腳機動的步兵部隊,比朝鮮戰爭時期的志願軍還慘(志願軍可是有炮兵,也有點機械化裝甲裝備的,雖然很少),要有適合步兵的復雜地形還好,要是沒有的話,真擋不住鋼鐵洪流。

『叄』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肆』 歷史渣渣問問。二戰日本僅僅是石油原因才偷襲珍珠港的嗎

在二戰時期,日本的海軍大將曾說過一句話:「離開了石油,我們的戰艦,飛機、大炮只不過是殘疾人日本失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石油,失去了石油日本海軍就沒有資源來打仗,就像是沒有武器一樣。而不知道的是,日本在東北時發現過油田,但是日本人沒有找到在哪兒。

失去了石油精銳的日本海軍徹底被淪為了一堆破銅爛鐵

當時的美國看就看穿日本的意圖,立即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日本每年290萬噸的石油進口渠道在海上被美海軍完全封死。失去了石油的日本感到極端惶恐和歇斯底里!也就是在這一年,日本天皇裕仁在御前會議上正式決定對美開戰。同年的12月8日凌晨,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成功偷襲了美軍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全面爆發。

『伍』 鋼鐵和石油是二戰時期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嗎

鋼鐵和石油不是二戰時期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德國發動的戰爭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抗。

『陸』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柒』 為什麼說中東為石油而戰

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現代石油工業誕生後的約一個世紀里,美國始終壟斷著國際石油市場。二戰後,中東石油產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漸從北美轉向中東。這一時期原油價格低且平穩,1945年原油標價為每桶1.05美元,1960年為1.90美元。

上世紀70年代初,中東產油國通過與西方石油公司簽訂協定,將石油所得稅率提高,終止了西方石油壟斷資本單獨定價的特權,原油標價從每桶約2美元提高到約3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採取了減產、對美國等國進行石油禁運及抬價等舉措,使油價在不到3個月內從每桶約3美元猛升至約11美元,從而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導致全球出現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74年,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協調石油進口政策,建立了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1978年底,伊朗政局巨變使其石油日產量從580萬桶猛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市場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加上西方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搶購石油,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飆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間爆發戰爭,油價漲至每桶38美元,從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西方國家再次陷入經濟衰退。

高油價促使石油消費國實施能源多樣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並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產量也在高價格的刺激下高速增長。所有這一切使國際石油市場開始供過於求。1982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開始實施生產配額制,力求「限產保價」。但這種做法導致歐佩克成員國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價格戰,油價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瀉至每桶6、7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牽頭組成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其間國際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但到1991年1月油價又開始直線下跌。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這次油價飆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突發,歐佩克由於錯誤地判斷形勢決定增產,導致油價暴跌。1998年初,歐佩克油價跌破每桶12美元,當年年底國際油價再次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

1999年3月,歐佩克達成新的減產保價協議,國際油價開始回升。2000年3月,油價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地緣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場,油價進一步攀升。2004年以後,受需求旺盛、投機活躍、美元貶值以及地緣政治動盪等因素影響,油價漲勢一發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價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航空公司暫未受沖擊

上海證券報從航空業內獲悉,國內航油一季度的銷售價格剛剛於1月1日公布,較去年10月31日上調後並未調整。分析師指出,這至少意味著3月之前國內航空公司都不必擔心國際油價的高企,不過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下一季度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目前我國航油價格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航油出廠價、進銷差價和2006年7月起增加的綜合採購成本差價。從去年起,每個季度航油價格都將根據綜合採購成本差價的調整而進行一次調整,調整的依據是以上個季度國際航油市場的變化情況。去年10月31日晚發改委宣布調高每噸航油出廠價500元,由此也帶來銷售價格上調,這也是截至目前國內航空油價的最後一次變動。據上海證券報了解,今年1月1日中航油公布的第一季度航油價格沒有作出調整。

國信證券分析師李樹榮昨日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航空公司絕大部分的航油還是向中航油采購,因此國際油價的變動不會對航空公司航油成本產生太多直接影響。從目前來看,國內航油價格可以保持到3月底,這也意味著,除了國際航線需要在海外加油,國內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油成本短期內將維持不變。不過她也指出,如果國際油價一直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4月初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根據民航總局的數據,去年9月份國內各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已經佔到了總成本的44%。中信證券分析師馬曉立表示,根據其對2006年整體情況的測算,油價每上漲100元,東航將會減少凈利潤2.2億元,南航減少2.5億元,國航減少1.8億元。不過李樹榮指出,即使國內油價上調,航空公司也可以通過提高燃油附加費來抵消部分成本。 高油價帶動煤價上漲

今年煤炭長協價格談判很順利,往年常見的「頂牛」不見了,煤企報價基本得到滿足。在這背後,有油價高企的「功勞」。

2007年12月18日是重點煤炭合同匯總會結束的日子。此前一天, 2008年重點合同電煤基本簽訂完畢,主要電煤價格每噸上漲30至40元,漲幅在10%左右。煤炭價格正式放開,是在2006年,但2006年和2007年,原「計劃煤」價格每噸都只上漲20元左右,而且談判非常艱苦。2008年,是煤企談判最順利的一年。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仕認為,除了供應偏緊之外,國際油價高漲也拉高了煤炭價格。國際上,按同等發熱量,煤價與原油價格有1:6的關系,2007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70美元升至90多美元。煤炭作為替代能源,在可以替代的情況下,用煤、用電的經濟性逐步顯現,從而拉動煤炭需求的增長,並拉高煤炭價格。

另外,原油價格高企,還催生了包括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熱。按照有關規劃,我國將力爭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左右,到2020年達到15%左右。 石化行業冷暖不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石油企業,國際油價變動對中石油和中石化勢將帶來直接影響。「由於兩大集團一直充當政府穩定國內油價的政策工具,因此在國際油價高漲之後,其所承受的壓力也顯著增大。」國都證券石化分析師賀煒對本報記者說。他表示,高油價給兩家公司帶來的沖擊並不一樣。對中石油來說,因其上游業務比較突出,受益將更顯著;但對中石化而言,因煉油業務龐大,高油價會加劇其煉油虧損。

由於石油是大部分化工產品的原材料,油價上漲對化工行業肯定會帶來成本上升。銀河證券分析師李國洪表示,化工行業不同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速度和幅度明顯不同,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纖、塑料原料等向下傳遞的速度快且幅度大,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強,而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的速度慢且幅度小,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弱。

「因此,油價上升對有機化工原料、化纖、塑料原料等企業較為有利,而對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企業不利,故應視具體情況區別分析。精細及日用化工由於位於石化產業鏈末端,油價的變化對其鞭長莫及。」李國洪說。

賀煒指出,對鉀肥等化肥產品來說,國際油價上漲後的一大影響就是海運費用的上升。此外,油價與天然氣價格具有聯動關系,這也造成尿素等產品成本的攀升。

不過,並非所有行業都為此次油價破百感到悲觀。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替代能源在油價高企後將打開廣闊的市場空間。賀煒表示,煤化工等替代能源將從中獲得極大的發展機遇。

「不僅替代能源本身,一些相關的設備製造企業也會受國際油價大漲的利好刺激。」賀煒說。

昨天,國內風電製造龍頭企業金風科技漲停,報收於144.1元。而在美國市場上,油價觸及100美元大大刺激了中國新能源股的表現。其中,林洋新能源結束近3個交易日的調整,急漲一成,至35.99美元;晶澳太陽能升7.53%,逼近歷史高位;中電光伏漲7.2%,收至17.71美元的上市次高位;加拿大太陽能也漲了1.85%。

『捌』 求助歷史大神。二戰時為什麼日本要向美國開戰就為了石油

石油是主要原因,工業化時代,石油就是國家的命脈所在。美國當時對日本石油禁運,等於掐著日本的七寸,不開戰是等死,只有鋌而走險了。

『玖』 為什麼戰爭需要石油

大量的裝甲車需要石油,製造軍火也需要石油,食品衣物葯品也都離不開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