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種植一畝竹林需要多少錢成本
擴展閱讀
鑽石局正常多少錢一顆星 2025-05-10 14:08:46
農村地里的資源怎麼加工 2025-05-10 13:55:57

種植一畝竹林需要多少錢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6-03 11:08:39

A. 一畝雷竹要投資多少錢

一、苗子,一畝栽100株左右,投入300元(70公分左右的苗子)。
二、施肥,一畝20斤左右復合肥。
三、除草,一畝不超過20元(含人工)。
四、修枝採摘採用「以剪帶采」模式,可降底人工費。
五、土地租金受區位因素制約,各地方不同。
六、具體人工管理費按當地工費計算
定植第二年試花試果,第三年投產,株產4—8斤,可收回前期投支,第4-5年盛產,株產15-20斤左右,市價12-15/斤。
望採納

B. 一百畝坡地竹子成林後每年有多少收入

一百萬左右。
種植竹子前3年基本上是只投資沒效益。一畝地大概種植150根-180根毛竹,成齡毛竹的高度為15米左右,一般3-4平方種一棵毛竹,這樣方便生竹筍。
毛竹的春筍可以採集,一畝毛竹林的竹筍大概能賣近1萬元,利潤還是很高的,毛竹生長3年時間就可以成材,竹材能賣幾千元。種植毛竹在竹材上要想獲得高收益。或者將竹材加工,出售成品工藝品、用品等價格是比較高的。

C. 竹林,杉木林。1700一畝有錢掙嗎

你是哪裡的。具體的要看山上長得材料,如果毛竹數量多,平均下來一根的單價低,如果毛竹數量少,平均下來的單價高。同樣杉木也是,比如杉木畝可以砍十立方米原木,那你平均只要170元/立方米,加上其它開支也就在不到四百元。如果包放行就更少點。現在市場價格在1200元左右。你不是賺發了嗎。當然,如果只能砍到五個立方米原木,開支就要加倍了。但還是有利潤的。個人認為,毛竹的生長周期短,更新快。管理更單一,會比杉木的效益好些。相對來說,杉木的造林成本較高,生長周期長,見效慢。工序較多。

D. 竹子幾年才能長成林500到1000畝的.

你借鑒一下吧 都是竹子差不多 這是我從禁止復制的地方 用源文件 考過來的有的地方源文件里的有的字母沒刪除(我是1點1點刪除的 好累...)請見量

麻竹系牡竹屬巨型筍材兩用竹,主產於亞熱帶地區,栽培歷史悠久,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經濟竹種之一。麻竹又稱大葉烏竹,單筍重量可達5千克以上,成年竹直徑可達20~25厘米,竹高可達25米。麻竹前兩年生長較慢,從第三年開始進入迅速生長期,產筍量和竹桿直徑迅速提高。它既是一種經濟植物,又是一種綠化河灘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麻竹在溫度為-7℃至42℃,
PH值在4.5~8的江河兩岸、荒灘、荒坡、房前屋後、田邊地角等均能良好生長,且栽培管理粗放,病蟲害極少,投資成本低,經濟價值高,一次投入可長期受益。一般畝栽111株(2×3米)或222株(1.5×2米),種植當年一般每株可產筍3~5條,畝產600千克左右,第二年畝產鮮筍2000~3000千克,第四年進入豐產期,進入豐產期後畝產鮮筍10000~16000千克,產值10000元以上。每年5月至11月為產筍期,產筍期長達半年以上。<br>
竹筍作為一種新型食品正在成為國際國內市場上的暢銷商品,而市場潛力大。就國內市場而言,全國12億人口,如每人食用1千克鮮筍,就需要培育幾百萬畝高產筍用林才能滿足其需要。目前,國際市場上筍片、筍乾的消費量達500萬噸以上,但市場遠未飽和,可見市場前景廣闊。<br>
麻竹除筍用外,其竹稈粗大,莖直,可作建築材料、竹筏、水管及抬扛等用。麻竹竹壁厚,但竹質較松軟,通過工藝加工為板材,其經濟效益更高。麻竹竹葉巨大,葉長15~35厘米、寬4~8厘米,可用於製作斗笠、船篷、蓑衣及包裝用品。近年來還利用竹葉提取黃酮、葉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質,並製作竹葉酒、竹汁飲料等
1. 營造「四旁」林的整地挖穴方法</strong> 麻竹性喜溫熱、濕潤、肥沃的土壤,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利用田邊地角,房前屋後栽植麻竹營造四旁竹林,既能綠化美化環景,保持水土,又能收獲竹筍和竹材,獲取經濟效益。四旁栽植麻竹,一般地塊零星、面積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因此多採用挖穴植竹法營造,可以根據具體地形地勢,因地自宜,選擇適當的密度,如2×3米,3×3米等,進行整地和開挖栽植穴,一般栽植穴以長70厘米×寬60厘米×深40厘米左右規格,除去穴內石塊、雜草、灌木根系,表土填入下層,底土翻到表層以利風化。整地挖穴工作應在頭年冬季封凍前完成,以利土壤熟化。栽植後的3~5年內需逐年擴穴
<2. 營造成片林的整地方法整地包括林地清理、全面開墾和挖穴三個工序。造林整地質量好壞,不僅影響成活率,並且直接影響成林速度與竹筍產量。山地及丘陵坡地通常採用帶狀水平階整地,帶寬為1~1.5米,帶間距大小,主要視設計造林密度、種植點的配置及造林地的坡度大小而定。一般在坡度較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帶間距的寬度可以大些,以便攔蓄和保持水土。而需整理翻耕的帶面寬度也與坡度有關,通常坡度為10~20度、21~30度、31~45度以上的坡面,則整理翻耕帶面寬度相應為2~3米、2~2.5米及1~1.5米。對於坡度較緩的翻耕帶可進行全深翻30~40厘米深,對較陡的翻耕帶可先挖栽植穴(規格同上法),但需對翻耕帶內的雜草及灌木除去,其空間待栽竹後3~5年內逐年翻耕完畢。在坡度陡的地方,帶間植被(灌草)頭年可以只割刈而不挖翻,只挖栽植穴,以免帶來水土流失。待竹苗成活發筍生長後,第2~3年通過扶育逐年挖除。若在溝谷緩坡或河岸沖積地帶,則可採用塊狀整地。同樣既可以全面深翻或先挖栽植穴。整地挖穴填土需在頭年土壤封凍前完成
1. 麻竹苗的栽植時間</strong> 麻竹一般在3~4月發葉,6~9月發筍,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進行。不過,在不同地區,由於溫度、降水的季節性分配不同,則造林時間也不一樣。如春季降雨充沛,無春旱的地區,1~3月份均可栽植;如有明顯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條件好的,也可以在1~3月份內任選時間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較好的灌溉的,應在春旱及將結束,春季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將來臨前栽植為好。這樣,竹苗栽種後就能很快滿足體內的水分動態平衡。這是確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環,並有利於當年發筍長竹
2. 竹苗的選購與處理</strong> 竹苗應從正規公司購買,較大數量購苗時,應先前往苗地考察、簽訂相關合同。要按先整地改土,後栽苗的程序,銜節調運苗木時間。應隨挖、隨運、隨栽。如一時不能栽完,應放在陰涼避風處「假植」,或用稻草打濕後覆蓋,定時澆些水。遠距離運輸需打泥漿保濕包裝運輸,防止根芽乾枯。在運輸途中或上下車時要注意保護竹苗不受損傷。<br>
在栽植前,用鋒利快刀把竹頭傷口削平,除光竹頭筍殼,用濃泥漿(泥漿里加入適量濃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裝袋上有使用說明,按說明操作)漿根備栽
3. 栽植方法</strong> 由於麻竹的地下莖有節間縮短的特點,在土壤中不作長距離的蔓延生長。栽苗時在整 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開穴(即挖窩)栽植,穴的空間處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叢)用腐熟堆肥、廄雜肥15~25千克,與表土拌勻墊底,澆足底水,然後將竹苗直立栽植於穴內(直栽適宜於密植,常規稀植時也可以正面斜栽),分層對竹蔸蓋土。竹蔸部覆土時要使細土與之緊密結合,適當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實,然後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內積水,弧形高度僅高於竹苗稈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剛露出竹枝的一個節為准。注意回土以壓實為度,不能用鋤頭捶打覆土;栽後灌足定根水;栽苗後,可用地膜或稿桿覆蓋,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發新根;覆蓋後若發現土壤乾燥或遇持續晴天,應揭膜灌水後再覆蓋上地膜。當氣溫回升,夏季到來時揭去所蓋地膜。竹苗成活走新根後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時不宜施肥
三、麻竹的撫育管理技術1. 灌溉</strong> 林地土壤的水分狀況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竹苗,經過挖、運與栽植,根蔸受到損傷,吸收水分能力降低。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會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積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謝,會腐爛死亡。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乾燥時,則必須及時灌溉;而當久雨不晴,林地積水或遭沖刷時,又須及時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灌溉時可以開挖水平溝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濕潤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圍開排水溝,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溝引出
2. 鬆土除草</strong> 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閉前,每年要鬆土除草1~2次。第一次在5~6月,這時雜草幼嫩,易腐爛;第二次在7~8月。稀植林栽後的1~3年可以間作豆科作物,若有間種則結合撫育農作物進行。同時,注意結合鬆土除草進行壅垛壓青,把雜草鏟除後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這樣有利於竹筍生長,可提高產量
3. 施肥 </strong>每年3次。第一次稱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曬後進行,促進筍目萌發,增加竹叢產筍量。常用的春肥有人糞尿、豬欄肥、牛糞、餅肥等。一般每叢施人糞尿、豬欄肥或牛糞25~50千克,或腐熟的餅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肥料施入已扒開土的竹叢周圍,施後隨即蓋土。第二三次施肥(追肥),應在竹筍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進行,促進竹筍生長,提高其產量。追肥以速效化肥為主,每叢每次可施入氮磷鉀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銨等化肥0.5~1千克。先在竹叢四周開溝,將化肥均勻地撒入土內,或用水將化肥稀釋後澆灌,施後隨即蓋土。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觸嫩筍,以免引起竹筍萎縮死亡。
4. 培土</strong> 未出土的竹筍,筍籜黃褐色,筍質細白脆嫩、味鮮。竹筍出土受光後,筍籜變綠或暗褐,竹筍老化,筍質降低。因此,在竹筍尚未出土前,用細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筍的筍籜見光變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筍質量。通過培土,還可培育大筍,提高產量,培土厚度一般為15~30厘米。
5. 扒曬</strong> 扒土是讓竹蔸上的筍目露出土面,暴見陽光,以便提高溫度,刺激和促進筍目萌發,同時也便於施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鋤頭自外向內將竹叢四周的土扒開,使筍目露出土外,但應注意不要損傷筍目。然後結合施肥覆土填回土壤
6. 割筍</strong> 割筍應掌握日期,割筍過早,筍體過嫩,產量低;過遲,則筍體老化,品質差。一般出筍初期和末期氣溫較低,竹筍生長緩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筍盛期,氣溫高,生長快,筍質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筍時,先扒開竹筍四周的泥土,用割筍刀從筍蔸上部切下割斷,采割時切勿損傷附近筍目,割後必須用泥土覆蓋已割筍的筍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筍目還會萌發出竹筍。結合割筍覆土,在竹叢四周鬆土除草
7. 留筍養竹</strong> 采筍與留養母竹是重要的技術關鍵,因為竹林是異齡林,合理的年齡結構及每叢保留合理的立竹數量甚為關鍵,可以視為竹林產量形成的內因。母竹留養方法有以下兩種
7.1 第一種養竹方法</strong> <br>
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後,在首批出土的竹筍中,選留健壯的竹筍1~2株撫育成竹(第一次由母竹分生的後代,稱第一支派、第二支派)。新竹長成後,在冬季來臨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減少蒸騰,提高抗寒力,促使來年多發筍。此稱「留母」。關鍵是不能在中後期出的筍中去「留母」,也就是說,中後期筍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挖食,本年度每叢可產竹筍5~10千克
第三年,將早晚期筍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筍中選留2~3株母株。如果初期選留母竹多了會過多消耗竹叢養分,影響當年竹筍產量;而晚期發的筍,往往成竹質量差,而且此時選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凍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樣留養母竹,至年底,每叢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此時竹林已開始進入郁閉成林,每叢產筍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筍選留2株外,可將全部出筍挖食,並於年底把第一年留養的母竹與栽植的母竹砍去。以後每隔5年進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採筍,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筍外,每叢選留新母竹3~4株,並於冬季將第三年留養的母竹砍除

總之,麻竹的經營管理,以每叢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為好。造林成活後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筍。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當年又留母一次。最好在8~10年時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寬地下空間,有利於林地持續利用
7.2 第二種留養母竹的方法

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筍選留2~3株。
第二年在頭年留的新竹上長出新筍,又各選留1~2株培育成新竹。這樣每叢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筍,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筍外,每叢選留新母竹3~4株,並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並將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復始。由於筍用林每年要從林地里采筍,帶走大量有機物質,因此,為了確保穩產高產,必須補充養分。要求每年每公頃追施有機肥37500千克;並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為主,每年每公頃225千克,可分期施肥。<br>

麻竹從出筍期到竹材砍伐利用期,一直都有可能受到各種病蟲害的危害。因此,病蟲害防治是竹林生產的一項重要的工作。現將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 竹象鼻蟲</strong> 竹象鼻蟲的幼蟲蛀食竹筍,使竹筍內部霉爛,繼而死亡。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於土室中越冬,次年5月開始出土活動,6~7月活動盛期。成蟲有假死現象,不善於飛翔,在筍體上啃咬筍籜纖維堵塞槽口。卵約經1周孵化為幼蟲並蛀入筍體取食,被害幼筍則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 ①冬季結合林地墾復翻土,適當深挖,破壞竹象鼻蟲的土室。②在清晨或黃昏人工捕捉該蟲的成蟲,立即殺死。③捕殺幼蟲。當發現筍尖枯萎發黃,筍體變軟,則被蟲害的可能性極大,可用利刀切開捕殺
2. 竹螟 竹螟又稱竹苞蟲、竹卷葉蟲。幼蟲吐絲卷葉取食,大模發生時竹葉可被吃光,影響光合作用,使來年出筍很少。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有趨光性,在交尾產卵前需吸食花蜜補充營養,6月中下旬取食竹葉,7月中下旬老熟,到冬季在竹蔸附近疏鬆土中做繭越冬
①冬季結合墾復鬆土,消滅越冬幼蟲。②在6月下旬發現幼蟲卷葉時,可噴90%敵百蟲5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毒殺。③5月底成蟲出現期間,可用黑光燈誘殺。④蟲口密度大時,可在林中放「721」煙霧劑熏殺。
3. 竹蚜蟲 主要危害竹葉部至稈部。竹蚜蟲體形小,具有刺吸式口器,黑褐色,體外有少量的白粉覆蓋,在麻竹葉部或稈部密集生長,吸食汁液。這是竹林中一種十分常見的蟲害,特別是在竹林密度過大、通風透氣不良、過於潮濕的情況下,容易發生。<br>
防治方法:①加強撫育管理,注意林地清理,合理調節密度,改善通風透光度。②用50%樂果乳劑800倍液噴殺
4. 竹煤病 竹煤病發生較普遍,多種竹子都可能發生。主要危害竹葉與小枝,嚴重影響光合作用,致使竹子生長衰弱
竹煤病是由蚜蟲或介殼蟲的危害而引的。因為蚜蟲和介殼蟲的分泌物正是竹煤病病菌的營養來源。因此,防治方法以消滅蚜蟲和介殼蟲為主。也可用石硫合劑殺死煤病病菌。此外,適當砍伐,使竹林通風透光度改善,也可大大減少發病機會。
五、麻竹竹筍的加工工藝簡介
1. 水煮筍 加工工藝流程為
麻竹筍→洗滌→水煮殺青→整修分級→冷卻漂洗→分選裝罐→注水→排氣→封口→殺菌→冷卻→成品筍罐頭貯藏<br>
通常竹筍原料在洗滌干凈後及時水煮殺青,一般大筍在100℃水溫中煮90分鍾左右,中筍煮80分鍾;取出後用清水洗凈,去殼後按大小修整均勻;再把筍塊分裝入桶(罐)內,注水、排氣、封口殺菌、冷卻,即可貯藏
對麻竹筍成品規格的要求是筍體長度與切口直徑之比為2.5:1。一般情況下,每100千克原料筍,可製成水煮筍44~45千克
2. 調味筍 加工工藝流程為 鮮筍或水煮筍→切條→調味→裝袋→封口→殺菌→貯藏
根據各地消費者口味的不同,可將產品調製成麻辣筍、甜醬筍等,開袋即食,便於消費
3. 發酵筍干 加工工藝流程為
麻竹筍→選料-剝殼→切筍→蒸煮→發酵→乾燥→分級包裝→發酵筍干
將去殼竹筍,用切片機或手工刀切成長6厘米、寬1厘米的長條,即為筍絲。而筍片則要求長30厘米、寬12厘米,每片重約0.1千克。蒸煮時間約1小時。把煮後的筍片或筍絲連筍帶水放入發酵缸內,層層裝滿後,表面用塑料薄膜密封,也可用洗凈的芭蕉葉蓋嚴,再蓋草席,然後上面用石塊或細沙袋壓實。發酵時間最少10天,也有放置半年之久的。待晴天取出發酵後的筍片,平鋪在竹曬墊上暴曬,使水分蒸發,通常曬4~5天,色澤轉變為黃褐色而略帶透明時即可貯藏
在暴曬過程中,若遇雨天,可將筍干移入室內通風處風干或用炭火烘焙。

E. 種植玉竹一畝田要多少成本

玉竹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栽種3年後收獲,一畝地產干貨為700kg左右,按當前的價格來看一畝每年收入在三千元以上,也就是說種植玉竹還是比種植糧食合算得多,種植並未到傷農。
種植方法
秋季是種植玉竹最佳時期,會在第二年的3-4月萌芽。
玉竹根狀莖存活時間為較長,達到3-4年,之後會開始腐爛。
玉竹的分株種植主要靠根狀莖,將其切成長約3到7厘米小段,種植在6厘米深的花土中。
萌芽至成為幼苗的期間生長緩慢,初夏氣溫回升,會使莖葉生長迅猛,出現花蕾和開花。
通常在7月的高溫季節,玉竹的根系會加速生長,地上部分生長變得緩慢。
養護方法
可以在春季和秋季進行種植。
用於栽植的根莖每段必須留2個以上的節。
種植後需要澆透水並置於陰涼處。
玉竹生長期間需要施肥2~3次。
肥料建議使用有機肥或翠姆特種肥。

F. 土地是自己的種20畝雷竹要花多少錢

雷竹一畝地80到100棵母竹,每天棵約8元。
雷竹當年栽竹,次年出筍,三年滿園,四年高產。具有一次建園,永續利用的優點,既可以零星栽種,又可以規模開發。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畝產鮮筍1500至3000公斤,畝平均收入5000元,最高可達6000至8000元。
雷竹栽培技術:
整地
全面深翻,深度30厘米。清除石塊、樹樁等。把表土翻人土中,這樣有利於雜草的腐爛和有機質的分解。平地要開好排水溝,以防積水。每畝挖穴60個左右,長80厘米、寬50厘米、深40厘米,然後下足底肥。每穴施基肥25千克左右。
種植
以6月份梅雨季為最好,造林成活率高,發鞭快,當年就能出筍。或在秋末冬初栽母竹,首先將腐熟的基肥用表土拌勻踏實。母竹置於穴中時要求鞭根舒展,底部與土密接,再填入表土,分層打實。注意在竹蔸周圍打實,不能在母竹蔸上面敲打,以防傷鞭。總之,栽竹要做到:竹蔸要栽深,竹鞭要淺埋,上層覆土要松,下層泥土與竹蔸、竹根要緊貼。
覆蓋
覆蓋物有竹葉、礱糠、稻草、竹粉、麥殼、廄肥以及大棚等。覆蓋一般「冬至」開始,覆蓋物要求均勻,厚30厘米以上,並插入溫度計,觀察覆蓋層溫度變化。一般竹林地覆蓋10天左右即有竹筍開始出土,采筍期可持續60至100天。覆蓋後一個月注意及時採收竹筍,到了3月份天氣轉暖時,要及時去掉覆蓋物。
施肥
⑴6月份新竹成竹後,及時施肥,以速效肥為好。每畝施尿素40千克、過磷酸鈣100千克、氯化鉀20千克,結合鬆土進行。挖去5年以上老竹,將肥料深翻人士中,以促進地下鞭早發。
⑵9月份用人糞1000千克,兌水1倍以上,澆潑。高溫乾旱。應進行澆水,每畝5000千克左右,以促進筍芽提早分化。
⑶11月上旬施豬、牛廄肥4000千克,翻入土中。
⑷准備覆蓋前5天要鬆土施肥,每畝施碳銨100千克,拌勻後撒施。再撒施有機肥2500至3500千克。施肥後再澆一次透水。
幼林管理
⑴除草鬆土、實行林間套種,以耕代撫,加速土壤熟化。2月、6月、9月可結合鬆土進行除草。前2年可間作農作物,套種作物以豆類、薯類和蔬菜為主,不宜套種玉米、麥類、高粱、芝麻等。
⑵造林後的頭兩年,要追施人糞尿或尿素1至3次。第一年2月份每株母竹可施人糞10千克,6月份施人糞25千克,9月份施豬糞或嫩草、豆稈、綠肥25千克。或用氮、磷、鉀相應含量的化肥。如用化肥,適當遠施、散施。乾旱季節在母竹蒲頭周圍覆土蓋草,保持土壤濕潤。
⑶造林第一年新栽母竹保持成竹1至2株,一般第三年每畝立竹數達700多株,即可形成竹園,進入竹筍豐產期。
成林管理
⑴更新:每年留養定量的新竹,伐去等量老竹,保證每畝立竹數800至1000株。深翻施肥時,要挖除發黑或無芽的老竹鞭,促發新鞭。新竹留養要在筍盛期一周內留足。在新竹長成後的5至6月,結合松上施肥砍除老竹。
⑵施肥:第一次在出筍前半個月至一個月,施速效肥,淺鋤施肥或開溝施肥;第二次在初夏4至5月進行,主要是將有機肥拌化肥撒施林地,再進行翻土;第i次於秋冬時重施基肥,撒施或穴施有機肥並翻土埋入。施肥量以全年施肥量為准,第一次佔25%,第二次佔35%,第三次佔40%。

G. 雷竹一畝每年的用工是多少

  • 雷竹生產投資小,見效快。當年栽竹,次年出筍,三年滿園,四年高產。

  • 具有一次建園,永續利用的優點,既可以零星栽種,又可以規模開發。

  • 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畝產鮮筍1500-3000公斤,畝平均收入5000元,最高可達6000-8000元。

  • 因此,當地農民有:「一畝雷竹勝過四畝糧,二畝雷竹取媳、嫁姑娘,三畝雷竹送子上學堂,四畝雷竹三年蓋樓房,五畝雷竹全家奔小康」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