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為什麼環境稅可以減少排放成本
擴展閱讀
在地下的石油怎麼畫 2025-05-10 14:12:49
鑽石局正常多少錢一顆星 2025-05-10 14:08:46

為什麼環境稅可以減少排放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6-03 10:10:08

❶ 徵收環境稅的意義

環境稅(Environmental Taxation),也有人稱之為生態稅(Ecological Taxation)、綠色稅(Green Tax),是20世紀末國際稅收學界才興起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統一定義。它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部分發達國家徵收的環境稅主要有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雜訊稅、固體廢物稅和垃圾稅等5種從非環境角度看,如果原有稅制結構不是最優的話,那麼環境稅的開征也許可以減輕稅制的整體負擔。關鍵在於要促使稅制沿最優化方向改革發展。 1.對生產投入要素的影響。自然環境屬於公共消費品,但同時它也可以被看作是用於生產的公共投入品。比如:一個更好的空氣和土壤環境可以獲得更多的農業收益;而一個低污染環境可能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勞動力生產要素。而環境稅的徵收,在為治理環境污染、開展環境保護籌集了一筆專門性收入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潔凈的自然環境,間接提高了生產要素——人力資本、土地要素等的投入質量,有利於經濟效率的提高。 2.和現有稅制的互補效應。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並不總是一致的,這就可能存在環境質量這一公共產品的過量供給,但又不能像私人產品那樣得到必要的補償。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而言,可能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更高,而政府對環境質量的提供又是同一的,於是低收入者就獲得了更高的效用滿足而不必為之支付更多的費用。就此而言,一個較高的環境稅是對一個低累進稅制的有效補充,它實際上是弱化了稅制對勞動的扭曲作用,因為它對勞動徵收的邊際稅率實際上是降低了,是在激勵人們提供更多的勞動。 3.對增加社會就業的影響。歐洲各國徵收環境稅的最初考慮是為了增加就業。政府可以通過高額的環境稅彌補工人的實際收入損失,因為環境稅和對勞動的課稅不同,不僅勞動者而且非勞動者的收入也要負擔環境稅,政府把來自於那些非勞動者的徵收所得向全體勞動者做了再分配。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實際工資的上升和勞動力供給的相應增加。所以,一個更好的環境質量是和更高水平的就業量相伴的。 4.稅負在不同收入者間的再分配。歐洲對倍加紅利的關注導源於大量的自然性失業的存在。但環境稅對失業者和就業者的影響有什麼不同?通過更進一步的分析,失業者並沒有從降低對勞動所征稅收中受益,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這項稅收負擔,因此,環境稅實際上是把稅收負擔從就業者轉嫁到了失業者頭上。由於稅收制度、社會保障金、價格補貼收入等的交互作用使得低勞動技能者所面臨的有效稅率特別的高,於是稅收負擔又從高勞動技能者轉嫁到了低勞動技能者。 5.環境稅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從上一部分的分析可知,由於環境稅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刺激勞動者提高自身的技能,以便在稅負轉嫁中處於有利地位,客觀上促進了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高;環境稅對污染的懲罰性措施強迫企業去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主動享有環境稅的優惠措施;原有的稅制不是一個最優的稅制,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稅制的分配效應,而環境稅某種程度上有利於公平原則的實施,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 6.其他。環境稅可以通過降低原有稅制的扭曲效應來增加整個社會的財富。但政府出於公平分配的考慮不會單純地以提高稅制的有效性為目標。實際上,分配問題是倍加紅利的核心所在。如果不考慮分配因素,也就無所謂稅制的扭曲作用了,因為政府可以通過比例稅的徵收來滿足他們的收入需要。比如:對非勞動的高收入者而言,如果他們為污染消費支付了很高的稅負,但卻沒有從較低的勞動稅收收入或者更高的名義轉移中得到相應的補償,可能會引起他們的逆向選擇,抑制他們的創新動力。

❷ 中國首部環境保護稅法獲表決通過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中國首部環境稅法的頒布,可以迅速的起到遏制各個地方政府插手的保護行為。環境保護稅法與排放標准掛鉤,具體的指向排放的企業,多排放,多繳稅,合理達標排放不收稅。這會促進企業的環保意識,將來對我們國家的環境提高有這明顯的促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 走過6年立法之路、歷經兩次審議,於2016年12月2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獲表決通過,並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一部著手改善中國環境現狀的親民法律,由於中國這些年改革開放工業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日益惡化,人們身體健康受到工業排放的影響越來越嚴重。隨著這部法律的頒布,傳統工業會健康健康的發展,不再是以犧牲環境犧牲人們身體健康為代價的發展,是朝著科學的管理方式發展的正確之路。

這些年這樣一直對環境治理加大投入資金,環境保護法也已經生效多年,每天都能聽到看到電視廣播的宣傳,但是沒能看到有多大的效果,我們的環境質量問題依然很嚴重。歸根結底還是執行落實不到位,地方政府在其中充當了反面的角色,因為工業企業的產能和效益和地方官員的政績相掛鉤,這些企業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政稅收來源。斷了這些企業就等於斷了地方政府的命。

中央檢查緊的時候,做做樣子,發些狠話,簡簡單單的罰點款了事,風頭一過就一切照舊,我行我素。《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的實施,將稅金掛鉤到企業的頭上,超標排放多繳稅,相信企業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也會想辦法節能減排。對企業的健康發展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