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已知總成本函數求可變成本函數
固定成本為TFC=100
可變成本 TVC=Q^3 - 4Q^2 +10Q
平均成本 AC=TC/Q=Q ^2- 4Q +10+100/Q
邊際成本 MC=△TC/△Q=TC『=3Q^2-8Q+10
邊際成本就是對成本求導
其實邊際的概念和導數的類似
2. 總成本.邊際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變成本到底有什麼關系
總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全部成本的總和,包括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邊際成本是指成本對產量無限小變化的變動部分。即:產量增加或減少1個單位所引起的成本變動。
平均成本是把總成本除以產量計算出來的每單位產量的成本。它等於一定產量水平上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變動成本的總和。
平均可變成本是指變動成本除以產量計算出來的每單位產量的成本。
在相關范圍之內,如果數量只變動一個單位,那總成本就是平均成本了,這個時候的平均成本也是邊際成本,也就是說,邊際成本也是一種單位成本,只是它的數量變化只有一個單位,而平均成本的數量變動是無數個。同樣地。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變動成本。
拓展資料:
總成本TC(total cost)是總固定成本(TFC)和總變動成本(TVC)之和。因此總成本曲線在總變動成本曲線之上,兩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等於總固定成本的數值。總成本曲線的特性完全取決於總變動成本曲線的特性,所以,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曲線也是先遞減地增加,後遞增地增加。
總固定成本記作TFC(total fixed cost),它是指在某個生產時期內,對不變投入的總花費。由於在生產中不變投入是一個不變的量,所以總固定成本是一個常數,即在短期內固定成本與產出數量的變化沒有關系,固定成本曲線是一條水平線。
拓展資料: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3. tvc經濟學怎麼計算
TVC經濟學的計算公式是:總可變成本(TVC)=總成本(TC)-總固定成本(TFC)=平均可變成本(AVC)*產量(Q)。在經濟學當中,TVC也就是總可變成本(Total Variable Cost)。可變成本一般指的是公司需要支付的各種變動生產要素的費用,它是與公司生產或銷售的情況成正比的,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漲,會隨著產量的減少而下降。可變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包裝成本、人工成本、交易成本以及運輸成本等,這些費用都是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的。
會計
會計就是把企業有用的各種經濟業務全部統一成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的,通過記賬、算賬以及報賬等一系列的程序來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會計通常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的,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者是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並且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的活動。具體來說,會計就是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以及監督,並且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會計方法一般是有: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以及會計檢查方法。會計的對象指的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體指的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資金運動或者是價值運動。會計目標也稱為會計目的,是要求會計工作完成的任務或者是達到的標准,也稱作財務報告的目標。會計的反映職能:會計主要是從數量方面來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的情況,通過一定的核算方法,從而為經濟管理提供數據資料。反映職能應該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後的反映,也就是貫穿於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會計應該對實際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需要以合法真實的自我憑證為依據,要有完整的並且連續的記錄,並且按經濟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統的數據資料,從而便於全面掌握經濟活動情況,考核經濟的效果。會計的監督職能:會計的監督主要是利用會計資料以及信息反饋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加以控制和指導,包括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後的監督。會計監督除了貨幣的監督,還有實物的監督。
4. 已知某企業的短期總成本函數是stc=0.04q3-0.8q2 10q 5,求最小的平均可變成本的值
最小平均可變成本值為10。
解:可變成本為TVC=0.04Q3-0.8Q2+10Q,不變成本為TFC=5
平均可變成本AVC=TVC/Q=0.04Q2-0.8Q+10=0.04(Q-10)2+6
則當Q=10時取最小的平均可變成本MinAVC=6。
(4)知道總成本如何求平均可變成本擴展閱讀:
現假設有一從事PC機生產的企業XYZ。該企業計劃建立一套新的PC生產線有AB兩套方案。A方案需要固定成本1000元同時生產一台PC機的變動成本為10元。B方案需要固定成本500元,同時生產一台PC機的變動成本為20元。(不考慮對項目價值的折現分析及可行性分析)
容易得出A方案的經營杠桿值為0.01B方案為0.04我們稱B方案相對A方案具有較高的經營杠桿。在相同的固定投入的情況下,較高的經營杠桿意味著更高的經營風險,該結論也適用於一般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經營杠桿與周期性效應是影響企業貝塔系數的重要因素。在無法直接求得貝塔系數的情況下可以運用經營杠桿對對象進行定性的風險評估。
成本函數(costfunction)指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成本與產出之間的相互關系。成本理論主要分析成本函數。成本函數和成本方程不同,成本函數說的是成本和產量之間的關系,成本方程說的是成本等於投入要素價格的總和,如果投入的是勞動L和資本K,其價格為PL和PK,則成本方程是C=L·PL+K·PK,成本方程是一個恆等式,而成本函數則是一個變數為產量的函數式。
在統計學中,成本函數(costfunction)通常被稱為損失函數(lossfunction)。
變動成本(variablecost)指支付給各種變動生產要素的費用,如購買原材料及電力消耗費用和工人工資等。這種成本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常常在實際生產過程開始後才需支付。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一樣,變動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線性依存關系也是有條件的,即有一定的適用區間。
5. 平均發電成本計算公式
平均發電成本計算公式
平均轉化成本=平均點擊單價*點擊數量/轉化數量。
平均總成本=總成本/總產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總產量。
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總產量。
影響因素
平準化度電成本並不是簡單地加和然後相除,還要考慮到其他因素對成本的影響,時間的影響,這個很好理解,資金是有時間價值的;固定資產殘值,在折舊期結束後,回收的固定資產殘值會計入項目收益;固定資產折舊對稅收的影響,在財務處理中,建設成本不能直接當做成本,是作為固定資產放到各年的折舊當中的。
6. 企業總固定成本為1000美元,平均總成本為50,平均可變成本是10,求企業現在的產量
企業現在的產量為25,計算方式:
固定成本TFC=1000美元,平均總成本AC=為50,平均可變成本AVC=10:
TC=AC*Q=50Q,
TVC=AVC*Q=10Q
總成本TC=TFC+TVC
則:50Q=1000+10Q Q=25
一,平均總成本等於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之和。平均固定成本總是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因為固定成本被分攤到更多單位的產品上。平均可變成本由於邊際產量遞減,一般隨著產量增加而一直增加,(可變投入越來越多,產品增加量越來越少,平均可變成本就越來越多)。平均總成本反映的是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的狀態。在產量比較低時,平均總成本高是因為固定成本只分攤到少數幾個單位產品上。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總成本下降。但當企業的生產產量水平達到最優以後,平均可變成本的增加越來越快而起到決定性作用,從而平均總成本開始上升。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之間的拉鋸戰使得平均總成本曲線成U型。
二,雖然短期和長期的平均成本都呈U型,但兩者的原因是不同的:(1)短期,SATC呈U型,最初遞減又轉入遞增階段。其原因是:在產量達到一定數量前,每增加一單位的可變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超過以前每單位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此時變現為ATC隨著產量增加而遞減。但產量達到一定水平後,隨著生產要素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的可變要素所增加的產量小於先前的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此時表現為ATC隨著產量增加而遞增。故SATC呈U型(邊際成本遞增)(2)長期呈U型的原因是: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低水平生產時,隨著產量的擴大,使用的廠房設備等規模擴大,產品的生產經歷規模報酬遞增階段,這變現為產品的單位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三,LATC經歷遞減階段後,最好的設備和專業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這時可能進入規模報酬不變,即ATC固定不變階段。由於企業管理不像其他要素一樣可以增加,因此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協調成本將越來月增加,此時再增加產量,企業的LATC最後轉為遞增狀態。
7. 已知某企業的短期成本函數為:STC=0. 8Q 3 -16Q 2 +100Q+50,求最小的平均可變成本值。
STC=0.8Q 3 -16Q 2 +100Q+50
AVC=0.8Q 2 -16Q+100
AVC"=(0.8Q 2 -16Q+100)"=1.6Q-16=0
得,Q=10
AVC min =0.8×10 2 -16×10+100=20
一. 短期成本函數
短期成本函數是成本函數的一種,短期成本中包含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1)固定成本
在短期內不隨產量增減而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廠房和設備的折舊,以及管理人員的工資費用等。
(2)可變成本
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動力以及生產工人的工資費用等。
二.平均可變成本
平均可變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即平均可變成本是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字母表示為:AVC(Q)=TVC(Q)/Q。起初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可變成本減少;但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平均可變成本由於邊際產量遞減規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可變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也即邊際生產率先遞增後遞減的結果。
平均成本總是針對一定的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一定時期產品生產或勞務提供平均成本的變化,往往反映了一定范圍內成本管理總體水平的變化。不同時期的平均成本可能會有很大變化,通過比較分析,能了解成本變化的總體水平和為深入分析指明方向。
平均成本分為行業平均成本和企業平均成本。行業平均成本也稱社會平均成本,是一個行業內,對生產同種產品的所有企業按照加權平均數方法所計算的平均成本。企業平均成本是由企業的總成本除以企業的總產量所得的商數。
8. 平均成本、平均可變成本的關系
關系是:
1.假設總成本為TC(totalcost),總產量為Q(quantity),則平均成本AC=TC/Q。在短期內它等於每單位產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變成本。假如用AC(averagecost)、AFC(averagefixedcost)、AVC(averagevariablecost)分別表示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則:AC=AFC+AVC。
2.平均可變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即平均可變成本是總可變成本除以產量。字母表示為:AVC(Q)=TVC(Q)/Q。起初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可變成本減少;但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平均可變成本由於邊際產量遞減規律而增加。因此平均可變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可變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也即邊際生產率先遞增後遞減的結果。
3.平均成本是指一定范圍和一定時期內成本耗費的平均水平。
4.平均成本總是針對一定的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一定時期產品生產或勞務提供平均成本的變化,往往反映了一定范圍內成本管理總體水平的變化。不同時期的平均成本可能會有很大變化,通過比較分析,能了解成本變化的總體水平和為深入分析指明方向。
拓展資料:
社會平均成本它是指部門內不同企業生產同種商品或提供同種服務的平均成本,是商品和服務的定價成本,按社會平均成本定價是價值規律的要求。商品和服務的社 會價值是由商品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中的社會必要勞動耗費決定。所謂社會必要勞動耗費,是指這個商品或這項服務在生產提供過程中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於生產同種商品和提供同種服務的各個經營者在生產條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商品和服務的個別價值也就有高有低。但是同種商品和服務的社會價值卻是相同的,只要是相同的商品和服務,不論它花了較多的個別勞動時間,還是只花了較少的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對它們只能給予同樣的評價,具有同等的社會價值。
9. 經濟學中知道數量、固定值和可變成本怎麼算平均總成本
總成本一一總可變成本=固定成本TC一一TVC=TFC(總可變成本+固定總成本)/總產量=總平均成本 (TVC+TFC)/TQ= AC即:總成本/總產量邊際成本為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要增加的成本MC=△TC/△Q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總產量 AFC=TC/Q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總產量 AVC=AC/QMC(邊際成本)、AC(平均成本)、AVC(平均可變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關系
① MC、AC、AVC三條曲線是U形且MC交AC於最低點;MC交AVC於最低點
②AFC是反函數,始終處於下降趨勢
一、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①總成本與邊際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別表現遞減、最小值、遞增
②總成本與平均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和原點的連線的斜率是AC,當AC達到期最大時,TC和原點的連線正好也是TC的切線。
③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MC>AC時,AC遞減增;MC<AC時,AC遞增;MC=AC,AP取得最小值
二、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的關系
MC曲線和AC曲線都是U型的,造成這種形狀的原因都是由於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的遞減或遞增,但這兩種成本的經濟涵義和幾何涵義不同,MC曲線反映的是TC曲線上的各點切線的斜率。而AC曲線則是TC曲線上各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所以MC曲線比AC曲線更早到達最低點。MC曲線與A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上。在這一點,MC=AC,就是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遞減,AC>MC,就是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遞增,AC<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AC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的,當MC下降到一個更低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下降,但它同前面較高水平計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於MC,以至當MC到達最低點以後轉而遞增,在其未達到平均值時,AC仍在MC之上,並且AC仍繼續遞減,直到與遞增的MC相交,AC才到達最低點,而後轉向遞增。
而過這一點之後,情況相反,AC還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當MC上升到一個更高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上升,但它同前面較低水平計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於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1、總成本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
總成本TC是產量的函數,由於沒有考慮固定成本這一因素,總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表明產品產量為零時,TC為零,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也相應增加,總成本曲線的形狀主要決定於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邊際成本率。平均成本(AC)是每單位產品的成本,等於總成本與產品產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幾何意義上AC是TC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O的連線的斜率。AC曲線形狀為U型,表明平均可變成本隨產量增加先遞減後遞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的
2、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
一般來說,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產量很小。隨著生產的進行,生產要素利用率增大,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成本的增長速度,所以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邊際成本又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慮最初的短暫情況,那麼,它的變動規律主要表現就是:邊際成本先是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供參考。
10. 已知某企業的短期總成本函數是STC=0.04Q3—0.8Q2+10Q+5,求最小平均可變成本值。
最小平均可變成本值為10。
解:可變成本為TVC=0.04Q 3 -0.8Q2 +10Q,不變成本為TFC=5
平均可變成本AVC=TVC/Q=0.04Q 2 -0.8Q +10=0.04(Q-10)2 +6
則當Q=10時取最小的平均可變成本MinAVC=6。
(10)知道總成本如何求平均可變成本擴展閱讀:
現假設有一從事PC機生產的企業XYZ。該企業計劃建立一套新的PC生產線有A B兩套方案。A方案需要固定成本1000元 同時生產一台PC機的變動成本為10元。B方案需要固定成本500元,同時生產一台PC機的變動成本為20元。(不考慮對項目價值的折現分析及可行性分析)
容易得出 A方案的經營杠桿值為0.01 B方案為0.04 我們稱B方案相對A方案具有較高的經營杠桿。在相同的固定投入的情況下,較高的經營杠桿意味著更高的經營風險,該結論也適用於一般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經營杠桿與周期性效應是影響企業貝塔系數的重要因素。在無法直接求得貝塔系數的情況下可以運用經營杠桿對對象進行定性的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