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港囧》徐崢為什麼沒用王寶強,改用包貝兒
對於包貝爾表演,港囧的街頭采訪,受訪者大多對包貝爾的喜劇能力表示質疑,直言還是更喜歡泰囧的王寶強。
這相當於從王老總和徐崢口袋裡掏錢,泰囧投資3000萬,最終票房13億,投資方收益5億左右,利潤1700%,其中10%利潤分成就是5000萬,港囧總投資不到一億,預估票房20億,利潤17.6億,假如徐崢和王老闆各投資50%,那就是每人分3.8億,3.8個億,如果王寶強投資的佔比10%,他就拿走7600萬。還是利益之爭。
現在電影院都流行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陳凱歌,陳紅,寧浩,徐崢,王寶強,周星馳等等。
自己投資拍電影,扣除成本,演員出場費,利潤都是自己的,真的比當演員強多了,演員雖然能掙一些高位出場費,但如果有幸入一個能大賣的股,收益肯定是比自己出場費高不知多少倍。
② 電影港囧總共投資多少錢
至少1個藝,下載葫蘆俠免費看
③ 《港囧》其實很好看,你真的看懂了嗎
無論《港囧》在此前如何賣力的宣傳,但有經典《泰囧》在前,作為續作的《港囧》一定會表現出「續作效應」:
1、口碑一定不如《泰囧》。因為《泰囧》已經登上神壇並奉為經典,按照規律,任何經典的續集一定會不如第一部。所以,哪怕大部分觀眾其實已經不太記得《泰囧》的很多細節劇情,但由於《泰囧》使徐崢達到了頂峰,高潮之後就一定會是下滑的曲線,那麼,觀眾在看過之後,最好的評價大概就是「《港囧》是還不錯,但確實不如《泰囧》」。
2、《港囧》票房一定會好。哪怕可以預料《港囧》的口碑一定不如《泰囧》,但由於國產片大多是一些成本很低、喙頭很足、實為忽悠、以青春、恐怖為主題的雷片,用心製作的優秀喜劇片著實太少,而徐崢和其囧系列已是成為金字招牌,對於壓抑了太多喜劇飢渴慾望的觀眾而言,一定會爆發這種飢渴,從而掏錢買票看《港囧》。
於是,這就造成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港囧》的票房果然連創票房紀錄,《港囧》在豆瓣的評分連創新低,到目前為止已降到了6.4分。
但《港囧》的口碑「差」和《無極》、《小時代》這類電影的口碑「差」有本質不同。一方面,《港囧》本身不是爛片,另一方面,《港囧》口碑「差」是建立在人們繼《泰囧》之後對其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的基礎上的。現在主流的評論,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幾點:
1、徐崢既想更多地將導演理念(表達中年危機)融進電影中進行表達,又想迎合市場拍成搞笑喜劇,導致《港囧》太分裂。前半段以搞笑為主,但是拼湊的都是段子,不如想像中的搞笑;後半段以教育為主,但是說教意味太重。
2、演員不給力。包貝爾模仿王寶強的痕跡太重,但又明顯不如王寶強;趙薇的設定太矬,戲份太龍套且龍套得沒啥水平。
④ 《港囧》能給光線傳媒帶來多少票房收入
最近《港囧》上映,大家觀影後紛紛響起來一陣「還我王寶強」的吶喊,對包貝爾極度不滿;對啊,《港囧》中為什麼沒有王寶強呢?按理說,《泰囧》大賣,作為續集的《港囧》應該維持原來主演不變;從《人在囧途》到《泰囧》徐崢和王寶強作為囧系列靈魂人物應該缺一不可,換掉主演很容易引起部分觀眾不滿,而《港囧》偏偏反其道而行,難道是徐崢和光線王長田腦子進水了?
網上好多種說法,第一種說王寶強片酬太高導致合作不成;第二種說法檔期排不開;第三種說法劇本有新的人物和故事安排,徐崢導演說這是他懂寶強,也懂包貝爾;還有各種說法,反正五花八門;當然王寶強明面上還是支持徐崢,面對大家對包貝爾的質疑,寶強力挺徐崢,徐崢也說「我們的愛都在」,但是感覺都是場面話
但是觀眾不買賬啊,留言虐哭包貝爾,沒有王寶強我並沒有去影院看港囧,但是作為一個無聊的人,我就想弄明白為什麼徐崢不用王寶強,看網上評論,明明這個角色就是為王寶強量身定做的,徐崢方和王寶強方的說法我都覺得太假,只是一種托詞。
經過一個星期的研究,收集各種網上資料,終於被我發現一絲線索了,大家看好了啊,真相浮出水面了:
對比泰囧和港囧的托資方可以發現,港囧比泰囧多了一個北京真樂道文化傳媒,這個北京真樂道老闆就是徐崢陶虹夫妻。
港囧上映期間,網上傳出一個消息,王寶強出演陳思成的《唐人街探索》,面對媒體,寶強直言陳思成比徐崢更懂他;《唐人街探索》托資方之一就是北京寶億嶸影視傳媒,而北京寶億嶸老闆就是王寶強馬蓉夫妻。製片人陳祉希就是泰囧的製片人
囧系列下一步計劃是《印囧》,而網上又有消息稱寶強要當導演了,要自導自演《大鬧天竺》,《大鬧天竺》就是發生在印度的事情啊,也是公路片,編劇是泰囧的編劇,據透露出來的消息看,兩影片情節是驚人的的相似,都是四人的故事,《大鬧天竺》托資方之一也是寶億嶸;
大家看明白了嗎,王寶強現在演的電影都是他自己公司投資的,而港囧也是徐崢自己投資的;
真相應該是這樣:由於泰囧的大賣,大家都預測港囧肯定也是大賣,只要拍了就能賺錢;於是徐崢作為導演主演投資了港囧,王寶強作為主演也想投資港囧分一杯羹;徐崢作為導演,王長田離不開徐崢,於是同意徐崢投資;但是王寶強也想投資,徐崢和王長田不幹了。這是從王長田和徐崢口袋裡掏錢啊;泰囧投資3000萬,最終票房13億,投資方收益5億左右,利潤率1700%,徐崢10%利潤分成就是5000萬;港囧投資不到一億,預估票房20億,利潤就是7.6億,假如徐崢和王長田各投資50%,那就是每方分3.8億,大家肝顫嗎,3.8個億啊,就是王寶強想投資佔比10%,也是拿走7600萬;你想想徐崢和王長田捨得分給王寶強7600萬嗎;王寶強一怒之下拒絕出演港囧。
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利益之爭;
真相明白了,說說對錯,其實沒有對錯之分,現在影視圈都流行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陳凱歌陳紅,寧浩,徐崢,王寶強,周星馳,好多都是男的當導演主演,老婆當製片人。自己投資拍電影扣除成本利潤都是自己的,比當純演員強多了
再說說港囧,雖然也大賣,但是口碑卻不怎麼好,演員中尤其對包貝爾不滿,大家都覺得王寶強不會演戲,但什麼東西都怕比,跟包貝爾一比,真心覺得王寶強是影帝了,天下無賊中王寶強還比較稚嫩,演戲痕跡明顯,不自然;到了士兵突擊,就感覺好多了,個別細節還是有問題,但是整體效果很好,最關鍵是有自信了,再看泰囧更有提升,寶強這些年演技一直是在進步的,現在戲路也更寬了;
為了挽救聲譽, 徐崢和王長田有可能在《印囧》中再度使用王寶強,哪怕給王寶強10%的投資份額,但是利令智昏,更大可能還是不使用王寶強,王寶強自己投資《大鬧天竺》,也是准備跟《印囧》對著幹了,徐崢和王長田少了一個主演,多了一個競爭對手。
⑤ 徐崢放出狠話:無論票房多高,也不會用王寶強,兩人之間有啥不解的矛盾
徐崢和王寶強的矛盾起因是因為在電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大火之後,徐崢拒絕以演員分紅形式支付給王寶強片酬,而是選擇按照事先約定好的固定片酬模式,給予了王寶強幾百萬的片酬,正是由於這件事情,使得徐崢和王寶強的關系出現了隔閡。
雖然按合同規章辦事,在任何地方都能夠說得過去,但是要徐崢要明白娛樂圈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如果只講規矩不講人情的話,那麼自己也將會得罪很多人。只不過目前徐崢和王寶強都有著各自的心結存在,所以這對曾經的好朋友,並不可能很快就達成和解的意願。
⑥ 你知道的高成本卻賠的很慘的電影有哪些
就是韓寒拍攝的後會無期,就是高成本的,但是卻賠的很慘的電影,而且當時也沒有很多人去看,所以說他當時這種狀況是非常慘烈的。
⑦ 電影票房怎麼分成,港囧20億票房徐崢能分4個億
如果《港囧》的最終票房鎖定在20億,那麼粗略計算製作方和發行方所得到的票房為40%,也就是8億。當然,《港囧》並不是徐崢全資拍攝的電影,還有北京光線傳媒,以及趙薇的經紀公司都有投資,如果按照徐崢佔5成票房分賬的話,也有將近4個億的票房收入,當然這還要扣除影片的成本和宣傳費用。
⑧ 《港囧》投資幾千萬,狂賺十多億,徐崢為什麼不用黃勃和王寶強
一方面是演員檔期問題,第二是審美疲勞問題,畢竟徐崢和王寶強這個系列已經合作兩部了,第三就是經紀公司的問題。三個人分屬不同的經紀公司,經紀公司要考慮利益問題,王寶強退出跑男2不就是因為王寶強的經紀公司覺得跑男1並沒有給王寶強和他的經紀公司帶來預期的利益么
⑨ 《港囧》徐崢為什麼不用黃勃和王寶強
徐崢為什麼不用黃勃和王寶強?絕密檔案
徐崢為什麼不用黃勃和王寶強,他要告訴我們是電影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電影,換了你電影票房依舊,公司做生意也是一樣,是公司成就了個人,而不是你成就了公司,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滿懷感恩之心同舟共濟,平台成就了個人以後,大部分人不知道珍視平台,反而開始找時機和平台講條件,平台只能放棄他,機會確留給了「新人」最大的贏家是堅持和平台走下去的人,比如徐崢,港囧沒上映,他已經賺1.5億了,上映後首天票房破紀錄,10.1當天10億,黃勃拍完泰囧後曾說合約沒談好,下次要談票房分成,結果就沒有下次!人最大的智慧不是在平台上爭取最好的條件,而是要保證永遠在這個平台上!對於管理,管理者應該不要在任何動搖的人身上浪費時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深信離開是你的損失,感覺不對就趕緊卷鋪蓋走人,留下就同舟共濟,共創新篇章!
如今個人英雄主義時代已過,需要團隊的力量,在你耍個性的時候,思考一下團隊是否真缺你不可。
再來看看徐崢的華麗轉身,如今的《港囧》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處資本界和影視界的借力游戲。通過這場游戲,徐崢會理財了。
《港囧》首周末上映三天,票房累計6.8億。如果按此走勢,將很快破10億,再到15億,甚至破20億也不是沒可能。那這么多的錢,到底讓誰賺了?
這次,徐崢不再像《泰囧》時候只拿導演費,以及光線老闆王長田賞賜的10%利潤分成。他以47.5%的票房凈收入(扣除發行成本)成為大老闆,而他自己的公司真樂道既是製作方也是第一出品方。
就在《港囧》上映前,徐崢把自己的票房佔比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獲利1.5億元。而這家公司將更名為歡喜傳媒,徐崢和寧浩分別持股19%,為第二大股東。
按照21控股接近90億港元的最新市值,徐崢個人持股價值接近1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
正因為如此,《港囧》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還是一處資本界和影視界的借力游戲。通過這場游戲,徐崢會理財了。
泰囧:10多億票房 徐崢賺的不多
首部《泰囧》,徐崢那時候還是個新導演,多次被拒絕後,找到了光線投資,製作成本約3000萬,最終票房12.5466億。按照光線傳媒的官方公告,該片的票房收入截止2013年1月22日約12.4億,分賬收入約4.65億,占票房額的37.5%。
成本方面光線聲稱3000多萬僅包含投資成本,未算上廣告宣傳費用,假設其他費用跟投資成本相同,即總成本6000萬。這樣粗略測算光線在《泰囧》上凈賺4億左右。
一部電影是怎麼分賬的呢?根據行業慣例,通常是電影專項基金扣5%,3.3%營業稅,剩下的院線分約57%,投資方拿43%(其中要扣除中影數字的管理費)。
在《泰囧》這部電影中,光線集製片、投資、發行方於一身,最後分到37.5%,說明剩下的投資方北京真樂道(徐崢和陶虹的公司)和黃渤工作室雖然掛名,但基本沒投資什麼錢,當然也沒分到多少。
當時黃渤也說了,就是拿點閑錢玩玩,算不上是投資。而光線老闆王長田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會給徐崢10%的利潤分成,也就是4000萬左右。加上導演費,他的總收入可能超過4000萬。另外,兩位主演黃渤、王寶強會收到紅包,具體多少不知。
港囧:變身資本大佬,徐崢會玩了
《泰囧》大獲成功,於是有了《港囧》。這一次,影片的第一投資方、製片方變成了徐崢和陶虹的真樂道公司。光線是第二大投資方兼發行方。
資本游戲來了。今年5月13日,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發布公告稱,將向9名認購方發行約17億股,認購價總額約6.8億港元。其中,導演寧浩和導演(演員)徐崢將分別以1.75億港元認購21控股擴大股本後的各19%股份,並列第二大股東,同時出任非執行董事。
21控股背後,是阿里影業前主席董平,其合計持有21控股24%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董平之前為多部知名電影的投資人、製作人和聯合製作人,包括《卧虎藏龍》、《親愛的》和《心花路放》等。
此次發行完成後,21控股主業將轉向娛樂及媒體相關領域,並更名為「歡喜傳媒集團有限公司」。21控股表示,此次認購完成後公司將得到6.77億港元資金,其中5.2億港元將用於製作6部電影,當中3部由寧浩或徐崢完成,另有1.5億港元用於3-4部電視劇的製作。
可是,《港囧》早在去年底就開拍了,21控股已無緣投資,如何才能讓這部電影為這個上市公司的股票產生作用?
對資本玩家來說,這不是什麼問題。9月18日,21控股發布公告,將更名為歡喜傳媒,寧浩和徐崢任非執行董事。
⑩ 港囧票房,給徐崢賺了多少錢
國慶檔的票房之戰愈演愈烈。先是9月25日,《港囧》上映首日就刷新12項紀錄;接著是9月30日,陸川 首部轉型之作《九層妖塔》首日報收9200萬,以200萬的優勢趕超《港囧》,不過在第二天《九層妖塔》的數據就開始下滑,再次被《港囧》反超;而一開始不被看好的《夏洛特煩惱》隨著口碑發酵,排片和票房均出現逆天的反向增長,有業內人士早前評價,《夏洛特煩惱》將超越《港囧》成為單日票房冠軍,最終票房將超過8億,成為《大聖歸來》之後的又一匹黑馬。
但是不管怎樣,關於國慶檔的話題總是離不開《港囧》。作為提早上映,卻一路領跑國慶檔的《港囧》,雖然口碑出現了兩極分化,雖然被吐槽不如《夏洛特煩惱》的段子好笑,但是徐崢的心裡一定是開心的。相比曾經創下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泰囧》,徐崢這次在《港囧》的收獲更多在於資本玩法的成熟,說的通俗一點,賺到錢才是實力。那麼,徐崢是怎麼做到的?
1. 爭取到47.5%的票房凈收入
《泰囧》作為徐崢的處女作,尋找投資人曾多次被拒絕,最後才找到了光線傳媒。按照光線傳媒的官方公告,該片的票房收入截止2013年1月22日約12.4億,分賬收入約4.65億,占票房額的37.5%。據外界推算,除去大約6000萬的製作發行成本,光線凈賺4億左右。但是徐崢只有導演費以及光線老闆王長田賞賜的10%利潤分成,在該片的總收入也不過4000餘萬,完全就是一個打工仔的身份。
而在《港囧》上,有了《泰囧》成功的底氣,徐崢在跟投資者談判時,終於可以要求拿到47.5%的票房凈收入成為大老闆,而他自己的公司真樂道既是製作方也是第一出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