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未來無法收回的成本叫什麼
擴展閱讀
毛毯哪裡產品的好 2025-05-03 05:41:58

未來無法收回的成本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11 00:19:15

1. 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是什麼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是需要先考慮到成本的大小。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 ,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稱之為成本。那麼,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是什麼?

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

【1】定義理論不一樣

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且是無法收回時的成本,同時也是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機會成本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2】外在表現不一樣

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是相反的,沉沒成本是顯性的,很容易被投資者感知。是已經付出了而且不可能收回,不管未來做什麼事情都沒辦法收回的成本。而機會成本則是隱性的,容易被投資者忽略,投資者本可以選擇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的成本。

總的來說,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叫做沉沒成本;為了執行一種方案而放棄另一種可行方案所損失的可獲收益叫做機會成本。所以在投資決策中一定盡力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更加關注機會成本。

2. 有一種成本叫「沉沒成本」

前幾日幫父母搬家,整理物品的時候理出來很多「老古董」。在我的概念里,這些東西今後被用到的可能性極低,既然用不上了,該扔就扔唄。但我母親是個念舊的人,總覺得有些東西當初是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現在即使用不上了,扔了就是種浪費。最後,我用一個經濟學概念「沉沒成本」說服了她,對於那些已經發生了今後也無法收回的成本,就不能把它當作一種損失,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的話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送了你一張演唱會的門票,假設價值1000塊錢,這位歌手很有名,但你並不是他的粉絲。你心想,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不看白不看。而你的另一位同事,她是這位歌手的忠實粉絲,同樣花了1000塊錢買了演唱會的門票。

但是到了演唱會那天,天氣預報說晚上將會下大雨。在你看來,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下雨了大不了就不看唄,對你來說也沒什麼損失。但是你那位自己花錢買票的朋友則不會這么想,她會想,「錢都已經花了,哪怕是下鐵我也要硬著頭皮去把演唱會看完,不然可虧大了」。而且,她還會為此沾沾自喜,為自己的執著找到合適的理由——我可是位忠實的粉絲,以此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

其實,那位花錢買票後即使遇上下雨也堅持要去看演唱會的朋友,犯了一個普通人日常做決策時很常見的錯誤——「沉沒成本悖論」。它指的是,當你有更好的選擇時卻沒有選擇,而是對已經虧損的項目繼續加大投資或抱有不切實際的沖棚孝幻想。

譬如說,當你急需用一筆錢,這時你需要拋售股票來變現,你賬戶上有盈利的股和辯票,也有虧損的股票。經過研究統計,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會拋掉盈利的股票,保留虧損的股票。這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有時甚至是代價高昂的。而理性的決策者會及時止損,他們只會對當前投資的未來結果感興趣,經濟人不會去考慮糾正先前的錯誤。

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投資活動中,「沉沒成本悖論」導致人們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它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不幸福的婚姻。

最近有部熱播的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面折射出很多社會現實問題,其中,兩個家庭的婚姻悲劇,就可以用「沉沒成本悖論」來解釋。

祁同偉和梁璐的婚姻可以說是一門政治婚姻,男方為了獲得仕途的升遷,女方則是為了滿足虛榮心。這門從一開始就不被外人看好的婚姻註定是沒有希望的。男女雙方心裡都很清楚彼此之間沒有感情的維系,但卻為了避免失去各自苦心經營得來的利益而苦苦掙扎,於是便不得不在外人面前裝出一副模範夫妻的模樣來掩人耳目。其實這就是「沉沒成本悖論」說的在一件不被看的好的事情上繼續加大投入,不願放棄,越做越錯,越走越遠,最終鑄成大錯。

做對的事情,遠比把事情做對來得重要。

祁同偉的恩師高玉良與吳老師的婚姻也是如出一轍,男的對至高無上的權力充滿了慾望,女的被丈夫身上的「光環效應」牢牢綁住,所以才會在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現「離婚散稿不離家」的荒誕一幕。名義上是為了孩子,實質上是被100%的安全感綁架,不敢面對失去一切的後果,更談不上有勇氣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於是只能一拖再拖,打著到退休後再公開的小算盤。不料紙包不住火,在反腐的大旗下,高玉良東窗事發,他因為有外遇而早就離婚事實也被組織發現,他們家的陳年舊事一一浮出水面。這才逼得雙方不得不接受現實,面對來自同事的嘲笑,面對來自家人的痛惜。如果早點痛下決心,不那麼患得患失,盯住未來,而不是去計較之前的錯誤,又何至於此。

所以說,「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理解起來容易,實踐起來難。有選擇就有成本,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當我們沒辦法再做選擇的時候,就不存在成本,這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的含義。作為一個理性決策者,不應在註定失敗的事情上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應該具備快刀斬亂麻的勇氣。

3. 什麼是沉沒成本並舉例說明

一、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已往發生的費用。
二、沉沒成本舉例
1.投資者花10萬購買了一輛車,付款後這10萬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投資者只享有該車子的所有權,而沒有了那10萬元的支配權。
投資者可以二手車市場上將車子賣出,賣出價格一般要低於新車買入價格,那麼賣出價和買入價之間的差額就是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價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沉沒成本也不僅限於支出的,購車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2.有一項目A,上馬項目需要添置設備B,購置成本20 000元,而決策者目前已經擁有閑置的設備C,其帳面成本為30 000元,並在主要性能上與設備B相同,但要完全滿足項目A的需要,還必須對其進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方案,購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對購置方案而言,設備成本為20 000元,而對改造方案則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兩方案的設備成本進行比較,那麼購置方案的設備成本更低,減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這樣一比較,好像應該選擇購置方案了。
那麼,是否意味著真的應當做出如此的決策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購置方案中,設備成本20 000元在決策時尚未實際發生,如果決策採用該方案時,新增成本也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於閑置的設備C的帳面成本在決策前已經實際支出,無論決策結果如何,都無法收回該帳面成本(假設該設備無轉讓價值),因此,帳面成本30 000元即為沉沒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過這樣的分析,購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應當選擇改造方案,而不是購置方案。
【拓展資料】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例如投資者花50萬元購買了一間商鋪,但商鋪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還需繳納物業費,投資者決定將商鋪以48萬元賣掉。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者是虧損的,不應該賣掉。然而從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可拿這48萬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投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