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本是什麼意思
假如你去賣東西,你進貨的錢叫做成本,別人買走給你的錢(多出來那一部分)叫做利潤。
好像是這樣吧
Ⅱ 成本什麼意思
成本
產品在生產中所耗費的各項費用之和。
商品價格包括物質消耗支出(c),勞動報酬支出(v)和盈利(m)3部分。前兩部分c+v之和即「成本」,必須在商品銷售中得到補償,它是商品簡單再生產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制定商品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在計劃和管理中,對成本構成內容有兩種劃分法:①按費用的經濟內容。分為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固定資產折舊費、其他費用等。②按費用的經濟用途。分為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廢品損失費、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等。為了加強對成本管理工作和計劃工作,中國於1984年3月發布《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中國企業實際成本一般按該條例的有關規定劃分項目並進行核算,它與理論成本略有出入。
成本按不同角度分類有各種形態:計劃成本、報告成本、個別成本、社會成本、試製成本、正式生產成本、正常生產成本、非正常生產成本、設計成本、預測成本等,各自體現不同范圍或不同含義的成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正常生產的社會成本是制定價格的主要依據之一,非正常生產成本或個別成本一般不能作為定價依據,而僅僅是本企業考核自身盈虧的數據之一。
成本作為生產中的各項費用支出,是商品生產的「投入」。藉助成本可以反映國家和企業經濟活動中「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它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一項綜合指標,因為它可以反映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低,原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狀況,設備利用率,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高低。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成本下降,利潤就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對的社會積累就可以增加,為逐步降低物價和提高人民生活創造條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改善經營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固定資產的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等。
成本是為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CCA2101:2005第2.1.1條)。
注1:「應付出的資源代價」是指應該付出、但目前還未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
注2:「資源代價」是一個總合的概念。
注3:「資源」一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
注4:術語「成本」可使用形容詞,如用高、低或多、少來修飾。
注5: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不是狹義的成本。
成本定義的關鍵詞是「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資源」的價值犧牲。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資源對一個組織來說一般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設施、設備和材料等)、財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等。這些資源都是構成成本的資源,這種資源代價應是一個總和的概念,是全部的,不是部分的。作為成本一定消耗資源,不消耗資源的成本不存在。那麼,為什麼要消耗資源?為什麼要付出代價?就是為了「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這一成本目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無論做什麼,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地追求過程的增值或結果有效,並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是組織或個人為一定目的所付出的,這就是成本的目的性。因為,人們發生成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成本法則告訴我們「成本一定在過程中發生」。如生產成本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銷售成本是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有些組織的過程不直接增加經濟價值(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那麼,它們所發生的成本是為了結果的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的活動其過程都是為了增值,都在追求結果的有效性。過程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系統。過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任何一個過程都有輸入和輸出,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前提和條件;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輸入和輸出之間是一種增值轉換,過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不增值的過程沒有意義。為了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增值轉換要投入必要的資源和活動。所以,我們說的成本是在過程中(輸入和輸出轉化中)的一組資源消耗的總和,是換取過程增值或結果有效的代價。
已經付出的資源代價當然是成本;應該付出的,但還沒有付出、而且遲早要付出的資源代價也應該理解為成本。如預算和成本計劃中所規定的預計成本,我們也應該理解為成本的范疇。
這里所說的「成本」是廣義的成本,是一個總合的概念,主要是為成本管理服務的。「成本」在會計學中有不同的解釋。
成本,企業所得稅法術語,即生產、經營成本,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和各項間接費用。
Ⅲ 成本是什麼意思
成本是商品經濟范疇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你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耗費的一定資源,這個資源可以包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社會成本等等各方面。
Ⅳ 成本是什麼意思呢
生產某一產品所耗費的全部費用。
讀音:chéng běn。
例句: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後一點。
近義:老本本錢。
反義:利潤。
成本的構成內容:
成本的構成內容要服從管理的需要,並且隨著管理的發展而發展。國家規定成本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
①原料、材料、燃料等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②折舊費用,表現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
③工資,表現生產者的必要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促使企業厲行節約,減少損失,加強企業的經濟責任,對於一些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性支出(如工業企業里的廢品損失、停工損失等),也列入產品成本之中。此外,對某些應從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中進行分配的部分(如財產的保險費用等)也列入產品成本。
這說明產品成本的實際內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觀經濟實質,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國家的分配方針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把某些不屬於C+V的內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屬於活勞動耗費性質的費用列為營業外支出或從留利中開支。
Ⅳ 在會計中 主管告訴你沖成本是什麼意思
前言:
財務會計比較常見的晉升路線:會計→成本會計→主管會計→財務經理,其中,成本會計是一道檻!做好了,從會計轉為成本分析、經營分析及管理會計是很有優勢的。那麼,如何掌握好成本會計?實現從傳統會計到管理型會計的華麗大轉身呢?下面與大家交流這些與成本核算有關的知識點,希望能幫到你。
二成本核算準備:
熟悉成本相關的概念:成本對象、成本歸集、成本分攤、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成本核算方法: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作業成本法、標准成本法(嚴格說是一種管理工具)。
成本核算注意要點:熟悉企業生產過程、了解公司產品結構、沒有百分百准確的成本、成本核算的階段是發現異常、防止成本核算成為利潤調節的工具。
1、人工智慧推動全球企業財務管理轉型
2、戰略管理與財務協同
3、CFO領導力能力提升
4、公司治理與企業制度
5、新時代企業人財融合管理
6、國企混改智慧
7、財務管理體系創新與業務融合
8、持續動態下的財務管控——智能化財務管理
9、全價值鏈降本增效管理創新
10、企業上市與資本運作
11、基於大數據下的企業內控與風險防範
12、移動課堂與標桿企業考察
13、沙盤模擬與實戰演練
14、華為簡單高效的管理實踐與企業文化
15、儒家智慧與企業制勝之道
16、世界500強高管座談
三成本核算流程:
1、確定成本核算方法:
1)、多數企業採取的是品種法;
2)、嚴格以銷定產的企業能夠做到分批法;
3)、生產周期長有半成品的企業適合分步法;
4)、精細化管理的企業喜歡用作業成本法;
5)、SAP支持標准成本法。
2、定義成本對象:
1)、有系統支持,一般以最終的物料為成本對象;
2)、若多產品差異不大,也可能是大類;
3)、如果是手工計算,則通常會按照核算能明細的程度設置成本對象。
3、歸集費用:
1)、直接材料,直接歸集到成本對象,比如:主材、包裝物等;
2)、間接材料,無法直接歸集到成本對象,通常先通過成本中心歸集,在製造費用核算;
3)、直接人工,一般先歸集到車間,在生產成本科目核算;
4)、間接人工,一般先歸集到間接生產部門,在製造費用科目核算;
5)、間接費用,比如維修費、檢驗費、折舊費等,先歸集到部門,在製造費用科目核算。
4、間接費用分攤:
1)、確定間接費用分攤比例:間接人工以工時分攤;折舊以機器工時分攤;間接費用通常以產量分攤。
2)、間接費用分攤到成本對象。
5、結轉生產成本至存貨
四成本核算外的因素:
事實上,成本核算本身並不難,可能成本核算之外的對企業的完整認識才是真正能實現華麗大轉身的因素。
1、了解公司產品結構
成本核算最先需要確定的是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對象,了解產品結構是為了找到最適合企業成本核算的方式。
如:明明是重復製造企業,非用採取分布法核算,估計實施起來也很困難。明明銷售定義為兩種產品,定價也完全不一樣,但財務說:我沒辦法分開核算,那可能就是財務失職了,同樣的,若產品設計本身就只有小差異,比如包裝盒的顏色不一樣,或者使用不同的標簽,財務非得分開核算成本,那也顯得多此一舉了。
2、熟悉生產流程
財務是估計的藝術,這在成本核算過程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運用不當首先會導致產品成本不準,然後相應地影響產品定價甚至是營銷策略,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會將原本盈利的產品淘汰反倒是留下了不盈利產品線。
只有對生產流程非常熟悉,才可能對每個環節產生的成本了如指掌,在對間接費用進行分攤分配時,才可能選擇最合理的分配方式,從而得到相對更准確的成本數據。
比如說:兩類產品,雖然最後的規格和包裝很類似,但因為不同客戶的要求,生產工藝完全不一樣,若財務不考慮差異,在分攤間接費用時仍是按量分攤,顯然就有明細差異了。再比如說,明明是兩條獨立的生產線,財務的折舊非要放在一起分攤,可能就有調節利潤的嫌疑了。
3、成本管理的價值
成本核算的最終目的其實不是為了計算出成本,更應該在於發現生產過程中的異常。
比如,若突然某一成本項數據明顯高出以往均價,是不是應該及時提醒生產關注該生產環節;再比如說,原料價格上漲導致整體成本上升,是不是應該及時反饋業務部門調整價格策略或者調整產能?更往前說,是否可以基於歷史數據提前預估產品成本呢,從而指導銷售和生產。或者能藉助成本分析模型,發掘出降低成本的方法。
好了,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以上僅是個人體會,具體還是請在實際業務中,學習中去領悟和體會吧。
來源:網路。本文僅供讀者學習、交流之目的。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對版權有異議,請後台聯系,議定合作或刪除。
高端課程推薦:
財務管理領軍人才預備班(上海,6月12-16日)
系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