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靶向葯治療一次要多少錢
你好,腫瘤靶向治療的葯物種類比較多,大部分為跨國葯企生產。國產的靶向葯比較少,由於前期葯品研發的投入和高技術門檻帶來的壟斷,導致進口靶向葯的價格比較高,一支或者一瓶葯的價格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靶向葯可以分為小分子靶向和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葯兩大類。臨床上前者通常為口服葯,單克隆抗體通常為注射劑,常聯合化療一起使用。口服的靶向葯物,以肺癌為例。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目前最成熟,也是最重要的肺癌靶向治療葯。每天1次或3次口服,服葯後患者症狀開始改善,平均時間從1周到1個月不等。第1代或第2代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使晚期有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延長了9-12個月,總生存期達到2年。葯物的價格每天約200元,服用時間按照9-12個月計算,就是200元乘以270-360天,總費用在54000-72000元之間。有50%的患者在服用此類葯物治療後會出現耐葯。患者經過檢測正好是T790M突變導致的耐葯,還可以使用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每天的費用為500元。使用一段時間以後依然會出現腫瘤進展的情況。上面說的是全自費情況,上述葯品屬於醫保以內,患者有醫療保險,以北京市醫療保險患者為例,門診患者自付10%的葯費,以後的費用在職職工按70%,退休人員按85%報銷。自費部分算下來,在職職工自付12690-16900元左右,退休人員自付19000-26000元左右;特病自付1300元的費用,在職或退休人員分別按85%或91%的比例報銷,自付的比例更少。患者用1-3萬元的價格購買葯品,延長9-12個月的生命,這只是平均數。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葯物,以乳腺癌為例,曲妥珠單抗是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葯,常和化療聯合使用,臨床用於HER-2高表達的晚期乳腺癌和早期術後輔助治療。2017年醫保談判之前價格為2萬多元1支,為自費品種,進醫保後價格降為7000多元1支,作為術後輔助治療時,國內是每3周使用1次,使用時間為1年,維持劑量按每公斤體重2毫克給葯,首次使用劑量加倍。按照70kg體重來計算,第一次的費用支出是4624元,以後每次為2313元,自費1年就是41600多元。患者有醫療保險,北京醫保患者住院報銷比例為退休85%,在職70%。自付的費用退休人員需支付約6245元,在職職工需要付12500元左右。以上說的是醫保目錄內的靶向葯,幾千元的基因檢測費並未包含在內,目錄外的靶向葯,需要全自費。
熱潔爐
Ⅱ 肝癌晚期一年吃靶向葯的費用大約需要多少,說實話家裡真的沒有多少錢了,還不想放棄可怎麼辦吶
肝癌是一種很難治療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一般晚期沒有手術治療的機會,只能夠嘗試應用介入化療、靶向治療的方式,但是很多還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比如腹瀉等,不能耐受這種副作用會暫停使用這種靶向葯。建議在用葯期間,可以搭配參百益進行輔助,不僅能緩解毒作用,還能起到增效減毒提高免疫力。 肝癌病人吃靶向葯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身體免疫力,增強患者的體質,抑制肝癌的發展。肝癌病人應用各種治療的方法,具體能延長病人壽命的長短需依據病人的病情而定,如早晚期及自身體質狀況不同而異。如果是早期肝癌病人則存活的時間較晚期病人更長。一般肝癌病人吃靶向葯後可存活一年到一年半時間,有些人可有5年存活期,活7、8年的幾率未有統計數據。 至於說一年得費用,這個還是沒有一個准確的答案的, 根據每個人病情情況的不同,以及自身等情況影響,以及用葯等情況不同,幾千到幾萬不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另外,祝早日健康
Ⅲ 《我不是葯神》——為什麼靶向抗癌葯物葯價高
最近火遍大江南北的電影 《我不是葯神》 中的「靶向抗癌」葯物葯價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 「製作成本只有500元的葯物,居然買20000?」
為什麼靶向抗癌葯物葯價那麼 高 ?
格列衛(《我不是葯神》里的格列寧)的研發成本,普遍說法是10~20億美金,包括製造成本和研發成本。
「如果單純以製造成本計算,靶向抗癌葯的利潤率在90%以上,但這是外行的演算法。」某醫葯銷售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比如一款抗癌葯,臨床實驗費用達十幾億美元,這部分肯定要由患者承擔。」
意思就是:抗癌葯里的製造成本可能很小。所以網上有人嚷嚷著說「制葯公司坑人,明明就要500的葯,買價20000」,是因為只看到了製造成本。研發成本才是葯物成本的主要部分,研發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設備,需要多次臨床。格列衛研發了50年,只是慢粒白血病的三個II期臨床試驗,就招用了1028名受試者,總花費為3400~8000萬美元。可見總的一個研發過程需要燒的美刀之多。
一項數據表明,瑞士諾華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間研發花費大概在836億美元,在這期間只批准了21個新葯,平均算起來每個新葯花費為40億美元,這其中還包含了很多研發失敗的項目。花費最高達1082美元。
2010年調查顯示:全球葯企研發投入僅占其銷售額的8%,營銷投入約佔20%,超過50%的利潤給股東分紅。有研究對比了10大跨國葯企的研發投入和市場銷售開銷。與昂貴的葯物研發相比,更多投入到了市場銷售。
BMS的Sprycel是格列衛的競爭對手。2007年,諾華又獲批了同類二代產品Tasigna。按理說,格列衛應該有較大幅度降價。
然而,其價格不降反升,這歸功於兩個新葯紛紛定出了 6萬 和 8萬 美元的更高價。
必須終生服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為了求「相對便宜」的價格,仍然會首選格列衛。需求量大了,商家會提升價格謀取更大的利潤。所以,商人們看重的不是葯物研發成本,而是市場需求。把葯價定到高過葯物成本價,對於商人而言,就像把10元的白襯衫定價成15元一樣應該。
研發葯物是科學家的事情,商人不是科學家。早期的葯物研發多為政府投資,有潛力的葯物被商人入手開發時,高葯價就已經默默定下了。
我國暫無研發靶向抗癌葯的能力,所以大部分抗癌葯都是進口。
於是我們就收關稅和增值稅。
在中國大陸,會針對進口葯徵收3%~6%不等的關稅,以及17%的增值稅。此外,還有15%的醫院加價,以及20%的流轉費用。而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葯品的增值稅為0。據數據調查, 我國的葯品增值稅稅率,是歐洲平均葯品增資稅稅率的兩倍。
不過也要聲明:關稅只佔進口葯最終葯價的3%~6%,影響很小。就好像老班讓跑三圈900米,沒有關稅的你站在其他同學的27~54米處,卻還要跑800多米一樣。
一種葯要進入中國,不管在國外做過什麼實驗,都得在國內重新走一遍流程。
有工作人員說:「先向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提申請,審批就得一兩年。然後再找醫院合作,招募病人做臨床試驗,又是至少半年、多則一兩年或者更長時間。做出來的效果還得再批,看你做的過程是不是正確,別造假數據什麼的,加起來可不是就得好幾年。」這好幾年,需要資金。
回扣是指供應商按一定比例,將貨款返還給銷售商的資金。
訂20個雞蛋20元,賣雞蛋的人為了讓別人買雞蛋,會給別人一個折扣。但是自己虧損2元的會往實際售價裡面補,說是要20個雞蛋打折扣18元,其實20個雞蛋在回扣後還是20元或者高於20元(售價提高),賣雞蛋的人獲利還是20元、甚至更高(利潤不降低)。回扣後, 賣方的利潤不會減低,而是貨物的售價提高。
國內進口抗癌葯價格高昂,還與中國醫葯領域的 高回扣 有關。「哪個企業不給醫院回扣,不出三個月肯定倒閉。」一位醫葯銷售公司負責人說。救人性命的抗癌葯,被當作醫葯界最有價值的搖錢樹,高回扣、高葯價的問題更突出。
按照規定(還有規定),內地醫院可在實際葯物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0%~15%。
一位專家說,「中國內地比較特別,還有制度成本,只要你不改它,它一定會加到葯價上去。」就是說, 不想加葯價坑人,也得加。 此外,從葯物出廠定價,到醫院葯房,中間的環節渠道存在太多的灰色。
這部分費用通常占 葯價的7~8% 。葯物進口但未到達患者手中之前,通常還要經過3道左右的經銷商,每道經銷商均會溢價5%~7%。誇張點,就是2元的健胃消食片通過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經銷商,變成了5元、8元、18元,到了葯房醫院,由於需要盈利,就變成了24元。
「如果把15%的葯品加成拿走,好多醫院都活不了,因為政府只給醫院5%的財政支出。以葯養醫是政府的問題,不是醫院的問題,也不是醫生的問題。」北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張曉東對媒體記者表示。
如果15%的價格是明的回扣,而在實際操作中,暗的回扣也時有發生。就是開個會搬個獎,也會回扣。
這么明回扣,暗回扣,一輪輪算下來,最終呈現在患者面前的抗癌葯葯價……
「扒一扒」格列衛的成本與價格
我國進口抗癌葯價格世界最貴 特殊環境催高葯價
Ⅳ 靶向治療一月費用多少,國內哪裡有賣靶向葯的除了靶向治療還有什麼方法
現在臨床上真正用的靶向葯物治療有很多種,治療不同的疾病,靶向葯物的類型也不一樣,費用也是不同的。即便如此,一片葯也得500~600元,打一針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元,一個月葯費就幾萬甚至幾十萬,國產的醫院會有一定比例的報銷,進口的往往不會報銷。
如果條件不適合靶向治療,患者考慮長期服用抗腫瘤血管治療中葯靶向葯人中葯的單體成分R g3,它有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它能夠達到處長患者生存期的目的,但不得不說它輔助其它治療,用於放化療中、患者預後康復期時,效果才更好。
Ⅳ 肺癌靶向葯的價格一般是多少
進口的很貴,幾千幾萬不等,建議國產。如果符合EGFR突變推薦伊瑞可吉非替尼片,已經通過了國家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在質量和療效上與進口葯一致,臨床可以等同使用。價格方面,一盒一千多,報銷加贈葯後,終身用葯花費不到八千。
Ⅵ 為什麼靶向葯這么貴
開發一個新葯的平均成本大約為25.6億美元,其中包括14億美元的研發開支和11.6億美元的同期投資損失,這還沒算每個葯物平均3.12億美元的售後開支。
為什麼這些葯企不能薄利多銷?因為靶向葯多數都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在用,這些患者生存期比較短,出現抗葯性就必須換葯(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少葯吃滿15萬或多少錢後就可以免費,因為很多人根本免費不了多長時間就撐不住了,或者出現耐葯性),所以購葯人的總數恆定在一個比較合適的基礎上(人數並不會太多,所以 「多銷」並不可能存在)。將通貨膨脹和替代葯物的研發考慮進去,一款進口新葯的葯價肯定是被仔細計算過,能夠保證葯廠最大盈利。從葯理學角度講,靶向葯物通過藉助載體、配體或抗體,是葯物可選擇性的到達特定部位的靶組織、靶器官、靶細胞,生物利用度高,治療指數高,副作用小,是近年來才深入研究開發的新劑型。尤其在癌症治療方面,與其他葯物劑型相比,有無可比擬的的優越性,能最大程度減少抗癌葯物對機體正常組織器官的副作用。
價格貴很正常,新葯研發的周期長,投資高,風險大,靶向制劑又很高科技含量,再涉及到進口專利保護等原因,價格自然高。但靶向葯物的療效是毋庸置疑的。
Ⅶ 靶向治療一般幾個療程大概需要多少錢
靶向治療療程目前沒有統一標准,其實像靶向治療需要幾個療程,這根據患者所患癌腫的不同,所處分期的不同和所選擇的靶向葯物的不同,療程一定是各不相同的。一般對於晚期的患者來說,應用靶向治療後有腫瘤緩解或穩定的跡象,就應長期堅持應用。除非是疾病的進展太過迅速,又或是出現了難以忍受的的嚴重毒副反應。則建議停葯,重新進行基因的檢測以明確是否出現耐葯。一片靶向葯500~600元,打一針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元,一個月葯費就幾萬甚至幾十萬。
靶向治療是肺癌治療領域研究的新熱點。所謂「靶向」,顧名思義,就是有的放矢。研究發現,不同腫瘤患者的基因會有所不同,即使同是患有肺腺癌的患者,其對葯物的反應可以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在於其腫瘤細胞的基因變化的不同。靶向治療的優勢在於,治療葯物可以在細胞分子水平上,特異性地選擇結合點,干擾腫瘤細胞的生長,將其置之於死地,而不會波及周圍的正常細胞。通俗地說,就是只殺壞細胞,不錯殺好細胞。因此,相對於化療,靶向治療比較溫和,副作用較少。大部分採用靶向治療的病人用葯後6—9個月會產生耐葯,少數患者可以維持一年以上甚至更長。因此,定期復查對於接受靶向治療的患者十分必要。需強調的是,耐葯並不意味著無葯可救,靶向治療耐葯的患者仍然可以繼續接受化療。因此對於靶向治療與化療來說沒有誰是覺得好與絕對的不好,對於治療一向是相輔相成的。其實現在臨床上很多腫瘤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療的同時會選擇中葯參百益聯合治療。一則中葯可以緩解靶向治療的毒副作用,增強免疫力,二則現在的中葯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Ⅷ 肺癌靶向治療的費用是多少
在臨床上靶向治療,由於患者本身的情況的不同,所以靶向葯物治療需要多少錢不能一概而論。靶向治療所需要的費用,它與葯物的種類,患者所處地區醫保水平等因素均有一定的關系。就目前當下情況來說,針對肺小細胞癌治療的葯物,國產的如吉非替尼大約需要1600元,而用進口的大約2000元。但這只是葯物的價錢,患者如果本身出現其他並發症,那麼治療所需的費用還會升高。
Ⅸ 靶向治療要多少錢
靶向治療的費用主要就是看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所選擇的醫院來決定的,他不是一個正確的數字能夠決定的,如果患者的病情較輕,治療起來比較輕松,費用相對來講就會低一些,如果患者病情較重,做的檢查要多,葯物也比較昂貴,那麼費用相對來講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