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年輕人養育孩子壓力大成本高,該如何破這種局面
現在年輕人養育孩子的壓力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隨著老年人口上升比較快,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壓力是非常大。想要打破這種局面,其實網路上非常多的專家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很多專家建議給到年輕人多一些的補貼,幫助年輕人減輕生活壓力。同時想辦法去降低房價物價以及醫療費用,還有養育孩子的養育成本,盡可能的讓年輕人的負擔少一些,同時促進經濟發展,想方設法的去提高年輕人的收入,讓年輕人能夠獲得上升和發展的機會更多一些,對於年輕人的就業上升通道也應該做好相應的保障。對於女性來說,應該增強女性生育福利的待遇,保證女性能夠公平就業。也要完善育兒的環境,從各個方面打破這種局面。
最後現在社會壓力是非常大的,生孩子也意味著要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而帶好孩子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年輕人眼中看來,生孩子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貳』 生育成本太高,怎麼辦
500元的補貼對於降低生育成本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一片一般的尿不濕檔猛至少一兩塊,按一個新生兒一天七片左右來算行高橋,一天就要花費十到二十塊,500元僅僅能夠一個月的尿不濕錢。還有上百的奶粉,動輒上萬的月嫂,各種嬰幼兒的保健品,衣服玩具小推車樣樣都要不少的錢。萬一再生一次病,那可真是壓力山大。等孩子長大了,各種支出只會有增無減,托兒費、教育支出、買房買車……沒有個幾百萬怎麼能夠?
再說了,養育孩子,錢只是其中的一項必需品。孩子還需要陪伴和教育。現在的年輕人白天忙的焦頭爛額,晚上還得加班,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呢?緊張的工作、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已經讓人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哪還有再要一胎的勇氣呢?
所以,光靠每個月500塊錢的育兒補念啟貼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想提高生育率,不妨拿出些誠意,多聽聽民聲,在教育、醫療、住房方面下下功夫,當人們壓力小了,養育子女變成了一種享受,生育率自然就上來了。
『叄』 如何解決生育成本上漲問題
第一,將延長期產假的生育津貼納入生育保險待遇。
第二,延長帶薪父親陪產假。目前不少地區的父親陪產假僅為7天,對於父親參與育兒的鼓勵作用有限,參保男職工的獲得感不足。建議將其延長到至少1個月,同時父親陪產假期間的生育津貼也應由生育保險支付。
第三,由生育保險基金對用人單位進行補貼。生育休局孫慎假還會給用人桐敬單位帶來除工資外的其他成本,如支付其他員工的加班工資等,應考慮適度補貼用人單位的相關成本,補貼的水平應與根據享受生育津貼員工的數量掛鉤。
第四,逐步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生育保險參保范圍。考慮到我國青年人口中靈活就業比重上升,其收入的不穩定性也較高,將其納入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十分必要。生育保險與醫療保險合並實施也提供了有利契機,應完善保險制度設計,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生育保險覆蓋范圍。
第五,應盡快落實父母育兒假制度。父母育兒假應主要定位於滿足年幼兒童的臨時性凱謹照料需求,建議對於有6歲以下的兒童的家庭,父母雙方每年根據孩子數量可分別享受一定的帶薪假期,津貼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
雖然目前這些還在建議階段,但都是從適齡婚育家庭的需求出發,在社會保障體繫上最大化的增加福利。其實不止是我國,歐洲各國早已是鼓勵生育的試驗場,同時他們在社會福利保障體繫上早已走出了一條令人羨慕的路:
超長產假:
法國和德國產假最高,可以高達162周,超過3年;
奧地利產假也有2年;
挪威產假90周,瑞典為85周,
英國為65周,愛爾蘭為56周,
大部分歐洲國家的產假都超過一年。
『肆』 育兒成本高,如何解決
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麗敏建議,可以從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入手,進一步減輕家庭育兒成本。
宋麗敏表示:(建議)一個孩子的家庭他(她)可以減免很多稅,而且可以下降到更低的稅級,使家庭的納稅有大幅度的削減。實行遞進式的生育津貼制,根據孩子的成長不同階段,根據孩子的數量實行梯次遞進的補貼機制,緩解家庭的經濟成本。
同時包括生養孩子過程當中使用的商品,比如說母嬰商品,比如說我們購買房產還有很多稅收都應該有減免,我覺得這樣更科學也更人性化,體現了一種生育友好性。
宋麗敏說:「其實我們現在男性好像只有陪產假,然後就沒有育兒假。如果父親能夠共同來參與育兒的話,可能就能減輕母親的負擔,對她的職業中斷產生的影響也會有一定的削減。所以我就特別主張要實行性別平等的育兒假,讓男性承擔更多育兒責任。」
(4)生育成本太高怎麼辦擴展閱讀
東三省人口全部負增長
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三省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分別減少7.6萬人、13.33萬人和21.8萬人,合計減少42.7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0.80‰、-0.85‰、-1.01‰。雖然東北三省2020年的人口數據尚未公布,但大概率也是延續人口負增長態勢。
國家衛生健康委稱,東北地區人口總量減少,折射出的是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比如,隨著資源枯竭和國家產業升級轉型,大批年輕勞動力無法在本地找到滿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經濟更好、工資更高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