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理解實際成本核算的顏值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如何理解實際成本核算的顏值

發布時間: 2023-05-06 21:44:52

① 實際成本的核算原則是什麼

實際成本的核算原則,是指企業的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如有變動,除有特殊規定外,不得調整起賬面價值。按照此原則,企業的資產應以取得時所花費的實際成本作為入賬和計價的基礎。

計算實際成本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則。指計入成本的費用都必須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規定。不合規定的費用不能計入成本。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真實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客觀的經濟事項相一致,不應摻假,或人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實性指成本核算資料按一定的原則由不同的會計人員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真實性和可核實性是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確可靠。
(3)相關性原則。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時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的信息,為成本管理、預測、決策服務。及時性是強調信息取得的時間性。及時的信息反饋,可及時地採取措施,改進工作。耐這時的信息往往成為徒勞無用的資料。
(4)分期核算的原則。企業為了取得一定期間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必須將川流不息的生產活動按一定階段(如月、季、年)劃分為各個時期,分別計算各期產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須與會計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這樣可以便於利潤的計算。考試大助你成功
(5)權責發生制原則。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不論是否已經支付,都要計入本期成本;不應由本期成本負擔的費用(即已計入以前各期的成本,或應由以後各期成本負擔的費用),雖然在本期支付,也不應主考試本期成本,以便正確提供各項的成本信息。
(6)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原則。生產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要按實際耗用數量的實際單位成本計算、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要按實際發生的成本計算。雖然原材料、燃料、產成品的賬戶可按計劃成本(或定額成本、標准成本)加、減成本差異,以調整到實際成本。
(7)一致性原則。成本核算所採用的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資料有統一的口徑,前後連貫,互相可比。
(8)重要性原則。對於成本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應作為重點,力求精確。而對於那些不太重要的瑣碎項目,則可以從簡處理。

② 實際成本如何計算

1、發出材料採用實際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售價法等。

具體採用那種方法,可以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但是,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改變。

2、上面的核算方法,採用的是「個別計價法」,採用這種方法核算是正確的。

3、個別計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

個別計價法的優點: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缺點: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

(2)如何理解實際成本核算的顏值擴展閱讀:


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的異同:

估計成本則是尚未實際發生的,而是根據一定資料預先估算的成本。實際成本是我國企業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則。企業在平時核算時可以採用計劃成本、定額成本和標准成本等,但最終必須要調整為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概念主要是針對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但實務中也包括原材料采購的實際成本和銷售實際成本等,所以實際成本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實際發生的耗費代價,相對於估計成本而言,實際成本是指已經發生,可以明確確認和計量的成本。

將企業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定額成本或上期成本及同行業成本等進行比較,便可以進行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了解成本定額和計劃的完成情況,掌握成本變化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揭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便於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③ 使用實際成本核算的好處

成本核算是指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通常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企業的成本預測和企業的經營決策等存在直接影響。進行成本核算,首先審核生產經營管理費用,看其已否發生,是否應當發生,已發生的是否應當計入產品成本,實現對生產經營管理費用和產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對已發生的費用按照用途進行分配和歸集,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為成本管理提供真實的成本資料。

④ 什麼是實際成本核算和計劃成本核算說的通俗一點。

1、實際成本核算

存貨按實際成本核算的特點是:從存貨的收發憑證到明細分類賬和總分類賬均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實際成本法一般適用於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采購業務不多的企業。我們不難看出,實際成本法所強調的是"實際",即要求在每批存貨的收發存中實際成本都應形影不離的相隨。

2、計劃成本核算

計劃成本核算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同時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核算均按計劃成本計價。

成本核算的意義:

1、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2、成本核算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預測、計劃、分析、考核和改進等控制工作,同時也對企業的成本決策和經營決策的正確與否產生重大影響。成本核算過程,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耗費如實反映的過程,也是為更好地實施成本管理進行成本信息反饋的過程。

3、因此,成本核算對企業成本計劃的實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標成本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如何理解實際成本核算的顏值擴展閱讀:

成本核算是指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通常以會計核算為基礎,以貨幣為計算單位。

成本核算的目的:

1、構建全面的企業成本管理思維,尋求改善企業成本的有效方法

2、跳出傳統的成本控制框架,從公司整體經營的視角,更宏觀地分析並控製成本

3、掌握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及各自的優缺點,根據情況的變化改良現有的核算體系

4、掌握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為決策者提供關鍵有效的成本數字支持

⑤ 實際成本指的是什麼

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
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的異同
[編輯本段]
估計成本則是尚未實際發生的,而是根據一定資料預先估算的成本。實際成本是我國企業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則。企業在平時核算時可以採用計劃成本、定額成本和標准成本等,但最終必須要調整為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概念主要是針對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但實務中也包括原材料采購的實際成本和銷售實際成本等,所以實際成本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實際發生的耗費代價,相對於估計成本而言,實際成本是指已經發生,可以明確確認和計量的成本。

將企業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定額成本或上期成本及同行業成本等進行比較,便可以進行成本的分析和考核,了解成本定額和計劃的完成情況,掌握成本變化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揭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便於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估計成本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根據經驗和歷史資料估算成本,如購進存貨要花費買價、運雜費和倉儲費等等;沒有歷史資料,而根據技術資料測算的估計成本,如產品第一次投產的估計成本;由於歷史資料和技術資料細目過多,所以採用估算的辦法來預計成本;是預測、決策成本、在決策時,盡管成本並未實際發生,但根據相關的經濟業務和事項,可以合理估算出可能發生的成本額。

在財務會計中,估計成本往往是實際成本計算的一種手段,如計劃成本和定額成本等,它們可以按成本項目分別估計,也可以按成本總額估計,通過對估計成本的調整,既能計算出實際成本,又能計算出估計成本的差異,便於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也簡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在管理會計中估計成本主要表現為預測和決策成本,也是機會成本的一種。這種成本可以有歷史資料也可根本沒有歷史資料,估計的目的,是為了揭示成本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更有效地進行長短期的投資決策,同樣能為企業成本控制和分析等提供依據。

實際成本和估計成本只是相對而言,它們的成本構成內容可能是相同的,在尚未實際發生之前,可能是估計成本,發生後便成為實際成本,經過調整加以重新確定後的預計成本又成為估計的成本。
實際成本核算和計劃成本核算比較
[編輯本段]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存貨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實際成本,也可以按計劃成本來進行。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核算時,應當按期結轉其成本差異,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1 實際成本核演算法

存貨按實際成本核算的特點是:從存貨的收發憑證到明細分類賬和總分類賬均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實際成本法一般適用於規模較小、存貨品種簡單、采購業務不多的企業。我們不難看出,實際成本法所強調的是「實際」,即要求在每批存貨的收發存中實際成本都應形影不離的相隨。當然由此而帶來的記錄和計量的繁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實際發出存貨時,為了解決存貨的采購成本在銷售成本與期末成本之間的分配問題,《企業會計准則———存貨》規定可以採用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這幾種計價方法的選擇對企業損益的計算、資產負債表中有關項目的計算以及所要交納所得稅數額的計算都有直接的影響,也增加了財務部門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所以選擇一種穩健而准確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企業不懈的追求。

2 計劃成本核演算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同時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核算均按計劃成本計價。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如果企業的自製半成品、產成品品種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別核算其計劃成本和成本差異的,也可採用計劃成本法核算。

採用計劃成本法,其首要問題是制定好一個合理的計劃成本,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2. 1 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構成內容相一致

為保持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財務部門業績,要求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的口徑一致,包括買價、運雜費和相關的稅金等。

2 .2 計劃成本應盡可能接近實際

雖然計劃成本的高低可通過材料成本差異調整為實際成本,對發生和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並無影響,但如果計劃成本脫離實際成本太多,則無法隨時通過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考核采購部門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計劃成本時,應盡可能使計劃成本接近實際成本。可由企業的采購部門聯合財會等有關部門參照同類存貨以往實際成本,並根據物價漲幅等相關因素共同研究制定。當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發生重大差異時,應作調整。

採用計劃成本法進行存貨核算的企業,其基本的核算程序如下:

企業應首先考察與存貨成本相關的各種因素,規定存貨的分類、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單位計劃成本。除一些特殊情況外,計劃單位成本在年度內一般不作調整。

其次,取得存貨時,應按計劃單位成本計算取得存貨的計劃成本填入收料單中,並按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作為「材料成本差異」進行登記。

還有,平時領用、發出存貨都按計劃成本計算,月份終了再將本月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進行分攤,隨同本月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記入有關賬戶,經發出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發出存貨應負擔的成本差異應按月分攤,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攤。

3 實例比較說明

我們僅用材料取得和入庫這一過程為例,用簡單的分錄來加以說明:

實際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實際成本)×××。××
貸: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實際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調整。計劃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材料入庫: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

計劃成本法下,要在月末進行匯總,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具體分錄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
貸:物資采購×××。××
或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

從以上對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在計劃成本法下,材料明細賬可以只記錄收入、發出和結存的數量,將數量乘以計劃單位成本,隨時求得材料收、發、存的金額,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計算和調整發出和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簡便易行。而在實際成本法下,對存貨的數量、單位成本和總金額都要詳細記錄,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計劃成本法雖然強調的是「計劃」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適時地關注實際成本,與實際成本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取得存貨時,將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相對比得出存貨的「材料成本差異」,表面上看只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過程,其實質是控制和決策過程。通過兩種成本的比較,使得采購部門不斷關注其計劃成本,結合更多的影響因素,不斷降低其采購成本,節約支出,也為制定更完善的計劃成本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