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計算
變動成本法計算盈虧的步驟如下:
銷售收入
減:銷貨成本(已售產品負擔的變動生產成本)
=生產邊際貢獻
減:變動非生產成本
=邊際貢獻
減:固定成本(包括生產的和非生產的)
=營業利潤
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計算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時,把一定期間內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的全部成本都歸納到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中去。所以這種方法也稱為"歸納(或吸收)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受產量的直接影響,產量越大,單位產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業提高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但該法不利於成本管理和企業的短期決策
拓展資料:
簡述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的區別 :
一、定義不同
1、變動成本法也稱直接成本法、邊際成本法,是變動成本計算的簡稱,是指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
2、全成本法亦稱「全部成本法」、『歸納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計算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時,把一定期間內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的全部成本都歸納到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中去。
二、理論依據不同
1、變動成本法的理論依據:固定製造費用與特定會計期間相聯系,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持續經營期的長短成比例,並隨時間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應遞延到下一個會計期間,而應在其發生的當期,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該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2、完全成本法則強調成本補償的一致性,其理論依據是:固定製造費用發生在生產領域,與產品生產直接相關,其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的支出並無區別,應當將其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從產品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
三、應用前提與成本構成的內容不同
1、變動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對產品成本按其與產量變動間的線性關系劃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並進行粗略估計。其中,變動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和變動性銷售及管理費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製造費用和固定性銷售及管理費用。
2、完全成本法將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產成本與非生產成本兩大類。其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非生產成本包括銷售和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
四、產品成本構成內容不同
1、完全成本法下,產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為生產產品而耗費的全部製造費用(包括變動製造費用和固定製造費用),成本隨著產品的流轉而結轉;
2、變動成本法則將製造費用中的固定部分視作當期的期間費用,隨同銷售和管理費用一起全額扣除,而與期末是否結餘存貨無關,產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變動製造費用。
五、存貨估價及成本流程不同
1、採用變動成本法,無論是在產品、庫存產成品還是已銷產品,其成本都只包含變動成本,故期末結餘存貨只按變動成本計價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2、採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產品成本的一部分參與期末成本的分配,這樣,已銷產品、庫存產成品及在產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額的固定性製造費用。可見,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必然高於變動成本法下的存貨計價。
❷ http://.baidu.com/question/352812658.html
六、
成本項目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製造費用 管理費用
變動性 80000 30000 50000 7500
固定性 90000 40000
總額 80000 30000 140000 47500
1. 完全成本法計算產品單位成本:
本期產品成本合計 = 80000 + 30000 + 140000 = 250000
單位成本 = 250000 / 12500 = 20
2. 變動成本法計算產品單位成本:
本期產品成本合計 = 80000 + 30000 + 50000 = 160000
單位成本 = 160000 / 12500 = 12.80
3. 營業利潤:
A. 完全成本法下
營業收入 = 10000 * 40 = 400000
營業成本 = 250000 – 2500 * 20 = 200000
營業毛利 = 400000 – 200000 = 200000
營業費用 = 47500
營業利潤 = 200000 – 47500 = 152500
B. 變動成本法下
營業收入 =10000 * 40 = 400000
銷貨中變動生產成本 = 12.8 * 10000 = 128000
變動成本 = 128000 + 7500 = 135500
貢獻邊際 = 400000 – 135500 = 264500
固定成本 = 90000 + 40000 =130000
營業利潤 = 264500 – 130000 = 134500
按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編制損益表
完全成本法下 變動成本法下
營業收入 400000 營業收入 400000
可供銷售的商品生產成本 250000 銷貨中變動生產成本 128000
期末存貨成本 50000 變動性管理費用 7500
營業成本合計 200000 變動成本合計 135500
營業毛利 200000 固定性製造費用 90000
管理費用 47500 固定性管理費用 40000
營業費用合計 47500 固定成本合計 130000
營業利潤 152500 營業利潤 134500
七、
某產品標准成本卡
成本項目 價格標准(分配率標准) 用量標准 標准成本
直接材料 3元/米 4米/件 12元/件
直接人工 5元/小時 2小時/件 10元/件
變動性製造費用 1元/小時 2小時/件 2元/件
固定性製造費用 0.5元/小時 2小時/件 1元/件
1. 計算該年度原材料成本的全部差異:
實際產量下的原材料實際成本 = 2.50 * 42000 = 105000
實際產量下的原材料標准成本 = 12 * 10000 = 120000
原材料成本差異 = 105000 – 120000 = - 15000 (有利差異)
原材料價格差異 = (2.50 – 3.00)* 42000 = - 21000 (有利差異)
實際產量下的原材料標准耗用量 = 4 * 10000 = 40000
原材料耗用量差異 = 3.00 * (42000 - 40000)= 6000 (不利差異)
原材料價格差異 + 原材料耗用差異 = - 21000 + 6000 = -15000 = 原材料成本差異
2. 計算該年度工資成本的全部差異:
實際產量下的工資實際成本 = 4.70 * 24000 = 112800
實際產量下的工資標准成本 = 10 * 10000 = 100000
工資成本差異 = 112800 – 100000 = 12800 (不利差異)
工資率差異 = (4.7 0 – 5.00)* 24000 = - 7200 (有利差異)
實際產量下的標准人工工時 = 2.00 * 10000 = 20000
人工效率差異 = 5.00 * (24000 - 20000)= 20000 (不利差異)
工資率差異 + 人工效率差異 = - 7200 + 20000 = 12800 = 工資成本差異
❸ 變動成本法的計算公式
變動成本法的計算公式是變動成本法下的稅前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變動生產成本)-變動非生產成本-固定生產成本-固定非生產成本。
變動成本法指的是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並且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
變動成本法也稱直接成本法,是變動成本計算的簡稱,指的是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並且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
❹ 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計算
變動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計算,首先需要明確各自的定義,然後再根據相應的公式來計算:
1.完全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包括全部生產成本。即按下式計算:產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固定性製造費用。
2.變動成本法下,產品成本全部由變動生產成本所構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 人工和變動性製造費用。即按下式計算:產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
3.完全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的根本區別在於對固定製造費用的處理。完全成本法將固定製造費用計入到產品成本中,隨著產品銷售的實現,該部分成本才逐漸釋放出來。也就是說,固定性製造費用在要分攤到銷售中去。而在變動成本法下,固定製造費用直接確認為當期損益,就是說在發生當期就確認為費用了,跟銷售量多少沒關系。
4.完全成本法下的銷售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發生的生產成本-期末存貨成本;變動成本法下的銷售成本=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
拓展資料:
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下利潤計算的差異?
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計算稅前利潤的思路不一樣:
變動成本法下的稅前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變動生產成本)-變動非生產成本-固定生產成本-固定非生產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的稅前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全部生產成本)-期間成本(全部非生產成本)
可見: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稅前利潤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兩種方法在計算利潤時扣除的固定生產成本不同。變動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生產成本是當期的固定生產成本;完全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生產成本則是當期銷售的產品成本中包含的固定生產成本,在計算利潤時是包含在銷售成本中扣除的。
❺ 用變動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和營業利潤
1、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產量
2、利潤=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一:營業利潤是企業在其全部銷售業務中實現的利潤,它包含主營業務利潤。銷售利潤永遠是商業經濟活動中的行為目標,沒有足夠的利潤企業就無法繼續生存,沒有足夠的利潤,企業就無法繼續擴大發展。
二:不少企業老闆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面對超低利潤的產品銷售局面,一籌莫展。可是不降價產品就賣不出去,企業更沒法生存,價格降下來了,產品銷量越來越大,可是利潤越來越小,甚至虧本。
三:銷售利潤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銷售利潤主要由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期間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投資凈收益構成。
四:除了受商品銷售收入的影響外,還受到銷售商品的進銷差價、商品銷售稅金、商品銷售的可變費用和商品銷售應負擔的固定費用。這些因素對商品銷售利潤的影響,可用下列方式表示。
五:商品銷售結構變化對利潤的影響=實際商品銷售銷收入×(實際收入利潤率—計劃收入利潤率)--進銷差價率變化的影響銷售費用變化的影響
六:當產品,通過上面這些正常的渠道增加產品銷售利潤還不能滿足商家需求的時候,還可以變更思路,通過創意銷售來增加企業的銷售利潤。
七:房地產商當樓盤難以銷售的時候,就可以挖渠一些品牌文化,可以改頭換面,重新包裝,隆重推出「花園洋房」,「學生公寓」「白領之家」「景觀房」等概念房。
八:當保健品在正常的銷售模式下遭受市場冷漠時,就可以改變思路,更新包裝,搖身一變成為禮品、葯物保健品等新的定位與市場見面,從而受到市場的青。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策劃產業的快速發展,很多商家通過專業的策劃公司的精心調研、深度分析、科學策劃、有效定位從而達到創意銷售產品的目的。
❻ 變動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怎麼算
變動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單位材料費用+單位人工費用+單位變動製造費用+單位變動期間費用
完全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單位材料費用+單位人工費用+單位製造費用
1、變動成本法又稱直接成本法。是指產品成本只包括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變動製造費用,而把固定性製造費用作為當期的期間成本,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一個扣減項目。
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產品成本計算中產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產成本(變動和固定的生產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變動成本法優點
1、營業利潤隨銷售量的增加或減少而升降,這是企業經理人員所想要的會計信息。
2、便於進行本-量-利分析,有利於和銷售預測。變動成本法的基本理論和程序揭示了成本、業務量、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
3、有利於促使企業管理當局重視銷售,防止盲目生產。
4、有利於短期經營決策。
5、有利於編制彈性預算。彈性預算實際上是根據變動成本法的原理編制的,在企業採取以銷定產,可以隨業務量的變化而機動地調整,具有彈性。
❼ 變動成本法下單位產品成本怎麼算
變動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產量=(80000+20000+20000)/5000=24元。
完全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性製造費用+固定性製造費用)/產量=(80000+20000+20000+30000)/5000=30元。
變動成本法下的單價比完全成本法下的單價少六元就在於完全成本法把固定性製造費用考慮了進去。即多了(30000/5000)=6元。
變動成本法優點
1、營業利潤隨銷售量的增加或減少而升降,這是企業經理人員所想要的會計信息。
2、便於進行本-量-利分析,有利於和銷售預測。變動成本法的基本理論和程序揭示了成本、業務量、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
3、有利於促使企業管理當局重視銷售,防止盲目生產。
4、有利於短期經營決策。
5、有利於編制彈性預算。彈性預算實際上是根據變動成本法的原理編制的,在企業採取以銷定產,可以隨業務量的變化而機動地調整,具有彈性。
6、有利於成本控制和業績考核。
7、有利於產品成本的計算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變動成本法
❽ 變動成本法單位成本是算銷量還是收入
銷量森遲。
無論是變動成本法還是完全成本法,銷貨成本都等於銷量乘以單位產品成本。在變動成本法中,銷售成本只包括與銷售答櫻數此舉李量直接相關的。
❾ 銷貨成本的計算公式
有些企業為完整表達銷貨成本,常採用利潤中心的損益表,讓真實的成本與利潤合理呈現。計算公式如下:
完全成本法:銷貨成本=期初商品盤存+本期進貨-進貨退出-進貨折讓+進貨費用-期末商品盤存
變動成本法:單位生產成本*本期銷售量
❿ 管理會計採用變動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計算公式
變動成本法計算盈虧的步驟如下:
銷售收入
減:銷貨成本(已售產品負擔的變動生產成本)
=生產邊際貢獻
減:變動非生產成本
=邊際貢獻
減:固定成本(包括生產的和非生產的)
=營業利潤
一、管理會計,就是成本管理會計的簡稱,是一個管理學名詞。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並列,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一個企業會計分支。為此,管理會計需要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劃、作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記錄和分析經濟業務,「捕捉」和呈報管理信息,並直接參與決策控制過程。
二、管理會計它包括成本會計和管理控制系統兩大組成部分,我們研究管理會計技術方法的演進,是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審視管理會計各個階段的變化和發展,結合考察管理會計研究焦點的演變及未來管理會計工作的變動趨勢,試圖從中得出對管理會計學術研究和實務運用有益的啟示。管理會計在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管理會計的核心理念中,價值的創造與維護是最為重要的兩點。基於此,管理會計是企業的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最有效的工具。
三、管理會計實務革新的相對停滯大致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近半個世紀中,管理會計實務性技術方法革新較少,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這主要與財務會計在社會和法律上的主導地位有關。由於企業財務會計報告要求按照規定的核算方法和程序提供有關會計信息,再加之早期企業的產品品種比較單一、按財務會計報告規定的程序,對產品實際成本的扭曲程度很低,而追求准確和相關成本數據所付出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報告代價又很高,所以企業傾向於使用與對外報告相同的成本信息來進行內部營業管理。
四、管理會計研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焦點,並且無不受到其技術方法演革的影響。它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強調成本確認,主要注重成本核算的真實和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