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心理沉沒的成本效應是什麼
擴展閱讀
未來快遞價格怎麼樣 2024-04-24 17:20:40
海洋石油982造價是多少 2024-04-24 17:20:31
照相館成本多少錢一台 2024-04-24 17:19:07

心理沉沒的成本效應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03 11:32:19

⑴ 該放棄了!沉沒成本背後的心理效應

 當你花了五百元訂個高檔晚餐,碗里的食堂飯菜突然就不香。爬上山腰喘著氣才發現有登山纜車,突然決定挑戰一下自己。做了一節課的數學大題,哭著也要把它做出來。尋常的生活現象蘊含復雜的心理效應: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什麼是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成本,不會因往後的決策而發生改變。簡單來說: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沉沒成本會影響行為決策,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損失。那麼 為什麼 會有沉沒成本效應呢?

    1.對利益和損失的敏感度不同

     利益帶給人們正面反饋,容易讓人固守先前的決策,變得更加保守。而損失帶來的心理落差,讓人變得更加冒險。就像人們買基金和股票,當產生收益時,願意等待或進一步投資,當虧損時,又不想一下子全拋出。這種敏感度不單單表現在利益和損失上。人們對快樂與悲傷的回憶,成功或失敗的經歷都具有不同的敏感度,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對悲傷的回憶印象更深。(挖個坑,下次寫)

    2.自我申辯理論

     說高級點就是決策者堅持失敗決策以避免對錯誤的決策承擔責任。說通俗點就是死要面子不肯認錯。為維護尊嚴而堅持失敗決策,看似十分勇敢堅定,實則自欺欺人不肯變通。當然自我申辯沒有錯,歸根結底是大腦試圖保護我們。但人不能靠本能活著,跳出自我申辯,認清錯誤才能改正錯誤。

    3.避免浪費

    不管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習俗,還是與生俱來的人類本能,都要求我們不能浪費。人們更希望之前的投入能夠發揮其最大效力。例如:當人們想退坑某款游戲時,總會回想起先前花過的時間和精力。想著想著,就想要賣賬號,賣裝備,然後游戲交易平台應運而生。但浪費的量不是只通過價格來判斷。人們會把沉沒成本放在同一個心理賬戶中,即個人將相關聯的「開銷」匯總在同一個賬戶中的心理過程。編入心理賬戶的可不僅僅只有價格,還有時間,精力等不可衡量的成本。例如:張三為了打團戰而掛掉女朋友電話,導致女朋友很憤怒,想和他分手。張三大罵:「都怪這**游戲」。人們本能地對心理賬戶中的虧損和盈利進行比較和抵消,以求產生盈利的心理賬戶,從而達到心理平衡。

    4.查詢理論

 決策前,對各種選擇進行權衡。因為人們對沉沒成本的敏感度更高,關注度更強,在作出決策時,會更多地考量沉沒選項。再加上人們對未知有種本能的恐懼,當沉沒選項擺在人們面前時,更願意追求看上去穩妥的選項來降低心理上的恐懼。

 沉沒成本是人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那麼我們應該 如何應對 呢?

     1.反復比較未來利益和當下損失

 不能單純以金錢為標准比較,不妨把未來可能發生的所有虧損和未來利益編入同一心理賬戶中。因為人們常常會被成功概率迷惑或者乾脆忽視成功概率,這就導致利益總是高於虧損。從最壞的結果開始思考,避免敏感度不同而造成的忽視。

     2.審視當初的決策是否正確

 承認自身決策失誤,避免進一步的損失。如果難以發現自己的錯誤,可以找同伴,合夥人來幫助你找到錯誤。這也一定程度分攤責任,讓人更容易作出決策

     3.忽略沉沒成本

 不考慮沉沒成本,集中精力思考當前面對的問題,僅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虧損或利益。同樣的,如果無法做到忽略沉沒成本,也可以讓他人幫助作出決策

     4.為其他選項找理由

    更加充分地分析其他選項能夠減少其帶來的恐懼感,也可以為沉沒選項找更多的反面理由,讓各個選項在心理上保持平衡。

拋棄沉沒成本,不代表必定虧損。擺脫過去留下的擔子,是為了更加輕松的未來

文 魚羊

參考文獻:

行為決策中的沉沒成本效應_蔣多

沉沒成本效應的產生根源與影響因素_相鵬

沉沒成本效應中的心理學問題_施俊琦

基於決策類型的沉沒成本效應研究述評_桑輝

日常決策中的時間沉沒成本效應及其驗證_侯玉波

⑵ 愛情里的沉沒成本效應是什麼

愛情里的沉沒成本效應是不甘心自己付出過的一切白白打了水漂,哪怕不愛了,哪怕在互相傷害,哪怕看不到未來,都仍要緊緊抓著不放。

花了幾年時間和大量的金錢終於追到了女神,但在戀愛期間,總是有小摩擦、小別扭,甚至冷戰,可誰都不願意輕易放棄這段感情。家裡衣櫃里總有一些衣服,捨不得扔,但卻一次也沒有穿過。

這都是沉沒成本的心理效應在作怪。沉沒成本效應告訴我們,人們決策時會受到沉沒成本影響而產生的非理性決策現象。如果人們已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成本,那麼便會增加該商品或勞務的使用頻率。

沉沒成本效應的定義:

經濟學定義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精力等。

例如:如果你看音樂會,已經付了500元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此時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音樂會門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

⑶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

⑷ 沉沒成本效應:每個人終其一生的斷舍離

泰戈爾

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群星。

由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 Sunk Cost。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

「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

1、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維持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損失;

2、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沒成本」而不敢投入。

打個比方:

一個情侶談戀愛,女方越談越發現這個男的不適合做自己未來的老公,不適合做伴侶。

可是分手,她還舍不舍,捨不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男方吸引她,而是覺得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給了他,陪他看電影...

這個時候分手很虧,所以這就是「沉沒成本」的代價。

根據經濟學邏輯的法則,「沉沒成本」與制定決策應是不相關的。

但是在人們的投資活動、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著一種決策時顧及「沉沒成本」的非理性現象:

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應該座決策的時候考慮「沉沒成本」。 

比如看電影,會有兩種可能:

1、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2、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如果你後悔看電影了,那麼你果斷的出來去做別的事,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用這個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還可以去彌補看電影的事情。

損失和收益,對人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在這一點上,損失是完勝的。

和收益的喜悅相比,損失對人的刺激還要多一倍。在現實生活也是一樣的,你眼睜睜看著錢財離你而去時,感受到的痛苦是你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時感受到的快樂的兩倍。

這些觀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埋藏在當年的基因里、血液里,控制著我們這些年成長的思維習慣,讓我們做出現在客觀上已經不合理的選擇。

我們現在的決定,其實都是被過去綁架。

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

於是雞湯文和心靈導師們教會我們要斷舍離,只有放下,才能真正擁有。但問題是,沒有分辨力的斷舍離,不是智慧,而是粗暴。

如何判斷哪些該留該珍惜,哪些該割腕止損,重新出發。

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好名聲、認識的關系、積累的資產,只要不是處於活躍的發展態,都是我們該拋棄的。

不要讓我們擁有的過去,綁架我們的未來。

逛街買衣服,進入一家服裝店,非常中意一件外套或者別的,但是你希望用更低的價格收入囊中,這個時候你打算怎麼做?

當你理解什麼叫沉沒成本之後就能 Get 到這其中的奧秘,不得不佩服女性同胞,天生就具備這種能力。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跟店員討價還價,在店員始終不肯讓價的情況,我們面子上會過不去,可能假裝選擇要走,不能排除店員會毫不理睬,絲毫不 Care 你的離開,要是轉了一圈又回來購買那就多少尷尬,更多的可能是不會再回來購買的。

那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個店員讓你把這個產品順心順意買走呢?

女性同胞就比較聰明了,通常她們進店會裡面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試穿,然後才決定哪款比較看好,當店員覺得你非買這款衣服不可的時候,這個時候再說出你的價格需求。

這個時候店員有可能會給出一個你想要的價格,因為店員已經在你身上花費了足夠多的時間,這就是店員在你身上花費的沉沒成本。

利用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做一些衍生,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商業邏輯去做營銷,做經營。

分享兩個關於「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在商業中的運用的案例:

案例一:

我從事生日蛋糕,麵包,中式點心,咖啡飲料,產品的烘焙門店等等。

前不久,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開了一家新的店鋪。不用說也知道,作為一個陌生的品牌,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打開這個市場,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

我們新店的兩個產品主線:一條產品線是麵包,一條產品線是生日蛋糕。

這兩條產品線的商業需求是完全不一樣的,麵包等常規類的產品,吃的是流量,就是這個店鋪門口的流量大,麵包相對會走的更好。

那生日蛋糕就不一樣了,他吃的是品牌,如果你的品牌在這個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那裡的生日蛋糕將會更暢銷。

生日蛋糕是我們店鋪的利潤款,那麼怎麼打開這個市場理想的銷量呢?

我們在開業的前,做了個營銷方案。

我們做了一種券,這種券我想大家都應該見過,券的面值為 59 元。也就是說你可以拿著這個59的券,到我們店裡這里來消費一個189塊錢的生日蛋糕,那你只要,花費130元。

類似於這樣的劵大家肯定見過,在各個大型商場或者門店外都有,可是這樣子的券有用嗎?

基本上是沒有進店率的,或者是進店率極低,因為大部分人拿到這個券的時候都會把它隨手扔掉。

我們的策略是 10 元換購 59 元的劵,結果我們在短短的三天開業期間里,我們准備了一千張券,最後都不夠用。

一千張券,我賣了一萬塊錢,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鎖住了至少 800 個蛋糕。

經過幾個月的經營,我們發現,這樣子十塊錢賣出的券基本上都能回收。

就這樣,我們的店鋪一下子在當地打開了蛋糕市場。這就是利用沉沒成本,這個商業原理,去做的這一個營銷方案。

當顧客下了十塊錢的沉沒成本,他會被套在這個沉沒成本里,就有很大的幾率會過來消費這個生日蛋糕。

當然這個活動不僅僅是用了沉沒成本,這是一個組合拳。

1、價格偏見:用十塊錢,去跟59元做個比較,讓顧客覺得很合算,很便宜;

2、生活常識:在客戶的概念里,生日蛋糕普遍價格都要一百好幾;

3、沉沒成本:在我們這花了 10 元,這就是沉沒成本,客戶會認為在我們店把這 59 元的劵用了才覺得痛快,不然會覺得吃虧。

案例二:

所謂的沉沒成本,對於我們經營,商業的人來說,就是你所投資的錢,那就是沉沒成本。

要理性的去看待沉沒成本,這是一個成功商人必備的素質。

去年3月份,我在一個陌生的市場看到了有一家門店,非常的大,大概有500個平方。

然後那個門店快經營不下去了,以很低的價格轉讓給我。當時轉讓給我的時候是 50 萬左右。

如果讓我去開一家新的店鋪,那我要投資兩百萬以上。

接下這個盤子之後,我就帶著團隊過去,前前後後花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按照自己的品牌風格重新整頓裝修,這差不多花了10來萬,這么算下來這家店到正常開業成本花了60萬的樣子。

開業了以後,我們發現這家店鋪,是因為它的地理關系,每天的營業額根本就是入不敷出。已經投進去60萬,再加上團隊的運作已經下去65萬。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公司基本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趕緊撤人,這一派佔少數。

還有一派認為,繼續加大力度,繼續開下去,這一派佔多數。最後,我和另外一個合夥人,力排眾議,決定停止營業,這個時候距離我開業才過去20天,做出決定後我們花了兩天的時間,全部搬完。

也就是說一家店鋪投進去,前前後後65萬,我們只經營了20天,立刻搬走。

因為我們意識到,如果我們繼續在裡面耗費的資金和時間,那將不可估量。

這65萬加上這一個半月的時間,就是沉沒成本。當經營者面對這樣子的沉沒成本,要及時斬斷,及時止損,一個成功的商人必須要看清楚沉沒成本的本質!不能夠被沉沒成本所綁架。

⑸ 愛情里的沉沒成本效應

在情感真人秀節目中,有一種現象特別常見:明明知道自己在一段感情中很不快樂,對方有許多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可真要說分手,又不肯。捫心自問還愛嗎?不愛了,甚至有點兒討厭。

那到底是什麼心理,讓一個人對一段糟糕的關系戀戀不舍呢?如果追問下去,他很可能會說:都這么多年了,已經投入了那麼多感情、時間、精力、甚至錢財,如果現在分手了,不就什麼都沒了?

一、沉沒成本謬誤

不甘心自己付出過的一切白白打了水漂,哪怕不愛了,哪怕在互相傷害,哪怕看不到未來,都仍要緊緊抓著不放。這種現象,不光在感情中會發生,在人們做任何決策時都可能存在。

我們在決定是否繼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考慮這件事的利弊,還會考慮自己在這件事上已經投入了多少。在行為決策理論中,這叫沉沒成本謬誤。

那麼,什麼叫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英文叫Sunk Cost,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可以是金錢、時間、精力、感情投入等等。

在一件事情上的沉沒成本越大,當人考慮是否堅持這件事的時候,就會越不理性,越容易發生「沉沒成本謬誤」的狀況。



二、讓沉沒成本影響決策,意味著放棄新的機會。

舉個生活中的小例子:

我好不容易攢錢買了雙挺貴的皮鞋,可才穿了一天,就發現它雖然漂亮,穿在腳上卻很不舒服,走路累腳不說,還把腳趾磨得又紅又腫。理智告訴我不應該再穿這雙鞋了,可我為它花了這么多錢啊,哪能浪費了呢,於是我不捨得扔,繼續忍著疼穿它。
這其實就跟開篇講到的愛情困惑是一個道理,就因為不甘心那些沉沒成本,寧可繼續讓自己受罪。

而正因為不肯放棄一段不合適的感情,而喪失了擁有新的更好的戀情的機會,才是最大的損失。

三、正確的應對心態

1、別再考慮沉沒成本,調整心態。

沉沒成本就像已經潑出去的水,無論如何是收不回來的。既然不可能收回,就控制自己不要再去想它。

調整心態,既然愛過就不後悔,當初所有的付出都是因為愛,是不求回報的,只要付出的時候,自己是安心和快樂的,就已經值得。雖然最終沒能修成正果,但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了、成長了、成熟了,這就是收獲。

回到前面買鞋的例子。既然錢已經花出去了,無論是否穿這雙鞋,錢都回不來。如果堅持穿它,只會讓我的腳繼續受罪,說不定還要花更多的錢來挽回健康。哪怕沉沒成本很高,也要及時停止,至少不會繼續損失更多。

2、分析當下和未來的利弊,理智決策。

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要把目光放在當下和未來,而不是過去。只需要考慮現在和未來,繼續這件事到底是不是有利於自己。

有個辦法可以嘗試,比如買鞋的例子,我就假裝這鞋子是人家免費送的,按這樣的假設去決定還要不要繼續穿它。

放到愛情這件事上,如果不知是否應該繼續,不妨這樣考慮:假設以前你們沒有任何關系,一切從零開始,你還想跟這樣一個人談戀愛嗎?

你看,只要別再理會沉沒成本,決策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和清楚。

四、合理利用沉沒成本

既然多數人很難不受沉沒成本的干擾,我們在戀愛中也可以適當利用這個規律,更好的經營感情。

可以適當地允許或引導對方為這段關系投入一些時間、精力、感情、金錢等等,當對方遇到其它誘惑,對這段感情有所動搖的時候,或許會考慮到曾經付出的沉沒成本,而有所顧慮。

在愛情中,認識和運用沉沒成本謬誤的概念,在困惑時,做出明智的抉擇。

⑹ 沉沒成本效應:不願割捨的代價是失去更多

所謂沉沒成本效應,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定改變的成本。比如已經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努力等。這一效應因為著眼於失去的代價,因此,從人類懼怕損失的心理角度來看,它極易導致一個人對損失念念不忘,每一次想起都會令心情變得更沉重,而在決定未來時死抱住過去不放,最終導致沉沒成本謬誤危險。

1985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系的教授霍爾·亞科斯(HalArkes)和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卡特琳·布拉默(Catherine Blumer)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被試者假設自己花了100美元買了密歇根滑雪之旅的門票,但到目的地之後,卻又發現了一個僅需50美元就可以成行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項目。於是,被試者也買了威斯康星滑雪之旅的門票。

隨後,研究者讓被試者假定這兩個旅行的時間互相沖突,而兩張票都不能退或者轉讓。最終,被試者究竟是選擇100美元那個號稱「不錯」的密歇根滑雪之旅,還是會選擇50美元的那個號稱「每佳」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呢?

在實驗中,有一半的被試者選擇去參加更貴的100美元的密歌根滑雪之旅-盡管這一旅行可能不像後者一樣有趣,但是,如果不去參加的話,那麼損失無疑會更大。然而,這恰好就是一個謬誤!因為不管你如何消費,花出去的錢都將是無法收回的。

這一實驗證明了人們在沉沒成本面前會做出多麼盲目的選擇。同時,這一實驗也讓我們意識到,最好的選擇是將來能帶給自己更好的體驗,而不是一心要彌補過去的損失。

阿根廷著名高爾夫球運動員羅伯特·德·溫森在面對失去時,表現得相當令人欽佩。一次,溫森贏得了一場球賽,拿到獎金支票後,他正准備驅車回俱樂部。這時,一個年輕女子走到他面前,哭泣著請求他對自己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因為她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倘若再沒錢醫治,就會面臨死亡。善良的溫森一聽,毫不猶豫地將手中的支票簽上名後送給了那個年輕的女子,並衷心祝願她的孩子早日康復。

然而,一周後,他從朋友那裡獲知,那個悲痛的媽媽竟然是一個騙子,也根本不存在什麼孩子患了絕症的事情!溫森聽後,先是十分震驚,隨後卻變得很高興他是為沒有孩子患上重病而高興。事後,他淡淡地說:「這是我一周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對於溫森而言,失去的金錢並不是重點,因為已經失去了,何必徒勞地難過呢?重要的是,的確沒有孩子患上重病。就這樣,他以博大的胸懷面對「失」,以豁達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沉沒成本-這正是不讓沉沒成本加重,甚至影響當下和未來的最好的態度。

每個人都有過失去,不過,由於對失去所抱持的心態不同,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有的人總是想著自己的沉沒成本,反復向他人表明自己失去的東西有多麼好,有多麼珍貴······有人則在失去後,不是一味地傷感、抱怨,而是主動尋找新的機會-因為他們明白失去並不代表失敗,失去後還可以重新擁有。而這一點,恰好是許多成功者之所以獲得成功的原因。

一艘輪船上,一個人正坐在甲板上看報紙。突然,一陣大風吹來,將這個人頭上戴著的一頂嶄新的帽子刮進大海中。這個人用手摸了一下頭,然後看了看正在飄落的帽子,又繼續淡定地看起報紙來。

旁邊的一個人大惑不解地說:「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里了!」「知道了,謝謝。」他仍繼續看報。

「可那帽子值幾十美元呢。」

「沒錯,我正在考慮怎樣省錢再去買一頂呢。帽子丟了,我很心疼,可它還能回來嗎?」說完,那人又繼續看起報紙來。

誠如帽子的主人所說的,失去的已經失去,何必為之大驚小怪或耿耿於懷呢?過多地為沉沒成本而傷懷,無疑會給我們的心理投下更深的陰影,有時甚至因此而備受折磨。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妥善地調整心態去面對失去,沒有從心理上承認失去,只沉湎於已不存在的東西中,而沒有想到去創造新的東西。

須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與其為沉沒成本而懊悔終日,不如考慮如何獲取足夠的機會,去重新開始。

在人生旅途中,由於年齡、經歷、機遇等,我們可能在自己年少的時候做了一些無可挽回的錯事,走了一些難以避免的彎路,經歷了一些難以承受的挫折,如果利用沉沒成本的概念來認識這些事,只要我們從這些錯誤、彎路和挫折、打擊中吸取經驗教訓,調整認知的方向,面對新的開始,從而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我們可能會贏得一種新的、更為積極的人生。

是的,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把握現在,不念既往,不畏得失,從容地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