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進貨與銷貨的差價的成本有哪些
擴展閱讀
不用工具怎麼切瓶子 2025-07-02 06:57:33
植發手術費用要多少 2025-07-02 06:34:45

進貨與銷貨的差價的成本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2-10 18:31:27

⑴ 銷貨成本是什麼包括哪些

銷貨成本
是指企業當期已售商品之成本,即為製造這些產品所直接投入的原材料、勞動力及分攤的製造費用,不包括無法輕易按合理比例分攤到各種產品上的間接成本(overhead),後者以銷售及行政費用為主,如廣告推銷及後勤部門的支出,通常合稱營業費用(operating expenses)。

計算公式
有些企業為完整表達銷貨成本,常採用利潤中心的損益表,讓真實的成本與利潤合理呈現。計算公式如下:
完全成本法:銷貨成本=期初商品盤存+本期進貨-進貨退出-進貨折讓+進貨費用-期末商品盤存
變動成本法:單位生產成本*本期銷售量

⑵ 商品進銷差價的差價的計算方法和分錄

從事商品流通的小企業採用售價核算的情況下,其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即為商品進銷差價。
期末對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按以下方法計算:
差價率=月末分攤前「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月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本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100%
本月銷售商品=應本月「主營業務收入」×差價率
分攤的進銷差價科目貸方發生額
上述所稱「主營業務收入」,是指採用售價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終了,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委託代銷商品和委託加工物資可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小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月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採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月已銷商品應負擔的進銷差價,並應於年度終了,對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例:某商場2005年5月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為110000元,售價總額為120000元,本月購進該商品的進價成本為70000元,售價總額為80000元,本月銷售收入為130000元。有關計算如下:
進銷差價率=(10000+10000)/(120000+80000)×100%=10%
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130000×10%=13000(元)
本期銷售商品的實際成本=130000-13000=117000(元)
期末結存商品的實際成本=110000+70000-117000=63000(元)
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①購入商品時
借:庫存商品8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600
貸:銀行存款83600
商品進銷差價10000
②發出存貨時
A.收到銷售收入
借:銀行存款1521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3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2100
B.結轉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130000
貸:庫存商品130000
借:商品進銷差價13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13000

⑶ 商品進銷差價怎樣算的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初商品進銷差價+本期購進商品進銷差價)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初商品進銷差價+本期購進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商品售價+本期購進商品售價)*100%。
購進的時候賬務處理是,
借:庫存商品,
貸:銀行存款等科目,
貸:商品進銷差價。
銷售結轉成本的時候賬務處理是,
借:主營業務成本,
借:商品進銷差價,
貸:庫存商品。

⑷ 進銷差價額

例1

某小企業月末「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為248788元,「庫存商品」科目余額為566500元,月商品銷售額(不含稅)為588000元。根據上述資料計算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如下:

差價率=248788÷(566500+588000)×100%=21.55%

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588000×21.55%=126714(元)

①平時按商品售價結轉成本的企業,月終將計算出的月應分攤已銷商品實現的進銷差價沖減多轉銷售成本和已實現差價,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商品進銷差價126714

貸:主營業務成本126714

②平時不隨商品銷售結轉成本企業,月終應同時核銷已銷商品進銷差價和結轉成本,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主營業務成本461286

商品進銷差價126714

貸:庫存商品588000

例2

某商場2005年5月期初庫存商品的進價成本為110000元,售價總額為120000元,月購進該商品的進價成本為70000元,售價總額為80000元,月銷售收入為130000元。(以上均為不含稅價)有關計算如下:

進銷差價率=[(120000-110000)+(80000-70000)]/(120000+80000)×100%=10%

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130000×10%=13000(元)

本期銷售商品的實際成本=130000-13000=117000(元)

期末結存商品的實際成本=110000+70000-117000=63000(元)

有關會計處理如下:

①購入商品時

借:商品采購 7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1900

貸:銀行存款 81900

借:庫存商品80000

貸:商品采購 70000

商品進銷差價 10000

②發出存貨時

A.收到銷售收入

借:銀行存款152100

貸:主營業務收入13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2100

B.結轉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130000

貸:庫存商品130000

借:商品進銷差價13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13000

⑸ 商品進銷差價的含義,如何使用

商品進銷差價:售價與成本的差異
簡單理解:同一種小商品,購進數量大、購進價格「頻繁變動」,同時當期銷售數量大。例如:進同一個型號的筆,每天進貨一隻,每天價格漲1毛:第一天為1元、第二天未1.1元、1.2元。。。第30天進價為3.9元。賣價為3元(30隻總貨值90元)。當月賣了15隻(銷售收入45元)。
商品進銷差價的核心就是,購進的成本與售價的差,合計、打包甩一邊。等到銷售的時候,再把總差價找出來,除以總貨值,找出分攤比例,從本次售價中把差異扣減掉。得到這批次銷售的成本。
根據例子,我們只需要登記進銷差價(成本與售價的差)第一天-2元、 第二天-1.9元、第三天-1.8元。。。第30天0.9元,打包加總得到:-16.5元。
①每隻分攤多少進銷差價?總差價÷總貨值,每隻分攤-16.5/90=-0.1833進銷差價。
②本次售價分攤多少?15隻45元售價分攤:45×(-16.5/90)=-8.25元進銷差價。也就是說,這15隻的成本=45元-8.25元=36.75元。
這種情況很難適用【實際成本法】下的:個別計價、先進先出、加權平均和移動加權平均法。(∵實際成本法,適用於價格相對穩定,單獨標價的批量不多)。
①如果用個別計價法或先進先出法,你得給每支筆,貼個便利貼,寫上價格,不然你不知道自己賣出的總成本。
②如果用加權平均和移動加權平均,天~~每隻筆買進來,就得算個平均價,30天就得算30次。第一天=(期初成本0+第一天成本1)/(期初數量0+第一天數量1)=1,第二天=(0+1+1.1)/(0+1+1)=1.05,第三天依次類推。。。
③用進銷差價就很簡答了,每購進一次,做一次差,寫在小本子上,月末做一次加減乘除就ok了

⑹ 關於進銷存差價怎麼計算怎麼結轉成本

1407 商品進銷差價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採用售價進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
二、本科目可按商品類別或實物管理負責人進行明細核算。
三、商品進銷差價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加工收回以及銷售退回等增加的庫存商品,按商品售價,借記「庫存商品」科目,按商品進價,貸記「銀行存款」、「委託加工物資」等科目,按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貸記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本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按以下公式計算:商品進銷差價率=期末分攤前本科目余額÷(「庫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額+「委託代銷商品」科目期末余額+「發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額+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100% 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商品進銷差價率 。 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期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上期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期的商品進銷差價。年度終了,應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庫存商品的商品進銷差價。

哎呀!「需要簡單明了通俗的回答」數據提供不足。

⑺ 進貨成本包括哪些

進貨成本應該包括從購入到使商品處於可供銷售的地點和狀態的一切直接和間接的支出。它包括:
(1)商品購買時的發票價格(價目表價格扣除商業折扣)減去購貨折扣,即貨款;
(2)商品在運輸中由買方負擔的運費、保險費、稅款支出和在途正常損耗等;
(3)處理費用,例如對運輸中弄皺的衣服重新加以燙平的費用。

⑻ 關於進銷差價和商品銷售實際成本的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是商業企業核算存貨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
商品進銷差價是指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由於此差價沒有實際意義,為了與原售價核演算法的內涵一致,進一步將差價分為進銷差價和進項稅額進行明細核算。 [編輯] 商品進銷差價的會計處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庫存商品採用售價進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商品類別或實物負責人進行明細核算。 三、商品進銷差價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加工收回以及銷售退回等增加的庫存商品,按商品售價,借記「庫存商品」科目,按商品進價, 貸記「銀行存款」、「委託加工物資」等科目,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 貸記本科目。 (二)月末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本科目, 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按以下方法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率=月末分攤前本科目余額÷(「庫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額+「委託代銷商品」科目月末余額+「發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額+本月「 主營業務收入」科目 貸方發生額)×100%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 貸方余額×商品進銷差價率 上述所稱「主營業務收入」,是指採用售價進行商品日常核算的銷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委託加工商品可以採用上月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月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上月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企業無論採用當月商品進銷差價率還是上月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商品進銷差價,均應在年度終了,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 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庫存商品的商品進銷差價。 [編輯] 商品進銷差價的核算
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指售價(或碼價)與含稅進價之間的差額,這樣一來使該明細科目核算內容與增值稅實行前的商品進銷差價核算內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稅是價外稅的本質要求。另外發行企業以售價或碼價核算采購的商品,商品的進價不再進行核算, 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的期末結轉=(含稅銷售成本﹣含稅進銷差價)÷(1+17%)×17% 由於進銷差價是根據綜合進銷差價率結轉,而商品價格相差懸殊,各種商品的差價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價率的商品庫存和銷售比重不盡相同,必然導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期末分攤出現偏高或偏低的現象出現,年終在調整進銷差價的同時,調整商品進銷差價(進項稅額)。 為了克服上述核算存在的問題,建議: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不含稅進銷差價和銷項稅額兩個明細科目核算。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是不含稅售價與不含稅進價的差額,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是商品的銷項稅額。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和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的期末分攤: 本月進銷差價率=月末進銷差價科目余額÷[不含稅銷售收入+庫存商品÷(1+17%)],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進銷差價率。年終決算前應對各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一次核實調整,根據商品盤存表上出版物的售價或碼價,與庫存商品科目余額進行比較,剔出盤盈盤虧因素後的差額為多轉或少轉的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 本月已銷售商品應分攤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本月不含稅銷售收入×17%。 將商品進銷差價分為上述兩個明細科目核算的目的有3個: 1、既保證了售價核算方法的實施,又符合增值稅價外稅的本質要求。 2、商品進銷差價(進銷差價)較進銷差價中含銷項稅額的做法更能確切地反映商品進銷差價的本意,體現經營毛利的概念,便於經營管理和經營決策。 3、商品進銷差價(銷項稅額)直接根據售價(或碼價)結轉,易理解,易操作,減少了會計核算工作量,更有利於查賬和用賬。
http://wenku..com/link?url=_rE737QABfH-

授人魚不如授人漁,給你些資料自己慢慢研究,再好好處理這個問題

⑼ 什麼是進銷差價

所謂商品進銷差價是指從事商品流通的小企業採用售價核算的情況下,其商品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即為商品進銷差價。如:商品售價60元,進價40元,則20元就是他們的進銷差價。期末對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按以下方法計算:差價率=(期初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本期購入商品進銷差價)÷(期初庫存商品售價+本期購入商品售價)×100%
月銷售商品分攤的進銷差價=應月「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差價率
上述所稱「主營業務收入」,是指採用售價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終了,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對於已按售價結轉其成本的,應沖減「主營業務成本」,借記「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
委託代銷商品和委託加工物資可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小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月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採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分攤月已銷商品應負擔的進銷差價,並應於年度終了,對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
商品進銷差價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購入、加工收回以及銷售退回等增加的庫存商品,按商品售價,借記「庫存商品」科目,按商品進價,貸記「銀行存款」、「委託加工物資」等科目,按售價與進價之間的差額,貸記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攤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借記本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按以下公式計算:
商品進銷差價率=期末分攤前本科目余額÷(「庫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額+「委託代銷商品」科目期末余額+「發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額+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100%
本期銷售商品應分攤的商品進銷差價=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商品進銷差價率
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率各期之間比較均衡的,也可以採用上期商品進銷差價率計算分攤本期的商品進銷差價。年度終了,應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