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費用 支出 成本的區別
支出是個籠統概念,既可能劃入成本,也可能劃入費用。費用一般單指三費(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銷售費用)是指是直接用於生產產品的各項支出,如總經理的工資,它不能直接歸屬於產品,所以劃入管理費用。成本是可以直接歸屬於某產品的支出,如生產a產品而領用的b材料,該材料應劃入a產品的成本。這其中要注意製造費用,雖然叫製造費用,但應屬於成本類,只是由於發生時沒辦法直接劃歸某產品,所以先入製造費用。如a設備生產b、c、d三種產品,a設備維修花了1000元,這1000沒法直接確定多少入b、c、d,那先入製造費用,月末再按合理方法(如約當產量法)分攤入b、c、d成本。
Ⅱ 支出、費用和成本的區別
支出,包括費用和成本,就是花出去的錢
費用,是指為了服務於主營業務而發生的開支,財務中指的是三項費用。
成本,是主營業務的實際本錢。
如銷售產品,為購進產品發生的開支就是成本,管理商品和銷售商品而發生的支出,就是費用。
如生產產品,為購買原料的開支就是成本,管理商品和銷售商品而發生的支出,就是費用。
補充資料:
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區別:
三者的核算對象不同,列支范圍不同。三者各有各的核算內容,既不能互相串用,也不能混淆歸並,更不能互相混淆。在《會計准則》、《企業所得稅法》中,對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列支范圍和核算方式,都有嚴格規定。
具體內容如下:
(一)支出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發生的開支與耗費。企業的支出分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資性支出、所得稅支出、營業外支出和利潤分配性支出六大類。
(二)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可劃分為生產費 用、期間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三大類。
(三)成本是指產品在生產、製造過程中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價值。包括:原材料、 燃料等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折舊費用,工資等。
二、支出、費用與成本的聯系
(一)支出與費用的聯系:支出的范圍比費用大。支出包括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稅支出、利潤分配支出和營業外支出五大類支出,但只有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稅支出三類支出可轉化為費用。
(二)費用與成本的聯系:費用的范圍比成本大。費用包括期間費用和生產費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圍,期間費用不能轉化為成本(這里的成本就是產品成本),只有生產費用才能轉化為成本,依據會計准則,對象化後的生產費用是產品成本。
Ⅲ 財務會計中,如何區分費用、成本、支出﹖
費用(expense),是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支出(payment),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獲得另一項資產、為清償債務所發生的資產的流出。如企業為購買材料、辦公用品等支付或預付的款項;為償還銀行借款、應付賬款及支付賬款或支付股利所發生的資產的流出;為購置固定資產、支付長期工程費用所發生的支出和生活中的消費支出。
Ⅳ 簡答題 費用支出成本三者的區別與聯系
一、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區別:三者的核算對象不同,列支范圍不同。三者各有各的核算內容,既不能互相串用,也不能混淆歸並,更不能互相混淆。在《會計准則》、《企業所得稅法》中,對支出、費用與成本的列支范圍和核算方式,都有嚴格規定。
具體內容如下:
(一)支出是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發生的開支與耗費。企業的支出分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資性支出、所得稅支出、營業外支出和利潤分配性支出六大類。
(二)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而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可劃分為生產費 用、期間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三大類。
(三)成本是指產品在生產、製造過程中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價值。包括:原材料、 燃料等商品生產中已耗費的勞動對象的價值、折舊費用,工資等。
二、支出、費用與成本的聯系
(一)支出與費用的聯系:支出的范圍比費用大。支出包括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稅支出、利潤分配支出和營業外支出五大類支出,但只有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稅支出三類支出可轉化為費用。
(二)費用與成本的聯系:費用的范圍比成本大。費用包括期間費用和生產費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圍,期間費用不能轉化為成本(這里的成本就是產品成本),只有生產費用才能轉化為成本,依據會計准則,對象化後的生產費用是產品成本。
(4)費用成本支出如何進行區分擴展閱讀
成本費用支出對利潤的影響:
從利潤表的角度來看費用、支出、成本三者的關系更加直捷:成本的變化直接並同步地影響著營業利潤的變化;而費用支出的變化對營業利潤沒有影響。但成本和費用支出都影響總利潤。
利潤表中各種指標的運算關系:
1、主營業務收入
2、主營業務成本
3、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4、營業利潤(4=1-2-3)
5、其他業務收入
6、其他業務成本
7、銷售費用
8、管理費用
9、財務費用
10、投資收益
11、營業外收入
12、營業外支出
13、利潤總額(13=4+5-6-7-8-9+10+11-12)
14、所得稅費用
15、凈利潤(15=13-14)
從上面利潤表中的運算關系可以看出,主營業務成本對營業利潤有直接影響。主營業務成本增加多少,營業利潤就同步減少多少;反之就同步增加多少。
而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大期間費用以及營業外支出,只對利潤總額有直接影響,而對營業利潤卻沒有影響。
Ⅳ 會計中:收入、支出、費用、成本四個之間有何聯系與區別
簡單的說,費用包含支出,支出包含成本。
費用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所有的企業經濟利益流出都稱為費用
支出是一個時間段的概念,可以是眼前的也可以是未來的
成本是一個具體化到每件產品的概念,我們通常用製造費用來歸集,再分配到生產成本——XX產品等明細中去。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成本,是指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成本也稱生產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支出與費用、成本之間的關系:
(1)收益性支出形成費用。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根據配比原則,收益性支出形成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但筆者認為,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時間標准如果以月為單位,可能更恰當,更容易使相關概念之間的協調,避免相互矛盾的產生。
(2)資本性支出形成資產。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根據配比原則及資產的定義,由於資本性支出使幾個會計期間受益,在發生的當期就不能作為費用計入損益,而應該作為資產在未來的受益期間內分期轉作費用。因此,資本性支出形成資產,而資產的取得成本,就是全部資本性支出。
收入:指日常活動中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日常活動是指完成其經營目標而從事的經常性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活動 如銷售商品、出售不需用原材料、轉讓無形資產使用權等取得的收入
會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增加 可引起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或兩者兼而有之,從而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 如可增加或部分增加存款;可沖減或部分沖減預收賬款
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 所有者投入資本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直接增加所有者權益 如投資者投入設備,直接增加實收資本。
Ⅵ 在成本會計中,支出,費用,成本三者的區別,請舉例說明,謝謝
成本和費用的區別:
1、內容不同。費用包括生產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工業企業產品成本只包括為生產一定種類或數量的完工產品的費用。不包括未完工產品的生產費用和其它費用。
2、計算期不同。費用的計算期與會計期間相聯系,產品成本一般與產品的生產周期相聯系。
3、對象不同。費用的計算是按經濟用途分類,產品成本的計算對象是產品。
4、計算依據不同。費用的計算是以直接費用、間接費用為依據確定。產品成本是以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為依據。
費用,是指除成本外,應該歸屬於當期的支出。
支出,是指發生的所有人力、物力、資金的耗費;支出包括成本和費用。
成本,一般是指計入資產價值的耗費,構成資產的實體。
成本和費用又有很大的區別。費用是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而成本是按一定的產品或勞務對象所歸集的費用。
理解詞語意思:
1、理解詞語的含義,需聯系詞語所處的具體語言環境。
透過詞語的表面義,深刻體味其內涵:理解詞的比喻義則尋找本體釋義,理解代詞義則尋找上句釋義,理解詞的引申義、臨時義、隱含義、概括義,則從整體閱讀出發,結合作者感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句釋義。
2、「重要詞語的含義」包括這些詞語的基本義、比喻義、語境義。把握詞語的基本義要從分析詞語來源、詞類、結構入手,對概念的理解要准確判斷概念的本質屬性。
Ⅶ 成本與支出,費用,有什麼區別
費用包括支出和成本,成本主要是指生產成本,製造費用計入生產成本
成本和費用的概念
1.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
2.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成本和費用的聯系
1.成本和費用都是企業除償債性支出和分配性支出以外的支出的構成部分;
2.成本和費用都是企業經濟資源的耗費;
3.期末應將當期已銷產品的成本結轉進入當期的費用。
·成本和費用的區別
1.成本是對象化的費用,其所針對的是一定的成本計算對象;
2.費用則是針對一定的期間而言的。
費用的確認應遵循以下兩條基本標准:
1.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這一原則限定了費用確認的時間界限。
2.權責發生制。這一原則限定費用應當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在確認有關收入的
同一期間予以確認,從而為費用的確認提供了進一步的指南。確認費用的標准一般
劃分收益性支出(效果在本年)和資本性支出(效果在以後若干年)
Ⅷ 想問一下,費用,成本,支出的區別是什麼,希望能說得簡單易懂
(一)成本與企業特定資產或勞務相關,而費用則與特定期間相關;成本是企業為取得某種資產或勞務所付出代價的量度,而費用則是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資源耗費金額;成本不能抵減收入,只能以資產的形式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而費用則必須沖減當期的收入反映在利潤表中。
支出的概念支出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經常性業務,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經濟主體的支付行為而導致的資源減少。包括償債性支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權益性支出。損失雖然也導致企業的資源減少,但損失不能叫支出,因為損失是邊緣性的、偶發性的、被動性的資源減少,它不是管理當局能夠控制的事項。損失是與支出並列的企業資源減少的形式之一。因此,企業資源減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支出,另一種是損失。
(二)成本是對象化的支出,而不是對象化的費用,沒有對象的支出(除收益性支出,償債性支出,權益性支出外)只能作為損失處理。同樣,如果有對象的支出,但是不合理不必要的支出仍然不能對象化為成本,而應該作為損失處理。
(三)支出與費用、成本之間的關系(1)收益性支出形成費用。《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凡支出的效益僅及於本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根據配比原則,收益性支出形成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時間標准如果以月為單位,可能更恰當,更容易使相關概念之間的協調,避免相互矛盾的產生。如,制度規定:將資本性支出計列於資產負債表中,作為資產反映,以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將收益性支出計列於利潤表中,計入當期損益,以正確地計算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2)資本性支出形成資產。《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凡支出的效益及於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根據配比原則及資產的定義,由於資本性支出使幾個會計期間受益,在發生的當期就不能作為費用計入損益,而應該作為資產在未來的受益期間內分期轉作費用。因此,資本性支出形成資產,而資產的取得成本,就是全部資本性支出。如果企業不能正確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將本應作為收益性支出的而作為資本性支出就會虛增企業的資產和利潤;相反,將本應作為資本性支出的而作為收益性支出,將會虛減企業的資產和利潤,這兩種現象都會影響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誤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這都是現行制度或法規所不允許的。
Ⅸ 會計中支出,費用,成本的區別
首先,費用的范圍大於成本。
廣義的成本指取得各種資產的代價。
狹義的成本僅指生產產品所付出的代價,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即計入成本的費用。所以,發生的費用不一定都是成本,成本是對象化了的費用。
其次,費用與支出的聯系。
支出泛指企業的一切開支及耗費。一般情況下可分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營業外支出和利潤分配性支出四大類。支出中凡與取得營業收入有關的部分,即可表現或轉化為費用,否則不能。
綜上所述,費用是資產的耗費,其目的是為了取得營業收入,獲得更多的新資產;成本則是對象化了的費用;費用有時有支出相伴隨,但支出卻不一定是當期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