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如何評價沉沒成本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如何評價沉沒成本

發布時間: 2022-11-02 08:07:40

A. 沉沒成本是什麼

——往往我們生活工作中的決策會受到沉沒成本的很大影響。

但是在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意思就是你以前為做一件事所投入的時間金錢情感這些都已經無法回來,已經沉沒掉了,他們不應該影響你當下的決策。

道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嗎?非常難。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學有多少人是在學校里混日子,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意識到自身沒有成長,但是又不願意拋棄這么多年投入的時間,所以一直就混到畢業,拿一個文憑;再比如我們去看電影,看了十分鍾就覺得是一部爛片不喜歡看,但是我們還是會坐到電影結束,哪怕睡到電影結束。我們生活中大量的決策都是這樣的,被沉沒成本影響,讓我們無法根據現在的情形以及自我的原則主動選擇。

羅胖都在講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應該怎麼去選擇,大部分的人面對選擇時都會出現下面三種情況:

偏好快收益,偏好確定性

這也是我之前在吳伯凡老師文章中看到的窮人思維,窮人思維就是希望作出的選擇馬上就會有收益,而且只關注眼前利益,沒有自己的原則,同時當機會出現時,更多看到的是風險而不是機會;

不願放棄存量

就像文章開頭講的,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受到太多沉沒成本的影響,無法放棄存量,人的帶寬是有限的,不願放棄存量,那麼也就收獲不到增量;

沒有根本原則

感覺做事情從來沒有核心原則,所做出的選擇全部像是應激反應;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

我們需要回到我們選擇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應該把目光從別人那裡移開,不要比較,不管做什麼選擇,都以最根本的那個原則作為參照點,不斷的用那個參照點自我糾錯。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剛剛離開校園的小白,在事業上,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就是成長學習啊,那麼你所做的選擇就應該以這個為參照點,不要去關心你身邊的同學誰誰進了什麼企業,一個月拿多少錢,那些都不是你應該關注的點;其實簡單來講就是你的目的要明確。這里有一個我從羅胖文章中看到的公式:

你的成就=核心演算法*大量重復動作的平方(原諒我不會打平方的符號)

就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揪住一個原則,也就是你的核心價值觀,如果是企業就像企業的使命,抓住不放,面對選擇時,無論別人怎麼看怎麼說,都用這個原理做決策。

就拿我自己來講,在事業上,我的核心演算法就是成長,當我面對選擇的時候我就問自己,做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成長,有什麼提高,無論看起來像不像機會,我都會這樣問自己。

我們會面臨大量的選擇,有時也會遇見大量像機會的機會,抓住核心演算法!當我們不斷的在選擇中重復我們的核心演算法,那麼成功的幾率就會越來越大。

往往我們選擇的時候還不願意放棄存量,明明你知道大城市或許有更好的發展,但是你就是不願意放棄現在穩定的工作;明明知道這個行業已經快不行了,但是還是不願意嘗試新的行業;

我們太關注確定性的及時利益,卻從來不會從未來推導現在,就像李笑來老師講到的一樣活在未來,我們的思維眼光應該放在未來,我們的行動聚焦現在,做好當下的每一步。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叫: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 保持飢餓,保持愚蠢。

各種理解都有,放在今天這個話題上,我的理解就是永遠保持探索的精神,不斷放空自己,回到原點,放棄一切存量,不斷挑戰,像一個傻子一樣,不斷前進著。

B. 什麼是增量成本和沉沒成本

增量成本就是邊際成本,指在不增加人員,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每多生產一個產品所帶來的成本。沉沒成本是指要素一旦完成配置,無法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所能改變的成本,它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

C. 什麼是沉沒成本並舉例說明

一、沉沒成本是指由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屬於歷史成本,現在及未來的任何決策都無法挽回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已往發生的費用。
二、沉沒成本舉例
1.投資者花10萬購買了一輛車,付款後這10萬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投資者只享有該車子的所有權,而沒有了那10萬元的支配權。
投資者可以二手車市場上將車子賣出,賣出價格一般要低於新車買入價格,那麼賣出價和買入價之間的差額就是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價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沉沒成本也不僅限於支出的,購車過程中付出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2.有一項目A,上馬項目需要添置設備B,購置成本20 000元,而決策者目前已經擁有閑置的設備C,其帳面成本為30 000元,並在主要性能上與設備B相同,但要完全滿足項目A的需要,還必須對其進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方案,購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對購置方案而言,設備成本為20 000元,而對改造方案則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兩方案的設備成本進行比較,那麼購置方案的設備成本更低,減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這樣一比較,好像應該選擇購置方案了。
那麼,是否意味著真的應當做出如此的決策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購置方案中,設備成本20 000元在決策時尚未實際發生,如果決策採用該方案時,新增成本也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於閑置的設備C的帳面成本在決策前已經實際支出,無論決策結果如何,都無法收回該帳面成本(假設該設備無轉讓價值),因此,帳面成本30 000元即為沉沒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過這樣的分析,購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應當選擇改造方案,而不是購置方案。
【拓展資料】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例如投資者花50萬元購買了一間商鋪,但商鋪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還需繳納物業費,投資者決定將商鋪以48萬元賣掉。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者是虧損的,不應該賣掉。然而從機會成本考慮,投資者可拿這48萬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投資項目。

D. 如何理解沉默成本的無關性

要注意的是,還可以進一步簡化這個式子。TR/Q是總收益除以產量,即平均收益。正如我們以前所討論的,任何一個企業的平均收益就是物品的價格P。同樣,VC/Q是平均可變成本AVC。因此,企業的停止營業標準是:
如果P<AVC,停止營業。
這就是說,如果物品的價格低於生產的平均可變成本,企業選擇停止營業。這個標準是直觀的:在選擇生產時,企業比較普通一單位所得到的價格與生產這一單位必定引起的平均可變成本。如果價格沒有彌補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完全停止生產,狀況會變好一些。如果條件改變,以致價格大於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可以重新開張。
現在我們全面描述了競爭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戰略。如果企業生產什麼東西,那麼,它生產的產量在邊際成本等於物品價格的水平上。但如果在那種產量時價格小於平均可變成本,企業停止營業並什麼也不生產會更好一些。圖14-3說明了這些結論。競爭企業短期供給曲線是邊際成本曲線在平均可變成本曲線以上的那一部分。
我們對企業停止營業決策的分析,是沉沒成本無關性的一個例子。我們假設,企業不能通過暫時停產來收回它的固定成本。因此,在短期中,企業的固定成本是沉沒成本,而且,企業在決定生產多少時可以放心地不考慮這些成本。企業的短期供給曲線是在平均可變成本曲線以上的邊際成本曲線的那一部分,而且,固定成本的大小對供給決策無關緊要。
沉沒成本的無關性解釋了實現企業是如何決策的。例如,在80年代初,許多最大的航空公司有大量虧損。美洲航空公司1992年報告的虧損為4.75億美元,三角航空公司虧損5.65億美元,而美國航空公司虧損6.01億美元。但是,盡管有虧損,這些航空公司繼續出售機票並運送乘客。乍一看,這種決策似乎讓人驚訝:如果航空公司飛機飛行要虧損,為什麼航空公司的老闆不幹脆停止他們的經營呢?

E. 沉沒成本如何解釋愛情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英文叫Sunk Cost,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可以是金錢、時間、精力、感情投入等等。在一件事情上的沉沒成本越大,當人考慮是否堅持這件事的時候,就會越不理性,越容易發生「沉沒成本謬誤」的狀況。

在情感真人秀節目中,有一種現象特別常見:明明知道自己在一段感情中很不快樂,對方有許多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可真要說分手,又不肯。是還愛著對方嗎?又沒有多愛,甚至有點兒討厭。這是因為不甘心那些沉沒成本,寧可繼續讓自己受罪。

詳細解讀

想要挽回,就不能忽略愛情里的沉沒成本。人們常說,戀愛中的讓對方智商為零。愛情是個感性的事情,當人們遇到跟愛情有關的事情時,也容易進入一種完全感性的狀態,對方現在應該就是處於這種狀態。但當一個事情進入一個極端的時候,並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尤其是對於想要挽回心愛的人來說,因為這已經兩個人共同處於一種感性的狀態,而是對方變得理性,開始計較在一起時自己的得失,那麼此時的對方,也應該放下感性,進入理性狀態,甚至要比對方更為理性。

這個時候當回顧彼此的感情過往,以及展開挽回行動時一定不能忽略的一個詞,叫做沉沒成本。

F. 要怎麼樣才能面對交易中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因此,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無需考慮。相對的,新增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必須考慮。現實經濟中,騎虎難下的投資項目比比皆是,到底是繼續投資還是決然退出,總是令投資決策者左右為難。本文作者積多年的投資實務經驗和研究,在該文中詳細介紹了決策成本的概念,澄清了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區別,並提出了如何利用沉沒成本建立企業競爭優勢和減少沉沒成本的辦法。該文對於中國的行政總裁、財務經理和投資經理尤具啟發意義,相信各位讀完本文後,能在投資決策時撥開各類似是而非的成本因素的困擾,從而做出明智的投資決定。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在2000年8月決定今後民用飛機不再發展干線飛機,而轉向發展支線飛機。這一決策立時引起廣泛爭議和反彈。該公司與美國麥道公司於1992年簽訂合同合作生產MD90干線飛機。1997年項目全面展開,1999年雙方合作製造的首架飛機成功試飛,2000年第二架飛機再次成功試飛,並且兩架飛機很快取得美國聯邦航空局頒發的單機適航證。這顯示中國在干線飛機製造和總裝技術方面已達到90年代的國際水平,並具備了小批量生產能力。

G. 愛情里的沉沒成本效應

在情感真人秀節目中,有一種現象特別常見:明明知道自己在一段感情中很不快樂,對方有許多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可真要說分手,又不肯。捫心自問還愛嗎?不愛了,甚至有點兒討厭。

那到底是什麼心理,讓一個人對一段糟糕的關系戀戀不舍呢?如果追問下去,他很可能會說:都這么多年了,已經投入了那麼多感情、時間、精力、甚至錢財,如果現在分手了,不就什麼都沒了?

一、沉沒成本謬誤

不甘心自己付出過的一切白白打了水漂,哪怕不愛了,哪怕在互相傷害,哪怕看不到未來,都仍要緊緊抓著不放。這種現象,不光在感情中會發生,在人們做任何決策時都可能存在。

我們在決定是否繼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考慮這件事的利弊,還會考慮自己在這件事上已經投入了多少。在行為決策理論中,這叫沉沒成本謬誤。

那麼,什麼叫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英文叫Sunk Cost,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可以是金錢、時間、精力、感情投入等等。

在一件事情上的沉沒成本越大,當人考慮是否堅持這件事的時候,就會越不理性,越容易發生「沉沒成本謬誤」的狀況。



二、讓沉沒成本影響決策,意味著放棄新的機會。

舉個生活中的小例子:

我好不容易攢錢買了雙挺貴的皮鞋,可才穿了一天,就發現它雖然漂亮,穿在腳上卻很不舒服,走路累腳不說,還把腳趾磨得又紅又腫。理智告訴我不應該再穿這雙鞋了,可我為它花了這么多錢啊,哪能浪費了呢,於是我不捨得扔,繼續忍著疼穿它。
這其實就跟開篇講到的愛情困惑是一個道理,就因為不甘心那些沉沒成本,寧可繼續讓自己受罪。

而正因為不肯放棄一段不合適的感情,而喪失了擁有新的更好的戀情的機會,才是最大的損失。

三、正確的應對心態

1、別再考慮沉沒成本,調整心態。

沉沒成本就像已經潑出去的水,無論如何是收不回來的。既然不可能收回,就控制自己不要再去想它。

調整心態,既然愛過就不後悔,當初所有的付出都是因為愛,是不求回報的,只要付出的時候,自己是安心和快樂的,就已經值得。雖然最終沒能修成正果,但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了、成長了、成熟了,這就是收獲。

回到前面買鞋的例子。既然錢已經花出去了,無論是否穿這雙鞋,錢都回不來。如果堅持穿它,只會讓我的腳繼續受罪,說不定還要花更多的錢來挽回健康。哪怕沉沒成本很高,也要及時停止,至少不會繼續損失更多。

2、分析當下和未來的利弊,理智決策。

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要把目光放在當下和未來,而不是過去。只需要考慮現在和未來,繼續這件事到底是不是有利於自己。

有個辦法可以嘗試,比如買鞋的例子,我就假裝這鞋子是人家免費送的,按這樣的假設去決定還要不要繼續穿它。

放到愛情這件事上,如果不知是否應該繼續,不妨這樣考慮:假設以前你們沒有任何關系,一切從零開始,你還想跟這樣一個人談戀愛嗎?

你看,只要別再理會沉沒成本,決策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和清楚。

四、合理利用沉沒成本

既然多數人很難不受沉沒成本的干擾,我們在戀愛中也可以適當利用這個規律,更好的經營感情。

可以適當地允許或引導對方為這段關系投入一些時間、精力、感情、金錢等等,當對方遇到其它誘惑,對這段感情有所動搖的時候,或許會考慮到曾經付出的沉沒成本,而有所顧慮。

在愛情中,認識和運用沉沒成本謬誤的概念,在困惑時,做出明智的抉擇。

H. 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及時止損—清醒認識、避免「沉沒成本」陷阱

在經濟學中,「被打翻的牛奶」稱為「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所做出的決定,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在現階段內無法改變或者無法補救的現象。

不管是部分「沉沒成本」還是整體「沉沒成本」,都已經是無法挽回的現實。管理者如何對待「沉沒成本」,將大大影響到下屬的情緒,甚至影響企業的利益。


市場和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瞬息萬變,投資決策上的失誤也很難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實踐及調查結果表明,人在做決策時往往處於一種亞理性狀態。所以如何避免決策失誤對管理者來說才是真正的考驗。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避免更多的損失,甚至化被動為主動,將險境轉化為企業發展機遇和動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比如:你買了一張非常不容易拿到的電影票,但是很不幸,外面下起瓢潑大雨。這張電影票價值50元,如果你不去看,這50元就打水漂了,變成了「沉沒資本」。但是如果你選擇去的話,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如:在電影院的餐飲費用,來回打車的費用以及因為大雨而消耗在路上的時間等。也就是說,您將花費更多有形和無形的成本來挽救「沉沒成本」。

管理者之所以會陷入「沉沒成本」的怪圈,不斷的追加「錯誤投資」,原因主要是人們不服輸,不願面對現實的想法在作祟。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沉沒成本」上投入更多的成本,還不如早點放棄,避免更大的損失。

(1)思維定式決策「沉沒成本」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在做任何重大決定的時候,都要進行必要的市場調查,不管是增添新的高 科技 設備,還是新產品的開發等。

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人的腦海中總會很快浮現出一個解決方案,而大腦的潛意識總會對這一方案非常重視,因而產生思維定式。這就體現管理者在做決定的時候,不能一意孤行,壟斷決定權,而應該集思廣益,耐心聽取大家的意見,盡量對問題作出客觀有效的分析,不摻雜太多私人感情。最後,綜合大家的觀點,做出准確無誤的判斷。

(2)安於現狀「沉沒成本」

很多管理者在現狀面前容易亂了腳步。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的決定很有可能就是企業前進的風向標。但是每個人在利益面前都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心態:要保護自己已經到手的利益,從而不再思考是否還有更具價值的利益等待開發。如何突破現狀的迷霧,帶領企業創造新的輝煌,是管理者應當深思的問題。為避免掉進「現狀」的陷阱,管理者應該時刻保持清醒,不忘自己的目標,隨時檢查自己是否陷入了「現狀」的牢籠,止步不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原地踏步就等於退步,就已經具備了被現實淹沒的可能。那些已經不能再跟上潮流產品和服務,那些已經落伍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那些已經殘缺不全的市場意識和應變姿態,若不能隨時更新,將很快喪失市場競爭力,也很有可能變成「沉沒成本」。

(3)全員贊同「沉沒成本」

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麼決定,周圍的員工都拍手稱贊時,千萬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要看到「所有人都贊同」背後的問題:當所有人都贊同你的觀點的時候,你就應當尋找新的員工了。因為已經沒有人提反對意見供你做參考,他們要麼是對這份工作不夠了解,要麼就是安於現狀,不願意思考。你所要做的就是招聘新的成員到公司來,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的血液和能量。在沒人反對的環境中做出錯誤決定的概率相當高。

「殷鑒未遠,在夏後之世。」任何一項「沉沒成本」的形成都不會是偶然的,其中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如果處置得當,這些問題就會轉為寶貴的經驗,幫助管理者在以後的工作中減少犯錯誤、走彎路的概率。牛奶之所以會被打翻,要麼是因為牛奶的放置不合適,要麼是當事人太粗心......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找出導致錯誤的原因,在不脫離實際情況和摒棄主觀意識前提下,總結經驗,尋找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