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拉氏指數為什麼低估成本
擴展閱讀
機械表沒有工具怎麼拆 2025-05-17 18:26:25
窗套線條什麼價格 2025-05-17 18:10:35

拉氏指數為什麼低估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9-27 03:22:20

㈠ 拉氏指數的應用

從指數發展的歷史來看,價格指數的編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德國學者拉斯爾斯(Laspeyres)提出的用基期數量加權計算的價格指數,這一指數簡稱為拉氏指數;另一種是德國學者派煦(Paasche)提出的用報告期數量加權計算的價格指數,這一指數簡稱為帕氏指數。拉氏指數的優點是用基期數量作權數可以消除權數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從而使不同時期的價格指數具有可比性。但這指數也有明顯的缺陷,它是假定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報告期價格的變動水平,這一指數盡管可以單純反映價格的變動水平,但不能反映數量的變動,特別是不能反映數量結構的變動。而帕氏指數由於以報告期數量加權,不能消除權數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因而不同時期的指數缺乏可比性,但帕氏指數可以同時反映出價格和數量及其結構的變化。

㈡ 拉氏指數的優缺點是什麼

拉氏價格指數的優點是,由於採用基期數據,因此在報告期結束後可以迅速計算出結果。這一指數的主要缺點,一是忽略了基期以後出現的新產品,這種新產品實際上已經加入了基期以後商品總支出的范圍,這一缺陷在一定場合會使拉氏指數所測度的一般價格水平上漲率低於實際的價格上漲率。二是拉氏指數忽視了需求的價格效應,它是以基期的各種商品需求量在報告期不會因價格水平上漲而減少為前提的,而實際上需求量是商品價格的函數,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價格上升會引起需求量的下降,這一缺陷使拉氏指數可能會給那些價格已經上漲的商品所分配的權數過大,結果會使計算出來的價格指數較實際價格上漲率更高一些。

㈢ 說下通貨膨脹的原理哦

相關課題三: 關於通貨膨脹

第一節 通貨膨脹概述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它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過程,即是一個貨幣紙持續貶值的過程。包括公開型和壓抑型通貨膨脹;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或惡性通貨膨脹;滯脹;預期和非預期通貨膨脹;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式通貨膨脹等各種類型。
二、通貨膨脹的測量
1、拉氏指數——指以個別商品名義支出的基期比重作為權重,來計算物價指數上漲情況的。基期商品保持不變既是拉氏指數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當消費品價格發生較大變化時,人們會較少需求價格上升較快的商品,而較多需求相對廉價的商品。由於沒能夠將基期之後涌現出來的新的主要消費品考慮進去,這樣實際上的通脹程度要比拉氏指數反映出來的小。即拉氏指數將誇大了價格總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數——是根據期末購買的商品籃子作為參考點,來計算物價指數的上漲情況的。但由於強調了期末的商品價格指數,忽視了基期商品的價格指數,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低估了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3、消費物價指數——是根據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費開支所編制的物價指數。它是一個拉氏指數。缺點:選擇商品的范圍較窄,僅限於消費品。
4、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對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它是一個帕氏指數。缺點:未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勞務將被遺漏,並且它的資料也較難收集。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影響

一、通貨膨脹的成因
關於通貨膨脹的成因,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該理論認為通貨膨脹是由於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的結果。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經濟學家將利潤和工資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資或利潤被轉加到產品的價格中去,則發生了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3、混合型通貨膨脹——由於當工資得到增加時,人們的需求也會增加,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也會啟動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現實中的通貨膨脹很難分清是由於需求拉動的還是成本推動的,經濟學家薩繆爾遜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貨膨脹,即需求與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貨膨脹。
4、結構性通貨膨脹——即使總需求與總供給是平衡的,由於經濟部門結構的變動也會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部門的生產效率是不同的。生產效率高的生產部門貨幣工資增長較快,生產效率較低的服務部門就受到了增長工資的壓力,而它們的生產效率卻無法同等速度提高。於是服務部門就產生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這就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原理。
5、理性預期的通貨膨脹——當經濟要素充分就業,總供給曲線已不再有彈性,完全成為一條垂直線,實際產出也已達到潛在產出水平。當總需求增加時,只會引起價格水平同比例上漲,而對實際產出沒有影響。因為公眾會根據政府的貨幣政策進行預期,多次反復後能認識政府貨幣政策的動機。從而使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效,於是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將不僅不能推動經濟反而造成滯脹。該理論有三個假設:(1)公眾是掌握著各種信息的經濟人,他們會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對未來進行預測並且隨時根據新的信息調整經濟行為。(2)存在著自然失業率。(3)貨幣中性。
6、貨幣主義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發生在貨幣量增加的速度超過產量增加的速度的情況下,而且,每單位產品索配合的貨幣量增加得愈快,通貨膨脹的發展就愈快。」「長期持續的通貨膨脹隨時隨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弗里德曼語)
二、通貨膨脹的影響
1、通貨膨脹與經濟的關系
關於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增長起促進作用。
理由:當經濟長期處在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勞動者沒有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財政赤字增加內需並擴大貨幣發行量配合對貨幣的擴大需求,使整個經濟產出增加。這就是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看法二:通貨膨脹對經濟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貨膨脹時期,紙幣不斷貶值,所代表的價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斷降低,使人們無法比較、衡量商品的價值。通貨膨脹直接表現為價格信號紊亂,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這就降低了社會的經濟效率。
看法三:通貨膨脹對經濟沒有影響或沒有確定的影響。
理由:(1)貨幣中性論認為:當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貨幣數量的增加將引起均衡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漲,並不會影響經濟體系的實際均衡狀態。這樣價格的變動對實際產出並無影響。(2)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們的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際通脹率有差別時,通貨膨脹才使得實際產量有增減,但是由於預期有偏差,人們的行為也出現偏差,於是實際產量的增減也就無法捉摸。
2、通貨膨脹與失業的關系
經濟學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線來描述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相互替代關系:失業率較低時,通貨膨脹率就較高;失業率較高時,通貨膨脹率就較低。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在通貨膨脹的時候,人們可能預期較高的通脹率,使菲利浦斯曲線右移,即意味著在同樣的失業率下通脹率更高。這時候是菲利浦斯曲線惡化。而當菲利浦斯曲線失靈時,曲線與橫軸垂直,即無論通脹到什麼程度,一定的失業率依舊存在。

第三節 世界各國對通貨膨脹的治理

一、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的發展態勢和治理
70年代,由於長期實行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採取簡單的增發貨幣以彌補財政赤字,發達國家進入了滯脹時期,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
80年代,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逐漸放棄了戰後以來實行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轉而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採取嚴格的貨幣政策,通過短期利率和匯率的變動來調節貨幣供給量,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目的。這些政策使通貨膨脹持續回落,但同時也造成經濟增長率下降和失業率上升。於是,一些國家又採取一些刺激經濟的措施,但留下了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高居不下的問題。
90年代,主要發達國家的情況不盡相同:美國在技術創新和協調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積極影響下,實現了低通脹率、低失業率和經濟高增長的發展。西歐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也實現了經濟的復甦,失業率大大降低,通脹率已控制在較低水平。而日本則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經濟陷入長期的衰退。
二、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態勢和治理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特點決定了它們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比發達國家大得多。發展中國家的高速經濟發展必須求助於貨幣擴張和財政赤字,但是,貨幣擴張和財政赤字在超過經濟發展能力時又必然帶來高度的通貨膨脹問題。於是再採取緊縮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予以治理。反反復復,幾多波折。並且,通過出口、外債、匯率制度等環節的傳導,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治理,往往嚴重受到國際經濟狀況的影響。
三、中國的通貨膨脹及其治理
(一)中國的通貨膨脹
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地方是:盲目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投資膨脹。但經濟基礎的薄弱和資金的短缺成為高速發展的瓶頸。於是增加貨幣投放量和信貸資金的結果造成流通中的貨幣量大大超過實物的流通量,發生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
中國通貨膨脹不同於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地方是:
1、由價格改革而引發的成本推動式通脹。2、引起貨幣超量發行的主要原因還來自不完善的微觀經濟基礎,是體制上的原因。3、不完善的經濟法規和秩序使各種商品在流通中發生轉手加價的問題。
(二)我國對通貨膨脹治理的主要方法:
80年代治理通脹方法以行政性手段為主。效果:通貨膨脹被控制的同時,經濟增長率也下降。93年通脹後,政府採取了靈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雖未放棄運用行政手段,但重點操作落在間接的宏觀調控上。效果:終於使經濟成功地軟著陸,使通貨膨脹得到控制的同時也保持了經濟的適當發展。
幾條經驗:
1、不能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之間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使微觀主體對政策信號越來越敏感。
3、准確把握形勢,審慎靈活地運用宏觀調控手段。

㈣ 統計學中 帕氏指數和拉氏指數的不同點

一、兩者提出時間不同

1、帕氏指數又稱報告期加權綜合指數,是1874年德國學者帕煦(Paasche)所提出的一種指數計算方法。

2、拉氏指數是德國經濟學家拉斯貝爾(LASPEYRE)於1864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張無論是數量指標指數還是質量指標指數,都採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權數)的指數。

二、優點不同

1、帕氏指數可以同時反映出價格和數量及其結構的變化。

2、拉氏指數的優點是用基期數量作權數可以消除權數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從而使不同時期的價格指數具有可比性。

㈤ 拉氏指數的介紹

拉氏指數是德國經濟學家拉斯貝爾(LASPEYRE)於1864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張無論是數量指標指數還是質量指標指數,都採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權數)的指數。

㈥ 統計中拉氏指數是什麼

拉氏指數。拉氏指數(簡記為L),公式的特點是將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因此也稱基期綜合指數,計算公式:

㈦ 拉氏價格指數與帕氏價格指數的區別

1、性質不同

拉氏指數是德國經濟學家拉斯貝爾(LASPEYRE)於1864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張無論是數量指標指數還是質量指標指數,都採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權數)的指數。

帕氏指數又稱報告期加權綜合指數,是1874年德國學者帕煦(Paasche)所提出的一種指數計算方法。它是在計算一組項目的綜合指數時,把作為權數的變數固定在報告期。

2、特點不同

以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拉斯拜爾指數,拉斯拜爾指數偏重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

拉氏指數的優點是用基期數量作權數可以消除權數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從而使不同時期的價格指數具有可比性。

3、應用不同

拉氏指數的優點是用基期數量作權數可以消除權數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從而使不同時期的價格指數具有可比性。但這指數也有明顯的缺陷,它是假定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報告期價格的變動水平,這一指數盡管可以單純反映價格的變動水平,但不能反映數量的變動,特別是不能反映數量結構的變動。

而帕氏指數由於以報告期數量加權,不能消除權數變動對指數的影響,因而不同時期的指數缺乏可比性,但帕氏指數可以同時反映出價格和數量及其結構的變化。

㈧ 拉氏指數與帕氏指數

帕氏指數可以分為帕氏價格指數和帕氏數量指數;拉氏指數也可以分為拉氏價格指數和拉氏數量指數。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拉氏指數以基期數值作權而帕氏指數以當期數值作權。
其次再具體區分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價格指數用來考察價格的變化,相應的,拉氏價格指數就是用基期數量作權表示的兩期價格變化,而帕氏價格指數則是以當期數量作權表示的兩期價格變化。
同理,數量指數用來考察數量變化,拉氏數量指數以基期價格作權考察兩期數量變化,帕氏數量指數以當期價格作權考察兩期數量變化。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定義公式:
帕氏價格指數=(當期價格×當期數量)/(基期價格×當期數量)
帕氏數量指數=(當期價格×當期數量)/(當期價格×基期數量)

拉氏價格指數=(當期價格×基期數量)/(基期價格×基期數量)
拉氏數量指數=(基期價格×當期數量)/(基期價格×基期數量)

㈨ 統計中拉氏指數是什麼

全稱拉式鏈式公式。拉氏公式是編制價格指數時加權綜合公式的一種,一般的綜合公式是將兩個時期的商品價格分別乘以權數(銷售),然後進行對比來計算價格指數。1864年德國統計學家拉斯貝爾(Laspeyres)提出用基期銷售量加權來計算總指數,對原公式進行了改進,稱為拉氏公式。但存在不反映結構變化的缺陷。鏈式拉式公式則是在拉氏公式基礎上採用每年更新權數和低層次分類指數幾何平均的方法,克服了原來拉氏公式的不足,計算結果更為准確。

㈩ 請問拉氏價格指數服從什麼分布拉式價格指數能用什麼方法進行可信度的評價謝謝~~

本報告期結束後,拉氏價格指數的基期數據的優勢,可以快速計算出的結果。該指數的主要缺點,忽略基期以後出現的新產品,這種新產品其實可以說是基期後的商品總開支范圍,在某些場合這種缺陷導致拉氏指數衡量的價格水平一般的增長速度低於物價上漲的實際。拉斯佩爾忽略了需求的價格效應,它是基於基期各種商品的需求,在本報告期內沒有因價格上漲的水平是降低的前提下,其實需求是商品價格的函數,其他價格上漲將導致需求狀況下降保持不變,這一缺陷拉斯佩爾價格指數計算的比例較高,分配的權重可能給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太多,比實際價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