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均43元的奈雪竟然連虧三年,暴利的奶茶行業是否為一個偽命題
近日,關於奈雪的茶的流言非常多,起因是奈雪的茶的財務報表中顯示,奈雪的茶近三年都是虧損的狀態,這讓很多人開始疑惑奶茶暴利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其實奶茶店暴利是真的,但是奈雪的茶虧損也是真的,只是奈雪的茶的虧損並不是因為奶茶,而是因為軟歐包。
最後,像一點點、茶百道、coco、古茗等飲品店,其實都是不追求門店的面積的,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他們就會開一家店,所以滿大街都是這些奶茶店,大部分消費者買飲料都是看到哪家買哪家,很少有人就為了買一杯奈雪的茶,而四處奔波,所以奈雪的茶若是不提高門店數量的話,那麼還會繼續虧損的。
⑵ 奈雪的茶上市首日破發,暴利奶茶生意為何會做到賠本
在奈雪的茶即將上市之前,有很多朋友想要去港股市場打新,想要第一時間買到奈雪的茶的股票,他們認為奈雪的茶是非常賺錢的,因為他們看到奈雪的茶門店生意都特別好,雖然資金是不會說話的,但是資本市場經過分析奶茶業的未來,在其上市的第一天就有了破發的情況。
因此,在不同的人群中就出現了兩種看法,前者認為奶茶是一種暴力的行業,然而後者卻用數據去分析這個品牌的未來以及前景,所以說就出現了奈雪的茶上市首日破發的情況,這是兩種思想在資本市場不同的反應。
⑶ 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億,奈雪的茶這么貴,為何仍虧損
奈雪的茶是一家以茶和軟歐包作為主打食品的飲茶企業,他們的茶底堅持每四個小時會被換新,製作的軟歐包也不會過夜,保障消費者能夠品嘗到最新鮮最安全的食品。不過去過奈雪的茶直營店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他們的茶類價格確實比較的昂貴,比如玫瑰烏龍的售價在15元, 霸氣芝士草莓的售價在28元,而軟歐包的價格也不便宜,三色薯的售價在18元,奈雪熊的售價在15元,所以喝一杯茶配上一個軟歐包,最少都需要消費30元以上。雖然食品的價格上比較昂貴,而且消費量也不算差,但是奈雪的茶虧損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
最後就是成本的增加,2019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所有的實體店餐飲企業都產生了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線上外賣成為了人們的新寵。但是奈雪的茶的外賣服務在2020年2月份的時候才被推出,外賣服務要遠遠的滯後其它的奶茶店。
不過隨著疫情被控制,奈雪的茶門店的人數的增加,產品的研發速度加快,相信他們可以很快走出困境。
⑷ 奈雪的茶招股遇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的奶茶品牌可以說是如同雨後春筍一般不斷的冒出來,在這些品牌當中,奈雪的茶可以說是其中比較強力的一個。也正是因為這樣,現在他背後的公司已經在積極的准備上市的信息,不過目前他們的招股卻遭到了很多的問題。特別是目前的監管對於他們也是非常嚴厲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他背後到底有哪些原因。
第三,他們目前仍舊處於虧損的狀態。
雖然在全國有超過500家的門店,但說實話每年都20億營業額,並不能夠給他們帶來一地震,根據他們的財務報告可以看出,在這幾年的發展過程當中,他們的虧損已經達到了1億元人民幣。這對一個走流量,存現金的公司來說,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說他們目前想要成功上市還是困難重重。
⑸ 奈雪的茶上市首日即破發,該企業能否繼續資本神話
知名奶茶品牌奈雪的茶6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奈雪的茶看上去姿態是自信滿滿的。這個餐飲企業能否造就資本神話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門店在擴張,利潤卻在虧損奈雪的茶目前是處於快速擴張階段。營收收入不斷,在突破新高從2018年的10.9億到2020年的30.6億。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奈雪的茶向香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中的虧損數據。雖然營收收入不斷創新高,但是從凈利潤的角度來看,奈雪的茶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の茶營收額分別為10.87億元、25.02億元、21.15億元,期內虧損分別為6972.9萬元、3968.0萬元、2751.3萬元,三年合計虧損1.37億元。
⑹ 開一家貢茶如何,會賺錢嗎,有相關的報告可以評估一下嗎
來源:易簡財經
6月6日晚,港交所信息顯示,奈雪的茶已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這也意味著奈雪的茶將成為港股「新式茶飲第一股」。據其招股書,摩根大通、招銀國際、華泰國際為保薦人。
天眼查顯示,在此之前,奈雪的茶已完成5輪融資。
奈雪主打高端現制茶飲和軟歐包,以年輕女性為主要客群,大部分店面布局在一二線城市。自2014年5月成立以來,奈雪門店數量瘋狂增長,不過在門店數量和營收增長的同時,卻依然面臨虧損。
連續三年虧損
據招股書顯示,奈雪的茶客單價在2018年-2020年分別是42.9元、43.1元和43元,遠超行業平均客單價水平。但高昂的價格之下,奈雪的茶卻仍處虧損窘境。
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收入為9.1億元、22.92億元、28.71億元;凈虧損分別為6973萬、3968萬、2.03億元;負債總額分別為14.53億元、22.01億元、37.39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00%。
從凈利潤率來看,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凈利潤率分別為5.2%、0.5%和0.5%。
招股書顯示,2020年的虧損,與疫情初期部分門店停業有關。但除了疫情,困擾傳統餐飲企業的「重資產屬性、人工佔比高、人均效益低」也是奈雪的茶虧損的主要原因。
2018年-2020年,公司原材料成本分別占總收益的35.3%、36.6%、37.9%;員工成本分別占總收益的31.3%、30.0%、30.1%;租金開支加物業管理費分別占總收益的17.8%、15.6%、14.8%。
開店降速,單店效率變低
因為線下開店的固定成本,所以盡管奈雪的茶目前門店數量仍處於快速擴張中,但明顯看出其門店增速呈現下降趨勢。
2018-2020年,奈雪的茶門店數量分別為155、327和491家,其中2019年及2020年相比較上一報告期門店分別凈增加173家和172家,開店明顯降速。
不僅如此,奈雪的茶基本都是大店面,設計上只保留40%的相似點,60%內容根據當地情況重新設計,平均面積在200平米以上,每個店面的員工將近20人,相比其他「takeaway」飲品店,大店型無疑增加了奈雪的經營成本風險。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雖然門店在持續增加,但奈雪的茶單店效率卻呈下降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公司整體的擴張速度。
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單店日均銷售額分別為3.07萬、2.77萬和2.02萬元,特別是在2020年,公司平均單店銷售額出現快速下降。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隨著奈雪的茶門店數量增加,單店訂單數被持續拉低。
但門店的整體成本保持不變,隨著單店營業額下降,店面利潤自然呈下降趨勢。奈雪的茶在2020年單店利潤率僅為13.5%,遠低於2018年的24.9%和2019年的25.3%。
這也為公司的持續擴張帶來一定程度的隱患,畢竟只有在平均單店訂單數及客單價持續增長,單店經營成本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單店的經營利潤才能提升。而單店利潤的提升,才能最終平攤掉中台及後台的成本,實現公司整體盈利。
行業同質化難破局
灼識咨詢數據顯示,按零售消費價值計算,中國現制茶飲於2020年的市場總規模約為1136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340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4.5%。
蜜雪冰城是主打下沉市場的品牌、茶顏悅色、CoCo、1點點以街邊店為主,喜茶、奈雪的茶、樂樂茶等高端茶飲則在大型購物中心設店。
但隨著攪局者越來越多,新式茶飲行業的通病也顯現出來——同質化卻標准化不足。
一方面,產品缺乏有效壁壘、門檻低、且配方易被模仿,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消費行業尤為看重的「標品化」問題難以解決。由於製作過程大部分需要人工完成,成品質量因人而異,套用圈內一句話,「一杯茶有多甜,完全取決於店員放糖的手抖不抖。」
目前僅從口感上來看,奈雪的茶、喜茶、樂樂茶、貢茶、一點點、Coco等常見品牌的差異並不大。等各家都有水果茶、芝士奶蓋茶、牛乳茶等招牌,不少消費者反映各家產品仍然缺乏壁壘,同質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所以,在主營茶飲和軟歐包業務之外,奈雪的茶也進行不少多元化嘗試,包括經營台蓋、梨山兩個茶飲子品牌,推出BlaBlaBar奈雪酒屋等「奈雪的禮物門店」、「奈雪的夢工廠」等,在產品多樣化層面,2020年奈雪針對用戶需求也做了一些調整,推出更多一人食的產品,加入了咖啡品類等。
但這些嘗試在短期內還未看到較明顯的資金收益。招股書顯示,因所產生收益極少,梨山品牌將被關停;台蓋目前在國內9個城市尚存64家門店,2020年營收1.5億,占總營收比重由2019年同期的7.4%降至5%。
結語
不僅僅是奈雪的茶,同行大佬喜茶之前也多次傳出要上市的消息。
其實這類新式茶飲品牌的問題都大同小異,前期流血擴張之後,面臨著單店效率下降、同質化競爭嚴重,從而影響利潤及繼續擴張的速度,資金問題便會出現,上市則成為「圈錢」一大路徑。這門生意是否具有持續性,是否值得投資,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⑺ 奈雪的茶凈利潤僅0.2% ,說好的奶茶暴利呢
我是喝了蜂蜜的小熊,我想分享。暴利說的是毛利率,凈利率說的是賬面利潤,也就是「處理過的毛利率」。
凈利潤計算公式:
凈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信用減值損失-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損失-資產處置損失。
重點講【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其他的對於凈利潤有些影響,不太大。
01
營業收入。
哪些錢才能算作收入?營業收入=銷售數量*單品零售價格。
對於奶茶店就是按照單品零售價格,收取現金後,沒有退賠,才能算作營業收入。
如果一家奶茶店店,買茶送「軟歐包」,軟歐包就不會算作營業收入。
比如一杯「霸氣橙子奶茶」零售價格25元,一個小熊軟歐包零售價格就是15,買一贈一後,營業收入只能算10元,不能算25元。(也有一說,不按零售價格計算小熊軟歐包。)
所以每個公司計算營業收入採用的單品零售價格並不是「門店標識的零售價格」,要扣除一些贈品的成本。
而且奶茶贈品活動非常頻繁,所以競爭也非常激烈。
02
營業成本。
奈雪的茶門店面積均定位在200 以上,在人流量爆棚的購物中心獲得這么大面積攤位,花費巨大。
2015年11月,奈雪的茶首店——深圳卓越世紀店開業,緊接著一個月內,歡樂海岸店、華強北九方店也陸續開業。由於是白手起家,為了一口氣能開三家店,趙林與彭心甚至還將房子抵押給了銀行。
所以開店的本金和利息是要從茶飲品的收入里扣除的。
奈雪的茶一般是直營店。有90%以上的門店分布在一二線城市,其中一線城市114家,二線城市109家。這些店已經開了(融資60億人民幣左右),也是要通過賣奶茶來還開店的錢的。
不然,只能上市賣股票來還融資錢。所以凈利潤0.2%是好事情,奈雪上市之前財務報告一直是虧損的。
03
其他。
比如資產折舊計提。買了桌子1元,第二年桌子還是一元?不是的,可能只剩下0.8元價值,那麼0.2元可以先從收入里再提走。
這樣看起來,凈利潤就會比較低。
總結:奈雪224家門店,365天不眠不休,年營業收入大概是24億人民幣,年營業成本(60億元開店,要分三年收回是標准操作。),還能有0.2%凈利潤,奶茶的確是暴利。
京東還連虧十年呢,財務上的虧能叫虧嗎?那叫合法避稅。
說的是奶茶暴利。不是奈雪的茶暴利。
我們做的都賺了,自己做的賺的少或者虧了怪誰?
更何況奈雪每家店生意都不錯。
一杯2,30元。麵包也十幾到幾十。就是暴利。誰說的利潤0.2。
全都是泡沫,早晚的事
如果利潤高了還怎麼合理避稅,開公司有一個好的財務總監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要理清楚兩個概念:第一是產品的暴利,第二是企業的盈利。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奈良的雪在不斷開店,他在不斷投入,這部分需要產品的利潤去彌補。所以企業的規模和盈利永遠是天平上的蹺蹺板,邏輯上來說,如果奈良的雪,現在馬上停止開店,利潤應該會在明年會得到體現。
奶茶是百分百之幾百的暴利,原材料成本沒多少,賺不賺錢看自身的運營,何況有些時候是故意虧損搞投資的呢,人家賺錢活著好好的呢,外人別瞎操心了,報表的數字沒有意義
個人感覺,奶茶現在可能進入了一個發展的停滯期,大部分店主的錢基本都是交了加盟費和租金了。
我去年的時候有點飄,一時激動就給書亦燒仙草打了電話咨詢加盟事宜,先問了一下加盟費,一聽說至少要25萬,我瞬間就尷尬了,於是我又問有便宜的項目嗎?對方說有一個新品牌,大家都沒聽過,加盟費8萬,然後我又多嘴問了句蜜雪冰城的加盟費,大概在20萬左右......
現在我們做個簡單的算術題,以書亦燒仙草為例,加盟費25萬,店面租金鬧市區的一年20萬,僱傭至少兩個人,一年5萬,其他費用估計不算,每年的成本就在25萬,假設兩年回本,那麼每年的營業額就應該在38萬,假設平均一杯奶茶均價10塊,利潤50%,一年至少要賣76000杯奶茶,每天至少200杯。
那麼有多少家奶茶店呢?別的不說,單書亦燒仙草自己的牌子,在我們這里至少有5家,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人流密集的商超地段。其中有一家是購物廣場,帶影樓,帶超市合計8曾,有多少家飲品店呢?超市有一家,均價超低的,一樓是燒仙草和星巴克,七樓有鮮果時間、冰雪皇後,還有一些雜牌的,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7家店。
在這同一條街上至少還有兩家購物中心,走路十幾分鍾的事,蜜雪冰城大概有5家,這是沿途哦,兩個購物中心,各有一家燒仙草以及其他的奶茶店,每一家購物中心不完全統計,至少有5家奶茶店,也就是說在一條街上,有20以上家奶茶店......
不能說大家都不掙錢,肯定有做得好,能賺到錢的,但是講真這么多家店,真的沒有那麼多客戶,愛喝奶茶的主要還是小孩和年輕人,他們平時要上班、要上學,真的節假日,也不可能一氣喝好幾杯奶茶啊?
狼多肉少,賺錢的只能是少數,大部分都是給加盟店打工。
你從哪裡打聽到的消息,照你這么說一個門店營業額十萬塊利潤才兩百?開店鬧著玩呢。用屁股想都知道不可能啊。
和金融有關,和茶無關
⑻ 奈雪,血虧!憑什麼這么貴
周身上下都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
中得一簽虧一年,奈雪打新不太甜。
6月以來,蜜雪冰城發布的《蜜雪冰城甜蜜蜜》及各類二創視頻刷爆B站。魔性的旋律配上洗腦的畫面,令人百看不厭,其他品牌只能望而興嘆,羨慕嫉妒恨。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奈雪的茶則取代雪人兄弟們,成了最大熱點。
6月30日,奈雪的茶趕在一眾友商們之前,在香港上市。喜提「茶飲第一股」的名號。
看著奈雪綠油油的LOGO,資本市場心領神會,開盤破發,一路下挫。
兩天,從19.8元的發行價,跌到最低15.8元,直接打了八折。
對很多港股打新中了這簽的朋友來說,這個虧吃得有點大。
按中簽一手500股算,如果沒有在暗盤就出手,那賬面浮虧超過一千塊人民幣。
不過之前兩個月,大小媒體對奈雪的茶及它的創始人彭心,吹捧起來的架勢那可是一個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而在何師父眼裡,奈雪可真是做到了三個茶界之最: 最快上市、賣茶最貴、虧錢最多!這也難怪,在老何眼裡,主要問題是:老闆最外行 。
畢竟媒體吹噓全憑嘴,股民吃癟都是淚。
何師父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奈雪破發背後的故事。
01 營收和虧損同時增長
奈雪的創業故事,已經被媒體們說爛了嘴皮。為了照顧那些還不太了解的讀者們,咱們先簡單回顧一下。
奈雪的創始人彭心,立志創立一家服務年輕女性的奶茶店,在收獲了事業夥伴兼老公趙林後,兩人2014年注冊成立了奈雪的茶。
奈雪的茶多年來,憑借著精緻的產品設計,差異化的運營思路,得到各路資本的青睞,從2015年底深圳開出第一家店起,至今已有491家全國門店,穩居茶飲品牌第一梯隊。
不過資本市場從來不看過去,只看未來,沒有新的增長點,哪怕是曾經的市場王者旺旺,股價連年下跌照樣半死不活,淪為資本棄兒。
乍看之下,奈雪的茶增長勢頭良好。
近三年銷售額大幅增長,2019年收入增長131%,即便2020年有新冠疫情的拖累,依然有著22%的增長。
但,且慢,你以為報表好就是真的好嗎?
忽悠外行可以,這可忽悠不了老何。
翻到招股書里單店收入部分,奈雪營收增長背後的不可持續便一目瞭然。
無論是幾線城市,奈雪的茶這三年的單店日銷售額都在減少,可謂一年不如一年。
如果2020年還能說是新冠影響,2019年單店業績還不如2018年,就只能說是自己經營問題了。
作為一個賣產品的公司,收入無外乎就是銷量乘以單價,奈雪在這兩個變數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
最近三年,奈雪單店的每日訂單量也逐年下滑,而客單價維持在43元持平,根本就漲不上去。
各種讀者可以自行想像,走進奈雪的茶,一單平均需要花43元。而同樣的價錢可以在蜜雪冰城喝 11杯 檸檬水,或者吃 7個 雪王大聖代,又或者喝 6杯 黑糖珍珠奶茶。
所以,這三年裡,奈雪的茶實現了「虧損最大」便毫不稀奇。
2018年至2020年,奈雪的茶凈虧損分別為0.66億元、0.39億元、2.02億元,累計虧了3個多億。
而隔壁同樣走高端路線的喜茶,2019年便已經宣布盈利。更別提薄利多銷的蜜雪冰城,僅2019年的凈利潤高達8億元。
綜上,奈雪的茶實際面臨著巨大的經營隱患,收入增長全靠大肆開店,而現有店面經營每況愈下,一旦開店速度遭遇瓶頸,原來的店鋪也沒啥起色的話,奈雪的茶從行業掉隊只是時間問題。
02 被嚴重誇大的食材成本
目前看來,恐怕不太容易,創始人彭心對企業經營的認知,恐怕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
作為老闆,即便不是事無巨細無所不知,對於核心經營數據的把握,按理不會出現明顯的認識失誤。
不過彭心似乎只顧著專注於如何店面裝修和產品口味上,在財務上則是一知半解。
我們隨便翻了幾家知名媒體上發布的采訪,包括《遠川研究所》、《晚點Latepost》以及《新消費智庫》,彭心近期接受采訪時均表示了以下的觀點:
奈雪的食材成本佔比高達35%,疫情期間甚至達到了38%,言下之意就是奈雪堅持使用高級食材,30元一杯的奶茶,至少11塊錢用在了水果等原料上,和市面絕大部分友商們形成鮮明對比。
真相真的是這樣嗎?老何立刻發現了盲點。
從下面略顯復雜的財務資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問題: 要麼是她不懂,要麼是故意胡說呢!
根據招股書顯示,實際上所謂的38%的成本包括了奈雪引以為豪的各色紙袋和其他包裝成本,這塊成本甚至佔了總成本的四分之一。
另外在疫情期間,國家為了補貼企業,免徵了奈雪1.8億元增值稅,這一部分奈雪在會計處理時依然記做了材料成本。
實際上招股書後續就提到了,2020年實際的材料成本是33.2%,並不是彭心所說的38%。
由於涉及專業知識,在此不做展開,直接說結果, 奈雪一杯30塊的奶茶,結合招股書的各類信息,計算下來,能吃下去的原料成本部分,也就6塊出頭。
不過再把各家采訪內容都看了一遍後,老何發現原來自己才在第五層,彭心似乎是真的在負一層,不僅她對自家產品的實際成本不太理解,而且她似乎也不太在乎成本控制。
在接受采訪時,彭心說過這么一段話:「如果我買這款產品什麼樣的價格我沒有心理壓力,我就會定到這個價格。」
奈雪的茶飲均價27元,作為年薪1635萬,上市後身價幾十億的老闆,彭心應該是真心覺得不貴。
彭心對於經營的生疏並不僅限於財務上,對於公司經營和同行們的發展現狀,她也是金句頻出,不斷暴露自己急需去商學院補課的文化水平。
彭心在訪談中表示,未來准備擴大10倍規模,減少一半人員。
根據目前奈雪500家店1.8萬人的規模計算,在彭心的暢想中,未來奈雪將做到平均2個人不到,就能打理好一家200-400平米的奶茶店。
你可以想像,以後奈雪的店鋪里,一個人做奶茶、果汁、咖啡、點心,一個人端茶、擦桌子、收銀、搬物料,真正實現了卓別林也不敢想的「摩登時代」。
都說資本家殘酷,如果彭心真的能做到兩人運營一家奈雪的茶店鋪,註定將成為一代商業資本傳奇。
殘酷中的殘酷,剝削中的王者,簡稱「酷中酷」。
03 營銷崇洋,多使不靈
說完經營管理,咱們再聊聊產品和營銷。
這么厲害的奈雪,到底是怎麼火的呢?
彭心說他們是精準把握了年輕人群尤其是年輕女性的消費痛點,當然老何沒看出來哪裡痛了?是女性嫌別的茶飲太便宜?還是嫌攝入熱量太少不容易胖所以要多補充奶茶?
後來,我想通了,最大的痛點是,生活中缺「儀式感」。這是奈雪最擅長的營銷了。
從最早的品牌名奈雪(NAYUKI),到他們招牌產品名字芝士奈雪初露,都透露出一股濃濃的小資「輕奢」氣息。
不僅如此,在奈雪上市之前,新推出生椰斑斕系列新品,賣點便是泰國椰子。
老何也能理解,要是說用的海南椰子,售價還要29起步,估計所有人都要噴。
你一說東南亞,陽光沙灘比基尼,檔次就上去了。
這種營銷策略並不是奈雪的專利,最近翻車的農夫山泉、元氣森林,還有以貴出名的鍾薛高,都特別喜歡講故事,尤其是在原材料上講進口故事。
作為千島湖守護者,大自然的搬運工,農夫山泉憑借強勁的渠道建設,拳打怡寶腳踢冰露,穩居飲用水行業冠軍。
然而即便都做到了這樣的行業地位,明明是純國產果味氣泡水,卻依然虛假宣傳,大肆傳播宮城柑橘,福島蜜桃的概念。
結果呢,吹牛沒打草稿,撞上了福島這個大雷引發軒然大波。進退兩難,被迫承認自己虛假宣傳,實際用的都是國產桃。
鍾薛高和農夫山泉比起來堪稱卧龍鳳雛,自稱售價66元的雪糕原料成本就要40多元,其中自稱源自日本的柚子原料,價格高達120萬元一噸,消費者愛買不買。
言語中尊貴之情溢於言表,畢竟外國的柚子比較甜嘛。
元氣森林則比較取巧,盡管面上不說,無論是日系包裝風還是一個大大的「氣」字都在暗示自己是日本品牌,方便消費者接受他並不便宜的售價。
老何這就納了悶,難道中國水果真就那麼一無是處,需要各大品牌舍近求遠?
要說桃子,中國有秦安,蒙陰,秦嶺,陽山四大水蜜桃之鄉,非要去吹日本?
要說柚子,福建琯溪蜜柚,全球頂級,行銷歐美,為啥從來沒見到有人宣傳我用它做原料?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只要我們消費者不再盲目崇洋媚外,抵制虛假宣傳割韭菜,樹立文化自信,資本自然不會和消費者過不去。
這里講個小故事,老何前幾年去日本 旅遊 ,早上去便利店吃早餐,看到肉包子有兩種價格。
經過一番詢問,店員說,貴的是 「國產豬肉」 。
聽到沒,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在日本, 貴的是國產貨!貴的是國產貨!貴的是國產貨!
到那一天, 資本發現國產才是真正的財富密碼 ,更值得投入重金,屆時我們看到的宣傳可能就是「精選海南優質椰子」、「優質徐聞大菠蘿」等營銷策劃案了。
04 國貨的崛起
奈雪破發,完全不出人意料。
資本對於奈雪看法悲觀,其實就在暗示:ta們認為奈雪經營粗糙,靠講故事精緻營銷的套路難以為繼。
在中國的地盤上,尤其是茶飲市場,靠一句原料進口的噱頭,消費者心甘情願高價買單的故事只會越來越少。
奈雪也好,農夫山泉,元氣森林,鍾薛高也罷,作為行業領跑者們,如果沒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內心依然是盲目追逐所謂「儀式感」。
消費者們也會用腳投票,把你趕下行業冠軍的寶座。
反觀無論是主打基層的蜜雪冰城,還是走高端路線的喜茶,他們並沒有採用進口材料的營銷噱頭,在各自供應鏈和成本管控上精益求精,夯實內功,照樣能穩居茶飲品牌排行榜前二。
而不斷崛起的COCO、一點點、茶顏悅色等品牌,價格比奈雪便宜接近一半,運營能力不俗,很有希望挑戰奈雪的市場地位。
和奶茶行業依然流行崇洋媚外不同,在很多其他行業,國產貨早已不再是進口貨的廉價替代品。
比如吳京穿的這件綠色外套便是經典案例,這件國產品牌爆賣到常年全尺碼脫銷,公司業績更是逐年起飛,這里老何賣個關子,留到後面兩期再說。
⑼ 三年虧損上億,奈雪的茶這樣還能成茶飲界的下一個「星巴克」嗎
奈雪的茶相信大家都是有聽過的,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接觸的也是比較多,就飲品來說,奈雪的茶著實做的很不錯了,味道好,也蠻受大家喜愛的,但是由於市場飲品的競爭壓力大,並且奈雪的茶成本一直都比較高,從而導致奈雪的茶已經連續三年沒有盈利了,累計虧損已經超億了,也因此奈雪的茶想要成為茶飲界的下一任“星巴克”相對來說,可能還是比較困難的。
奈雪的茶不論是從外觀還是口味來說,做的都是比較好的,並且有關部門還表示將繼續開分店,但如果成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話,盈利可能還是比較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