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成本計劃目標中質量目標有哪些

成本計劃目標中質量目標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16 00:07:43

A. 成本控制的目標

在企業發展戰略中,成本控制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類產品的性能、質量相差無幾,決定產品在市場競爭的主要因素則是價格,而決定產品價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則是成本,因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產品的價格。

成本管理控制目標必須首先是全過程的控制,不應僅是控制產品的生產成本,而應控制的是產品壽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內容,實踐證明,只有當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會顯著降低;而從全社會角度來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節約社會資源的目的。

(1)成本計劃目標中質量目標有哪些擴展閱讀:

控制內容

產品設計成本,加工工藝成本,物資采購成本,生產組織方式,材料定額與勞動定額水平等。這些內容對成本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產品總成本的60%取決於這個階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質量。

這項控制工作屬於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動實施時真實的成本還沒有發生,但它決定了成本將會怎樣發生,它基本上決定了產品的成本水平。

B. 成本計劃的質量指標是什麼

法律分析:就是完成成本控制率的實現程度,越高質量越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標准(含標准樣品),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

標准包括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和團體標准、企業標准。國家標准分為強制性標准、推薦性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准。

強制性標准必須執行。國家鼓勵採用推薦性標准。

C. 成本企劃的成本企劃的目標

在日本,目標成本計算與適時生產系統(JIT)密切相關,它包括成本企劃和成本改善兩個階段。成本企劃的目標是通過設定、達成目標成本並得出估算成本,使得估算成本逼近目標成本,也即使估算利潤逼近目標利潤,這其中目標成本的設定和達成是關鍵的一環;而成本改善則是生產過程中持續性的成本降低過程。
在成本企劃階段,首先要根據長期的盈利計劃、市場戰略價格和現實生產環境進行企劃對象的目標成本設定;接著由主管工程師負責,成本管理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以滿足顧客需要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為立足點,對企劃對象的構成從部品、機能兩個角度展開目標成本分析;相關的生產部門與材料供應商通過改進生產方式與採用新材料和新技術來進行創新以達成目標成本,這樣,可以把降低成本與提高質量的目標一起包含在計劃范圍內;在企劃的實施決定階段,從價值工程的角度估算預期的實際成本(即估算成本)。不管目標成本與估算成本間存在多大差異,在設計圖上設計時,通過各種措施與手段力求估算成本逼近目標成本。
以上實際上是圖紙上降低成本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了目標成本的設定→分解→達成→再設定→再分解→……的多重循環,即目標成本設定之後,對其進行分解,使目標成本布局具體化;布局完畢後,便對症下葯,在每一布局之處實施省料且有效的生產方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限制所消耗的費用在設定目標成本范圍內;實施結果的成本估算值如果不大於目標成本,則可以過關進入下一個實施循環。由此可見,直觀上成本企劃是通過多重循環逐次擠壓以達到成本降低目的的。
在成本改善階段,通過大量的生產進行持續性的成本降低。象改進生產效果一樣,目標成本應同在某確定預算期內的預期成本改善目標分階段進行比較。企業所有部門各個層次的職工與管理人員,為使改善目標逼近目標成本,應經常性地從成本意識的角度來提出改進成本和技術的方案並加以實施。當然這已進入生產而非企劃階段了。

D. 下列屬於施工成本計劃質量指標的有( )。

正確答案:B,D
解析:施工成本計劃的質量指標,如施工項目總成本降低率,可採用的指標具體包括:①設計預算成本計劃降低率=設計預算總成本計劃降低額/設計預算總成本;②責任目標成本計劃降低率=責任目標總成本計劃降低額/責任目標總成本。

E. 質量成本計劃的什麼是質量成本計劃

質量成本計劃包括質量成本總額及降低率,四項質量成本項目的比例,以及保證實現降低率的措施。
每個推行質量成本管理的部門和單位必須編制質量成本計劃付諸實施,並逐漸使質量成本進入控制階段。質量成本計劃應規定質量成本目標,採取的具體措施以及檢查與考核的指標等。要求目標定量,措施有力,具有可行性。

F. 質量成本包括哪些方面

1、預防成本

用於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2、鑒定成本

用於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3、內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4、外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其定義是:為了確保產品(或服務)滿足規 定要求的費用以及沒有滿足規定要求引起損失,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工作程序:

1、要深入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宣傳和學習,對主要從事質量成本管理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其職責和任務。

2、制定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標准,即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水平。

3、編制、實施質量成本計劃,同時要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核算與分析,對質量成本計劃的實施進行適時控制。

4、對質量成本的控制情況進行考核,並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質量成本改進計劃和相應的質量成本改進措施。

G. 成本指標的三級指標有哪些,請列舉出來

1.成本計劃的數量指標

(1)按子項匯總的工程項目計劃總成本指標。

(2)按分部匯總的各單位工程(或子項目)計劃成本指標。

(3)按人工、材料、機具等各主要生產要素劃分的計劃成本指標。

2.成本計劃的質量指標,如項目總成本降低率

(1)設計預算成本計劃降低率=設計預算總成本計劃降低額/設計預算總成本。

(2)責任目標成本計劃降低率=責任目標總成本計劃降低額/責任目標總成本。

3.成本計劃的效益指標,如項目成本降低額

(1)設計預算總成本計劃降低額=設計預算總成本-計劃總成本。

(2)責任目標總成本計劃降低額=責任目標總成本-計劃總成本。

成本

成本是企業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的必要勞動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本的分類:1、根據應用情況可以分為財務成本和管理成本;2、根據形成的時間可以分為歷史成本和未來成本;3、根據生產經營的范圍可以分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4、根據與決策的關系可以分為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

降低企業成本的方法包括節約企業的材料消耗、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實行定額成本的管理、加強企業成本的預算控制以及實施全面的成本管理模式等。

收益

收益是指來自企業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應費用之間的差額。它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會計收益是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以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所獲得的銷售收入,減去為實際銷售收入所支出的成本得出的。這些經濟業務,既包括外部交易,也包括內部交易。與外界的業務活動使企業的資產或負債發生轉移,由於它通常是直接的貨幣收支,因而其量度一般也是確切的。企業內部的資產之使用或轉移,由於是非直接的貨幣收支,因而其量度通常並不確切。按照傳統會計觀點,市場價格或預期價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價值變動不包括在內部資產轉移之列。當發生交易時,舊資產的價格通常轉移到新資產中,這便是計量收益的交易法。交易法自然而然地會推導出在銷售或交易時確定收益這一程序以及會計中成本轉移慣例。

2、會計收益是建立在會計分期的假設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期間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早期的會計收益是根據現金收付制來計算的,而現代的會計收益則是按權責發生制劃分當期收入和費用,在進行了恰當的配比後計算出來的。不過,以現金制確定的收益更易於被使用者所接受。

H. 建設工程施工成本計劃一般情況下有哪三類指標

1、競爭性成本計劃,即工程項目投標及簽訂合同階段的估算成本計劃。這類成本計劃以招標文件中的合同條件、投標者須知、技術規程、設計圖紙或工程量清單等為依據,以有關價格條件說明為基礎,結合調研和現場考察獲得的情況;

2、指導性成本計劃,即選派項目經理階段的預算成本計劃,是項目經理的責任成本目標。它以合同標書為依據,按照企業的預算定額標准制定的設計預算成本計劃,且一般情況下只是確定責任總成本指標;

3、實施性計劃成本,即項目施工准備階段的施工預算成本計劃,它以項目實施方案為依據,落實項目經理責任目標為出發點,採用企業的施工定額通過施工預算的編制而形成的實施性施工成本計劃。

(8)成本計劃目標中質量目標有哪些擴展閱讀

施工預算不同於施工圖預算。在編制實施性計劃成本時要進行施工預算和施工圖預算的對比分析,通過「兩算」對比,分析節約和超支的原因,以便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防止工程成本的虧損,為降低工程成本提供依據。「兩算」對比的方法有實物對比法和金額對比法。

「兩算」對比的內容:人工量及人工費的對比分析;材料消耗量及材料費的對比分析;施工機械費的對比分析;周轉材料使用費的對比分析。

I. 成本控制的目標包括什麼

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標是提供信息、參與管理,但在不同層面又可分為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方面:
1、成本管理的總體目標是為企業的整體經營目標服務,具體來說包括為企業內外部的相關利益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種成本信息以供決策和通過各種經濟、技術和組織手段實現控製成本水平。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企業成本管理系統總體目標的表現形式也不同,而在競爭性經濟環境中,成本管理系統的總體目標主要依競爭戰略而定。
在成本領先戰略指導下成本管理系統的總體目標是追求成本水平的絕對降低,而在差異化戰略指導下成本管理系統的總體目標則是在保證實現產品、服務等方面差異化的前提下,對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進行管理,實現成本的持續性降低。
2、成本管理的具體目標可分為:成本計算的目標和成本控制的目標。
成本計算的目標是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包括外部和內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主要是關於資產價值和盈虧情況的,因此成本計算的目標是確定盈虧及存貨價值,即按照成本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財務成本,滿足編制資產負債表的需要。而內部信息使用者利用成本信息除了了解資產及盈虧情況外,主要是用於經營管理,因此成本計算的目標即通過向管理人員提供成本信息,藉以提高人們的成本意識,通過成本差異分析,評價管理人員的業績,促進管理人員採取改善措施;通過盈虧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滿足現代經營決策對成本信息的需求。
成本控制的目標是降低成本水平。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成本控制目標經歷了通過提高工作效率和減少浪費來降低成本,通過提高成本效益比來降低成本和通過保持競爭優勢來降低成本等幾個階段。到現在在競爭性經濟環境中,成本目標因競爭戰略而不同。成本領先戰略企業成本控制的目標是在保證一定產品質量和服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業內部成本,表現在對生產成本和經營費用的控制。而差異化戰略企業的成本控制目標則是在保證企業實現差異化戰略的前提下,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實現持續性的成本節省,表現為對產品所處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發生成本的控制,如對研發成本、供應商部分成本和消費成本的重視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