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里的那些字母都代表什麼意思
P:價格 Q:數量 D:需求 S:供給 E:均衡(或期望)e:彈性 ed:需求的價格彈性 es:供給的價格彈性 exy: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U:效用 TU:總效用 MU:邊際效用 CS:消費者剩餘
MRS:商品的邊際替代率 L:勞動力 K:資本 TP:總產量 AP:平均產量 MP:邊際產量 MRTS:邊際技術替代率 C:成本 STC:短期總成本
TFC:總不變成本 TVC:總可變成本 TC:總成本 AFC:平均不變成本 AVC:平均可變成本
AC:平均總成本 MC:邊際成本 LTC:長期總成本 LAC:長期平均成本 SAC:短期平均成本
LMC:長期邊際成本 SMC:短期邊際成本 TR:總收益 AR:平均收益 MR:邊際收益 PS:生產者剩餘 MP:邊際產品 VMP:邊際產品價值 W:勞動價格 MRP:邊際收益產品 MFC:邊際要素成本 r:利率 PEP:價格擴展線
微觀所有的公式只有兩個,那就是效用論的d(U)/d(X)=0
和生產論的dπ/dl=0(求k的時候就是dk),所有一切的共識全都是從這兩個式子加上不同的條件推導出來的
這下不用再問這幾個字母啥意思了吧
u效用,x產品(x1,x2.。。。。。xn),π利潤,l勞動,k資本
D--需求,S--供給,Q--產量,P--價格,E--均衡,U--效用,M--邊際,R--替代,A--平均,T--總的
TFC:固定總成本
TVC:可變總成本TC:總成本
AC:平均成本
AFC:平均固定成本
AVC:平均可變成本
MC:邊際成本TP:總產量
AP:平均產量
MP:邊際產量
MR:邊際收益
AR:平均收益TR:總收益
AC:平均成本TC:總成本
② 請教經濟學:IS,LM,這些模型當中:r,y,I,S,L,M,MS分別指的是什麼意思 謝謝
凱恩斯反對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長期自我調節趨向穩定的觀點。《通論》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模型,這個模型說明資本主義是內在不穩定的,經濟容易被鎖定在不同程度的失業均衡,即存在大量非自願失業和未投資儲蓄。凱恩斯用文字表達了這種觀點,但是沒有用圖形來表示,這個任務交給了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希克斯創立了一種圖形框架(IS——LM模型),說明了失業均衡,和今天教科書的AS——AD也差不多。
IS——LM,全名是 是投資儲蓄-流動性貨幣模型,咋一聽這個概念似乎重復,古典理論中投資應該等於儲蓄的,至於流動性又是個什麼東西? 下面就依照這些概念發展的時間順序,來簡單說一下。
古典理論中,總收入是由C+I+NX(消費+投資+凈出口)決定的,其中I=S(投資=儲蓄)是一個最重要的假設,這個假設決定了古典理論框架下經濟是內在穩定的,增加稅收擴大財政開支來刺激經濟,只會擠出私人消費和投資,不會對於總收入有任何影響。更深一步,總收入其實是由科技水平之類的外生變數決定的,因此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印鈔票也只能搞得物價提高,社會生產的總產品是不變的。 這里可以看出古典模型默認為社會中的所以生產性資源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換句話說,只要允許價格任意變化達到出清價格,那麼經濟會自我調節到穩定狀態,
凱恩斯對於古典理論的革命改變了這種「陰郁的學科」。他第一個把人的心理狀態引入了經濟分析,這可能與凱恩斯本身是一個極為成功的投資者有關。他引入了心理性的概念:邊際儲蓄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這樣,當國民收入增長的時候,就會出現儲蓄不成比例增長的現象。在凱恩斯心中,儲蓄是並不等於投資,只有儲蓄被工商業使用,那才叫投資,放在床墊下面或者是銀行保險櫃里,都是整個經濟的損漏,這樣總收入就不會達到潛在水平,也就是存在閑置資本和非自願失業。這時候,就需要政府開支G出馬來平衡經濟,提高「有效需求」,而不會危害消費和投資。
凱恩斯的另外一個革命是引入了短期內的價格黏性,短期內物價水平P不變,而且,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相平衡。有了這些條件,足夠開始將ISLM模型了。
先說IS曲線。畫一個直角坐標系,以利率i為縱軸,總收入Q為橫軸,那麼在給定的貨幣量,價格水平和政府開支水平下,i和Q會是什麼關系呢? Q=C+I+G(暫時不考慮出口的情況),顯然,利率越高,消費的機會成本,投資的融資的成本也就越高。用這個思路考慮問題,那麼必定得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IS曲線(利率高抑制投資和消費減少了收入)。
LM曲線則是從貨幣層面考慮問題。實際貨幣余額=M/P(貨幣量/物價水平),這個就是貨幣的供給。對於貨幣的需求可以用「流動性偏好」來解釋,也就是說人總是手握現金,准備應付日常消費以及稍縱即逝的投資機會。為了簡單表述,我就用D=-fi+vQ(f和v是正數)來表示。說
來也簡單,利率高也就是手握現金的機會成本高,收入高,手握現金自然多。所以現金需求和利率負相關,和收入正相關。由於前面假設貨幣供給和需求平衡,所以M/P=-fi+vQ, 稍作整理得到i=(v/f)Q-(1/f)(M/p),表現在坐標繫上,就是一條斜率為正的曲線。 IS和LM曲線的交點,就是
經濟的平衡點。
那麼神奇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如何改變世界呢? 其他條件不變,G增加引起IS曲線擴張性外移,最後利率升高,收入增加。其他條件不變,增加貨幣供給,M/P增加,LM曲線向右擴張性移動,最後利率降低,收入還增加。
這么說似乎有點讓人頭皮發麻,乾脆用IS——LM把總供給和總收入曲線推導出來,那麼看得更明白。同樣直角坐標系,以價格水平P為縱軸,總收入Q為橫軸。先說總供給曲線,和古典不同,由於存在閑置資本,那麼供給曲線不應該是垂直的。價格水平P上漲,但是由於短期內價格黏性,工資並沒有跟隨上漲,也就是實際工資下降,這樣資本家就會增加資本,擴大生產,於是總收入增加。這樣,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斜率為正的曲線。總需求呢? 這個需要從IS-LM推導,價格上升,其他條件不變, M/P減小,導致LM曲線左移,減小了總收入,所以總需求曲線是斜率為負的。顯然,短期內政府投資擴張總需求,會增加收入。
最後不得不說一下通論中的概念之晦澀,比如非自願失業這種名詞,其實我也不太理解。通論中給的定義是:當工資品(wage good是庇古教授發明的概念)價格相對於貨幣工資上漲少許,現行貨幣工資下的勞動力總需求和總供給兩皆形式上增大,則稱存在非自願失業。看的人一頭霧水,也許凱恩斯作為鼻祖,不太想把話說得太明白,否則徒子徒孫沒地方吃飯了。
③ 微觀經濟學中經濟成本是什麼意思
是的,這個經濟成本就是為了針對會計成本(顯性成本)而建立的一個名詞。
1.
會計成本是顯性成本,它可以用貨幣計量,是可以在會計的賬目上反映出來的。
2.
隱性成本與顯性成本(即會計成本)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隱性成本不能直接從帳面上反映出來,因而難以精確計量。比如,機會成本就屬於隱性成本。
3.
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二者之和。所以經濟成本除了機會成本,還包括沉澱成本等。
④ 經濟學中PQ和R分別代表什麼
P價格,Q數量,R利潤(收益減成本)
⑤ 經濟學上,成本,售價,利潤,利潤率,分別用什麼字母來表示
利潤也稱凈利潤或凈收益,用字母p表示。
以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潤,則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進一步變成W=k+p,亦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
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5)經濟成本中r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
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於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主義積累和社會消費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經濟利潤在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性競爭市場有著特別的用途,正數的利潤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該市場,增加競爭並將市場均衡價格推低,把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排除在市場以外,達到長期均衡。
相反,負數的經濟利潤能將市場原有的部分企業淘汰,因為供給減少的緣故,市場均衡價格會被推高,同樣地達到長期均衡。兩種情況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經濟利潤在各個廠商消失,廠商的總收入相等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⑥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縮寫字母的單詞全稱。
TFC:固定總成本
TVC:可變總成本
TC:總成本
AC:平均成本
AFC:平均固定成本
AVC:平均可變成本
MC:邊際成本
TP:總產量
AP:平均產量
MP:邊際產量
MR:邊際收益
AR:平均收益
TR:總收益
MC:邊際成本
AC:平均成本
TC:總成本
拓展資料:
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的解釋為:看不見的手英語為「invisible hand」。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應由政府幹預,而應由整個社會需求進行選擇。這種社會需求被認為是調節市場的「看不見的手」。
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經濟學是15世紀經濟學產生,18世紀經濟學建立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為止認為是能夠說明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其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
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財經類和管理類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主要介紹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解說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的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
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觀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⑦ 西方經濟學w,r是什麼意思
w和r表示的就是這兩種要素的價格,w表示勞動L的價格,r表示為資本K的價格。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目前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
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等西方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流派林立。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西方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7)經濟成本中r是什麼擴展閱讀
把經濟學的基礎看作是一般意義的生產發展,而不是生產關系的客觀發展。實際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中存在著大量沒有明確標明的種種隱含假設,而這些假設幾乎全都是遠離現實的。這就構成了批判的依據。
正是出於對范疇批判和范疇生產工作統一性的堅持,其對物象邏輯形成了內部批判。一句話,馬克思意義的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工作內在於社會客觀批判體系的建構。
從中顯示出,社會邏輯不可能是技術邏輯的簡單的形式對置,而在於尋求「財富在這種還是那種財產形式下能更好地發展的問題」,即尋求歷史財產關系的客觀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