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数学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
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
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
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数学实验室等;
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
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一)文本资源
关于教科书、教师用书的开发,参见“教材编写建议”。
学生学习辅助用书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相关技能,开拓数学视野,进而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这一类用书的开发不能仅仅着眼于解题活动和技能训练,单纯服务于应试。更重要的,还应当开发多品种、多形式的数学普及类读物,使得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
教师教学辅助用书主要是为了加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提高教师采用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为此,在编制教学辅助用书时,提倡以研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主线,赋予充分的教学实例,注重数学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有效读物。
(二)信息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象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
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其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下载富有参考价值的实例和课件,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教学;可以根据需要开发音像资料,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还可以设计与制作有关的计算机软件、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研究等。
其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探究活动中借助计算器(机)处理复杂数据和图形,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使用有效的数学软件绘制图形、呈现抽象对象的直观背景,加深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互联网搜寻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帮助自己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等。
其三,将计算器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为此,应当积极开展基于计算器环境的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研究,如哪些试题或评价任务适宜在计算器环境下使用,哪些不适宜,等等。
(三)社会教育资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邀请有关专家向学生介绍数学在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邀请教学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等,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如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工程技术、历史事件、社会问题、数学史与数学家的故事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常常为我们提供许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有意义话题,教师要从中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向学生介绍其中与数学有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环境与工具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供学生使用,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Ⅱ 例谈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挖掘教学资源
高中政治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常有教师埋怨课程资源太少,其实,课程资源,其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教师能树立课程资源的意识,做个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具体教学情境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广开思路,充分挖掘,就能很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巧妙运用学生资源激活政治课堂教学 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情感、动作等,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学生资源的特点:①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难以复制性。②学生资源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样,不易察觉,是无形的、非物质的。③学生资源是最直接的,可以随取随用。④学生资源是最有效的,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⑤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和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而且学生资源是能再生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教师在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的过程中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技巧、个性特长、性格特点等),了解学生后才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零起点教学。学生有很多资源,如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错误等都是一种资源。下面我以学生的错误这种资源为例。 2009年我任教的一名高三男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品性端正,表现非常良好,班上的老师都比较喜欢和关注他。但我发现有段时间他上课总是精神恍惚,抽他起来回答问题总是心不在焉,从不带手机进教室的他居然在课堂发短信。观察一段时间后,把他请到办公室,我们进行了交流。从他支支吾吾的表现和一些话语中,我知道他恋爱了,对象竟是在县城上班的一名护士。这段时间他经常找借口请假到县城,来回奔波,所以上课无精打采。接下来我专门找了两次时间和他谈心,结果不但没有成效,他反而意志更为消沉。过了一段时间,通过其他学生我了解到其实他也很痛苦,一方面看到自己的成绩不断下滑,一方面又不想放弃这段感情。当时我们正在复习哲学原理,我抓住了这个契机,再把他叫来,对他语重心长的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人可能说再多也于事无补,这样,你就用我们学过的哲学原理来分析这件事的原因,利弊,就当是一个作业”。 过来三天,他交了一份我非常满意的作业,他写到: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具有阻碍作用,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由于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形势没有一个正确认识,陷入了一段错误“感情”,所以对我的身心和学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我要及时“悬崖勒马”。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先有因后有果,有因必有果,所以要对事物具有预见性。这段时间我心情烦躁,成绩下滑,让一些老师对我很失望,都是有原因的。以后我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3、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有机体,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有时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我的一生是一个整体,而高中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时刻,会决定我的命运,我一定会“迷途知返,重归正道”。4、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次“恋爱”实践,我终于明白了“恋爱”还不能属于现在的我们,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好好的成长,做自己应该做的事。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该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我现在的目标不是“恋爱”,而是考上四川农业大学,我要为之而奋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由于他的提议,该同学在政治课上把这篇“反思”给本班的同学上了一课,他的动作幽默,语言诙谐,同学们在聆听之余,也做了深刻反思,最重要的是经过这堂课后,很多以前不会答哲学题的同学都找到了答题技巧。 教师在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用真心对待每一位同学,相信每位学生身上都有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挖掘教材资源的闪光点,充分的展开 作为学生知识的资源库和为学生导学的课本,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设计。但我们的教材中,为说明道理,有很多具体的事例,但限于篇幅,未能充分展开。对这些事例,如果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讲解上,是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的。教师不妨抓住其中的典型事例,充分展开。 例如,在讲解民族精神时,为了说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表现,笔者曾经抓住非常典型的“两弹一星”精神,充分的展开,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大批科学家的资料,配以节选的长篇纪实文学联播《天地颂》,充分展现了老一代的科学家是怎样不计名利,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被感动得泪水涟涟。通过这堂课,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民族精神的巨大鼓舞与推动作用,由这种情感体会,情不自禁的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再如,在讲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笔者就充分运用了教材中的那幅漫画,因为那幅漫画中的主人翁与在做的各位同学年龄相仿,他们讨论的主题又恰恰是学生非常关注的就业问题,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当时分配的任务就是讨论漫画中几个同学说法的对与错。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讨论激烈,且发言积极。学生在发言中不仅对漫画中的对话做了理性的分析,还举出了很多身边的事例加以论证,相信经过这次讨论,许多学生多转变了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所以,教师偶尔也可以不局限于书本的范围和教学时间,可以利用书本上或者与书本内容有关的事例,充分展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时政资源为政治课堂增加无限魅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按书就搬”的时代已经画上了句号。尤其是高中政治课堂,时政性非常强,一节优秀的课堂要承载的任务是多方位的。因此,政治教师要具备开发、利用时政资源意识的素养,让时政资源为政治课堂增添生命活。教师从教材出发,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来搜集的时政资源,让新鲜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思考愿望。在政治课程资源中,时政类课程资源以其鲜活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是贯彻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时政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政治教师要有丰富、拓展课程资源的理念,要有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紧迫感。 运用时政资源时,首先,调动学生开发时政课程资源的热情,提供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其次, 教师对课上所用时政资源进行精心筛选、加工。政治课堂上所选取的时政资源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在信息化的今天,时政资源是大量的,教师要在众多的资源中围绕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筛选,精选一到两个,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开发。最后,重视教学反思。时政资源在课堂中价值的大与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表现已经有所察觉,为了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经课堂实践后,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并记入教学设计中,为以后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 例如:笔者会安排学生来搜集与所学模块知识相关的新闻信息,然后每周一节政治课安排学生设计一个 “三分钟时事播报”,把这一周国内外大事做一个报道。如果信息很好,那教师就在课堂上讲解时加以充分利用。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人,能有效激发他们对政治课堂的热情。 有一次,我们在复习商品的基本属性时,有位“实时播报员”播报了“味千拉面”虚假宣传的新闻,接着我们就利用商品的基本属性的知识来分析它,并且拓宽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 权利意识等知识点。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养成了用理论分析实事材料的能力。 四、化“隐形为显性”,充分挖掘隐性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它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的课堂信息、师生的和谐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等。它不仅使显性课程资源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科学人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德行、态度、价值、个性、情趣等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所以,挖掘和利用思想政治课的隐性课程资源,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如何挖掘和利用呢?1、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者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取决于本人的人格修养,而且还涉及其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等,具体体现在其一言一行上。因此,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品德和人格修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修炼自己诲人不倦的非凡的爱心和耐性;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于专业,不断汲取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2、捕捉学生的课堂信息,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课堂信息,就要学会倾听;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的想法,古怪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不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轻易作出判断,防止挫伤学生的创造激情。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信息,不断实时调整自己的预设,重新组织教学,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使学生的思绪飞扬,使课堂和谐非凡,使教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前进。3、建立师生的和谐关系师生的和谐关系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起学生的主体观,把学生视为自己的主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位学生,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例: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宜宾三中举行的四川省高中政治课堂大赛,听完课后,受益匪浅。当时来自南山中学的一位教师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为我挖掘教师自身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她当时讲的课题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课堂一开始,她就紧扣课题,用她标准的普通话和清秀的声音朗诵了《祖国,我的母亲》,引起了在座同学和老师的喝彩,接着在讲到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时,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羌族小马褂,穿在身上,并现场跳起了羌族锅庄,还教学生跳起来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整个课堂充满了欢乐。最后,讲到了中华民族在遇到灾难自强不息时,她又通过播放汶川地震前后的图片再次朗诵,她的语言穿过整个教室,让人为那地震后悲惨的一幕幕伤心落泪,又为国家不离不弃,各地群众慷慨解囊的这种民族精神而感动的掉泪。整个课堂,教师的资源发挥的淋漓尽致。 政治教师应该重视思想政治课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做这项工作的有心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投身于教学实践,隐性课程资源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来。 除此之外,本土资源也应为教师所用。学生当地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孕育了学生的思想和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沃土,而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对本土产生热爱之情,也会对本土资源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对本土资源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 例如:在讲《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框时,里面有一个知识点要讲民族文化既具有文化的共性有具有个性,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这一个知识点难度较大。笔者的家乡坐落在美丽的龙泉驿区,那里有着名的4A级国家旅游景区——洛带客家古镇。一位老师把古镇入口的一个显眼的标语——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用相机拍摄下来并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对本土的热爱,更加热情的参与到讨论中,顺利地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 总之,开发各种教学资源,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更新观念,也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地累积经验,总结教训,需要自身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只要在平时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中做个有心人,我相信,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地开发出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益。
Ⅲ 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15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围绕课程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内容,立足三维目标,充分挖掘各种物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材料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下每一个业者一直在努力尝试的问题。更有不少老师依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提供一缸水"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材料,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教辅材料的发行,学生已经不缺少供自己发展的资源材料,相反,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源,就连老师都感到茫然,学生更是感到不知所措。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整合物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一、立足物理教材,开掘有效资源
教材是学生最为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现在围绕新课程改革编写的教材,不但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各种知识与信息生动活泼,而且是集合了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精心编制而成,是新课改精神的直接体现。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接受规律为依据,重组课堂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自主学习式、探究式和发现式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形成;开掘和设计出更多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学生设计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实验,用十几个果冻杯,装满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学习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时,学生去校医疗室找到了医用针筒,利用药瓶的橡皮帽堵住针头,用力拉针筒的活塞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二、筛选利用图书报刊,精选整编训练试题
教师一定要做好筛选和引导,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阅览,对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整理,有计划、有条件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将物理知识与最新的科技成果、科学现象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科学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嫩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理科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辅助练习,物理学习更是如此,书店的习题集存在着过多、多难、过深、过杂等问题,教师一定要精选精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新规律和新方法,能够对试题进行变式拓展,能够保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课后练习,教师也要做到精选,注重灵活,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活用知识。
例如,学习浮力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组,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就分析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一容器中水面上浮有一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容器内水面高度如何变化?根据有关知识,笔者给出了相关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冰的体积,融化后的体积,结合密度重力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分析前后的变化。然后,对试题进行充分变化
变化1:一盛满盐水的容器内浮有1冰块,在冰块溶化过程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2:将冰块投人盛有酒精的容器中,液体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3:如果冰块中有木块,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变化4:湖上载有铁块的船,把铁块抛人湖中后.水面如何变化?
变化5:冰块中凝结有的小铁块.投入容器后,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这样,把同一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穿插到各种具体的物理问题中去,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器材,改良创新实验方式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又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有效资源。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搜集相关数据,研究物理规律。其次,开发各种日常器具实验,丰富中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生活器具的简便、经济、直观等优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探究生活问题。再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实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现象,理解科学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很多的物理定理、定律、规律等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才抽象理论,学生无法通过直接实验进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各种物理抽象原理,网络搜集更多的学校无法满足条件的实验过程,这样物理实验更加丰富,更加直观,学生感知更加透彻。
例如,学校牛顿第一定律时,引导学生用家庭装修布暗线用的线槽来做第一定义斜面实验用的导轨,由于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非常方便弯曲,操作极其方便。实验室的游标卡尺、万用表、螺旋测微器、安培表等仪器的可见度非常小,不适合学生观察;还有些实验只有在平面上演示,不适合学生更好的观察,如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尤其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物理实验,比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布朗运动等不能在教室或者实验时直接给学生演示,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学生通过教室的电脑动画模拟,清晰直观地感知
Ⅳ 如何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与以往学科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它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意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它对课程的开发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就无法开展。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有效地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挖掘资源的隐性价值,挖掘资源多方面的课程价值,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解决综合实践活动无教材可上的问题,是值得每一个教师共同探索的热点问题。下面我就如何从多角度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在生活中发现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在自然中,学生和其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生活,只要是学生熟悉的和关注的,都是选择的范围。因此,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区的资源环境,充分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关注社区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选取主题。于是我们十分注重引导并时认真观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发现、挖掘研究主题。
如:前不久,六合彩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乡镇悄然而生,而且有扎根于此的势头,许多家庭都参与六合彩赌博。受六合彩的影响许多人放弃工作,放弃了事业,放弃了农业,放弃了家庭,为了六合彩许多人走向犯罪道路,家破人亡……对于各丑闻许多学生耳闻目睹,小有烘动。
为了使确立的主题能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联系学生实践生活及周边环境,还能体现时代特色,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是周围热点问题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有一次,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名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听说有一种叫六合彩的活动能使人一夜成为暴发户,这是真的吗?”这时,又有一名学生说:“对呀,这是不是真的?”听完这话,又有一名学生说:“可我却听说它使很多人倾家荡产。”……听完学生的争论,我陷入了沉思:确实,六合彩之风使我们这个平静的小山村变得不平静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怀疑诚实劳动的价值,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结果不仅钱得不到手,反而使自己欠了一身债,随之而来的相互残杀、服毒自杀、偷鸡摸狗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玷污了纯朴的民风。于是,为了使学生纯洁的心灵不受到污染,我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开展对农村六合彩问题的研究,认清六合彩的真面目。
这一活动主题我能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基础,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及活动内容,选择他们身边的、他们关注的、他们疑惑而又急于想了解、必须了解的话题??农村六合彩迷人之因、“害人”之处。因为是学生关注的话题,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进行交流,发出内心话语,学生会带着泪水说、气愤地说、无可奈何地说,大家能群策群力,为制止六合彩出谋献策。
二、在活动中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一门实践性活动课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获得直接经验及体验,同时也在不经意间产生活动主题,形成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生成活动主题,开发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如:我校是全镇唯一有小学生寄宿的一所学校,寄宿生和寄午生共有70多人,大部分学生的米是家长从家里帮他们载来的,学生较少参加劳动,他们没有意识到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学校的食堂边,经常可见:剩菜残羹,没吃完的馒头,地瓜,米粒……然而,这一范围正好是四年一班的卫生区,他们天天要进行打扫、清理,学生对此行为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对如何开展“爱惜粮食”宣传活动议论纷纷,于是产生了开展了“爱惜粮食理应当”这一主题活动想法,并马上邀请指导教师,进行探究。
他们期待通过开展“爱惜粮食理应当”这一主题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查阅、搜集资源,了解粮食的由来,粮食的价钱和我国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缺食现象等,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了解周围的人爱惜或浪费粮食的现象及我古代、近代一些伟人爱惜粮食的行为等活动,逐步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三、在探究中拓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它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其间往往蕴藏着一些活动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方面进行探究,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内容,形成活动主题。
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开展《爱护我们的家??校园》这一活动主题探究时,有一组学生在参观龙眼树的活动中,一位学生看到蚂蚁爬到树上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蚂蚁爬到树去干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吃昆虫,有的说是吃龙眼果,意见不同争执不下。于是,学生就产生了《龙眼树上的蚂蚁??你为了谁》这一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去图书室查阅资料、或去访问、或请教家长及有关的技术人员,有些同学并上网进行查找有关资料解决这一问题。这样,问题很快就解决。
四、在学科中整合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独立性,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是涵盖最为广袤的学科,它成了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也是各学科领域知识进行重组和拓展的沃土。《综合实践活动指要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它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是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因此,选择的主题既要突出本课程领域的实践性,又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如:学完六年语文课中的《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可知道“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既非常伟大又是渺小的,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当中就像一叶扁舟。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人类不能指望破坏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这一主题活动。在探究的过程学生可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各班的垃圾量,运用语文的书信、倡议书形式进行宣传活动,运用科学学科的方法进行做各种实验研究……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后,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各学科的知识加强了横向联系,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也更加深入。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解脱了机械识记的桎梏,给学生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的整合必须整体计划,合理调控,积极地拓展学生领域,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纵深发展。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很多选材的途径,其实选材并不难,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丰富课程类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掘、归纳、总结,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则消息、每一个现象,选择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践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