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砚石的附:中国的名砚石
砚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土实物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研墨用的石砚。经过多年的选择和发展,出现了一批名砚。主要有以下几种: 洮砚出产于古洮州,即现今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洮河上游,并于洮河深水中采石,故名为洮河砚、洮砚。洮砚的开采,一说始于唐或更早一些时候。诗人吴兰修的《端溪砚史》引唐柳公权的《论砚》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说明唐代已有洮砚。宋代米芾的《砚史》则指出,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派王韶驻军临洮开熙河,洮砚则成为地方特产的贡品,进入开采的鼎盛期。由于洮砚佳石蕴藏于深水中,采之不易,产之也少。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闻洮砚其名,未见其物。到明代,洮砚已极难开采,据说,得巴掌大一方也属难能可贵。宋代皇室宗亲大鉴赏家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也。
论洮砚的升值空间1、稀少。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
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2、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3、市场供应紧缺。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
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洮砚的名贵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砚的稀少
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 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歙县,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有: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四大名砚中的石质砚,端砚、歙砚、洮砚老坑石料非常稀缺,“洮砚产于洮河流域中游,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质结构为秦岭古生代的泥盆系,矿代形成于3.5亿年间,矿体分布层平均64厘米。矿产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要开采点有喇嘛崖、水泉湾、卡古直沟等多处,其中以喇嘛崖下层洮砚石料矿代上宋代老坑所产石料最为名贵。石料特点是:结构细密,滋润滑腻,硬度适中,色泽典雅。因其石料濒临洮河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床中水分充足,哈之即出水珠,不易散发,贮墨日久不干,故称雄于砚林。石料以绿石为主,名曰鸭头绿。”《卓尼史话》中的这一段记述清楚地阐述了“宋坑”石料的价值所在,老坑石料最适宜做实用砚、书画砚。然存量也是非常稀少,在端、歙已无老坑料的今天,望诸君对洮砚老坑珍之惜之。 问世于公元317年。在陶渊明的故里江西庐山西南麓驼岭,盛产金星砚石。金星砚,石质坚硬,刚而不脆,柔而不娇。石中散嵌着粟粒大的金星,贮水长年不涸。受国内、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苴却砚:砚石产于四川金沙江的深山陡岩之中,开发于清代同治五年,苴却砚碧绿清洁,石质细润温坚,石纹绚丽丰富,发墨好。苴却砚石的种类很多,如“绿标”、“青花”、“冻”、“冰纹”、“云纹”、“水纹”、“火捺”等。 产于东北长白山下,为绀绿色松花玉石制作。松花石砚初制于明代,被清皇室定为“御砚”。砚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划即可点燃。
各地出产砚台很多,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品种。
2. 端砚产自哪里——端砚的产地介绍
端砚产自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所有名坑都已逐渐“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如今只有洮砚还现存少量老坑石。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绿端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而今流入市场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砚资源日渐减少,故老坑石所做砚台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民间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难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即为废品。令人怜惜不己,虽爱其石,却实难收藏使用。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
3. 为什么提高了明清砚石的质地
由于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亲自选材,亲自设计和制作,大大提高了明清砚石的质地与装饰。清初干隆朝重新整理,并大力开发砚石资源,所以干隆朝所产的端砚质地、花纹,均优于以前任何一朝。清末张之洞总督两广,又行采取,所获既多,且为大件。
4. 明清砚台发展与制砚是怎样的
明代的砚端庄厚重,纹饰也较古朴。除仍以端、歙石砚为人所宝重外,澄泥砚、瓷砚、漆砚、铜砚也有制作。另外,还有用木、铁作砚的。并且在砚上雕刻诗句、铭文,成为风气。
这些砚的制作,逐渐出现了脱离实用,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势。由此,砚台分为实用砚和赏玩砚。当然,也有一部分砚台既可使用又可把玩。
明清时期,端、歙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并在砚上镌刻名人诗词、题识,同时也追求外装砚匣的装潢考究和华丽美观。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制砚名手,有王岫筠、汪复庆等。雕刻艺术上追求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式,因材制砚,形式多样,致使明代砚从使用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收藏砚台的风气大为流行。由于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亲自选材,亲自设计和制作,大大提高了明清砚石的质地与装饰。
清初干隆朝重新整理,并大力开发砚石资源,所以干隆朝所产的端砚质地、花纹,均优于以前任何一朝。清末张之洞总督两广,又行采取,所获既多,且为大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砚台的材料更加丰富多样,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此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不下几十种材质。由于清代执政者重视始祖发祥地东北,所以在这时又大力推崇产于东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砚”,将其定为御砚。
清代砚的制作极注重雕刻,方法、题材同石雕、牙雕、玉雕也很类似。制砚工艺更为发达,砚材的品种,雕刻的技术,形式的精巧,以及砚匣的装潢,都有许多考究。清代砚台同明代一样,也有重美观而不问实用的倾向,成了供欣赏的装饰品。特别是用一些不太发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来制砚,美观性増强了,但实用性却大为降低。
明清时期是砚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砚台从制砚工艺上讲,品种增多,有些不适于研磨的材料,如翡翠、象牙、料器也选作砚材,这纯属工艺美术上的需要。
明清石砚除以石质取胜外,还特别注重雕刻造型,式样繁多,蔚为大观。这时的砚式如鼎形、琴形、竹节、花樽、马蹄、新月、莲叶、古钱、灵芝、蟾蜍等,逞奇斗胜,各臻其妙。还有保存天然石质朴美,不假釜凿的天然砚。文人学士也常在砚上题刻铭文,甚至镌刻肖像,使之不仅成为文房用器,也是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随着历史的演进,后来我国砚产地增加了广东肇庆、安徽、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主,都具有砚石细腻、雕刻精美、发墨快、不损笔、不易干涸和易于洗涤等优点。
艺人们都是经验丰富,他们往往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砚石的各种天然形态、色汗纹理、透明石眼,巧于雕成各式砚台,风格清隽高雅,堪称“文房之宝”。
5. 端砚石茶盘好在哪里,为什么要选择端砚石茶盘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着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端砚石产于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子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石坑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石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及端砚石茶盘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由于端砚石质与水相亲,湿水后犹为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细腻而润滑,因此制成茶盘,犹为合适。砚石茶盘全部采用名贵的端砚石为原料,采用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处理,根据石头的天然特性,由名师设计,精心雕琢而成,一石一作品,其独特材质不但具有遇冷遇热不干裂不变形,不褪色,不生异味,不易沾茶垢,易清洗等优点,既具备实用价值,而外观美观大方,别致典雅高档,也具备把玩、观赏的雅趣,同时,还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国茶文化之独特,还具备珍藏价值,历久经年,价值犹存,实为实用与珍藏的一大珍品。
6. 中国宝玉石矿产概述
我国的宝玉石矿产资源,总体来看,分布比较广泛、品种比较丰富,质量参差不齐,成矿条件优越,资源远景可观。
一、宝石类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单晶体宝石有40余种,但大多数或因数量太少或质量太差而无市场意义,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及市场意义的有以下一些品种:
1.钻石
主要产于辽宁、山东和湖南三省。其中辽宁瓦房店地区的钻石储量最大,质量最好。山东蒙阴地区的质量较差,但多有大颗粒钻石发现,如着名的“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1977年发现),“陈端口1号钻石”(重124.270克拉,1981年发现)、“蒙山1号钻石”(重119.01克拉,1983年发现)。湖南沅水流域主要从砂矿中提取,质量较好但产量不大。目前国产钻石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主要靠进口。
2.红宝石
近年来,在云南、新疆、安徽、青海、黑龙江等省多处发现红宝石,但真正具有开采价值的仅有云南哀牢山一处,属大理岩型变质矿床。目前规模尚小,高质量者尚少。
3.蓝宝石
1986年山东昌乐发现的玄武岩型蓝宝石矿,以规模大和产量高而着称于世,在国内市场占有主要份额且有部分出口,惟其颜色较深质量欠佳,因而价格较低。其他蓝宝石产地尚有海南文昌、福建明溪和黑龙江穆棱,但规模较小。
4.祖母绿
20世纪90年代初在云南文山地区首次发现祖母绿矿床,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于细晶二云母花岗岩中。该矿规模不大,晶体颜色较好,但透明度欠佳且多裂瑕,少部分可选作首饰戒面料。
5.海蓝宝石
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内蒙古、湖南和河北的伟晶岩中。其中以新疆的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惟其颜色偏浅不够理想。其他地区产量较小。
6.碧玺(电气石)
主要产自新疆、云南和内蒙古的伟晶岩分布区,常与海蓝宝石相伴产出。其产量仍以新疆为主。
7.橄榄石
橄榄石主要产自第三纪碱性玄武岩的深源包体中。着名产地是河北万全大麻坪和吉林蛟河大石河,其质量较好、产量较大,不仅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国外,是我国少有的丰产宝石品种。
8.托帕石(黄玉)
主要产于两广地区的花岗伟晶岩晶洞,热液型钨锡石英脉及其残坡积和冲积层中。晶体以无色透明者居多,亦见有淡瑰红色、淡蓝色、浅黄色和棕色,常与水晶共生。云南、甘肃和疆地区亦有零星产出。
9.石榴子石
石榴子石产出的品种较多,有镁铝榴石、锰铝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铁铝榴石等。红色镁铝榴石主要产自江苏东海,黑龙江鹤岗和福建明溪。江苏东海所产石榴子石品质较好,有“江苏红宝石”的美称,惟粒度偏小。黑龙江所产石榴子石质量也很好,晶体大且杂质少。福建明溪的石榴子石与蓝宝石伴生产出,晶体以橙红色为主。这几个地方的石榴子石主要产自砂矿。
橙黄-橙红色锰铝榴石见于新疆阿勒泰的伟晶岩晶洞中,个体较大,但产出很少。
绿色、黄绿色钙铝榴石见于新疆布尔津县,粒径0.5~2cm,优质品有“阿尔泰祖母绿”美称,但仅零星产出。
绿色钙铁榴石,又名翠榴石,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超基性岩中的石棉脉中,但仅零星产出。
暗红色的铁铝榴石产于区域变质岩中,吉林通化、河北邢台、四川汶川等多处产出、这类石榴子石一般质量不高,价值较低。
10.水晶
中国盛产水晶,产地达1000 处,仅已探明的水晶矿就有100 多处,遍布全国各省,主要分布在江苏、海南、广西、广东、内蒙古、黑龙江、云南、新疆、福建、青海、河南、山西等省。
江苏东海一带是国内水晶的最大产地,分布范围近1000km2,水晶年产量达500 余吨。矿床类型有伟晶岩型、含长石石英脉型、石英脉型等,附近还有水晶砂矿。该地已建成我国最大水晶饰品交易市场。
二、玉石类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早和产玉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玉石之国”。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发的用于雕琢工艺品的玉石(包括一部分彩石)品种超过100 种。现在就市场上常见到的一些玉石品种予以介绍。
1.软玉
中国盛产软玉,尤以玉雕艺术精湛绝美和玉文化博大精深着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中国软玉以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碧玉、青海格尔木玉、四川龙溪玉、辽宁岫岩软玉和台湾花莲玉为代表。其中以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和台湾花莲玉中的猫眼玉最为珍贵。和田玉、格尔木玉、龙溪玉和岫岩软玉是交代大理岩而成,玛纳斯玉和花莲玉是交代超基性岩而成。
2.独山玉
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而得名,又称“南阳玉”。独山玉以斜长石和黝帘石为主,色泽艳丽丰富,质地致密坚韧,其中绿色者颇似翡翠,曾被误认为“中国翡翠”。独山玉是我国重要的也是独有的玉雕材料,目前南阳已成为我国各种中、低档玉石的最大加工和交易中心。
3.蛇纹石玉
中国蛇纹石玉以辽宁岫岩所产为代表,俗称“岫玉”,该地所产的蛇纹石玉是交代大理岩而成,质量最高,产量最大,占据全国玉雕市场份额约70%左右。此类玉石的其他产地尚有广东的信宜、甘肃的酒泉、广西的陆川、四川的会理等,但质量均不如岫玉。陕西的“蓝田玉”颇有名气,它是一种具有美丽花纹的蛇纹石大理岩。
4.绿松石
我国的绿松石主要产于湖北、陕西和河南三省的交接处,以湖北郧县云盖寺绿松石矿为代表,优质的绿松石产于4亿至6亿年前形成的碳硅质岩层的破碎带裂隙中。
上述的新疆和田玉、辽宁的岫岩玉、河南的独山玉和湖北的绿松石被称为我国的“四大名玉”,其质量好、储量大、开发历史悠久。
5.石英岩玉
中国的石英岩玉以河南密县所产为代表,俗称“密玉”,属区域变质型。颜色以浅绿色为主,年产量200吨左右,是我国产量较高的玉石品种之一。石英岩玉的其他产地尚有贵州的“贵翠”、北京的“京白玉”、新疆的白色半透明的“米白玉”、山东的“琅琊玉”等。
6.虎睛石
我国的虎睛石主要产地是河南淅川县。该玉石具有黄、棕黄、金黄及淀蓝等颜色,强丝绢光泽和猫眼效应,为SiO2热液交代石棉而成。虎睛石一般用来制作项链、戒面、耳饰等,价格不高,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
7.蔷薇辉石
因其含锰具有特征的粉色,又称“粉翠”或“桃花玉”。我国的蔷薇辉石资源分布于北京、吉林、青海、新疆、湖南、江苏等地,其中以北京昌平西湖村所产的为代表,称“京粉翠”。该矿为锰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呈巢状或透镜状产出,全粉红者为最好,另有一种由粉红色蔷薇辉石与白色石英交互组成的斑纹状品种,非常美丽,称“红白花”,备受人们喜爱。
8.玛瑙和玉髓
我国的玛瑙分布很广,遍及24个省(区),其中产出比较多的有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青海、新疆等地。目前辽宁阜新已建成我国最大的玛瑙加工中心和集散地。
我国的玉髓以台湾所产的蓝玉髓最为着名,质量好、价值高,但产量较少。
9.梅花玉
梅花玉产于河南汝阳县,又称“汝州玉”。梅花玉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玉,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就视“汝州玉”为国宝。梅花玉底色庄重、花纹秀丽,可用来生产多种首饰、动物花鸟、器皿等,深受人们喜爱。
10.菊花石
我国菊花石产地众多,计有湖南浏阳、湖北宣恩、江西永丰、广西来宾、陕西的宁强、广东花都等,其中以湖南和湖北名气最大,产量最多。菊花石开发利用自干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11.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
福建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内蒙古的巴林石,被称为我国的“四大名石”。其中寿山石中的“田黄”、青田石中的“封门青”和“灯光冻”、昌化石和巴林石中的鸡血石为特别珍贵的品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12.砚石
我国的砚石资源分布广泛,品种十分丰富,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山东的红丝砚(或山西的澄泥砚)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砚”,其他尚有松花砚、鲁砚、苴却砚、贺兰砚、桃江砚、绍兴砚、螺纹砚、祁阳砚等。
从上述情况可知,我国的宝玉石资源品种是相当丰富的,但在资源结构配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中、低档宝玉石比较多,而高档宝玉石严重不足,或缺门或质量差或产量少,如翡翠和欧泊完全缺门,红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基本缺门,蓝宝石的数量大但质量欠佳,钻石产量比较少。但这种状况还不是定型,因为我国宝玉石的找矿潜力还比较大,经过努力可以发现更多的宝玉石资源。众所周知,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多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解放后,虽然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找矿工作,发现了大批的矿产,但总体来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对宝玉石的找矿由于过去重视不够,其潜力相对更大,找矿远景可观。我们期待着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宝玉石的发现。
附表
续表
思考题
1.按工业用途矿产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2.根据矿体在空间上3个方向延伸特点可分为( )、( )、( )3种类型。
3.根据矿石受风化作用的与否可将矿石分为( )和( )矿石。
4.按成因,矿床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5.内生矿床有哪几类?
6.岩浆矿床有哪些主要特征?
7.岩浆型宝玉石矿床有哪些种类?
8.伟晶岩型矿床有哪些主要特征?
9.伟晶岩宝玉石矿床最重要的产出国家是( ),主要产出( )、( )、( )宝石。
10.矽卡岩矿床有哪些主要特征?
11.世界青金石的主要产地是( )。
12.世界矽卡岩型软玉矿床主要产出在( )和( )。
13.查罗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 ),主要产出在( )。
14.热液矿床有哪些主要特征。
15.与蚀变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宝玉石矿床有哪些?
16.翠榴石宝石主要产于( )。
17.翡翠主要产于( ),其次为( )、( )、( )等国。
18.蛇纹石玉主要产于哪两种交代岩中?
19.独山玉仅在我国( )省发现。
20.与蚀变火山岩有关的宝玉石矿床有哪些?
21.哥伦比亚祖母绿矿床主要产于哪类岩石中?
22.云英岩化花岗岩型宝玉石矿床有哪些?
23坦桑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 ),主要产于( )。
24.世界硅化石棉(木变石)的主要产地是( )和( )。
25.风化矿床有哪些主要特征?
26.风化壳型宝玉石矿床有哪几种?
27.风化壳型欧泊矿床主要产于( )。
28.绿松石主要产出在哪几个国家?
29.孔雀石主要产出在哪几个国家?
30.澳玉是一种含( )的绿玉髓,主要产于( )。
31.沉积矿床有哪些特征?
32.砂矿床根据形成条件和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33.沉积型宝玉石矿床有哪些类型?
34.世界上琥珀的主要产地有哪些国家?我国琥珀主要产于哪里?
35.变质矿床有哪些主要特征?
36.变质型宝石矿床有哪些主要类型?
37.我国的钻石主要分布于( )、( )、( )三省。
38.我国红宝石主要产在( )省。
39.我国蓝宝石主要产在( )省,其次( )、( )省。
40.我国祖母绿主要产于( )。
41.我国海蓝宝石主要产于( )。
42.我国碧玺主要产于( )。
43.我国橄榄石主要产于( )和( )。
44.我国水晶的最着名产地是( )。
45.我国软玉主要产于哪些地区?
46.何谓我国的四大名玉?
47.我国的虎睛石主要产在哪里?
48.我国蔷薇辉石的最着名产地是( )。
49.我国玛瑙的最着名产地是( )。
50.梅花玉产在( )省。
51.何谓我国的四大名石?
52.何谓我国的四大名砚?
7. 大家对广东肇庆市的端砚文化村呢求一针见血!
3年打造四大基地 做大做强端砚产业 开辟端砚旅游线路
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在其1300多年开采历史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名城肇庆众多享誉海内外的文化遗存中,端砚仍然是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为打好这张名片,贯彻落实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推进该市的文化名市建设,肇庆市委、市政府将在3年内打造端砚的四大基地,做大做强端砚产业,开辟端砚旅游线路,并继续申报广东省“省石”和“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力促肇庆成为中国砚研究、艺术创作、展销、交流的中心,从而在全国乃至世界奠定“中国砚都”的地位。
四大基地勾勒端砚业未来
根据肇庆市端砚发展的规划,到2006年,基本建成与端砚产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工艺美术人才,创作和生产一大批端砚文化精品,形成繁荣有序的端砚文化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的端砚文化,形成四大基地:
——端砚文化的传播基地。大力弘扬不畏艰险、精益求精的端砚人精神;大力推进雕刻、书法、绘画、诗词的融合,进一步提高端砚的文化品位。
——端砚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整合全市端砚厂家的生产资源,尽可能形成规模效应。延伸端砚产品的产业链,最终形成文房四宝等系列的产业簇群。
——工艺美术人才荟萃基地。以全市众多的端砚厂家为技术平台,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创造条件,聘请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大师到肇庆切磋技艺、交流信息,使肇庆逐步成为海内外工艺制作者向往的艺术圣地。
——端砚科普教育、旅游基地。加快端砚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以端砚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科普教育、旅游基地。
五大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端砚产业
为做大做强端砚产业,肇庆市还将实施五大端砚发展战略:
——体制创新战略。加强端砚业的管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端砚业管理制度,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市场调节有序、行业自律规范的管理体系;鼓励、扶持端砚生产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做大做强端砚产业。
——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并组织实施《肇庆市端砚石资源管理办法》,加强对端砚石资源勘查、开采的管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砚石资源,实现端砚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战略。进一步改进、提高制砚工艺水平,多出精品、多出品牌;面向市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砚石的资源,开发独特的工艺品、纪念品。
——文化经济战略。运用市场机制,有效地调节端砚产品的开发、营销、管理;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手段和技术,改造传统的流通渠道和营销体系;以端砚为载体发展、挖掘肇庆文化,将肇庆文化融入端砚之中,以端砚宣传、提升肇庆文化;大力促进端砚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以端砚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端砚业推进旅游业,以旅游业带旺端砚业。
——品牌保护战略。与《WTO原产地规划协议》接轨,争取国家早日批准端砚为原产地域产品,提高端砚原产地域产品的知名度、质量信誉和无形资产价值;加强对端砚这一地方特色产品品牌的保护,通过申请注册商标,打击国内、国际市场上仿冒、伪冒端砚品牌产品行为,维护端砚的高品质形象。
砚石资源实行有计划适度限量开采
端砚石资源属国家所有,是肇庆独有的珍稀矿种,肇庆将砚石的开发纳入保护性开发范畴,要求从事砚石资源勘查、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资质条件。勘查、开采砚石资源实行许可证制度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对砚石资源实行有计划的适度限量开采,对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三大名坑要由政府控制开发。严禁采用掠夺式爆破方法开采,不断提高砚坯质量和砚石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轻探矿、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加强砚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不得对老坑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地质遗迹和重要观赏性地质地貌景观造成破坏。
开辟端砚旅游线路
打造端砚业的四大基地,必须要有与端砚业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端砚文化和旅游功能的相互融合。
据介绍,肇庆将规划建设端砚千年开采和地质科普文化旅游基地。结合羚羊峡景点开发,在西江羚羊峡斧柯山一带规划建设以介绍砚石形成、开采以及相关的人文传说为内容的端砚开采历史博物馆,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砚石的形成、开采、端砚的制造全过程;恢复太监庙,立张之洞塑像和“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备贡品事按”碑、名人赞端砚摩崖石刻;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三大名坑洞口,按照唐、宋、明等朝代建筑风格建设监采砚石班房;开辟砚坑探秘旅游等。
建设中端砚文化村,第一期工程力争于本月底竣工,初步形成仿宋的端砚文化主体公园、文房四宝商业街、端砚展览馆、端砚故事雕塑、端砚文化广场主体等,最终将建成集旅游、购物、观光、探究端砚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
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端砚是肇庆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瑰宝,以其“叩之不响、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利笔”的特性,灿烂多姿的石品花纹,鬼斧神刀、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而闻名于世。
端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端砚自唐代被列为贡品以来,前后有60多位皇帝与之结缘,历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劳动人民的使用、咏叹、歌颂,又赋予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端砚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赋予了端砚丰富的文化内涵,端砚与历史名人结下不解之缘,历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砚视为珍宝。柳公权、李贺、褚遂良、狄仁杰、刘禹锡,李白、杜甫、米芾、欧阳修、苏轼、岳飞、文天祥、赵孟 、唐寅、祝允明、纪晓岚、吴兰修、张之洞等历史名人都写下了不朽的着作和赞美端砚的诗词歌赋、砚铭与题跋。
具使用、收藏、艺术、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端砚在传播中国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中功不可灭,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占据重要地位。
端砚能工巧匠辈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在端砚业发展史中,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出现了不少端砚名家,现代有黎铿等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有一批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端砚发展后继有人,端砚生产前景广阔。
端砚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化程度高。肇庆现有66个端砚厂家、一万多人从业人员,端砚生产正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
“中国砚都”, 肇庆当之无愧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专家评端砚
郭海棠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申报“中国砚都”专家考评组组长
端砚生产已经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端砚作为全国砚种之首,即古代四大名砚,也是当今十大名砚之首,通过这次考察,现在可以坚定不移地说,端砚是第一的。
端砚产值、产量、销售、出口都占据全国同行业第一位的。在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肇庆市政府确保端砚业的持续发展,在端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源保护等方面,在全国砚行业中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希望肇庆市在得到“中国砚都”荣誉称号之后,再接再厉,进一步对端砚的发展继续给予更高更大的重视,支持与保护,进一步弘扬端砚文化,为中国端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姜书朴
山东鲁砚制砚大师、山东临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肇庆市被授予“中国砚都”是当之无愧的。端砚的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争取有新的突破,对全国影响大些。
丁伟鸣
上海制砚大师
端砚是中国砚文化的代表。端砚将成为砚文化代名词。端砚产于唐,没有中断,目前,国内还没有象肇庆的规模。授予“中国砚都”是当之无愧的,不可竞争的。
杨文忠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北京市政协委员、着名赏石家
端砚“历史悠久,石质上乘。产量颇丰,特色浓郁。规模生产,品种繁多。人才济济,技艺精湛。与时俱进,前景可观。”
历代名人咏端砚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唐·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 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宋·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还与古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端石砚铭 宋·苏轼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
端砚铭 宋·陆游
瘴雨蛮烟,紫云摩天。金声玉质,胎孕灵渊。石眼阅人,盲夫莫识。我贵知希,珍我此石。
题岳飞端砚铭 宋·文天祥
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不失道自全。
绿玉砚铭 明·文征明
端溪之英石之精,寿斯文房宝坚贞。
答邹清士赠砚 清·屈大均
一片分蕉叶,真岩此不多。亲从东洞割,自取细沙磨。玉气云常湿,花痕蜡未过。持归与娇女,小字写曹娥。
端溪有眼砚铭 清·纪昀
金水两星,恒附日行。天既成象,地亦成形。一融一结,妙合而凝。此石殆偶,聚其精英。
题赠梁启超端砚 清·黄遵宪
杀汝亡璧,沉此片石。 石补天,后死之责。还君明珠,为汝泪滴。石到磨穿,花终得实。
题肇庆端溪砚 现代·赵朴初
端砚能专百代名,今朝益信石工神,不虚万里风轮转,来赏青花看紫云。
端○砚○名○坑
端砚开采于唐初,至今已1300多年。历史上共开采过70多个砚坑,又以开采于斧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最佳,目前仍在开采的有10多个。
老坑(水岩)
老坑砚石产区位于肇庆市西江羚羊峡南岸斧柯山端溪水东边,是端砚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开采于唐代,被誉为皇坑,今仅存大西洞与水归洞两个采石工作面。
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亦称岩仔坑。宋代以来历代均有开采。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后,1978年底重新开坑采石,多年来已采出一批批优质的坑仔岩砚石。
坑仔岩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而着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圆正,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为端砚石中的高级砚材。
麻子坑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砚石中同样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间有鸲鹆眼、鹦哥眼等,眼中有晕,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
宋坑
宋坑在宋代被发现并开坑采石,故名。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如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岩后面的北岭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比较集中开采,砚石产量较大的是伍坑,其次是陈坑和蕉园坑(蕉园坑砚石紫色偏青黄,色泽不够油润,但多石眼,人们干脆称它为有眼宋坑);蕉园坑因在鼎湖风景区内,开采受到严格限制。
8. 各地所产砚石介绍
砚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土实物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汉,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研墨用的石砚。经过多年的选择和发展,出现了一批名砚。主要有以下几种: 端砚:是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端砚之石是3—4亿年前泥盆纪地质时期,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泥质变质岩。它含软的泥和硬的硅,砚石刚中带柔。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等。端砚的制作十分辛苦,从探察、开凿、运输、选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涤到装盒,其工序精巧又细致。 歙砚: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歙县,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有: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洮砚:四大名砚之一,砚石产于甘肃西南的洮砚乡的洮河水底。色呈墨绿,经研磨后可呈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砚在唐代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亮而耐用、蓄水持久而不耗、色浓保湿而利笔等优点。 澄泥砚:也是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山西,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澄泥砚的制作先缝绢袋于汾水中,迎浪张开袋口,过滤水中泥沙,一年后袋内泥满,取出风干,制成砚坯,再烧制成质地似陶的砚台,最后经过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这样一只澄泥砚就问世了。澄泥砚石质细腻、光润,以朱砂色和鳝鱼黄色为上乘。 燕子砚:古生物三叶虫发生于寒武纪,中生代灭绝。它的生活期距今已五亿年左右。三叶虫约有百余种,形如燕子,蝙蝠飞翔,所以化石又名蝙蝠石、燕子石。用三叶虫化石制成的砚台,在明、清宫中均有珍藏。以我国山东莱芜出产的最好。 砣矶砚:又名金星雪浪砚,出产于山东。石料呈青色,含金属粒,质地细中有锋,柔中有刚。成砚后色如漆,金星闪烁,雪浪翻涌。特点是研不起沫,易下墨。砣矶砚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红丝砚:红丝砚产于山东益都黑山,临朐南崖崮的壮山之巅。红丝砚最早记载见于西晋时期。制作非常辛苦;在黑暗山洞里取石料,匠人先磨出石面花纹,再随纹理造型。 天坛砚:砚石产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天坛峰下的盘谷泉畔。天坛砚始制于唐开元年间,已有1200年历史。天坛砚名品很多主要有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柳芽黄、三彩、瓜籽石、子母石等十多种。色质细腻温润,坚而不脆,柔而不绵,色似琼瑶,声仅木鱼。天坛砚图案多以喜庆吉祥、历史典故等为题材。 金星砚:问世于公元317年。在陶渊明的故里江西庐山西南麓驼岭,盛产金星砚石。金星砚,石质坚硬,刚而不脆,柔而不娇。石中散嵌着粟粒大的金星,贮水长年不涸。受国内、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苴却砚:砚石产于四川金沙江的深山陡岩之中,开发于清代同治五年,苴却砚碧绿清洁,石质细润温坚,石纹绚丽丰富,发墨好。苴却砚石的种类很多,如“绿标”、“青花”、“冻”、“冰纹”、“云纹”、“水纹”、“火捺”等。 黄石砚:产于河南方城县的黄石山,黄石砚唐代时已名扬天下。此砚石质细腻,温润如玉,贮水不涸,易发墨,色艳可爱,声平有韵。黄石砚可分为紫色、凤眼石、青花、紫青色、青灰色等,其中以凤眼石和紫石为最珍贵。砚坚润细腻,发墨佳,贮水好,是文房佳品”。 贺兰砚:出于宁夏的贺兰山的笔架峰,由此峰采出的紫石,做成的砚石态莹润。在夹层中还出现石眼、玉带、银钱、云纹、眉子等,用它雕制的砚台,叩之如罄,叮之出水,易发墨不损毫,存墨不干。贺兰砚的制作要经过相石、平料、定型、凿石、设图、雕刻、抛光等诸多工艺,一方好砚要石工数月。 金音石砚:产于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凤凰乡砚台湾,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岩石。石质刚如金,敲击时铿锵有声,金音石由此得名。早在唐代,民间艺人就开始用金音石琢砚。金音石砚色泽漆墨,质地坚硬紧密。所磨的墨细腻,陈墨数月不干。 漆砂砚:扬州漆砂砚以木为胎,髹漆以生漆合配金刚沙,质轻下水不沉发墨而不损毫。漆砂砚的装饰雕刻十分精美,但是制作技艺曾一度失传,现在,又被重新研制成功。 松花砚:产于东北长白山下,为绀绿色松花玉石制作。松花石砚初制于明代,被清皇室定为“御砚”。砚石中含磷,火柴在上一划即可点燃。 各地出产砚台很多,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品种。
9. 为什么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房四宝中最具收藏价值。据考证,我国最早的砚始于秦汉。唐朝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水一带。肇庆在古时名为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素有“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质,关于这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惟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后来他考中了进士,端砚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端砚的使用始于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以其上乘的石质成名于中唐。经过宋、元发展时期后,又经历了明清成熟期和清末的衰落期,以及1949年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不同时期的端砚特点各有不同。端砚形制在唐宋时期较为简单、古朴,注重实用。明代端砚的欣赏价值趋于强化,花式品种不断增多。而清代的端砚形制已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文房珍品,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端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10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运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因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制砚传统,2004年9月,肇庆市被授予“中国砚都”荣誉称号,这让端砚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机遇。目前肇庆的端砚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00多家,端砚作坊近400户,端砚的主要市场也从国外转到国内。
现代雕砚名家在继承古代雕刻艺术的基础上,更多的以肇庆本地名胜风景、传说及特产为题材,大胆创新,其艺术创作更是向大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优秀作品。端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端砚
1、端砚定义:
端砚,是采用广东省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2、端砚石特点:
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3、端砚石的分类:
端砚石分紫端、绿端、白端三种,其中紫端石为富铝、钾、铁的硅酸盐类岩石。绿端石和白端石为富钙、镁的碳酸盐类岩石。紫端石和绿端石形成于同一个泥盆纪。白端石形成于比紫端石晚7000万年石炭纪。
紫端石的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类的水白云母以及由水白云母变质的绢云母。还有少量的铁矿物、高岭石和石英碎屑。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其次为磁铁矿、菱铁矿、绿泥石及褐铁矿等。砚石中含微量的白云母碎片、长石碎屑、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等。
绿端石主要由白云石组成,次为水白云母、石英碎屑、磁铁矿、方解石等矿物。
白端石就是白色的端砚,产于肇庆七星岩,地质图上为壶天灰岩。白端石属碳酸盐岩,为准同生泥晶——粉晶白云岩。岩石呈白色或浅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白云石98%,方解石等。
端砚石眼是生长在砚石中,形状似动物眼晴的球状石核。原型为绿色豆粒沉积作用形成,地质学称豆粒构造,中心一粒为铁矿物,外壳包裹不含磁铁矿和赤铁矿等铁矿物的绿色粘土。颜色晕圈于砚石形成的最后阶段因中心铁矿物氧化,铁质扩散浸染作用形成的。眼的基本特征是球状,由球体和核部的瞳子,边缘的眼皮三部分组成。端砚上的自然球形点,其外形、大小等均与鸟、猫、鸡等的眼很相似,古人将它称为石眼。长期来,人们在赞扬端砚石质的时候,对端砚上的石眼也大加赞赏。端砚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碍于磨墨,但
4、砚坑分布及主要砚坑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冚罗蕉、绿端。二是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红石、青石)、有冻岩。三是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西至东,连绵30公里,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绿端等。四是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连绵约30公里,这里有丰富的砚石资源,砚坑众多,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五是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禁止开采。
5、端砚简史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着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1、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多为箕形,还有八棱形、长方形的、方形等。
2、宋代的端砚实用和欣赏两者并重,形制比唐代丰富。据宋代叶樾《端溪砚谱》记述有50种之多。宋砚除了重视石质及石品花纹,亦重视雕刻。
3、元代端砚上承唐宋遗风,粗放而有大气,但发展缓慢,没什么创新。
4、明代端砚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远远超过前代,砚形、砚式趋向多样化,题材广泛。明代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不少优质老坑(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在雕刻方面非常讲究,以浅刀雕刻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配合,明代端溪砚多在砚底、砚侧镌诗、刻铭、题款。
5、清代初期端砚也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端砚砚材的种类、砚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新的突破。制砚工艺精致、刻工纤巧,甚至连配木盒装潢也都十分讲究,有的砚盒镶嵌美玉、象牙,或金线银线。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已逐渐减少,端砚更多地由实用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6、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端砚发展基本停顿,只有个别作坊以雕刻端砚免强维生。
7、1949年后,在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岩与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开采,直接促进了端砚生产的繁荣,端砚创作进入了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端砚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现代的端砚题材十分丰富,山水、人物、花鸟样样都有,政治题材、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各领风骚,文学名着、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也都在端砚上争奇斗艳。现代的端砚更强调收藏价值,讲求名家之作,砚形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以天然砚、随形砚较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