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做什么的
扩展阅读
我的世界钻石块怎么做的 2025-08-02 17:56:34
明年芯片价格怎么样 2025-08-02 17:55:54
成本会计实训心得怎么写 2025-08-02 17:55:50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做什么的

发布时间: 2022-09-05 12:58:54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 电话:0551-2901524

学校所在地: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传真:0551-2904517

邮政编码:230009 电子邮件:zhxy1523@yahoo.com.cn

一、地质类专业设置

(1)地矿学科(工学)本科专业设置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2)地学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

(3)地学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工程。

(4)地学类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5)地学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及其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6)工程硕士领域专业设置

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本院共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中级及以下人员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8人,占教师总数的49%。具硕士学位的12人,占教师总数的29%。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朱光教授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在职的岳书仓、朱光、宋传中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本院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较为合理,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教授。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除按学校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外,还注意选拔、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参与各项科研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学术活动和成果交流。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历史悠久,是合肥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1950年成立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的地质科、采矿科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前身;1954年成立的合肥矿业学院内就设有地质系,是当时学校的主干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专门技术人才,享誉海内外。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55人,在校全日制硕士生145人,博士生23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四、办学优势和特色

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本院学科发展的主要优势和特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点国策之一,后备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本院目前的本科专业包括地质、地理和环境三个一级学科,资源与环境专业密切相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手段,成为本院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交叉的纽带,已经把资源、环境及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并将孵化出新的边缘学科和国家建设急需的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结构合理,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宽基础,重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重视课程建设,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建设教学基地,把严格教学制度、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管理贯穿学院教学活动的始终。学院尤其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实行试讲和听课制度,开展年轻教师的讲课比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讲课艺术;积极开展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了数字化、开放型的巢湖地学实习基地,该基地为全国30余所高校的地质类、地理类、土建类、旅游类、环境类等专业的教学实习提供了教学条件,实行资源共享。巢湖地学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五、学科建设

安徽省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六、实验室建设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一直按照以科研为主,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办学模式发展。学校实验中心管理的大型实验仪器和设备,实行全校各学科资源共享;学院中心实验室拥有多种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并以每年200万元的速度连续增长。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实验环境,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九五”以来,本院共承担科研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子课题3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另有博士点基金,大量省、部级科技攻关和教学研究项目。目前纵向科研总经费达260万元,横向科研总经费达3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将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目前在研的主要国家级课题有:

1)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安徽和县香泉独立铊矿床低温成矿流体系统的成矿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基岩裂隙介质地下水运动与溶质运移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秦岭北缘的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河流水质虚拟调控——以淮河安徽段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黄土高原风尘来源、沉积和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巢湖输入型非点源污染的源解析及控制机制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

8)新疆吉木乃地区二叠纪火山侵入岩研究(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大别造山带北缘中新生代沉积学研究(合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10)淮南八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礁体的形成(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长期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多次选派教师前往学习、考察。在国外做出卓越成就的本院毕业生也一直关注着学院的发展,他们长期的关注,对教学和科研均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九、出版机构及出版物

本校拥有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合肥工业大学学报,与国内外其他出版社和重要期刊一样,为本院部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展示平台。2000年来,本院教师出版学术专着和教材9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仅2003年学院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有75篇,人均1.8篇,被SCI、EI、ISTP收录15篇,人均0.37篇。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撰稿:孙世群、朱光)

2.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

《江西理工大学》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6o3jRBYBvnAkrf3ge2TjyQ

?pwd=jkrw 提取码:jkrw

江西理工大学|Video|Tools|PPT|malware.pdf|ch023.pdf|ch022.pdf|ch021.pdf|ch020.pdf|ch019.pdf|ch018.pdf|ch017.pdf|ch016.pdf|ch015.pdf|ch014.pdf

3. 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学校隶属关系:安徽省电话:0554-6668430

学校所在地:安徽省淮南市学院路传真:0554-6668707

邮政编码:232001网址:http://www.aust.e.cn

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工为主,工、理、经、文、医、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至今已经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原隶属煤炭工业部,1998年7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现为安徽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所大学之一。

学校现设有14个院、系,面向全国招生。该校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41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学科点,2个博士学科点,8个工程硕士学科授权领域。学校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示范专业。

一、专业设置

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原名为地质系,地质工程专业是该系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现有地学类地质工程和地学类相关学科环境工程、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环境工程博士学学位授予点。其中地质工程学科为1981年全国首批硕士点。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学科分别为学校重点学科和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专业同时还是省级重点示范专业。该系现有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全国二级学会机构——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该系。

二、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注意优化队伍结构。目前,系拥有一支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总人数为53人,其中教授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2%,副教授2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9%,讲师与助教2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7%。教师的学历结构为:博士1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6%,硕士2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3%,大学本科毕业生1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0%。其年龄结构为:小于35岁的1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3%,35~45岁的1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2%,46~55岁的1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6%,大于56岁的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5%。

三、人才培养

到目前为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培养的地质类学科的本科生已近3000人。由于生源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基本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大煤炭行业的生产、设计与科研部门,90年代后期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地矿、煤炭、城建、交通等不同行业的地质勘探部门和岩土工程勘测与设计部门。研究生培养始于1978年,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科点。至2004年,已累计培养地质工程学科研究生147名。目前,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每年招收本科生300名,其中地质类专业约80名。每年招收研究生30名,地质工程专业约10名,以及部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1.良好的区位优势

安徽理工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全国着名的资源大省,安徽有全国知名的淮南煤田和淮北煤田,以及铜陵、马鞍山等有色金属矿山。无论是有色金属矿山还是煤炭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都将需要大量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输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探讨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市场的需求促使着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

2.悠久的办学历史优势

安徽理工大学的地质工程学科专业是安徽省高校惟一的地质工程学科本科专业,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50余年前的淮南工业专科学校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历史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学科建设的积淀。

3.相对健全的学科体系

系内所设的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5个专业涉及地矿、环境和测绘三大学科。学科之间互相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其中地质工程学科以培育地质与资源学科群为目标,以矿井工程地质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为带头学科方向,带动矿井水文地质、勘察技术,以及矿山环境地质学科方向的发展。

与国内相关专业相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勘察技术与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基础工程和地基设计与处理相结合。专业培养方向主要为地质勘探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矿山工程地质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较宽的专业口径也是本专业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把教学改革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建立在矿山工程学、建筑工程学、力学、化学,以及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之上,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培养人才是本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本专业最具特色之处。

五、学科建设

环境工程学科为2003年新增博士点学科,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是我校最早的硕士点学科之一,校级重点学科,安徽省示范本科专业。

六、实验室建设

该系现有矿山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安徽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有工程物探实验室和3S实验室,另有基础地质实验室、地下水动力学实验室、工程岩土实验室、地质环境检测中心实验室、空间信息与数据处理中心、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实验室、污水处理实验室等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X射线衍射仪、DSC-TGA联用热分析仪、GC-MS联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数字式BOD分析仪、TMA分析仪、全自动量热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矿井地震仪、矿井资源探测仪、超声波测试仪、GPS接收仪、TO600全站仪等大型仪器数十台件。

七、“九五”以来的科学研究简况

“九五”以来,该系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纵向项目近10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20次。近几年来年均到位科研经费保持在200万元以上。目前承担的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该系一贯注重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先后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澳大利亚乌伦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州地质调查研究所、纽约城市大学、德国DMT、英国阿伯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访问,该系先后有9名年轻教师外出研修和开展合作科学研究。

(撰稿:严家平)

4.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介绍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由环境工程、能源化工和化学工程等多个优势学科组合而成,具有鲜明的特色。建院以来,我院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盛誉,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设2个系,分别为环境工程系和能源化工系,具有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3个本科专业。学院还设有环境工程研究所、资源过程工程研究所、洁净煤技术研究所以及危险化学物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中心和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同时设有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盐湖)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

5.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介绍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下设资源工程系、矿物加工与矿物材料系、安全与环境工程系、省部共建 “ 钢铁冶金与资源利用 ” 重点实验室、冶金辅助原料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爆炸技术研究所等教学与研究机构。

6. 青岛农业大学的《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的是什么 青岛农业大学的《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的是什么 不懂!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为农学系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由于学科发展与学校建设的需要,2005年8月正式成立。设有植物营养、土地资源、土地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6个教研室,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土壤肥料2个研究所和1个实验中心。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管理、生态学5个本科专业。

7.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院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全院有教师4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或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20余人在国内外各学术团体兼职。
学院设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五个本科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岩土工程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矿业工程、环境工程二个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为 “ 楚天学者计划 ” 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在校硕士生100余人,在职工程硕士生80余人。
学院专业涵盖矿业、化学、材料、机械、工程等领域,具有学科交叉的优势。学院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来自各专业的专家学者。在采矿工程、矿物加工与矿物材料、水处理、工业烟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具有特色,有一批具较强工程背景的研究成果。学院每年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达5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近三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和教改成果奖近10项,出版学术专着及教材10余部。
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有关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派教师出国学习、讲学和进行研究工作,同时,邀请国外同行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全体员工将以建设高水平学科为目标,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队伍基地,醇化学术氛围,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美好未来。

8.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院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始于1950年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当时设置采矿科、地质科;195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合肥矿业学院,先后设立地建系、地质系;1958年学校改制为教育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当时的地质系先后设置了放射性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金属非金属地质和煤田地质等6个专业,后煤田专业与采矿专业合并为矿冶系;1972年地质系的煤田专业教师支持淮南煤炭学院组建地质系;保留地质普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三个本科专业。1987年因设立环境工程专业而改称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00年又增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2001年9月28日正式建立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学院原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分别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1981年学院获得国家第一批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两个专业的硕士授予权,1987年获得矿床学专业博士授予权。学院现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授权点1个,设有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地质学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质工程硕士授权点,并具有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其中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环境工程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院同时设有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中心及安徽省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77人,其中教师64人,教授17人,24人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校本科生1000多人,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