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扩展阅读
数字化转型如何降低成本 2024-05-01 22:39:27

如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8-18 22:40:40

㈠ 如何理解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立足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将下功夫着力从四个方面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公平、不公正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是实现教师配备和校长选配的公平公正。由县人事部门牵头,教体部门配合,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定编定员,确定各个学校的领导职数、教师人数(含各科教师)和后勤人员,并坚持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选配好学校领导和科任教师。
二是实现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公正。财政、教育部门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教育经费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分配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各类经费的使用建立制度,并进行有效地监督,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公平、使用公正、用途公开,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实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平公正。对义务教育长效机制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以及社会帮建等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考虑,充分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立公开定点、公开招标等制度,并向边远山区贫困乡村的薄弱学校倾斜,确保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定点准确、使用得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方式等适度、科学。
四是实现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建立教师科学合理流动的机制,使教师流动正常化、公开化、公正化,真正使教师的流动体现能者向上流、庸者向下沉的导向,确保优秀教师有不断进步和进入条件较好学校任教的机会。加强教师职称管理,使职称的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使教育的考核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公正化,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㈡ 政府可通过哪些措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控

法律分析:制定指导性政策,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六条 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条 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㈢ 如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i

义务教育不公平、尤其是不均衡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从目前来看,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化解基础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一、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单纯的平均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以强补弱,而是要全面考虑各学校在地理位置、办学环境及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对处境困难或相对薄弱的学校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新课程的要求,拥有大体均等的办学条件,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达到优质资源更优,薄弱学校优质发展的目的。
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教师资源的不均衡。相对来说,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农村学校。由于城区各方面的条件优越于农村,在新教师的选拔中优秀人才首选城区学校,特别是前几年教师流动不设门槛,致使许多优秀师资涌向城区。因此,建设一支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1、合理配备教师
一是在教师配备时要严格按师生比配置,并认真分析学科特点,配齐、配好任科教师。二是在新教师招录中,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原定三年不能调动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以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教师的考核管理,使城区学校的教师定期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促进激励机制
一是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让农村教师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二是在政治待遇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村教师。如评先评优、骨干教师评选等,要增加农村学校名额。三是改善农村学校住宿条件,努力为农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
3、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抓好师德建设。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扎实开展师德实践活动,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崇高追求。二是抓好业务能力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教师在职培训力度,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抓好骨干教师培养。要通过完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梯队培养机制,努力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逐渐打造一支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底蕴的名师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学校规范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质量保证
学校办学的差距说到底就是质量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有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而一流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
1、抓校长素质提升
一是搞好校长培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拓宽校长队伍建设渠道,为中小学校长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综合素质。二是创新管理方法。校长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有效的办学举措。三是加大奖惩力度。对校长履行职责情况及时进行督查,对实绩突出的校长实施奖励,对不胜任工作的校长及时调整。
2、抓学校规范管理
一是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每一所中小学都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不合法、不规范、不健康、不诚信的办学行为,努力创建和谐的教育氛围。二是要开齐开足课程,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3、抓教育质量提高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要继续开展新课程培训学习和研讨。二是深化教学创新。要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质量。三是强化质量意识。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校为本,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㈣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 《建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工作重心由重规模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战略转移。

加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带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继续实施“211工程”,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使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校园建设规划。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定期的普通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评估和信息保障体系等措施,培养一大批具有原创力和民族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类别结构,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建立面向就业市场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继续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

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研究型大学和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以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为突破口,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和实质性合作。

完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学校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机制创新。积极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进一步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勇于探索的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