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资源卫星的简介
资源卫星是专门用于探测和研究地球资源的卫星,可分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一般都采用太阳同步轨道。
从1990年开始,中国和巴西联合进行资源卫星的研制,1999年10月共同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由中国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送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2002年9月,用同样的火箭成功地将经过改进的“资源”二号卫星送入同样的轨道。
Ⅱ 什么是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Ⅲ 资源卫星分为哪些
资源卫星分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的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
Ⅳ 地球资源卫星属于哪一种类
地球资源卫星是遥感卫星的一种,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密切、在国民经济中应用潜力最大的实用型卫星之一。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资源调查的原理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任何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体,都以它们自身特有的方式发射、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从而给出不同物体特有的频谱“标记”。
Ⅳ 能看透地层的资源卫星是什么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考察和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资源卫星分两类:一是陆地资源卫星,二是海洋资源卫星。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的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
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在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它采用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距地球920千米高,每天绕地球14圈。卫星上的摄像设备不断地拍下地球的情况,它拍的每幅图像可覆盖地面近20000平方千米,是航空摄影的140倍。世界上的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是美国于1978年6月发射的,名叫“海洋卫星”1号。它装有各种遥测设备,可在各种天气里观察海水特征,测绘航线,寻找鱼群,测量海浪、海风等。美国用这颗卫星拍摄的图片,绘制了世界三大洋的海底地形图,为人类发展海运、开发海洋提供了资料。可惜的是,它只工作了105天,就因电源系统短路而失去了作用。
Ⅵ 资源卫星的原理
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中等高度的”太阳同步卫星”,它的近地点是905公里,远地点是918公里,所以轨道是近于圆形的;每103.267分钟它就由北向南,又由南而北地围绕.地球一周,一天要转14圈,每隔25秒钟就“拍”一张相片。不过,在地球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它又会自动不“拍照”,你看,一天它该拍多少照片呀!因为地球是自转的,103分钟内恰好向东转了25.8°,这就等于卫星也向西跑了25.8°,25.8°有多远?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75.24公里。也就是说,每隔103分钟,卫星就要在上一条轨道以西2875公里(指赤道附近,近两极两条轨道的距离当然要缩短)拍照。在这段时间内,太阳由东向西也移动了25.8°,卫星的轨道移动的距离正好和太阳一致了,所以把地球资源卫星称作“太阳同步卫星”。按照设计,卫星通过赤道的时间都是当地时间上午9点30分,这正是阳光最柔和,最适合摄影的时间。地球资源卫星每18天,转251圈以后,就把地球各个部分都拍摄完了;然后再从第一条轨道开始工作,每18天就可以得到同一地区的相片。
Ⅶ 资源卫星的介绍
用于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资源卫星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面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多种波段电磁波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由于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不一样,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便根据所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详细资料,人们就可以免去四处奔波,实地勘测的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