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关四川省宣汉县的林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可向您提供一份林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提纲。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1、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加紧编制《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遵循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石漠化面积、石漠化程度、区位状况、危害程度、贫困程度等将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土地分布县划分为重点治理县和一般治理县,并坚持 "先行试点--全面综合治理--巩固提高"三步走战略,头两年先行试点,试点范围依据当地经济状况、组织保障能力、人才技术基础等因素确定,重点放在石漠化严重的河池、百色、崇左、来宾和桂林5市。后3年在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全面治理阶段,范围扩大至重点治理县和一般治理县。"十一五"期间,规划采取生物措施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1300万亩,其中封山育林面积1000万亩,人工造林300万亩;结合农村能源生态工程新建沼气池100万座,使岩溶地区的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旱地,实施坡改梯工程面积150万亩;对人均耕地0.3亩以下、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石漠化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规划生态移民5万人。
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将更有效地保护和拯救一大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实现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1)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自治区级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实施虎、长臂猿、野生雉类、白头叶猴、黑叶猴、苏铁、兰科植物、银杉、红豆杉、望天树等13种(类)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加强建设虎、白头叶猴、黑叶猴、野生雉类和鳄蜥等种源繁育和研究基地(中心)5处,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苏铁、兰科植物等珍稀植物繁育中心4处,健全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建设大明山、十万大山、猫儿山等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4处,广西野生动植物监测及鉴定中心(含数字化标本馆),南宁珍稀植物园;搬迁和扩建广西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健全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并杜绝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流失,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2)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巩固现有自然保护区为主,开展示范保护区建设,以山系、流域系统科学地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和完善弄岗、木论、大明山、十万大山、猫儿山、千家洞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九万山、岑王老山、龙滩、老虎跳、雅长兰科植物、茅尾海红树林等10处自然保护区申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新建党江红树林、金秀老山、王岗山、作登锈毛苏铁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2处,将古修、西岭山、古龙山、地州、春秀、青龙山、天堂山等条件具备的县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县(市)级自然保护小区700处,使8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较为完善的广西自然保护区网络。
5、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广西是我国湿地类型和分布面积较多的省(区)之一,既有海岸湿地,又有内陆湿地,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进行广西湿地资源复查,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5处,湿地保护小区100处;重点建设完善山口、北仑河口等国家级保护区3处;力争将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力争将党江红树林保护区等4处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建设;实施退养(耕)还滩(湖) 3万亩,人工营造红树林3.75万亩,恢复海草场0.9万亩;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3处;建立沿海湿地示范公园3处;建立湿地资源生态监测区3处,恢复湿地植被15万亩,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1.5万亩。建立广西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广西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使广西一些重要的天然湿地得到全面的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使我区50%的天然湿地、8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
6、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
通过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制订重点公益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办法,健全公益林管理机构,采取以封山管护为主,封、造、补、抚相结合的措施,对重点公益进行有效保护、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公益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1)制订重点公益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办法,继续停止重点公益林商品性采伐,对国家重点公益林以及即将区划认定的地方重点公益林实施有效保护。
(2)在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自治区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外的自治区级以上的重点公益林,实施全面补偿。
(3)结合退耕还林、珠防林、海防林、石漠化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力营造和封育公益林,及时将新造的海防林基干林带调整入公益林范围。在各项生态工程中新造公益林100万亩。
(4)在实行重点公益林全面封山管护的基础上,采取封山育林、补植套种等经营技术措施,完成公益林中郁闭度0.5以下的低效林改造,计划封山育林面积500万亩,补植套种面积100万亩。
7、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要在巩固"十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一是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兑现,加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二是研究制定包括适当延长补助年限等相关后续政策;三是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配套政策措施的同步到位,加大后续产业培育力度,确保不反弹。四是布局上重点突出石漠化和沙化区域。"十一五"规划在稳定地管好"十五"1064万亩退耕还林特别是332万亩退耕地还林的基础上,新实施面积85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00万亩,封山育林500万亩。人工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和引种成功的速生丰产树种为主,主要有竹子、西南桦、八角、板栗、核桃、茶叶、任豆、杉木、马尾松、杂交松、桉树和相思树等。
8、农村能源建设
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同时适时适地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新模式。对于有养殖习惯和能力的农户,继续按现在模式建设户型沼气池。对于农户养殖率不高,不适合沼气池入户的村屯,可采用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的办法,实行沼气池不入户,但沼气同样入户的办法,实现沼气池利用率和沼气入户率的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合进行改厨、改厕、改圈,有条件的还可以改水、改路、改房,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新增农村沼气池100万户,使全区农村沼气池保有量达373万户,入户率达到46%。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50处,省柴节煤灶更新推广100万户,太阳能热水器15万平方米,小型风力发电机1000台,微型水力发电机5000台。
9、城市森林发展
切实加强对城市周边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小区的建设力度,加快以城市森林为主的绿化建设,为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广西服务。城市森林发展,要突出城市和人两个主体,将公益林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构筑以公益林为主体的城市森林生态屏障,为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化城市建设服务;注重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重视乡土树种的使用,突出城市所在地森林植被的本土特色;城市森林建设要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营造一种树种丰富,季相多彩的自然结构;传承历史文化,强化科普配套设施建设和文化林建设,丰富城市森林文化内涵;远效与近效相结合,不断扩大城市森林面积,改善人居环境。争取完成主要旅游和工业城市的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城市森林建设要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结合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城市范围内,特别是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内的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树碑立传,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10、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丰富生态文明村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内涵,将农村人口聚居区森林生态圈及风景林保护和社区森林覆盖率作为主要建设内容,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周边农村和重要旅游城市社区为突破口,结合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编制和修编生态文明村和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规划,开展生态文明村和生态文明社区建设。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1、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
广西名特优新经济林树种丰富,共有水果类、干果类、木本油料、工业原料、调料香料和饮料六大类,主要树种有荔枝、龙眼、板栗、核桃、油茶、油桐、八角、肉桂、茶叶。规划新增名优新经济果木林面积160万亩,使经济林保存面积达到3500万亩;通过补植、嫁接、施肥、更换树种等措施改造八角、肉桂、油茶等低产林500万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方式,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公司(林场)和农户的作用,加强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原产地保护和森林认证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建立质量监测体系、配方施肥、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措施把好产品质量关,为林业产业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质量优良的原料。
3、能源林基地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下,大力培育速生高产和高热值的能源林基地,努力缓解我国农村能源短缺的局面,为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和能源建设作出贡献。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利用广西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定向选育若干种高产能源林品种,提出成熟的营造林技术。配合国家规划,重点建设以麻疯树(山桐子)、油桐等为主导树种的能源林基地。
4、制浆造纸业
5、木材综合加工业
6、林产化工业
7、竹藤加工业
8、林特副产品加工业
9、森林旅游业
新建森林公园15处,使全区总数达到59处,建成在国内外享有较大影响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的生态旅游区10处;全区有13个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旅游活动;推出12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热线。森林旅游接待国内游客量达到600万人次。发挥森林公园旅游的骨干作用和自然保护区在森林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良凤江、姑婆山、十万大山、黄猄洞、八角寨、大桂山、大容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强大明山、大瑶山、猫儿山、花坪、弄岗、木论、十万大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建设。
10、花卉业
到2010年,实现全区花卉种植面积40万亩,年销售额60亿元。花卉产业逐步成为我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规模和产值达到国内花卉业中等省份的水平,基本形成以特色花卉为主导、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总体上实现产业布局合理,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把我区建成具有南亚热带区域特色的花卉大省和强省。重点抓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花卉市场流通体系、花卉科研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1个省级大型花卉市场(南宁花卉交易中心市场)、1个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广西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花卉研究所、花卉种苗繁育中心)以及12个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即南宁邕武和邕宾公路万亩花卉基地,南宁"花花世界"园林产业展示园,南宁切叶生产基地,南宁横县万亩发财树基地,桂北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万亩桂花基地,桂林尧山旅游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融水、金秀珍珠罗汉松,百色、崇左多种苏铁,防城金花茶等特色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玉(林)贵(港)经济走廊花卉产业带,岑(溪)梧(州)百里花卉长廊,北海十里花卉长廊,柳州三门江、玉林大容山鲜切花生产示范基地,容县、平南兰花生产基地等。
11、野生动植物驯养利用业
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鼓励依法开发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培育野生动植物资源,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重点保障种源繁育、科学研究、观赏展示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中医药、保健品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等。重点实施食蟹猴、梅花鹿、虎纹蛙、蛤蚧、蛇类、七彩山鸡、鹌鹑、果子狸、竹鼠、野猪、兰科植物、苏铁、红豆杉、罗汉松等养殖繁育利用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3个以食蟹猴养殖为龙头的出口创汇基地和4个以梅花鹿为主的高效益、高附加值、规模化养殖基地,在南宁市建立1家动物养殖产品专业市场。到2010年,合法经营的野生动物养殖场达到500处以上。建立4处兰科植物异地迁移保存物种基因库和兰花良种生产基地,3处苏铁培育基地,4处红豆杉培植基地,1处罗汉松培植基地。以现有广西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中心、广西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梧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等为主体,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信息化管理,鼓励它们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和合理利用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完整的科研开发、养殖繁育、观赏展示、加工利用产业链。
三、全面加强森林经营
"十一五"期间要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为方针,以提高森林质量,优化结构为主线,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森林经营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根据我区森林经营管理现状,规划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推进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公益林经营要在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对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投入实施全面补偿,切实保护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管护者的积极性;另外,要继续实行公益林管理领导目标责任制,落实管护责任和目标;制订完善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办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使重点公益林保护、建设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保护和管理,全面提高公益林的生态功能质量。商品林要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秩序,由市场配置资源;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森林资源产权变动的监督管理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同时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要保证非公有制林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与国有林、集体林平等的权利与责任;通过对商品林经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促进商品林业的发展,并逐步走上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轨道。二是加强低产林改造。森林单产水平低、质量差,林产品供给能力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大障碍。据1998-199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区低产林占森林面积比重高达60%。因此,通过改造低产林,发展速生丰产林,逐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促进森林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无疑是实现我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十一五"期规划以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为契机,改造低产林面积900万亩。三是加强中幼林抚育和管理。长期以来,由于经营管理粗放,抚育管理跟不上,或者由于采伐指标限制,使一些该抚育间伐的林分未能得到及时抚育间伐等,也是导致森林整体质量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十一五"期要将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管理作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措施摆上议事日程。一方面要落实幼林管护责任主体,明确责权利,确保幼林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并积极开展营造林监理工作,严把造林工序质量关;另一方面要加强抚育间伐,及时对符合间伐条件的林分采取优先安排间伐指标等措施,满足森林科学经营对抚育间伐指标的需求。"十一五"期规划完成抚育间伐中幼龄林面积1800万亩。四是开展森林认证试点工作。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和国际林业进程预示着新世纪林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提高我区森林经营水平,打通我区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渠道,提高经营效益,开展森林认证乃是必由之路。规划"十一五"期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展森林认证试点工作,为我区广泛实施森林认证积累经验。
四、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
2、森防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
(2)森林公安
(3)森林病虫害防治
(4)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治
3、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行政管理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3)森林资源监督检查体系建设
4、加强造林和森林培育质量管理
5、建立重大林业灾害应急体系
6、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及监督检查体系建设
(1)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2)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
7、切实搞好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以自治区级和重点工程县为重点,加大广西珍贵优良乡土树种种苗示范基地、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林木种子加工与贮藏中心和采种基地建设力度;开展森林资源种质调查、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加强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木种苗科技含量。
8、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理顺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强化其执法监管的地位和作用;对基层林业站办公用房、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争取达到新时期标准林业站建设标准;完善培训制度,搞好林业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
9、加快数字林业建设,实现公共资源信息共享
在初级的林业信息网络的基础上,以"3S"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为支撑,启动广西数字林业建设,为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实时、动态、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到2010年,重点建成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林业数字化地图图形库管理系统、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的实时监测系统、突发事件远程精确指挥中心和林业业务数据库系统,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应用和管理系统,多媒体林业宽带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等。通过快速的网络环境建设和研发便捷可视的应用平台。实现区、市、县林业系统公共资源信息共享,全面提高广西林业电子政务水平。
10、进一步扩大林业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
立足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林业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十一五"期间,积极开展杂交松优良无性系的引进和选育工作,积极引进类似于《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的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争取全球环境基金、生物碳基金等国际基金的支持,不断扩大广西林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森林问题磋商和亚太经合组织林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等国际重大活动,加快我区林业与国际林业接轨步伐;积极引进和吸纳国内外的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促进林业产业和林产品的升级换代;完善林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和机制;加大国内外有关生态林业和林产工业建设的调研力度,及时准确地把握林业发展动态。
B. 四川的资料
--------------------------------------------------------------------------------
省份介绍:
概况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 是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之一。东邻重庆市, 北连青海、甘肃、陕西省, 南接云南、贵州省, 西靠西藏自治区。地跨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 东西长1075公里, 南北宽921公里。
〔面积〕四川省幅员面积48.41万平方公里。
〔民族〕四川省有53个民族, 除汉族外, 有彝、藏、羌、回、苗、土家、满、傣、僳僳、蒙古、白、纳西、布依族等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
〔行政区划〕共有21个市、地、州, 辖177个县(市、区), 其中有13个地级市、5个地区, 3个自治州, 18个县级市, 35个市辖区, 124个县, 3个自治县。
〔省会〕成都市。
〔主要城市〕成都、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南充、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广安、广元、遂宁等。
自然条件
〔地形〕四川以多山与高原为特色, 60%以上的地区海拔都超过1000米。四川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为川西高原, 属青藏高原的东南翼, 是大幅度隆起的高原和山地, 东部为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四川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有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深切河谷、现代冰川和沼泽等在川西高原也多有分布, 高原广泛分布于川西北的甘孜州、阿坝州境内;山地主要分布于甘孜州、阿坝州的东南部和川西南的凉山州;丘陵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四周;平原以成都平原最为着名, 面积达8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 四川地貌类型结构中, 平原面积占全总面积的5.3%, 丘陵占12.9%, 山地占77.1%, 高原占4.7%。
〔水文〕四川水量丰富, 河流众多。全省河流以长江水系为主, 除阿坝州北部若尔盖县的白河、墨曲河属黄河水系外, 其余均属长江水系。全省主要的河流有长江、嘉陵江、沱江、岷江、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
四川主要的湖泊有盐源县的泸沽湖、西昌市的邛海、雷波县的马湖、茂汶县的迭溪海子和雀儿山东麓的冰川湖——新路海。
〔气候〕四川省地处亚热带, 气候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16-18℃, 年平均降水量1000-1400毫米。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 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东部四川盆地是中国着名的少日照地区, 也是中国亚热带气候的主要分布地区, 属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气候;川西南山地为干湿季分明的西南季风气候。全区热量资源丰富, 雨季长、雨量多, 全年为农耕期。川西高山峡谷为垂直分布的山地气候。其中南部谷地热量资源最丰富, 多光照, 冬春连旱期长, 水热矛盾突出, 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暴雨洪涝。川西高原为长冬无夏的高原气候, 热量资源贫乏, 雨季短、雨量少, 冬干夏雨, 干湿分明, 主要气象灾害是冷害和干旱。
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四川省土地总面积中, 耕地占13.48%, 园地占1.21%, 林地占38.01%, 牧草地占31.16%,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2.54%, 交通用地占0.56%, 水域占2.29%, 未利用地占10.75%。全省土地总面积占全国5.1%, 居全国第5位, 但人均土地0.6公顷,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人均耕地0.08公顷,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
未利用土地多, 但可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少是四川省土地资源的特点。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525.32万公顷, 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139.78万公顷, 仅占26.61%;宜耕后备资源24万公顷, 仅占4.38%, 主要集中分布于攀西地区。可开发为林地的29.41%万公顷, 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5.06%, 可开发为牧草地28.04万公顷, 占未利用土地的5%。
[森林资源] 现有林业用地2323.16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24.23%, 加上灌木林, 森林覆盖率39.7%。有活立木蓄积14.6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蓄积均居全国各省区第2位。资源分布不均、天然林占主体、防护林比重偏小、林地资源利用率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是四川森林资源的特点。
[野生动植物资源] 四川生态条件复杂, 南北生物交汇, 东西物种混杂,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全省有高等植物上万种, 约占全国的1/3, 其中裸子植物88种, 居全国第1位, 被子植物8543种, 居全国第2位;脊椎动物1100余种, 占全国的40%以上, 居全国第2位。 四川有银杉、珙桐、桫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1种, 占全国339种的29.8%;有大熊猫、白唇鹿、金丝猴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 有小熊猫、大灵猫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2种, 分别占全国的30.9%和47.1%。四川省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草地资源] 四川有各类天然草地2108.5万公顷, 占其国土总面积的43.4%。其中可利用草地1797.7万公顷。草地分布连片集中, 川西峡谷和川西北高原草场占36%, 草地类型多样, 牧草种类繁多, 可以满足不同类畜牧的需要; 生产力强, 产量高。
〔矿产资源〕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种较齐全, 探明储量较丰富, 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 四川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 是我国探明矿种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为1327处, 占全国的6%。
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钛、钒、硫铁矿、熔炼水晶、光学萤石、白垩土、玻璃脉石类、霞石正长岩等8种;居全国第2位的有锂、稀土、镉、芒销、盐矿、碘、晶质石墨、石棉、云母、瓦用板岩、水泥配料粘土等11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铁、铂、铍及熔剂石灰岩等4种。已探明D级以上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约为37020.5亿元, 占全国总量的4.14%, 列第7位。
〔水资源〕 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548.56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553.5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水量3122立方米,略高于全国人均水量, 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2500立方米,但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组合极不平衡。
四川省大部分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 河道落差大,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268.85万千瓦, 技术可开发量10345.96万千瓦, 经济可开发量7611.20万千瓦。其中西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河流的水能资源约占全省的3/4。
全省各大水系源头水本底状况较好, 均为Ⅰ、Ⅱ、Ⅲ类水质, 基本能满足各种功能用水要求。
〔旅游资源〕四川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类型齐全,品种多样,主要有: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4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50多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化历史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座,历史文化名镇22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
四川有28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种类繁多,是科考 和专项生态旅游的也去处。四川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每年要举办10余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产业景观,也是游人向往之地。
〔能源〕四川省能源源种类比较齐全,水能、天然气等的蕴藏量相当丰富。
--------------------------------------------------------------------------------
城市列表:
成 都 市
青羊区 锦江区 金牛区 武侯区 成华区 龙泉驿区 青白江区 新都区(新都镇) 温江区(柳城镇)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崃市 崇州市 金堂县(赵镇) 郫 县(郫筒镇) 新津县(五津镇) 双流县(东升镇) 蒲江县(鹤山镇) 大邑县(晋原镇)
自 贡 市
大安区 自流井区 贡井区 沿滩区 荣 县(旭阳镇) 富顺县(城关镇)
攀枝花市
东 区 西 区 仁和区 米易县(攀莲镇) 盐边县(桐子林镇大坪地)
泸 州 市
江阳区 纳溪区 龙马潭区 泸 县(福集镇) 合江县(合江镇) 叙永县(叙永镇) 古蔺县(古蔺镇)
德 阳 市
旌阳区 广汉市 什邡市 绵竹市 罗江县(罗江镇) 中江县(凯江镇)
绵 阳 市
涪城区 游仙区 江油市 盐亭县(云溪镇) 三台县(潼川镇) 平武县(龙安镇) 安 县(花荄镇) 梓潼县(文昌镇) 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
广 元 市
市中区 元坝区 朝天区 青川县(乔庄镇) 旺苍县(东河镇) 剑阁县(下寺镇) 苍溪县(陵江镇)
遂 宁 市
船山区 安居区 射洪县(太和镇) 蓬溪县(赤城镇) 大英县(蓬莱镇)
内 江 市
市中区 东兴区 资中县(重龙镇) 隆昌县(金鹅镇) 威远县(严陵镇)
乐 山 市
市中区 五通桥区 沙湾区 金口河区 峨眉山市 夹江县(漹城镇) 井研县(研城镇) 犍为县(玉津镇) 沐川县(沐溪镇) 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 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
南 充 市
顺庆区 高坪区 嘉陵区 阆中市 营山县(朗池镇) 蓬安县(周口镇) 仪陇县(新政镇) 南部县(南隆镇) 西充县(晋城镇)
宜 宾 市
翠屏区 宜宾县(柏溪镇) 兴文县(中城镇) 南溪县(南溪镇) 珙 县(巡场镇) 长宁县(长宁镇) 高 县(庆符镇) 江安县(江安镇) 筠连县(筠连镇) 屏山县(屏山镇)
广 安 市
广安区 华蓥市 岳池县(九龙镇) 邻水县(鼎屏镇) 武胜县(沿口镇)
达 州 市
通川区 万源市 达 县(南外镇) 渠 县(渠江镇) 宣汉县(东乡镇) 开江县(新宁镇) 大竹县(竹阳镇)
眉 山 市
东坡区 仁寿县(文林镇) 彭山县(凤鸣镇) 洪雅县(洪川镇) 丹棱县(丹棱镇) 青神县(城厢镇)
雅 安 市
雨城区 芦山县(芦阳镇) 石棉县(新棉镇) 名山县(蒙阳镇) 天全县(城厢镇) 荥经县(严道镇) 宝兴县(穆坪镇) 汉源县(富林镇)
巴 中 市
巴州区 南江县(南江镇) 平昌县(江口镇) 通江县(诺江镇)
资 阳 市
雁江区 简阳市 安岳县(岳阳镇) 乐至县(天池镇)
阿坝藏族
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 马尔康县(马尔康镇) 九寨沟县(永乐镇) 红原县(邛溪镇) 汶川县(威州镇) 阿坝县(阿坝镇) 理 县(杂谷脑镇) 若尔盖县(达扎寺镇) 小金县(美兴镇) 黑水县(芦花镇) 金川县(金川镇) 松潘县(进安镇) 壤塘县(壤柯镇) 茂 县(凤仪镇)
甘孜藏族
自 治 州(康定县) 康定县(炉城镇) 丹巴县(章谷镇) 炉霍县(新都镇) 九龙县(呷尔镇) 甘孜县(甘孜镇) 雅江县(河口镇) 新龙县(茹龙镇) 道孚县(鲜水镇) 白玉县(建设镇) 理塘县(高城镇) 德格县(更庆镇) 乡城县(桑披镇) 石渠县(尼呷镇) 稻城县(金珠镇) 色达县(色柯镇) 巴塘县(夏邛镇) 泸定县(泸桥镇) 得荣县(松麦镇)
凉山彝族
自 治 州(西昌市) 西昌市 美姑县(巴普镇) 昭觉县(新城镇) 金阳县(天地坝镇) 甘洛县(新市坝镇) 布拖县(特木里镇) 雷波县(锦城镇) 普格县(普基镇) 宁南县(披砂镇) 喜德县(光明镇) 会东县(会东镇) 越西县(越城镇) 会理县(城关镇) 盐源县(盐井镇) 德昌县(德州镇) 冕宁县(城厢镇) 木里藏族自治县(乔瓦镇)
C. 四川的气候特点、物产、矿产资源。
四川气候的特点是:
区域表现差异显着,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一、四川盆地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二、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2013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2013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着的立体气候。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
矿产资源
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比较齐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化工、建材等矿产均有分布。已发现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132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94种,占全国总数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四川有3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天然气、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钒、钛具有世界意义,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等5种居全国第三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四位;磷矿居全国第五位。
物产资源
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马铃薯、大豆等种植优势明显,尤以水稻最为突出。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D. 林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林业生产的特点是:
1、培育森林近似农业种植业,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培育森林的生产过程,是人的劳动过程与林木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相互交织。
2、而木材生产则是林木的采伐和运输过程;木材及林特产品加工,又是加工工业的性质。培育森林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基础。
3、木材及多种林特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利用,都直接或间接受它的制约。培育森林生产时间长而劳动时间短,劳动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作业之间的相互继进性。
4、培育森林多在山地、滩涂等农业难以利用的土地上进行。在森林环境持续保持的条件下,具有生产木材产品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
5、木材商品非标准化。木材流通和市场交易规范性差,木材市场价格信号对培育森林树种、材种规格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名词解释: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017年3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宣布,中国全国范围内已经实现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E. 四川的自然资源
四川省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比较齐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化工、建材等矿产均有分布。已发现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132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94种,占全国总数的60%,分布在全省大部分地区。有3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钒、钛具有世界意义,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天然气、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铁矿等5种居全国第三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四位;磷矿居全国第五位。
四川矿产资源有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资源都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
二是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矿物原料基地。如川西南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是中国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区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蕴藏量大,是中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区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
三是共、伴生矿产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如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是中国着名的三大综合利用共生矿之一。
四是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贫矿多、富矿少。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 四川省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绿尾虹雉、苏门羚、黑鹳、云豹、雪豹等。
四川省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黑熊、大天鹅、水鹿、红腹角雉等。
F. 天府之国四川的资源到底有多丰富
四川可以大量种植水稻和棉花,产量非常大,可以养活一个地区乃至其他周边省份的人口。
G. 四川主要植被类型是什么
四川主要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的种类组成,以上四个科也可以作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重要标志。常绿阔叶林种类丰富,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有维管束植物1000多种。
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在北半球,特别是在东亚,则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川盆地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
盆地云量多,晴天少,2013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7)四川林业资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扩展阅读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2013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
降水量较少,2013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
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着的立体气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
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H. 请问四川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情况下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 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I. 四川地区有哪些生态环境它们有什么特点
水资源丰富,但洪水与干旱循环发生,植物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地形影响大,光照较弱,突然以成都平原冲积扇为例肥沃,目前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矛盾比较大,四川为人口数量大,环境承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