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挖石油什么梗
意思是开采石油。
即使是在当下这种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什么国家会去开采。 _ 然而南极这个神奇的地方,不仅仅是石油众多
❷ 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那为什么会越挖越多
虽然如今有许多能源都逐渐出现了替代品,比如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等,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资源都大不如前了。石油在许多能源中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或许真的会有一天石油会彻底的枯竭,但是也有人认为石油不会枯竭,那么石油到底会不会被人类全部使用完呢?
目前石油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生物逐渐变成的,有很多生物在经历了地效变迁之后,它们的身体没有完全腐烂,就被埋到了地窖当中,在沉积的作用下一点一点变成了生物石油,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石油本来就是地球内部的一种碳,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无论石油的起因到底是什么,石油确实会有被消耗殆尽的那一天,但是在消耗殆尽的那一天来临之前,人类肯定会先灭亡。
❸ 白宫地下挖石油是什么意思
白宫地下挖石油,其实这只是一个玩笑话,因为美国总是到别人的国家去挖石油,
所以别人就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就说把石油都埋没在了白宫的地底下。
❹ 石油精神是什么意思
石油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总称,诞生于石油石化工业异常艰苦的创业时期,是石油石化战线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夺取胜利的不竭动力。
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历程中,以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灵魂和根基。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力弘扬石油精神作出重要批示,他强调:“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事实确实如此,只要细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石油精神其实一直都未曾远去。
石油精神在 “中国石油师”的坚实脚步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正是发轫于王之涣诗中的这片荒凉悲怆的大漠。
甘肃玉门油田,早在1939年就已投入勘探开发,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和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解放前的产量占旧中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
1952年8月1日,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近8000名将士改编为“中国石油师”,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翻开了石油工业史的第一页。
面对重重挑战,这支“石油师”发出了铮铮誓言:“我们是脱下军装的解放军,不怕死,更不怕苦。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没有一个是逃兵。”
其他:
石油精神在哪儿:在石油前辈的手拿肩扛、浴血奋战里!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在那个时代里,寻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风霜万里,颠沛流离,兼之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对于石油人来说,面临着技术人员匮乏、石油装备落后、后勤补给奇缺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困难吓不到石油人。
没有吃的,他们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没有用的,他们就“人拉肩扛”;没有住的,他们就住在简陋的帐篷、牛棚、马厩里……
“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用不屈的意志和瘦瘠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国工业的脊“梁。
❺ 石油精神是什么呢
“石油精神”的内涵如下:
“石油精神”是一种历久弥坚、执着笃行的信念信仰;是一种实实在在、恪尽职守的态度作风;是一种超越小我、奉献报国的价值选择和情怀坚守。“石油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断的实践。
相关书籍:
(1)《弘扬“石油精神”学习读本》,2016年9月,石油工业出版社。
(2)《石油精神读本》,2019年11月,中国石化出版社。
(3)《石油精神——文献石油70年》,2020年6月,石油工业出版社。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石油精神
❻ 石油是什么
答:一、石油的内涵
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
二、石油的成分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三、石油的颜色
1、石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甚红、金黄、墨绿、黑、褐红、至透明。
2、石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决定的,含的越高颜色越深。
❼ 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自动化、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化工、电器、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崛起,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活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石油能源作为基础的。石油天然气的重要性正是由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因此,在探讨国家油气安全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石油天然气的性质与用途。
一、石油天然气的性质与用途
石油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天然气与石油(简称“油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能源,它比石油具有清洁、高效、储量大等优点,是比石油更为优选的一种战略物质,同时,它与石油一样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油气是不可再生能源,其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2)油气储藏具有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地下情况的不确定性与勘探开采投资的高风险性。
3)油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从石油中可以炼制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可为塑料、纤维、橡胶三大合成材料提供充足而廉价的原料,从而为化学工业和轻纺工业节省了大量的天然原料。
4)油气是重要的能源,而且污染较煤轻。油气可燃性好,单位燃烧值高,比较清洁,二者在能源消费结构所占比例约为65%,目前还没有一种其他能源能替代油气;石油可以加工成各种油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5)石油加工的各种副产品用途广泛,如可以提炼出沥青,是铺路、修水坝的良好材料,以及提炼的石蜡可用于造火柴、蜡烛、包装纸等。
因此,石油天然气一直是各国非常重视的战略物资。
二、油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导工业化进程的一次能源供应依赖煤炭,煤炭资源不仅数量大,分布的普遍性强,而且当时欧洲工业化先导国家尚处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能源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因此,保障有限的消费需求比较容易从本国及殖民地得到解决。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与生产(供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能源消费总体水平增长加速,1900~195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年递增速度为3.2%,而1951~1992年期间则达到了4.5%;第二,以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能源开始发生重大结构性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从50年代初的60%下降到90年代初的不足30%,而同期的石油及天然气消费比重从37.4%上升到了60.7%,石油天然气逐步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能源。油气成为推动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60~1970年的10年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其中,美、日、西德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1.3倍(王金洲,1999),这是与油气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合作开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互相利用资源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资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变了世界生产动力方式,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英国所占的地位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先后被日本、西德和法国所超过。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特别是近些年石油产量的直线上升,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使长期疲软的英国经济增加了活力,石油成为英国经济“一片暗淡的地平线上的一线光亮”。下面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油气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第一,国际收支逆差转变为顺差。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中,英国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1974年到1976年国际收支逆差三年累计达68亿英镑,突破历史最高记录。1976年,英国国内石油需求的91%依赖进口,1977年,石油进口大大减少,还出口9亿英镑的石油,从这一年起,英国摆脱了自1974年到1975年经济危机以来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逆差的困境。从1980年开始,英国石油完全自给,此后每年都有大量出口。
第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英国政府每年通过对开发北海油田各家石油公司征税获得一笔很大的收入。征税的项目主要有矿区使用费、石油收入税和公司利润税。
第三,扩大了就业机会。为了适应北海油田开发的需要,一些企业原来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利用,同时新建了一些企业,这对增加工作岗位、减少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78年,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直接或间接从事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有关的就业人数达10万多人,而直接或间接参与供应采油设备和配件,以及有关油田开发各项服务的公司则有2000多家。
第四,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北海油田从勘探到投产,需要一整套生产设备,其中包括钢结构采油平台和混凝土采油平台、钻探船和运输船、海底油管、大型转油站、初步加工系统、海上服务设施等,这就为发展工业开辟了市场,从而带动了机器制造业、电力、化工、建筑和运输等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1978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13.8%,超过了法国(3%)和德国(7.4%),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居于首位,这主要是由于开发北海油田所促成的。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油气以及油气资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几次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却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油气在对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1990及1999年世界范围的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上升,并且引发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是石油价格飞涨的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即石油价格飞涨对西方石油消费国经济的严重打击)均发生在这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世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长,西方国家严重地依赖中东石油;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单方面主宰石油价格,实行价格垄断。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短缺现象开始露头,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了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3%,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又规定了其产量上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情况,市场价格上升到标价以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很快意识到按标价征税,降低了实际收入,而且通货膨胀的速度比原德黑兰协议允许的2.5%还大。因此,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要求增加标价。与此同时,阿以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终于于1973年10月利用这个机会,促使世界第一次石油供应短缺危机爆发,造成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的局面,然后再提出与石油公司就标价问题进行谈判。这次油价危机对美国、西欧、日本等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的经济冲击很大。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1978年9月“伊朗革命”爆发,由此导致石油产量急剧下降,现货市场的石油价格开始回升,到1981年1月,油价涨到34美元一桶,几乎是70年代初油价水平的20倍。由于石油价格的飞涨,西方石油消费大国的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西方各国纷纷采取节能和能源替代等措施,使西方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量明显下降。同时,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国采油业的发展,导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地区如墨西哥、北海、阿拉斯加等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由此造成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基本上处于震荡状态。20世纪90年代由于海湾战争、原苏联解体、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造成的世界石油产量不稳定,使得世界石油价格没有规律性的变化,90年代后期油价开始回升,世界经济开始好转。
四、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油气资源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兴衰,而且,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各国经济在油气供求发生变化时,经济状况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欧佩克对石油价格的操纵使部分主权国家在石油市场无能为力;世界上的各种战争也多少与能源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有关。二次大战以后,石油天然气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美国能源部曾多次专题研究石油安全问题,法国能源政策首先关注的就是能源安全,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秘鲁、阿根廷、厄瓜尔多、科威特、伊拉克、巴林、沙特等国一直是通过垄断全国油气行业的国家石油公司来达到政府控制油气资源的目的。许多发达国家虽然有多家石油公司并存,但国家往往通过各种财政政策来调节石油公司的油气开采活动,这样,一方面各国加快了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并使国内油气资源的开采更具合理性;另一方面各国分别着手拓宽了国外油气投资区域,并在海陆双向领域投资,以扩大其油气资源拥有量。而且,各国还在石油天然气储备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各国。再者,在油气技术研究、管道投资与建设上,各国也是从国家油气的长远供应角度出发来决策。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在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而油气资源又有限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已经非常关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供应安全。
从理论上说,对“国家油气安全”这个概念的理解,应该包括油气资源供应安全和油气资源使用安全两个方面,有时也称油气资源的经济性安全和油气资源使用的生态环境安全(图2-1)。所谓油气资源供应安全,是指油气资源供应保障的连续性与稳定程度;所谓油气资源使用安全,是指油气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构成大的威胁(如减少CO2、粉尘及SO2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等)。在这里,保障油气资源的连续与稳定供应是国家油气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个“量”的概念,为后者的发育提供着必要的物质基础;油气使用安全则是国家能源安全更高目标的追求,是个“质”的概念,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着不断的创新动力。本书所讲的国家油气安全主要是从油气的供应安全来说的。
图2-1国家油气安全的构成及相关关系供应稳定性=经济安全性
(据张雷,2001)
❽ 为什么挖出来的石油不属于个人。
规定 懂? 因为你打不过政府 你要是能联合美国俄罗斯 别说石油了 你跑马圈地都没人敢管你
❾ 石油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1、石油精神说的应该就是铁人王进喜,像他一样不怕苦不怕累对不对勇于团结敢拼敢做。
2、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同志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
3、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爱国创业我最认真,求实奉献我最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