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倒在海里有什么好处吗
扩展阅读
钻石叶子黄了怎么办 2025-07-28 12:16:03

石油倒在海里有什么好处吗

发布时间: 2025-07-27 03:52:05

❶ 石油是怎么从海里捞上来的啊

明确告诉你我是复制的: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发生后,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可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进行迁移、转化。

油类可沾附在鱼鳃上,使鱼窒息,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产品质量

油膜形成可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此外还可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美学价值。

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收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断污染源,阻止浮油区继续扩大。

在此次大连“7·16”油管爆炸事故处理中,消防员奋战20小时将油罐险情扑灭。

随后辽宁海事局总共布置了约9000米的围油栏,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区域扩大。

围油栏是一种漂浮型隔离装置,能够将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区域内。

不同的风、波浪和水流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围油栏的拦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机吸油,用水栅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毡吸附原油并团坦回收处理等。

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减少石油泄漏的损失;但并不能彻底清洁水面。

这就需要第三步,喷洒化学消油剂,通过化学反应,促进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于水中的微小球状物。

但利用化学试剂的弊端在于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于清理少量油污。

国际上通胡腊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还有燃烧和放任。

但是,燃烧的方法只适用于浮油厚度大于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烧后海上会留下一种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这些球状物质打捞起来,这种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

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会引起大范围的空气污染,对于海洋生物的破坏性也非常大。

放任适用于远离海岸和人类活动区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这种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会扩大污染范围,尤其是对污染地区生物的破坏不容小觑。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有关部门还讨论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岛”,以阻止墨西哥湾浮油靠岸。

根据修建计划,“障壁岛”高约1.8米,长约60米,建岛泥沙将从海底挖掘,工程预计耗资3.5亿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终困扰着人们,各国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各种技术,力争早日攻克这一世界难题,但很多方法还只停留在试验塌做桐阶段。

如有的科学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剂“吃掉”或降解浮油。

也有的科学家尝试用农作物废料清污,还有的科学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

这些技术还未成熟,离大规模投入实际清理泄漏原油还有相当的距离。

目前,大规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传统方法如围油栏、燃烧、喷洒化学试剂为主。

❷ 什么是世界海洋石油安全环境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孕育了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的情况下,海洋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在人们疯狂地从大海中捞取利益的同时,海洋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中石油污染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石油的发现和使用,石油污染相伴而生。从1859年德雷克在泰特斯维尔钻出了第一口油井以来,石油污染开始表现。人们对石油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和连续的战后石油危机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大量石油的开采、运输和使用等使海洋石油污染空前严重。据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达200万~1000万吨,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200万吨,其中1/3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石油泄漏造成的。我国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

海洋石油环境污染主要是海底石油开采污染和油轮污染。

一、油轮

船舶污染主要是船舶压舱水、洗舱水排放和油轮失事事件(触礁、碰撞、搁浅等)。油轮作业排出的压舱水和洗舱水,通常含油3%~5%,以前这些含油废水大多直接排入海中,入海的油量可达百万吨,几乎接近总污染量的一半。后来,大多数油船实行了“洛特”(Lot)规定,对废水中的油进行了回收,因而对海洋的污染减轻了。然而,多年来的调查仍表明,海上油运交通线水域的油污染一般要更严重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数百艘油轮沉没,估计损失石油1000万吨,至今仍有石油从海底沉船的腐烂油箱中渗漏出来。在两伊战争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油轮遭到袭击,大量石油污染海湾。如图39-1所示,污染后的处理,工人们将砾石装桶,然后用高压喷枪来清除油污。

图39-4漏油事件所引起的海洋生态灾难

若以每日漏油量最高达400万加仑计算,再漏油3个月,就相当于漏出约3.78亿加仑,“这可能成为和平时期(全球)最严重的漏油灾难”。英国石油公司(BP)利用“灭顶法”堵塞墨西哥湾油井失败。

2010年6月23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再次恶化:原本用来控制漏油点的水下装置因发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滚滚原油在被部分压制了数周后,重新喷涌而出,继续污染墨西哥湾广大海域。

2010年7月15日,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近3个月后,英国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再无原油流入墨西哥湾”。

石油持续从海下流出;天然石油很容易跟海水融在一起;产生的黏稠混合物很难燃烧,甚至很难清理;这个季节的这片海域是非常脆弱的新生命的诞生地;海岸线上有大量很难清理的沼泽。大风和海浪促使石油直接流向一些最敏感的海岸地区: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泽地和周围各州。这里有三种类型的海滩:砂质海滩、岩石海滩和沼泽海滩。例如佛罗里达州的砂质海滩上的浮油最容易清除。

最难清除的是沼泽地上的浮油,这里是深水地平线泄漏的石油最先流向的地方。肯尼尔表示,沼泽非常脆弱,清理浮油的尝试会对它造成严重破坏。浮油一旦渗入,必须砍掉沼泽上的草才行。不过它还能渗透到土壤下面,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清除石油。

吃石油的正常细菌必须有氧气才能产生作用,在沼泽地的土壤里,它们没有足够氧气进行这一过程。此时正值墨西哥湾一年一度的鱼类产卵和浮游生物繁盛期,也是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最易遭受破坏的阶段。飓风季6月即将到来,专家相信到时浮油面积会进一步扩大。尽管这听起来似乎与直觉不符,但是一场大风暴将有助于驱散和冲淡浮油。欧文顿说:“飓风是一台天然真空吸尘器。”它经常会把一切清理干净。但是对于持续不断的石油泄漏事故来说,飓风起不到彻底清理的作用。

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海洋石油环境保护问题,美国忌惮于石油泄漏引起的灾难后果,下达了近海石油禁采令:

1969年加利福尼亚的滨海小城圣巴巴拉的海上钻井平台发生井喷事故,溢出的石油使整个南加利福尼亚的海岸都受到了污染,给当地居民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此后,近海采油受到越来越多民众和环保组织的抵制。于是,里根任期内的美国国会在1982年通过一项法律,禁止在大部分大陆架上从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范围是距海岸线4.8~322千米。这项法案每年都被延期一次。

而由于1989年3月,“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峡触礁所引起毁灭性生态灾难,1990年6月,时任总统的老布什签署法令,命令内政部将禁采区域进一步扩大,除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亚拉巴马和阿拉斯加(部分地区)以外的近海区域,均不可出租给石油公司进行开采,法令有效期延长至2000年。1998年,时任总统的克林顿把法令有效期进一步延长至2012年。而奥巴马政府迫于国内石油资源的紧张形势,虽然提出解除近海石油开采禁令,但仍被美国联邦法官否决。可见人们对海洋石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令人们不得不反省自己,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我们必须同时充分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石油污染作为一种环境公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防治海洋石油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❸ 为什么到大海里去取宝

20世纪初,有人在美国墨西哥湾的海面上,发现飘浮着一层闪闪发光油花。人们奇怪,这油花是什么?是从哪儿来的呢?人们捞起一些油花来分析,发现是石油。要知道,当地并没有在陆地开发石油,也没有人往海里倒石油啊。于是,有人分析,这石油不是从陆地来的,而是来自海底。就这样,人类开始了海底采油的历史。

海底有石油,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石油是古代有机物沉积而变来的。在海洋里,有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也有使生物变成石油的条件,只是由于它躲在海的底下,人们一时还难以发现它,更谈不上开采它而已。

后来,科学进步了,寻找石油的方法也更先进了,使人类探测海底石油方便了。比如,有一种海上人工地震法,就能探测石油。是用炸药在海上放炮,放炮产生的地震波向海下传播,当这种波遇到海底不同的岩层层面时,就会反射回来。有石油的地层,往往是由不同性质的石头构成的,上面是不透水的页岩,下面是疏松多孔的砂岩。地震波从这种地层反射回来后,可以用磁带记录下来,经过计算机分析,就能探出确有石油存在。地球上的油田,包括海底油田,百分之八十都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

据普查显示,海底不但有石油,而且藏量极为丰富,仅就目前探测出的,就占地球上石油总储藏量的三分之一。

知道海底有石油,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如何开采。在海上采油,可比在陆上困难得多啊。即使在大陆架浅水区,水深也有20米,深水则有二三百米。所以,要用一套特殊的设备,才可能在海上采油。

海上采油一般是用钻探船。这种船最早出现是在40年代。船表面上像是一个浮在海面的平台,实际上平台是由支柱固定在海底。在平台上安装有钻井。钻井的形状和陆地上的一样。钻完之后,平台可以卸下,移到新的地方安装。现在,出现了一种自航式钻探船,它可以像船一样航行,在深于200米的海域作业。

海上采油,现在已经不新鲜了。那么,海底有煤吗?能不能从海底采煤呢?回答也是肯定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海底煤田达100多个。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英国、希腊、冰岛、加拿大、土耳其、芬兰、法国、智利、日本等国近海水域,我国近海水域也有发现。

最着名的海底采煤工程是在南美智利的麦哲伦海峡,它是地球最南端的煤矿,煤层厚度达30米,总储量达5000亿吨。日本煤的开采量有30%来自海底,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九洲。

海底采煤的方法一般是开凿海底坑道,采用机械化设备将煤运到海面。这真像“黑龙出海”了。

海里还有一种重要的燃料,那就是原子能资源——铀和氘。这些资源大都分布在海水中,由于很分散,提炼起来十分困难。比如铀,从1000吨海水中,也提炼不出锈花针大小的重量来。

但是,科学家也不放过这些可贵的资源,并想方设法来提取。有一种吸附法,可以提炼铀。不过这要处理大量的水。如果每小时不断地吸附1亿吨海水,一年可提炼出1000吨铀来。而要让这么多海水流经吸附床,则要设置几千台大水泵。这当然是十分困难。

还有一种海洋炼铀法,就是从绿藻中得到铀。绿藻是一种海藻,它在生长过程中会自动吸取铀。据估计,1千克干绿藻中含有0.3克铀。这种方法提炼铀为原子能的利用带来新希望。

❹ 为什么日本要往海底填那么多的煤炭

日本往海里填煤炭是在进行资源储备,担心以后的什么时候出现资源短缺。

如果你去过日本,你会发现日本许多沿海地区都有浮标。这个地区的水下是日本人用混凝土箱密封的煤。他们为什么把煤沉到水里?他们疯了吗?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这种客观的自然状态在日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日本港口每天进出大量船只,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山西和东北地区的优质煤炭。

日本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有一天资源短缺,储存的能源将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日本人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确实值得我们一些国民深思。

❺ 轮船燃油泄漏在海里,会对大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天灾人祸齐至,就连人间仙境也不再与世隔绝。前段时间发生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的一场轮船燃油泄漏事故,让这个天堂一般的海岛毁于一旦,毛里求斯政府宣布“环境紧急状态”,以应对此次燃油严重泄漏事故。此次燃油泄漏不仅仅破坏了当地美丽的景观,而且对当地环境来说会造成严重损失。

最后,燃油泄漏还会对大海渔民的捕鱼业造成严重影响。燃油泄漏覆盖在海上,会造成原本光线就不充足的海底更加缺少阳光,从而抑制了海底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海中氧气海量大大减少,破坏了大海中鱼类的生存环境,可能会造成鱼的大量死亡。及时有幸存下来的鱼,也可能因为长期生存在燃油海水中而有异味,发育不正常或者不能食用。

燃油泄漏在海上,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环境破坏,要想治理海上燃油,技术难题十分突出,花费也是巨大的。因此应该在最开始就杜绝这种破坏行为的发生,给海底生物创造一个舒适的呼吸环境。

❻ 船上故意把污油排到海里会怎样

因为海水没有人吃,本来海水是咸的,所以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