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希望之村石油毛笔怎么做
扩展阅读
压缩一方天然气成本多少 2025-07-30 01:36:08
养三十只羊有多少成本 2025-07-30 01:22:26

希望之村石油毛笔怎么做

发布时间: 2022-05-05 19:36:23

‘壹’ 要给新毛笔开笔应该怎么做

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将新毛笔的毛捻开,准备一碗温水,将毛笔放入温水浸泡,轻轻按压,取出挤干水分,再放入温水浸泡片刻取出挤干水分,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取出毛笔,用干的卫生纸吸干毛笔的水分,新毛笔就开好了。

具体如下:

步骤1、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将新毛笔的毛捏松捻开。



注意事项:

1、浸水一般情况下,在水里浸泡3-5分钟即可。如果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笔管和笔头的胶水浸润,使毛笔根部粘合力下降,增加掉毛机率。

2、毛笔开好洗净后,要将笔毛捋齐理顺,收拾整齐,笔尖朝下挂在笔架上为宜。这样做有利于保护笔毫,因为通常写字时,就是笔尖朝下,笔毫垂直于纸面书写。

‘贰’ 胎毛毛笔怎么做的呢我打算做这个的了,大家之前都是怎么做的呢

你好,第一这个主要还是由比较专业的胎毛毛笔制作中心制作的,现在很多的,母婴店里或者,儿童摄影中心里都是有代替做的,第二主要还是剃胎发,把宝宝的头发给留下来,然后做成毛笔,送到毛笔制作中心。

‘叁’ 毛笔怎么做

1、准备做海绵毛笔要用到的材料。

2、根据自己想要的毛笔大小,把海绵剪成半圆形,用纱布或丝袜包好。边缘缝严实。

3、半圆形那头做海绵毛笔的尖,把海绵卷成圆锥形状。

4、把两个侧面的边缘交错重叠一公分宽,把连接处用针线缝好。

5、然后把另外一些韧性海绵塞进做好的这个圆锥里面。

6、把竹竿伸进海绵里,伸进的部分占圆锥四分之一左右。

7、用绳子把竹竿和海绵紧紧绑在一起。

8、把多余的绳子头剪掉,毛笔就做好了。

‘肆’ 新买的毛笔要怎么处理

新买的毛笔需要进行开锋,用温水泡会比较好。具体做法如下:

  1. 首先准备一盆温水,不宜水温过高。

    拓展资料:

    毛笔(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毛笔的正确使用方法:

    1. 开笔用温水将新笔笔锋全开或用手指从笔的顶部一点点将毛揉开。 在没能充分掌握好运笔的力度之前或毛笔的质量差强人意时,开笔至多开至笔毫的二分之一,因为写汉字无需将笔毫展开到笔毫的三分之二,并且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笔的流畅。

    2. 润笔使用过的笔再次使用前需用清水将笔毫浸湿,然后将笔倒挂数十分钟,使笔锋恢复韧性。

    3. 入墨为使墨汁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吸干,可用吸水纸轻拖笔毫。要注意的是:入墨少,笔不能运转自如,入墨多反而笔的4腰部软涨无力。

    4. 保养使用后要立即洗笔,洗净后不要装上笔套,将余水吸干并理顺。将笔放在阴凉处倒挂阴干或用笔帘存放,不可将笔暴晒在阳光下。

    ‘伍’ 毛笔怎么做成的

    一,笔尖
    制作毛笔笔尖的材料主要是兽毛禽羽,即动物纤维,少量也有用植物纤维的。“笔之所贵者在毫”,毫的使用对于笔来说是十分关键的。选毫不同,决定了笔的长短,粗细的不同特点。
    羊毫:用羊毛做成。古代以浙江嘉兴,硖石生产的羊毫为第一,秀水等县次之,多以青羊毛为之。羊毛其质柔,于黑夜择光取之,谓之宿羊毫(此毫能受墨,但不易使用)。取之乳际者,谓之乳羊毫(其质柔和,惟毛短不能作大字)。取诸小羊者,谓之子羊毫。保存日久者,谓之陈羊毫(陈毫柔中有刚)。
    紫毫:用紫色兔毛制成。亦名“紫毫笔”,“紫霜毫”。兔毫有紫和花白之分,紫毫取自兔脊及尾。纯用紫毫,软而圆健,若兼花白,则坚强劲利。唐白居易有“紫毫笔”诗。
    狼毫:用狼毛制成。狼毫其力介乎羊毫,紫毫之间。质较脆,不耐磨擦。南方通体狼毫,佳者用狼尾,用水发开全毫,用之最宜;北笔内用狼放,中实以麻,外覆免羊毫,发透全笔,实用梢差。
    兼毫: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毫制成。一般以狼毫或紫毫与羊毫合制而成。有直称兼毫者如紫兼毫,有表明配合成分多寡者,如三紫七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各种。紫,狼兼者曰紫狼毫,狼,羊兼者曰狼羊毫,鸡,狼兼者曰鸡狼毫,鹿,狼兼者曰鹿狼毫。紫兼花白者仍曰紫毫,以同用兔毫也。兼毫制法:以一种毫为芯柱,他种毫覆也。也有搀杂为之者如作大字用之鬃笔,即搀杂羊毫。
    兔毫:用兔毛制成。古代出宣州(今宣城)溧水县中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制笔精妙,见《元和郡县志》载《右军笔经》:“中山兔肥毫长故可用。”《初学记》引王羲之《笔经》:“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用。时人咸言免毫无优劣,管有巧拙。”卫夫人《笔阵图》有云“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
    鹿毛:鹿之细毛所制笔。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云:“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笔,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段公路《北户录》云:“鹿毛笔,晋张华尝用之,不下兔毫。”是知在古代鹿毛常被用以制笔,其效能和兔毫相仿,然总不及兔毫普遍。
    貂毫:即紫貂之毛。又分黑貂,林貂,形似黄 ,体色暗褐,其尾末端毫较长,宜于作为毛笔原料,所作笔较圆劲丰满。
    马毫:取于马身各部位之毛。有马尾毛,较长,劲健,宜做特大笔;有马鬃毛,毫粗壮直圆,硬度较猪鬃弱,宜做匾牌大笔之毫。
    猪鬃:以猪劲部的长毛为毫料,多制排笔和漆笔,或兼掺其它毫用,也可作抓笔毫。
    胎毛发:用婴儿第一次理发时剪下的头发作毛笔原料。发质细柔,锋颖尖,可聚而成笔尖。
    至于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笔尖,首推白沙茅龙笔,又称茅笔。此笔以茅草捶细,取其草茎扎束而成。传为明代陈献章所创作。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山居,广东新会人,所居村曰白沙,世称白沙先生。黄佐《广州人物传》载,献章“尝束茅代笔,人争效之,谓之茅笔字”。白沙茅龙笔今广东尚有制造,有大小数种。 其它用植物,动物纤维制成的笔尖还有藤笔,竹笔,锂毫笔, 须笔,人须笔, 毛笔,鸡毛笔等等,它们在历代制笔史中也都有过记载。

    二,笔杆
    笔杆也称笔管,是用手执笔的部分。笔管的材料以竹制的较普遍,竹取材较易,轻便实用,物美价廉。
    竹管有:白竹管,方竹管,紫竹管,棕竹管,斑竹管,湘妃竹管和马鞭竹管等。
    白竹管:指的是一般的白竹,盛产于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白竹管截取竹茎中细,结,坚,直的部分,并以在冬天取材为宜,因冬天竹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其竹不易蛀,变形和燥裂。
    方竹管:方竹产于浙江杭州,绍兴一带,竹杆方形,不粗,连长约1-2.5厘米,正方形,白色,较稀有。除方形之外与一般白竹无异。
    紫竹管:紫竹产于浙江普陀山,浙江杭,嘉,湖等地也有。竹色紫红,由竹皮至竹芯一色,竹杆细小,宜作笔管。
    棕竹管:棕竹色紫黑,有直形的纹,平细而坚韧,产于东南沿海,为常年绿的灌木形竹,宜制扇骨和笔管。
    斑竹管:产于广西和浙江,福建等地的细竹,也称梅芦竹,茎匀杆直,有灰褐色和灰紫色的圆斑纹,制成笔管能增添自然美的风韵。
    犀牛管,即犀牛角制作的毛笔杆,较为稀少,故珍贵。
    历代制笔不但讲求实用,而且注重笔杆的用料及装饰,通过在质料上的镶嵌,雕刻,描金,施釉烧制等不同艺术手法达到雕镂精致,色彩艳丽。笔杆装饰图案有双龙,双凤,龙凤戏珠,八仙,云凤,云蝠,古钱纹,人物山水,诗词等,以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等内容居多。

    ‘陆’ 毛笔是怎么做的

    毛笔主要分为笔管和笔毫两部分,笔管一般用竹子或木头制作,也有用名贵金属(金银)或玉、象牙等制作的,笔毫常见的是兔毫、狼毫和兼毫(兔狼结合),也有用鸡豪(苏东坡)或鼠须的(相传羲之用鼠须作《兰亭》)

    ‘柒’ 自己做毛笔一共有几个步骤

    宋代的黄庭坚认为,在文房四宝的制作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毛笔的制作。难么毛笔的制作难在哪里呢?黄庭坚认为首先就是挑选毫毛,而挑选毫毛的难度在于怎么才能准确精妙;其次,是笔心的制作,其难度在于怎么才能合乎“尖、齐、圆、健”这四个标准。俗话说:“毛笔一把毛,神仙也摸不着”说的就是笔心制作难以把控。元代诗人方回也说,如果把文房四宝比喻成四位闲人,那么最难达到的就是毛笔,因为毛笔的锐钝和肥瘦的分寸非常不好拿捏。

    笔料工序

    笔料工序是指对制笔用毛进行分类,就是根据用毛的长短、粗细、色泽、锋颖等方面的不同,拣择分类。

    水盆工序

    水盆工序又称水作工,是把分好类的制笔用毛,制成半成品笔头。在湖笔制作上,是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笔史》上说:“笔工最难,其择毫。”

    由于毫料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等区别,需要在水盆中,将已脱脂的毫料,用角梳(多为牛角制的梳篦)反复梳洗,进一步整理分类。

    水盆工序中的拣毫工作,要求极为精细,需要逐根择选,分类,组合。制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剔除劣毫,进行“齐毫”,造型成笔头。

    水盆工序根据毫料不同,又分为羊毫水盆、兼毫水盆等。

    结头工序

    结头就是结扎笔头,也叫“扎毫”。是将水盆工序制成的半成品,经结扎、黏结,制成笔头。《笔史》说:“缚笔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

    选管工序

    选管就是精选笔管的工序。对管径、管长,圆度、直度都有一定要求。并要剔除干裂、虫蛀、皮色枯劣、粗细不匀的管料。

    装套工序

    装套工序是将笔头与笔管进行装配。先将笔管两端锉平,再将一端掏成空腔,孔径大小需与笔头粗细相适,以装入笔头。装配工作也包括配装笔帽。

    镶嵌工序

    镶嵌工序是用装饰物品(如牛角等),对笔管进行加工装饰,使其美观。镶嵌分为镶头与镶尾。镶头又称装斗,镶尾又称挂头。工艺上要求口面匀趟,起线流畅,接连紧密,螺纹清晰等等。

    笔管经过镶嵌加工,或显玲珑华丽,或呈古朴雅美,使之操赏双优,用观两善。

    择笔工序

    择笔又称择抹,与水盆工艺一样,是一项特种技艺。

    择抹是把笔毫捻成笔头形状,把弯曲毫毛剔掉,将笔头抹光。笔头经过择抹后,即可具有尖、齐、圆、健的性能,外观上也锋颖清秀,形态美观。

    刻字工序

    刻字工序是将笔名、商标以及题记等等,镌刻于笔管上的工艺。要求根据字文数目、字体形式,布局适美,安排匀当。

    经过镌刻的笔管,有着“浮雕”的艺术效果。加上镶嵌装潢,彩绘锦饰,使支支笔器赏心悦目。

    以上是“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实际上,一支“湖笔”的制作,从开始到完成,要经历100多道工序,制作技术复杂,工艺要求精细。正因湖笔“技甲天下”,故在众笔中“珠槃玉敦,独执牛耳”。

    笔工

    制笔的匠人中有才华的相当多,以至于文人士大夫并不把笔工当成“百工之人”,而誉之为隐于制笔业的高雅之士。清代诗人沈德潜就在《清诗别裁集》中记载了善于作诗、行事不苟的笔工沈源。当技艺与文化结合,那么一名优秀的笔工就必须具备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了——不但要制笔技艺高超,而且还要深谙书法精髓;不但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而且不能贪财嗜利。否则,就很难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了。所以,一个优秀的笔工也极为难得。

    ‘捌’ 献礼少代会书签怎么做

    摘要 你好1、准备好所需材料:白色厚硬纸片、水彩颜料、毛笔、剪刀、美工刀、彩色丝带、洗笔杯。

    ‘玖’ 新买的毛笔怎么处理

    1.
    新毛笔使用前
    用温水将笔头浸泡5-10分钟(建议全开为宜)胶汁溶化使其自然发开。因为新笔存在浮毛,等笔头自然散开后,轻轻在水中清洗一次去掉浮毛,然后用手轻轻将水挤干(建议最好将笔头在宣纸等吸水性强的纸上轻拖,润下笔)再入墨。另外,有的人喜欢将小笔全部浸开后,用来练大字。这样做,虽然容易控制笔画,但不利于掌握多变化的书写技巧,并且,写粗笔画笔头压散后难于收拢,对毛笔的损耗也大。也有的人喜欢用全部浸开的大笔练小字。这样做虽然是大材小用,然而却能锻练控制笔的能力,对习字者有一定的好处。(
    小提示
    :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大笔可作小字,虽大材小用但无妨,小笔不可作大字,小材大用徒增损耗。二是切勿将新笔用手直接打散,毛笔最主要的是锋,无锋不成笔,用手直接打散很容易将笔锋搞乱。)
    2.
    使用毛笔时
    要顺着毫舔墨。横向或斜向舔墨,会弄乱笔毫,影响书写,缩短笔的寿命。舔墨时,笔头不要太直,宜卧、宜轻,要使笔头四面均匀含墨,笔锋要舔正、舔圆、舔尖。否则有碍书写。
    3.
    毛笔用后
    即洗净墨汁,洗得越干净越好,然后轻轻挤掉水份,把笔头捋成原形状,挂起来阴干。(
    小提示
    :切勿将洗干净的毛笔再次带上笔套,毛笔开锋后一律不要再次带上笔套。很容易导致笔锋零乱,毛料发霉等现象。建议放在笔挂,笔架上,等完全干透后可以卷入笔帘等工具内。笔架的价格根据不同材料而不同,贵的好几百,个人推荐在砚田书院买,价格适中,比二三十元的好。)
    4.
    再次使用毛笔时
    ,仍须先浸泡清水,挤干入墨,如干笔头入墨,会造成笔颖腹空,笔锋松散,书写时既不得心应手,而且缩短使用寿命。
    5.
    用过的毛笔
    ,倘发现带墨胶结、发硬,可用温水或冷水浸泡,但不能用开水浸泡,更不能放在嘴里咬,这样会使毫毛弯曲,影响弹性。浸笔时,切勿将笔头和笔杆连接处塞进水里,否则笔头容易脱落。
    6.
    新笔暂时不用
    时,请将保存在干燥的地方,并放樟脑丸防蛀(建议半年一换),长时间不用的旧毛笔建议蘸点鸡蛋清封笔。
    如果想知道更多毛笔的知识,建议参阅《中国十大毛笔品牌(附毛笔的挑选及保养方法)》

    ‘拾’ 毛笔怎么做制作过程

    毛笔制作过程图解(毛笔制作工艺详解)

    启明按:我曾在启明书法博客发布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五一去文港看毛笔不愧为华夏笔都》,里边详尽地讲了我五一期间在文港的所见所闻,其中就包括我在淳安堂李小平老师毛笔制作现场所拍摄的一组毛笔制作过程的照片。

    说实话,从小开始就用毛笔学习写字,但是亲眼看到毛笔制作过程,这还是第一回。当时的确被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震惊了,要知道,我们用的毛笔,笔头所含的毛几乎是通过制笔师傅肉眼逐根检查筛选出来的。

    在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中,黄简老师也有专门拿一集来讲毛笔的制作流程,下边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启明专用分割线——

    古代有许多书法家自己制作毛笔,比如韦诞、张芝、王羲之、智永等等。毛笔对于书法家来讲,好象武士的宝剑,必须精益求精。但现在很多人没见过毛笔是怎样做出来的。如果你了解一点毛笔制作的过程,对于你今后选择毛笔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4.1备料——水盆作业。

    第一步就是备料,就是准备毛料。中国选毛是在水盆中做的,这是非常细致的工作。

    水盆作业,除了一盆水之外,主要工具就是骨梳。通常用牛肩胛骨制成,可以梳理毫毛,也可以用作拍齐毛根,等等。

    采毛,就是把毛从皮板上拔下来。然后把毫毛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和腥味,同时消毒,这一就步叫熟毫。(启明按:这个在石灰水中浸泡的时间需要把握得很好,如果浸泡太久会导致毛料的使用寿命变短。)

    第三步很关键,称为选毫,就是把毛分成不同的等级。一根毛,好像一个皮口袋,它分为三层。这口袋本身,就是皮质层。口袋里面就是骨髓,呈纤维状,这是髓质层。口袋的外面,有鳞片,称为鳞片层。毛尖填实的部分,称之为颖,行内人称为黑子。毛的弹性,和皮质层的厚薄,以及颖的长短有关。

    真正完好的毛,是圆润挺拔的,一百根中只有三五根。其他往往是有缺点的,譬如开叉,没有尖锋,毛杆损伤、弯曲等等。选毫时,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剔除有缺点的毛,然后按色泽、软硬、长短、粗细等分类,这是非常精细的工艺。

    据行家说,一只羊身上可以做笔的毛料,大约只有四两,其中带“黑子”的不超过一两六钱。一个优秀的拣毛师傅,可以把这四两笔料,按照长短、粗细、硬软,分为十个等级,用于毛笔的各种部位。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紫毫笔》一诗:“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写出了选毫的艰难。

    接下来的工序是除绒毛,一手捏紧毛料根部,一手以骨梳梳理,剔除绒毛。一根毛有三层,所谓绒毛,就是最外面的鳞片层。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毛杆外壁不是光的,而是如鳞片状的。毛笔能储墨,就是这些鳞片阻止墨汁一下子流下来,梳理之后,这些鳞片一部分会梳掉。但是要注意,如果全部鳞片脱落,毛杆就变成光溜溜的,墨汁就储不住,流速会很快,所以,鳞片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你自己买了一枝毛笔,不要整天的去梳它了。

    这是选好的兔毫,黒尖兔毫。

    这是选好的羊毫。

    接下来的工序,是齐毛锋。齐毛锋就是排齐毫毛的尖端,将毛对齐骨梳的一边,一手压住毛锋,另一手轻轻往后拉,如此反复进行,把毛锋排整齐。

    毫毛有两端,一端是尖锋,尖锋排齐了,成为一片,但是,这时候毫毛的另一端,就是毛桶,还没有整齐。

    所以呢,就是要根据所需要的长短,切齐毫根。这样一来,每根毫毛的长度都一样了。

    切齐毫根以后,一手抓住毫尖部分,一手用骨梳,梳理毫根,把里面的断毛、碎毛都梳出来。

    4.2 配料

    毛料准备好以后,就要进行配料,心目中你要做什么样的毛笔,是软的还是硬的,是长的还是短的,派什么用,写什么字,把各种毛搭配起来,这就是配料。(启明按:比如启明定制的清泉毛笔的配料比例就是:羊毛85%、12%猪鬃、3%尼龙,综合下来,毛笔软硬适中,很适合书写,而且很多细微的笔画也能轻易做到)。

    配料主要分两部分:主毫用来做笔心,那就要搭配一些硬一点的毛,副毫用来做被,软一些关系不大。

    配毛料不宜太多太杂,通常是两种毛到四种。历史上有一篇文章,传为王羲之写的,实际上并不是,叫《笔经》。《笔经》说到副毫的搭配,它是: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这里有个注解:凡兔毛长而劲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惟令齐平,把三种毛排整齐,你看这配方就是用三种毛。人发杪,就是细小的头发,还有青羊毛和兔毳。

    杭州沙孟海先生所用的毛笔,笔心里面除了短毛,还加了几根猪鬃,猪鬃又硬又粗,不能单独做笔。把它劈成四根,夹入笔心,可以加强弹性。

    启功先生八十六岁时所用的毛笔,配搭的毛料比较多。据李兆志先生《启功和笔工》一书介绍:先用细光锋、粗光锋和老光锋为主料(这三种是粗细不同的羊毫),又掺加少量的貉子针毛,用苘麻和猪鬃等做衬垫。这么一来,就是用了了羊毫、貉子针毛、苘麻和猪鬃,一共是四种毛。

    毛料配好,要充分的混合均匀。这是已经切去毛根、配好毛料的羊毫毛片。做毛笔的准备工作,到此就大致完成了。

    4.3卷笔心,加被。
    毛料准备好,接下来就正式开始做笔头。就散卓笔(启明按:关于什么是散卓笔,请参考启明书法博客的另外一篇文章《古代毛笔是怎样的?你是用有心笔还是散卓笔?》)而言,笔头只分两个部分:一是笔心,二是被。

    这里要用到一个工具,叫盖笔刀。

    你看这个示意图,用盖笔刀挑出所需的一层毛片。

    然后把这个毛片卷起来,那就一个笔心完成了。

    这是狼毫的毛片,跟卷好的笔头。

    然后加被,在散卓笔中,被只是一层薄薄的毛料,而且大多是单一毛料,不用混合其他的毛,被的毛长,普通就是比笔心短一点。这要介绍湖笔,它不但是把笔尖对齐,它实际上是对齐毛颖。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制作工艺。被既可以保护笔心,又有润色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你想笔工师傅每次挑一层毛,无论经验怎样丰富,总会出现微小的分量差别。

    这是我定制的同一批笔,你可以看到左边这一支笔头比较饱满,右面这一支比较瘦弱。你买毛笔的时候,也要拿几支毛笔比较一下,厚的比薄的好用。(启明按:关于厚的比薄的好用,我感觉不能一概而论,这和每个人的用笔习惯有关系。)

    4.4扎笔头。
    笔头做好,要等笔头干透,然后用线扎紧。如果笔毛不干,里面是湿的,将来毛笔就会发霉断裂。这一步最难的就是扎出来的笔头,必须是绝对的圆形。所以,捆扎的时候,用力要均匀,有轻重就会变形。

    捆扎笔头的工具,从左边数过来有:酒精灯,敲笔尺,松香,蜡线。

    酒精灯是用来融解松香的,为什么要用松香呢?要求笔头底部平整,沾上松香就可以固定毛根。

    我曾经拆开很多笔头做研究,看看师傅究竟扎几圈。通常是两圈,也有三圈的,大笔就会扎四圈。
    毛笔中心的毛,日本称之为命毛。如果外层的副毫掉了几根,问题不大,命还有。如果命毛掉了,那怕是一根,灾难就开始了,因为他会不停地掉,终于没有命了。

    所以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凡缚笔头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你掉了一根,它就开始松动。

    据韦延《笔方》所载,韦诞制笔,笔心就先要捆扎一次,加副毫后,还要扎一次,就里外要扎两次。扎两次还不算,每次捆扎的圈数很多,要扎出一个“笔项”来,所谓“项”,本义是头颈的后部。笔头的后面要扎出一个项颈来,这当然不容易掉毛了。

    我很希望师傅可以多扎几圈,最好像韦诞笔那样,笔心扎一次,加被以后再扎一次,我想那样安全多了。

    5.笔管

    接下来说说笔管,笔管也很复杂,这里只能简单说说。

    5.1材料

    首先是笔杆的材料。古代的笔杆有竹有木,战国秦汉的时候有些笔用木杆,可能是北方木材比较多,竹子比较少。历史记录蒙恬造笔,也用木杆。用竹称为“笔管”,魏晋以后,基本上都是用管了。

    明代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边说笔:“古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绿沉管,近有紫檀雕花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就雅,不则竟用白竹。”这段话说雅俗问题,也就是品味。竹有君子之义,价廉物美,古代文人用笔,基本上都是用竹管的。

    斑竹又称湘妃竹,竹竿上有深色的斑点,日本正仓院藏有几枝中国唐代的毛笔,还有日本制造的古笔,也是以斑竹为多。

    现在市面上普通有青管和红管,红管是染色的。《诗经·静女》篇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就是红色的管。古代皇宫中的女史、汉代尚书丞、尚书郞,都用红管。【启明按:关于这里提到的“彤管”,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解释,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音“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5.2 粗细

    再讲讲笔杆的粗细。战国、秦汉的笔,为什么都那样小,那样细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笔头小,层次少,甚至不分层次。二是当时习惯把笔插在头发中,所以笔杆很细。

    古人有发髻,可以插笔。后来笔头大了,笔管也粗了,这一习惯就慢慢消失了。

    这是出土的西汉毛笔,笔头已经加大了,笔杆也比较粗了。但是,还是一端削尖,便于插入发髻上。到汉未张芝、韦诞之后,真正的书法用笔出现,慢慢就开始使用空心的竹管了。

    竹管有个问题,粗了不好抓,如果笔头很大,那就要加一个斗,而不是用一根大竹管。

    说到这里,启明也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启明定制的青梅毛笔没有像清泉毛笔那样单独只采用竹管,这是因为清泉笔(老玉竹款)所能承受的最大锋径就是这么大了,如果再大一些,就需要更大的竹子,但是势必会造成笔杆太粗不好握笔。

    这是启明定制的清泉毛笔,无笔斗

    你看中间这一枝,笔管很粗,那空洞比笔头直径还要大。于是在前面装一个小一点的黑管,来收纳笔头。真正的斗笔是下面这一枝,笔杆并不粗,因为有了斗,就可以安装很大的笔头。

    如果笔头很小,那也不是一路把笔杆改成很细很细的竹管,而是使用套管,套管有时可以套几层。加了套管以后,它的好处就是,笔管手里抓的部分不用搞得很细。

    你看这就是用套管的实例,笔头可以非常小。

    5.3 笔管的长度。

    笔管究竟多长好呢?

    汉代王充,就是《论衡》的作者,他说:“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就是聪明能干的人,就要会说话,还要会写文章。汉代的一尺大约是23厘米,从现在出土的汉代的笔杆看,长度确有定数,大约就是23厘米上下。到唐代,毛笔粗了,不插头上了,毛笔也就比较短了。

    唐代虞世南《笔髓论》说:“笔长不过六寸。”

    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十几枝唐笔看,长度大约是17厘米到19厘米,合现在中国市尺五寸半至六寸。

    现在市面上的青杆大约是18厘米,红杆大约是21厘米,跟唐笔差不多,比汉笔稍微短两个厘米。笔杆越长,越容易弯曲。你看下面这一支,就是太长了,而且明显的弯曲了。

    启明定制的这款清泉毛笔杆长就是21.3厘米

    笔管一定要直,你买毛笔的时候,检查的方法也很简单,放在桌面或者玻璃上滚动一下,就可以感觉到是不是直。如果你滚动的时候有声音,哒哒哒哒,那就是不直。(启明按:关于这一点,启明认为毛笔主要还是要圆,就是笔杆稍微弯曲一点点问题也不大,并不会对书写有很大影响。)

    6.纳管。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纳管。纳管就是指笔头和笔管的结合,通俗地说,就是怎样装笔头。

    6.1 入管深度。

    笔头插入笔管,究竟要多深呢?韦诞说:“纳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就是宁可要插得深。究竟具体插多少深,他没有说。

    刚才讲过,韦诞笔要用线捆绑两次,做完笔心捆扎一次,加笔柱和被以后,再次捆扎。这样扎出一个笔项,把整个笔项塞入笔管。

    一九九三年,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出土西汉中晚期的毛笔两支。笔头末端用线缠成笔项,其中一个笔头长二点三厘米,插入笔管零点九厘米,另一枝长三点二厘米,插入一点一厘米。也就是说,插入的部分占笔头长度的三分之一。

    一九九五年,在连云港市海州网疃汉墓出土了毛笔,毫长四点一厘米,有两厘米插入管内。也就是说,插入了差不多一半,远远超过现代标准。

    宋代的散卓笔,黄庭坚有具体记录,他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

    那就是说,一个笔头的三分之二,要扎成笔项,插入笔管之中。插管深,笔头和笔管容易融成一体,使用如意。而且不容易掉毛,笔头也不容易脱落。

    这是十几年前,我订做的毛笔。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至少要把笔头插进三分之一。而不是插进一点点,后来做到了。这枝毛笔非常听话,而且基本不掉毛。

    6.2 起名

    一种固定配制的毛笔做成了,还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象中成药那样,什么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等。我们中菜还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之类。毛笔的名字也非常有文学性。如果有一种毛笔适合你,你记住名字,下次再去买就容易了。

    笔管上面,还有一些东西,在毛笔的上方,是贴有标签,这是牌子,然后是笔名,就是说你自己起个名字。我这里随便是想一个“横扫千军”。有些普通的毛笔,不刻名字,刻有说明。

    比如说,常见的“宿羊毫大楷”,那意思就是所用的羊毫是经年自然脱脂的。又如“正冬北狼毫”,上次说过,就是用冬天北方的黄鼠狼毛。又如“二号京提”,提笔就是较大的斗笔,一、二、三号是分大小,在笔名的下面,往往刻有厂家的名字,譬如这儿我随便想一个“中国毛笔厂”。厂家的名字,通常是用小字。

    6.3 胶头定型

    最后把笔头定形,好像有些人做了个漂亮的发型。用喷发剂把它固定下来。毛笔固定,是取海藻泡水。煮成一种胶状,拿来涂在笔头上。这个方法,在韦诞的那个时候就有了。

    韦诞《笔方》说:“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等海藻胶干了,就可以固定笔形,防止笔毛蓬松散开。一直到你买回来开始用笔的时候,才把这个海藻洗掉。具体怎样做呢?我下一次演示。韦诞这个方法,一直用到现在。不过这样一来,你买笔的时候,也就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毛了。如果你还想试一试它的软硬,恐怕老板也不肯了。

    本节要点

    1.初步了解毛笔制作的工艺过程。
    2.选料、配料、成形、纳管的注意点。

    思考题

    1.韦诞笔的小笔心和散卓笔的大笔心,各有什么好处?
    2.如果你已经有毛笔,是不是会掉毛?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或者改善?

    注:此文是启明根据《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第九集《认识毛笔2》整理的笔记,启明还会陆续整理其他笔记,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