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首次使用石油和煤气能源在哪个朝代
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在我国历史可追溯至周代。据《易经》记载,约3000年前,人们已观察到地表水体中的天然气气苗。到了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提到了陕西延安一带的洧水表面有可燃物质出现。晋朝张华的《博物志》进一步描述了在酒泉延寿县南山泉水中发现的石油,并指出其可作为润滑和照明燃料。
唐宋时期(7至13世纪),关于石油的记载更为丰富。甘肃酒泉、新疆库车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等地均发现了石油,当时称之为石漆、石脂水或火油。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使用“石油”这一术语,并预言石油将会广泛应用。
早在2000年前,中国西北地区的人们就已经知道如何收集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并用它来照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使用石油作为润滑剂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石油不仅用于照明,还被用来制作石烛和墨,甚至在北宋时期,京城开封已有专门炼制“猛火油”(用于军事)的作坊。
⑵ 库车县的石油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
1958年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也是在库车县发现的。
1984年9月22日,西北石油地质局在库车县境内发现了塔里木第一个高产凝析油气田——雅克拉气田,掀开了塔里木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⑶ 我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要从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经》中有“上火下泽”、“泽中有火”等记载,说明可燃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沼水面上逸出气苗。
1900多年前,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商奴,有洧水,可蘸”,是说在陕西延安一带的洧水(即清涧河)水面上有像油一样的东西可燃烧。
公元267年,晋朝张华着《博物志》记载:“酒泉延寿县南山泉水中漂有石油,采集后用作润滑车和燃烧照明。”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关于历史中我国人民认识、利用石油、天然气的记载有很多。
自魏晋以来到唐宋(公元7—13世纪)的史籍中的记载;在甘肃酒泉、新疆库车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等地都发现了石油,其古称为石漆、石脂水、火油等。
“石油”这一名称最早见于900多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的着作《梦溪笔谈》。书中曰:“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脂水即此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大约距今2000年前,在中国西北地区人们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然(燃)之极明”,遂收集盛入容器,用以点灯。北魏郦道元(公元466/472—527年)的地理名着《水经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车及水碓钉行内图:/19787502148683010003_0168_0102.jpg" />
甚佳”的记载(注:行内图:/19787502148683010003_0168_0103.jpg" />
、车毂中铁也,即车轴。此句意为:用原油涂在车和水碓的轴承上,甚好)。唐、宋以来,用石油制作“石烛”和墨。北宋时,京城开封出现了炼制“猛火油”的作坊,所产的猛火油主要用于军事。
《四川盐法志》钻井图
汉代“火井”画像砖
最早的采油井也是在宋代就已出现。据元朝初期的《元一统志》记载,“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
我国四川人民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是闻名于世的。晋朝常璩(音“渠”)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了2200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四川临邛县劳动人民钻井开采天然气煮盐的情景:“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眼。欲其光,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光跃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终日不灭也”。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2000年历史。据统计,在古代文献中至少记载了四川盆地有20个县发现和利用了天然气,在古代中国有19个省市有发现天然气的记载,发现地域遍布全国。发现天然气之早,数量之多称着于世。
到公元13世纪,人们开始对四川自贡、富顺和荣县一带的浅层天然气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突出的是自流井气田的开发,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开采的天然气田。到明朝中期(16世纪中叶),自流井天然气的开发规模已相当庞大,而且用竹筒和木头制作了输气管线,总长达二三百里。
⑷ 我国有哪些地区发现了大储量油气田
塔里木千亿方级大气田2018年12月,塔里木油田宣称,位于新疆自治州库车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段的中秋1井已经试井成功,已经获得了高产气流,产量折合日产天然气的三十余万立方米,凝析油二十多立方米。这一发现表明在以后将有1千亿方级天然气进行开采存储。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西北油田获得了重大的发现,油气资源量约为17亿吨(约为124亿桶),其中石油占十几亿吨,天然气占5000余亿立方米。油田的发现,无疑给国内石油气行业带来了一个福音。这是我们国家打开了一个新的油气富集区带。
乌兰察布油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察右后旗,沿着该旗土牧尔台镇神舟路的一处油质好、产量高、埋藏浅、规模大的油气田。
⑸ 新疆石油发现之旅
(一)“石油”名称的探源
“石油”,顾名思义,就是从石头里流出来的油,它既形象又十分确切。这个矿物名称是九百年前北宋时期的着名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命名的。公元1080年,宋神宗派沈括负责陕北一带军事,在任职期间,对延长一带的石油亲自作了考察。根据观察和实践,他认为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之中,“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于是沈括就科学地把它称之为“石油”。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并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随着人们对石油的认识逐渐深入而不断地变化。最初,把它看成是可以燃烧的水,叫“水肥”;后来,人们对它的性能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称它为“石漆”、“石脂水”;北宋时期开始对石油进行提炼,称提炼后的石油产品为“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等。自沈括把它称为“石油”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二)新疆石油工业的诞生
新疆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大家的共识。在古代,新疆各族人民是通过流出地面的油苗来认识和收集、利用石油的。新疆天山南北的地面油、气苗露头十分丰富,已发现的就有200多处,最早有文字记载新疆石油的是唐朝李延寿编写的《北史》。在《列传八十五》中记载:“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饣弟饣胡,甚臭”(图4-1-1)。
1.新疆早期石油工业(1912年前)
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在推行新政振兴实业的风尚影响下,新疆地方官吏开始重视并力图建立新疆的石油工业。根据王树楠(1909)主编的《新疆图志》记载,新疆官府派员“分道勘察”,共发现“新疆南北石油矿产大小十余处”,有乌苏的独山子、将军沟、旗杆沟、绥来(即现今的玛纳斯)的博罗通古、昌吉的头屯河、塔城的青石峡(即现今的克拉玛依)、库车的老铜厂(即现今的康村)、喀什的库斯浑山、焉耆的额林哈毕尔山等处。并得出结论:唯乌苏独山子地方所产油质较博罗通古、昌吉头屯河、塔城青石峡、南山、库车之老铜厂、北山等处为佳。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员将采集到的独山子、博罗通古、头屯河等处的石油送到俄国里海的工厂化验,经俄厂工匠分别熬炼,每百斤可提净油六十余斤,足与美洲之产石油相抗衡。
宣统元年(1909年),当时的新疆商务总局,向俄国购买挖油机一座,运置独山子,开掘油井,深至七八丈(21~24米),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
此外,在迪化(即乌鲁木齐)西境四十里之四岔沟前,用土法挖井取油,每日可取油七八斤至十余斤,所产之石油混入牛、羊油用于制作蜡烛,所产之品,光明耐久。
在此同时,据清朝光绪末年(1907~1908)编撰的《塔城直隶厅乡土志》记载,“青石狭硖西北八十里,距城东南六百余里,有石油井,产煤油,俗称石油,现溢于外者系油酱。前俄人在哈图山伙开金矿时,用以膏车擦轴,至三四日不干涩。其油酱经晒成块,甚坚结,经火仍化为酱。俄人用以上房顶,甚坚滑,无渗漏雨水之虞。又用以熔铺房地,光洁如漆,易于洒扫。”
黑油山石油的土法开采,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比目前能见到的一切文字记载都要早得多。1919年出版的翁文灏论着《中国矿产志略》记载,根据新疆地方官员调查所得“日可取油二百数十斤”,照此推算,一个月的产量在3~4吨。在20世纪初,用土法开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2.新疆近代石油工业情况(1912~1949)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时期,国内许多有识志士,十分关心新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地质界前辈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和孙越琦等对新疆的石油地质情况进行了考察和描述。
1919年翁文灏在他所着的《中国矿产志略》中指出:“新疆亦以产油着闻”。“今所知者,库车、乌苏、绥来、迪化、塔城诸县确产石油”。1937年谢家荣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中国之石油》一文,从生油层的角度对新疆石油资源做了很高的估价:“世界之含油地层之地质时代,最古者有奥陶、石炭、二叠等纪,新者则以第三纪及白垩纪为最重要,唯新疆有此二纪之海相层,复证以该省油苗之多,则中国将来油矿业之中心,其在斯乎?”。
1936年,新疆省政府和苏联政府决定联合勘探和开发独山子石油,4月成立独山子石油考察团,在独山子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开始钻探。同年10月将从苏联引进的炼油设备,从安集海搬迁至独山子,成立独山子炼油厂。1936年在独山子背斜东高点钻第一口探井,1937年元月14日完钻,井深200多米,初产油10吨/日左右,不久就停喷。该井目前仍存在,并立牌纪念,是新疆第一口机械动力钻探的探井,具有纪念、教育意义。至此,新疆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就已初步形成,从地质调查、钻探、采油、炼油、产品销售及后勤生活供应一整套系统逐渐完善。
1936~1942年,共钻井33口,进尺14152米,最深的油井是21号井,井深达1453米。钻成的33口井中,有11口井进行过正式采油。1942年独山子油田一年产油7321吨,是旧中国原油产量最高的年份。
1942~1943年,地质学家黄汲清、杨钟健等对独山子矿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后又到库车铜厂油田(现叫康村油苗)和温宿塔拉克油田(实际上是油苗)考察,着有《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和《新疆乌苏县独山子石油及煤气矿床说明书》,记述了独山子一带的地质、钻探和开采情况,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新疆石油地质比较完整的专着。
1943~1949年,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关系恶化,苏联政府召回在独山子油田工作的专家,搬走各种钻采设备,使独山子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陷入低谷,到1949年原油日产量只有2~3吨。
从有文字记载可知,从1936年至1949年,独山子油田共计采出原油11497吨,炼油11000吨,产汽油2200吨、柴油2172吨。
(三)铸造新疆现代石油工业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同时,中苏关系重修友好。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议,其任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省进行寻觅、探测、开采及提炼石油与天然气”,同年9月30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宣告成立。成立后的股份公司,首先恢复和发展独山子油田的生产。从1951年5月开始,钻了一批生产井,原油产量迅速上升,原油年产量1952年达到5.2万吨,1953年原油年产量提高到7万吨。1951年至1954年共生产原油17.5万吨,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独山子油田历年原油总产量的15.2倍。
与此同时,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和喀什—乌恰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石油地质资料,为日后的油气勘探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1955年1月1日起,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国,从此新疆石油工业的各项工作均由我国政府独立自主掌握,随即从我国各地调来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填补苏方专家回国造成的空缺。同年7月6日,克拉玛依1号井开钻,10月29日该井于井深620米处完钻试油,喷出原油和天然气,宣告中国第一个新的大油田诞生。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进行油、气勘探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并于1956年底,已控制克拉玛依油田面积55平方千米。1957年年产原油7.02万吨。同时迅速地向外扩大勘探,又先后找到了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咀等油田,1958年年产原油增至33.38万吨。
为了使原油能及时安全地向外输送出去,1958年5月开始修建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炼油厂输油管线,全长147千米,这条输油管线是全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于1959年元月投产,年输油能力53万吨。1962年,这条输油管线的复线建成投产。1973年,从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第一条输油管线正式投产,全长295.6千米,年输油能力300万吨。1981年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输油管线复线建成投产,新增年输油能力400万吨。
在坚持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勘探先行的思想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在准噶尔盆地除已找到的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咀油田外,还找到了齐古油田和车排子油田;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找到一个依奇克里克小油田;在吐哈盆地找到了胜金口和七克台两个小油田。
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国各石油企业单位支援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号召下,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勘探力量所剩无几。在吐哈盆地勘探的玉门石油管理局全部人力、物力都调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新疆三大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处于低潮期。
197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在叶城县西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时,发现了柯克亚构造(原称西河甫构造)。同年12月4日在柯克亚构造上定了一口参数井——柯参1井。1976年5月1日开钻,1977年5月17日在钻至井深3783.1米时,发生强烈井喷,高压油、气、水携带砂石从井口喷出,高达40多米。初期最高日喷液量9500立方米,其中原油1000吨。日喷天然气350万立方米。其喷势之猛、压力之大、日喷液量之高,在新疆地区石油勘探史上所罕见。现已探明柯克亚是一个凝析油气田,结束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无油气田的历史,也结束了和田地区要从2000多千米外的吐鲁番大河沿拉运燃油的历史。
1978年,地矿部西北石油局开始组织队伍进入塔里木盆地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1984年9月22日,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参2井钻至5391.18米奥陶系白云岩时,发生强烈井喷,喜获高产油气流,初期日产原油1000立方米、天然气200万立方米,宣告塔河油田已被发现。该井的出油,现实意义重大。沙参2井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古生界海相油气田发现井,是找油新领域的突破。也证明了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揭开了该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序幕,并为国家制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工业发展战略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3年,石油工业部抽出玉门石油管理局及物探局部分勘探力量,对吐哈盆地重新开展全面勘探,并于1987年布置第一口科学探索井——台参1井。该井于1989年元月5日在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地层测试获得工业油流,从而拉开了吐哈盆地石油会战的序幕。目前在吐哈盆地已找到14个油气田和9个含油气构造。
20世纪90年代,石油部和地矿部除在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外,还对伊宁盆地、精河盆地、三塘湖盆地、焉耆盆地和大、小尤尔都斯盆地及柴窝堡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并在三塘湖、焉耆盆地各找到3个油气田,柴窝堡盆地找到一个小型气田(图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