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文说清石油进口配额(原油、成品油)
一、我国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和配额政策
1、我国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我国石油进出口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并逐步深化,从过去的独家专营,逐步发展到由几家国营贸易企业和数百家非国营贸易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我国原油进口贸易分为国营贸易和非国营贸易两种形式,国营贸易进口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没有数量限制,占我国进口原油总量的90%;非国营贸易进口由商务部实行配额管理。
我国成品油出口存在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三种形式。2017年起,一般贸易出口配额及出口量超过加工贸易成为成品油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成品油出口贸易主体仍以国营为主。我国对成品油进口国营贸易取消配额,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在非国营贸易成品油进口方面仍然实行配额管理制度,品种仅限于燃料油。
2、加入WTO以来我国石油进出口配额政策的变化
原油进口关税从16元/吨降为0元/吨,成品油中汽煤柴进口关税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主体和进口量均显着增加,具备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企业由加入WTO之初的9家增加至60家,2019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20200万吨,是2001年允许量的约28倍;成品油进口专营局面被打破,具备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企业从加入WTO之初的7家发展至现在的300多家;原油、成品油市场逐步开放。
二、我国石油进出口配额分配及使用情况
1、我国原油进出口配额分配及使用情况
原油进口逐渐开放,原油非国营进口贸易进一步增长。2019年,共有54家非国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配额,配额合计18351万吨,是2016年的2倍多;60家非国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允许量,合计16599万吨,同比增加8.6%。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使用情况态势良好,成为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重要助力。
2020年,沙特和俄罗斯之间掀起价格战,全球疫情蔓延,原油需求情况每况愈下,油价跌势不停,4月21日正处WTI合约换月日,原油市场更是上演了跌破全球眼镜的负值行情。低油价的机遇下商务部提前释放进口允许量,使得进口企业得以灵活的购进低价原油,为后期的生产做足充足的准备。第一、二批非国营原油贸易进口允许量总计为15691万吨。从各企业的进口情况来看,目前超半数企业已完成全部进口任务。
2、我国成品油出口配额分配及使用情况
成品油出口一般贸易所获配额不断增长,成品油(汽煤柴)出口量不断上升。2019年一般贸易成品油出口配额共计下发4814.4万吨,同比上涨19%;2019年成品油出口配额累计下发5600万吨。
2020年第一、二批成品油出口一般贸易配额共发放4916万吨,第一、二批成品油加工贸易出口配额共发放684万吨。一季度我国成品油出口量约为1526万吨,同比上涨9.05%,较2020年第一批出口配额总量剩余1274万吨(包含加工贸易),完成率约为54%。受全球疫情扩散影响,海外成品油需求量大幅下跌,且海外成品油现货价格较低,出口利润呈现亏损,二季度成品油出口量下跌成大概率事件。
三、我国石油进出口配额使用存在的问题
1、我国成品油出口配额不足且有欠公平
2016年共有12家独立炼厂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共计84.5万吨,仅占成品油出口配额总量的1.8%。2017年至今仅向独立炼厂开放1年的成品油出口已暂停。我国目前每年下发的成品油出口配额数量无法满足出口需求,独立炼厂仍然面临出口政策天花板,导致炼油行业出现产品结构性过剩矛盾。
2、我国成品油出口配额发放机制不够灵活
目前,我国相关主管部门每年分批次下发当年的成品油出口配额,由于审批流程较长,下发配额难以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另外,将一段时期的出口配额按品种细化到每个炼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品油出口的灵活性。
3、海关对进出口环节的监管手续繁琐
受制于现有监管方式,企业需维持较高的原油库存,财务成本大幅提升;现有的监管要求将会影响很多炼油企业的出口业务。
4、进出口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通关效率不高
企业基础信息及数据整合程度不高;企业应享受的便捷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海关、商检、边防、港务等各通关环节跨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影响企业的通关效率。
四、我国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实行“原油广进口与成品油宽出口”战略
力争对全球石油市场形成进口与出口的利益捆绑。可以考虑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成品油的机会,力争构建成品油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油品人民币”体系。
2、建立统一的石油进出口贸易商资质条件
逐步打破石油进出口国营贸易与非国营贸易的政策界限,适时放开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出口的品种限制,严格进出口贸易资质管理,实施统一的准入标准。
3、放宽成品油出口配额管理
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额数量,维持炼油企业较为经济的加工负荷;恢复符合资质条件的独立炼厂成品油出口配额,甚至同时赋予其成品油出口资质;放宽对成品油出口品种的限制。
4、深化成品油出口税制和价格机制改革
科学推进消费税等税收改革,减轻企业税负。逐步取消一般贸易出口环节所征收的消费税等其他税费,实现成品油免税自由出口。成品油定价应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最终实现国内与国际油品价格完全接轨。
5、改进原油、成品油进出口监管模式
对原油进口环节中各炼油企业实施区别化监管,将成品油出口环节中企业的自有储罐纳入监管区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海关、出口码头数据共享,海关可以对出口企业成品油储罐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6、改进并完善海关对企业的监管
一是继续加强企业信用监督;二是加强海关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主动探寻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三是转变地方口岸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多地将优化通关环境、促进贸易便利等纳入口岸管理部门现行监管考核机制。
7、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及石油期货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运输网,提升物流效率;继续推进石油期货市场建设,为形成开放的石油市场体系创造良好条件;形成由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健全市场供求失衡时的快速反应预案和措施。
⑵ 办理进口石油需要哪些手续
需通过中联油、中联化、中海油、中化集团、珠海振戎等五家企业代理进口。其他企业不能办理进口手续。
发改委公布文件所放开的是原油进口使用权,并非原油进口权,所以地方炼厂在进口环节,仍需通过中联油、中联化、中海油、中化集团、珠海振戎等五家企业代理进口。
2015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炼油厂在淘汰一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设施的前提下使用进口原油。
目前国内原油进口分为国营和非国营贸易,国营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大型企业控制;取得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资质的企业已有20余家,但进口原油只能进入按规定程序批准建设的炼厂加工。
放开民营企业进口原油使用权,新增用油企业用油数量依据淘汰自有或兼并重组的落后装置能力、建设储气设施规模的一定比例确定,但上限不超过本企业符合条件的常减压装置设计加工能力总和,并规定了可追溯、可检查的落后产能淘汰确认程序。
(2)石油进口被限制怎么办扩展阅读:
一些市场人士并不看好未来地炼进口原油的积极性。一方面,自2013年中化工获得1000万吨进口配额后,地炼原料市场出现骨牌效应,大量性价比较高的内贸原油资源流入地炼手中,如果把进口原油高昂的运输成本考虑在内,进口原油的炼油效益不如内贸原油。
另一方面,地炼与主营炼厂不同,其计划性较弱、趋利性较强,而进口原油从采购到加工的周期较长,一旦原油起伏剧烈,炼厂可能面临长时间的巨额亏损,这是地炼难以承受的,所以地炼可能很难像中字头企业那样成规模并且持续地采购进口原油。
⑶ 如果在特殊时期,中国石油进口渠道被切断,该怎么办
因为国内承平太久,几乎没人记得全面战争是什么样子。等到战争开打的时候,就不是平时的状态了,进入战时状态、国家动员后,一切为军队服务:民用车辆对不起就别开了——民用烧油的车不知道会不会临时都改成烧气;限水限电限食物,除了空气不限其他的都要限制了,生活物资改用配给制;能征用的一切物资都给征用走;以前的化工业生产日用消费品的,能停掉的全停掉,一方面生产军用物资,一方面节省化石燃料,。国内石油产量还是不少的,当然维持大规模常规战争可能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但能切断中国全部能源进口的战争,那规模肯定是核战争级别了,估计打不了多久……
⑷ 德国称年底禁俄罗斯石油,禁止进口石油都会带来哪些影响
德国禁止石油进口之后将会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制造行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减缓、以更高的成本购买石油以及俄罗斯的失业问题会更严重。
当今时代,每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都是非常密切的德国,任何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不仅仅会影响到国内的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就业问题。
制造业的发展将会面临着挑战。
对德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非常大的打击,因为德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石油的,而德国的很多行业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在停止进口石油之后,制造业的成本将会增加,从而会让德国的制造业的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竞争力。
世界经济的格局是非常容易被改变的,德国所做出来的决策并不利于其他国家,而且德国也不可能完全的摆脱俄罗斯的石油能源供给的。
⑸ 沙特油田被袭,伊朗石油又被禁运,作为第一大进口国的中国该如何面对
应对方法有三种,首先是加大在其他石油出口国的进口比例;其次是从自身做起,调整使用燃料的结构,增大天然气和其他燃料的使用量;最后就是加速科研创新进程,尽早生产出石油的替代品。
最后,从长远来看,中国应把目标放在创新上,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其实在这些年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西部地区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三峡地区的水力发电等等这些年国家对风能、潮汐能、太阳能、水能的开发和应用逐渐增加,也生产出了各式各样的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灯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不仅能弥补我们资源短缺的劣势,更能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