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第二大油田
我国第二大油田是胜利油田 (初中地理教材)
长庆油田成我国第二大油田
第一财经日报12月22日讯 中国石油(行情 股吧)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建设“西部大庆”的规划正在一步步实现。昨天,中石油对外宣布,长庆油田油气当量正式突破3000万吨大关,超过中石化旗下胜利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CBN记者从中石油内部了解到,依照规划长庆油田将继续保持年几百万吨的增长速度,在2012年达到4000万吨规模,在2015年油气当量实现5000万吨,届时将超越大庆成为中国产量最高的巨型油气田。
长庆油田总部位于西安,油田区域达37万平方公里,分布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从1970年陕甘宁石油会战至今,长庆油田在2003年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2007年达到2000万吨,是中国近10年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之一。
在19日,长庆油田宣布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达到3006.06万吨,这标志着我国又一个年产3000万吨级大油田诞生。以产量规模计,此前全国第二大油田为中石化旗下的胜利油田,该油田目前年产量在2700万吨左右。长庆油田突破3000万吨规模,就改写了目前的油田排位座次而跃升为第二大。
中石油内部人士表示,在东部、西北、东北的老油田走过产量高峰期后,长庆油田是一个新的重要接续区,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预计在今年,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会占到全国的1/8,天然气产量占到全国的1/4。
在长庆油田的产量中,天然气占据了“半壁江山”。目前,已开发的靖边、榆林、苏里格三大主力气田每天产气量达到6500万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天然气已贯通大江南北,向3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
长庆油田一位负责人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建设情况顺利,2015年苏里格气田产能甚至可能达到250亿立方米,将占到长庆油田天然气产能的七成左右。
记者从中石油内部获悉,按照发展规划,长庆油田到2015年将累计探明石油储量近38.96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4.81亿立方米。2012年,油气生产当量要突破4000万吨;2015年,将达到5000万吨,其中原油年产量26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达到350亿立方米。
目前,中国产量最大的油田一直是大庆油田。在5000万吨规模上,大庆油田实现了高产稳产27年。目前,大庆油田产量已回落至4000万吨左右,中石油提出在此规模上力争再稳产10年。而长庆油田在2015年跃上5000万吨大关后,将接替大庆成为中国产量最高的巨型油田。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康鹏)
⑵ 中国石油复权价格最高最低点分别是多少
无权利价格,历史最高48.62,最低9.71。以今日收盘价复权前,历史最高47.1,最低8.39。从最高到最低的82.187%;以今日收盘价9.07元计算,较最高47.1下跌80.743%;下降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是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巨额超募。二是超募资金作为分红,大部分分给大小非;第三,中石油作为超级垄断企业,受国家监管,发展非常有限。第四,IPO时间对应的是股票最疯狂的时候,目前的跌幅其实不算太多,主要是大小非没出来,或者有可能跌到5毛钱。明天跌不跌不好说,但从历史上看,中石油的低点和股指爆发的起点是一样的(其实也是短线)。比如2008年9月18日,第二天,开盘的股票除一只外全部涨停。2012-12-3,第二天启动做空行情,一个月涨了20%,中石油只涨了7%。可见,长期来看,中石油已经被大盘抛弃了。个人观点:从现在到中石油从上交所退市,8.39不会是最低点,但47.1肯定是最高点。
好像最高47.1元,最低8.39元。
리에게가장소중한생명을
现在是7.7,多少投资人被坑了。
47.18.39谁知道明天的价格,请告诉我,哈哈。
⑶ 中国石油股价最高的时候是多少
历史的最高价格就是当时它上市第一天所形成的高点:48.62。这是当天的数据: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中国石油数据: 开盘:48.60 最高:48.62 最低:41.70 收盘:43.96 成交量:15474994手 成交金额:699.91亿 涨跌:+27.26¥ 涨跌幅:+163.4% 换手:51.58%。
拓展资料: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英文缩写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中文简称“中国石油”或“中石油”)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1]是以油气业务、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新能源开发等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是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英文缩写:CNPC) 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央企,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于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系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是实行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公司。
3.2015年国内生产原油11143万吨,生产天然气954.8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5132万吨,生产成品油10369万吨;同时在海外获取权益原油产量1642.3万吨、天燃气产量25.9亿立方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168亿元,实现利润825亿元。全年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2817万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702亿立方米,新增探明油气储量当量连续9年超过10亿吨。
4.作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商,中国石油集团业务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各个领域,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中国石油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国《财富》杂志2011年世界500强公司排名中居第6位,在《巴菲特杂志》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评选中,荣获“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奖”第一名。
⑷ 全国石油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一)石油储量
1.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探明程度33.72%,进入勘探中期,正处于储量增长的高峰阶段。取综合预测的汇总结果进行分析,2006~2020年,全国石油探明储量仍处于高峰阶段,2006~2010年年均探明9.65×108t,2011~2015年年均探明9.74×108t,2016~2020年年均探明9.48×108t,均高于“十一五”的年均探明8.78×108t。2021~2030年,探明储量年平均值仍维持在8.2×108t。2006~2030年,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合计为226.42×108t。
与美国对比看,1996年以来,我国的石油储量保持平稳上升的势头,与美国1946~1966年的高基值增长阶段相当。我国的石油储量增长高峰期应该延续20~25年,储量增长明显下降的态势应该在2020年以后出现(图5-16、表5-22)。
图5-16 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表5-22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2.大区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汇总结果来看,东部区石油探明储量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4.14×108t、3.88×108t、3.53×108t、3.0×108t、2.52×108t;从2006~2010年年均探明储量4.14×108t降到了2026~2030年均探明储量2.52×108t,25年中,降幅接近一半。中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1.60×108t、1.59×108t、1.50×108t、1.46×108t、1.41×108t,降幅只有12%;西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在2020年前呈现先缓慢上升,之后逐步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2.29×108t、2.45×108t、2.69×108t、2.58×108t、2.32×108t,总体波动不大。南方区随着勘探的加强,预计在2010年以后将会出现较好的储量发现,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为0.01×108t、0.06×108t、0.10×108t、0.11×108t、0.11×108t;青藏区由于地理条件所限,2020年以后可能会有石油探明储量,预计2021~2030年年均探明0.11×108t;海域区的石油探明程度还比较低,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1.62×108t、1.78×108t、1.66×108t、1.43×108t、1.23×108t,储量上升的态势还能持续10年以上,2020年之后有所下降,至2030年年探明石油储量仍能保持在1.0×108t以上(表5-23)。
表5-23 大区石油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地质储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
2006~2030年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总体呈平缓下降趋势,但年探明储量维持在8×108~10×108t之间,与过去50多年的勘探历史比照来看,属于稳定增长的高峰期。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储量发现的最高峰,但整体还属于储量发现的初期;1985年以来为高峰平台期,主要特点是储量稳定增长,年均在6×108t以上,波动不如勘探初期那样强烈。
目前,我国的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33.7%,预计“十一五”将累计探明48.25×108t,2010年探明程度达到40%以上;2020年探明程度为52.6%;2030年探明程度为63.3%,届时将进入储量发现的衰减期。2006~2030年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6.42×108t左右,年均探明9.06×108t(表5-24)。
表5-24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石油地质储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鄂尔多斯、塔里木、渤海湾(海域)、松辽和准噶尔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别为40.41×108t、35.09×108t、32.41×108t、30.78×108t、26.04×108t、19.51×108t,对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贡献率为17.85%、15.50%、14.31%、13.59%、11.50%、8.62%,累计达81.37%,大盆地依然是未来全国石油储量增长的主体。而盆地对储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渤海湾(海域)、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变大,准噶尔盆地基本持平。
(3)中西部与海域储量增长可弥补东部储量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为57.10%,东部为40.90%,2010年后东部的年增储量呈下降之势,中西部上升,海域略有下降,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可达64.42%,东部降为32.73%,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贡献率达到2.86%,东部老油区的储量发现的减少可得到其他地区的补充。
(二)石油产量
1.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处于平稳上升阶段,尚未达到高峰值。通过将各盆地石油产量预测结果汇总,得到全国的石油产量增长趋势。从汇总结果看,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9 036×104t、20 559×104t、21 700×104t、22 182×104t、21 777×104t,我国石油产量在今后15~20年内还将进一步稳步上升,在2021~2025年之间达到高峰,高峰产量达到2.22×108t以上,202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2030年之后产量将降到2.1×108t以下(图5-17、表5-25)。2006~2030年,全国累计产油52.88×108t。在以上储量和产量情况下,可保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基本稳定在22×108~25×108t,变化基本平稳,储采比在11左右,基本合理(图5-18)。
表5-25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图5-17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图5-18 石油地质储量、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变化趋势
2.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25年东部区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石油产区,但其产量逐渐下降,在全国的比重明显减小,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0 508×104t、10 265×104t、10 224×104t、10 137×104t、9 642×104t;中部区将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产量的快速上升而在全国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2 348×104t、2 697×104t、2 816×104t、2 867×104t、2 903×104t;西部区石油产量上升最快,2030年还未达到高峰值,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067×104t、3 789×104t、4 390×104t、4 777×104t、4 926×104t;南方区的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在2020年以后将会有较明显的增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4×108t、10×108t、10×108t、20×108t、24×108t;青藏区预计在2025年以后各项条件能够成熟,会有一定的石油产量,2026~2030年年均产量24×108t;海域区的石油产量在2020年之前增速较快,之后增速放缓,并在2025年以后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117×108t、3 799×108t、4 261×108t、4 380×108t、4 187×108t(表5-26)。
表5-26 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产量平稳增长,2030年仍保持在2×108 t以上。
2006~2030年我国石油产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在2016~2025年达到最高值,年均产量2.2×108 t,在2025年后开始下降,2030年还能维持2.1×108 t的水平,之后将降到2.1×108 t以下。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出程度为21.1%,预计“十一五”累计产量9.59×108t,2015年产出程度超过30%,2030年产出程度达到46.0%,整体进入开发的中后期。2006~2030年可累计产出52.88×108 t,超过了目前我国石油的累计产量(表5-27)。
表5-27 全国石油产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产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海域)、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其累计产量分别为12.87×108t、10.84×108t、6.73×108t、6.03×108t、4.968×108t、3.86×108t,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24.34%、20.49%、12.73%、11.39%、9.38%、7.29%,累计达85.62%,在未来全国石油产量增长中占主导地位。而盆地对产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延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和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渤海湾(海域)、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逐步变大。
(3)中西部与海域产量的增长可弥补东部产量的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44.82%,东部为55.20%,占主要地位,之后东部的产量逐渐下降,中西部与海域则快速上升,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已达55.18%,东部降为44.28%,两者的比例已发生了互换。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石油产量仍然较少,东部老油区的产量递减主要靠中西部与海域补充。
(4)石油产量至2030年保持在2.1×108t水平,有资源保证。
首先,2005年底,我国静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90×108t,2005年的产量为1.82×108t,储采比为13.7。近25×108t的剩余可采储量提供了产量增长的基础。
其次,未来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将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通过新区勘探获得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二是未动用储量的动用,三是老油田通过提高采收率技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
新增石油可采储量。2006~2030年全国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0×108t左右,年均探明8.5×108t以上,按2005年新增储量的采收率18%计算,到2030年可累计新增加石油可采储量39.3×108t。
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目前已探明未动用储量中还有10×108t石油地质储量可投入开发,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2×108t。
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平均为27.1%,除去大庆油田高达41.1%的采收率,其他已开发油田平均采收率只有22.7%,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油田采收率相比差距较大,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潜力还比较大。按照中石油水驱采收率年均提高0.2%考虑,预计2030年前可提高5%~7%,此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5×108~7×108t。此外,通过加大对注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以及微生物驱等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储备和推广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如大庆油田通过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2%以上。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条件下,按平均采收率提高5%~10%,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可达到32%~37%,预计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约9×108~11×108t。
以上各部分相加,则到2030年我国将共有约75×108t石油可采储量,在2.1×108t的水平稳产20年是有储量保证的。
⑸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着名的"玉门风格",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着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开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