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总成本和总成本费用一样吗如何区分总成本和经营成本
总成本和总成本费用是不一样的。
总成本是摊销算入每一个产品的价格中的,因为总成本是为了生产产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总费用则不一定了,总费用包括很多花销,有可能是跟产品的生产根本不搭界的。
经营成本和总成本费用的区别在于:
1.内容不同;
2.计算期不同;
3.对象不同;
4.计算依据不同;
5.账户和原始凭证不同;
6.总额不同;
7.作用不同。
经营成本和总成本费用的区别的详情:
1、营业成本就是指项目投资中项目投入运营后的总成本,其口径是包括折旧与摊销但不包括利息。
注意与总成本的区别,总成本既包括折旧与摊销也包括利息及财务费用。
2、营运成本一般很少用,如果出现了,其口径与营业成本的口径是一致的。
3、经营成本,是指付现的营业成本,也就是营业成本中将折旧与摊销去掉就是经营成本,即经营成本=营业成本-折旧与摊销。
用公式表示:经营成本=付现的营业成本=营业成本-折旧与摊销=总成本-利息-折旧与摊销
成本与费用的区别:
1、内容不同,费用包括生产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只包括为生产。
一定种类或数量的完工产品的费用。不包括未完工产品的生产费用和其它费用。
2、计算期不同,费用的计算期与会计期间相联系,产品成本一般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联系。
3、对象不同,费用的计算是按经济用途分类,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产品。
4、计算依据不同,费用的计算是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为依据确定.产品成本是以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依据。
5、账户和原始凭证不同,费用是以生产过程中取得的各种原始凭证,账户是生产成本等。产品成本是以成本计算单或成本汇总表及产品入。
6、总额不同,一定时期内,费用总额不等于产品成本总额,因为两者的内容和价值量不同.产品成本是费用总额的一部分,不包括期间费用,和期末未完工产品的费用等。
7、作用不同,费用指标,分析其比重,了解结构变化从而加强费用管理等,产品成本指标。
一是反映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耗费,二是资金耗费的补偿,三是检查成本和利润计划,四是表明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
㈡ 成本的分类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
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
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22、按成本在生产经营中资产的流动性,可分为运营资本和资本成本。
(2)总成本怎么按重量区分扩展阅读
会计管理学中的成本:
1、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不受产量变动影响,一定期间的总额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例如,固定月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取暖费、财产保险费、职工培训费、科研开发费、广告费等。
固定成本的稳定性,是针对成本总额而言的,如果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来看则正好相反。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将会减少;产量减少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将会增加。
2、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其总额随产量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部加工费等。
单位成本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即产量变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原材料消耗通常会与产量成正比,属于变动成本,如果产量很低,不能发挥套裁下料的节约潜力,或者产量过高,使废品率上升,单位产品的材料成本也会上升。
3、混合成本
混合成本,是指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外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成本,它们因产量变动而变动,但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4、半变动成本
半变动成本,是指在初始基数的基础上随产量正比例增长的成本。例如,电费和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燃料、维护和修理费等,多属于半变动成本。
5、阶梯式成本
阶梯式成本,是指总额随产量呈阶梯式增长的成本,亦称步增成本或半固定成本。例如,受开工班次影响的动力费、整车运输费用、检验人员工资等。
6、延期变动成本
延期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范围内总额保持稳定,超过特定产量则开始随产量比例增长的成本。例如,在正常产量情况下给员工支付固定月工资,当产量超过正常水平后则需支付加班费,这种人工成本就属于延期变动成本。
7、曲线成本
曲线成本是指总额随产量增长而呈曲线增长的成本。这种成本和产量有依存关系,但不是直线关系。
㈢ 200分!!!关于成本核算-多种原料生产出多种产成品.欢迎在职会计人士进入!!!
首先提个建议,从公司管理的角度,“领料单”还是要使用的,不论用不用于计算成本。
鉴于你说的情况,采用“倒退法”核算成本吧:期初、期末盘点,本期购进的记录要准确;本期耗用的数量=期初数量+本期购进数量-期末数量(按每一种材料)这个不难做到吧。然后套上单价,即可计算出本月耗用的材料成本了。
然后回答第二个问题: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成本。上一步骤已经计算出本月的材料耗用,然后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当月总的耗用分摊每种产品上?
前提:1.知道当月每种产品的产量(即入库数量)
2.每种产品的材料标准耗用,然后乘以单价,换算成金额(单位标准耗用金额)
3.计算每种产品的入库数量*单位标准耗用金额,同时计算出每种产品金额的比重,按此比重分摊第一步计算出的当月总成本
㈣ 联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分析
联产品的成本计算,就是联产品分离以前共同生产费用的归集以及分离时共同成本的分配。分离前共同生产费用的归集应根据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
联产品联合成本的分配,常用的有系数分配法,实物量分配法、相对销售值分配法等等。其中系数分配法是确定各联产品系数,将各联产品产量折算成标准产量,然后按标准产量比例进行分配,这种系数分配法使用比较广泛。实物量分配法是将联产品的共同成本按照各联产品之间的重量比例进行分配。
实物量分配法又可以分为简单平均单位成本法和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法。
前者是将共同成本除以各联产品的产量之各得到平均单位成本,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各种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是一致的。后者是将各联产品的重量换算成相对重量以后再按比例分配各联产品的总成本,最后分别计算各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这一方法类似于系数分配法。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是分别按各种联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比例分配联产品的共同成本,其目的是使这些联产品能够取得一致的利润率。这一方法将联合成本的分配和联产品的销售收入联系起来,按各联产品的销售收入比例来分摊联产品的共同成本。
㈤ 如何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1)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用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种产品的完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该种
2)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产品在产品的总成本。
3)如果月末某种产品一部分完工,一部分未完工,这时归集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费用总额还要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才能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㈥ 用excel表格进快递成本核算,不同地区有两种重量区分,用什么公式计算
没理解你的意思。
你想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快递的成本,那你的有各个快递公司计算表,你的附图2是不是各个快递公司通用?
㈦ 购进按重量,销售按数量,成本怎么计算
按照我的理解,这是由于购销货物的计量标准不一致而产生的成本核算问题。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购进材料是否经过加工等工序形成产品进行销售,以我的理解,你所说的只是简单的货物购进后直接转售,不存在加工等工序。那么,在购进货物的验收入库环节,就必须进行换算,一定的重量涵括单位数量。通过换算,即可得出所需的数量,从而进行成本核算。
举个例子:购进5公斤苹果,金额30元,在入库时确定相应数量(苹果个数)为20个,那么,每个苹果的成本价则为30/20=1.5元(忽略其他会影响成本的因素,在此暂不考虑)。所以,在办理验收入库时进行换算是比较可行的做法。这样,在月末进行货物盘点时也有利于提高盘存工作的效率。
由上可见,成本核算应从不同环节分别进行分析计算,同时应按照经营模式确定统一的计算口径,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核算的精确度。
㈧ 物流的轻货和重货如何区分。
物流的轻货和重货根据运输方式不同,也有区别的,空运与快递是按一个方大于168公斤,就是重货,按公斤收费。如果一个方小于168公斤,就按1个方=168公斤来换算。
汽运与铁路一般按一个方大于250公斤左右按重货,否则就是轻货,按轻货计费,如果一个方正好250公斤左右,也可以称为重泡货,这种货物收费一般会相对高些。
(8)总成本怎么按重量区分扩展阅读:
物流发展及运行:
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名义同比增长11.6%,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1季度增长9.4%,上半年增长9.1%,前三季度增长9.5%,呈现由“稳中趋缓”向“趋稳回升”转变的态势,全年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从构成情况看,2013年,工业品物流总额181.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0%,增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受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0.3%,增幅比上年加快10.2个百分点,详见《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区域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