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本对象指的是什么
成本对象指的是:
成本会计对象指的是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成本会计的对象概括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成本会计实际上是成本、费用会计。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物资生产部门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即产品生产成本,所以成本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主要是指产品生产成本。
特点: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中间成本对象和最终成本对象。最终成本对象是指累计的成本不能再进一步分配的成本归集点。最终成本计算对象通常是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是企业的最终产出物。
中间成本对象是指累计的成本还应进一步分配的成本归集点,有时也称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企业中与成本相关联的某个可识别部门,它们是将共同成本按某个分配基础进一步分配给成本对象之前的一个成本归集点。
Ⅱ 什么是成本什么是利润举个例子!谢谢!
所谓成本,是指对象化了的费用,即以产品为对象计算分配的费用。比如企业本月共发生100万元生产费用,分摊到A、B、C三种产品头上,分别为30万元、60万元和10万元,这就变成A产品的生产成本为30万元、B产品的生产成本为60万元、C产品的生产成本为10万元。成本是与费用有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只有将费用与营业收入相配比,以计算当期的利润时,才把成本列入费用这一大概念之中。生产成本亦称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是衡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工资、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分配转入的间接费用
所谓利润,是指公司、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利润是公司、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其净额为利润;如果收入小手费用,其净额为亏损。利润通常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几部分。营业利润是反映公司、企业营业活动的财务成果,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反映公司、企业投资活动的财务成果,是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相抵后的余额;营业外收支净额是反映与公司、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那些活动所形成的收支,是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利润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水平的相对指标。利润率指标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比较各企业之间和不同时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Ⅲ 关于计算GDP,为什么支出法不用减去中间成本
因为总产出的承载者是所有生产者,中间投入的承载者是生产该部分的生产者。
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生产法(增加值法)和支出法的计算角度。
生产法计算的是生产活动中市场价值的增值,生产的每一步都会产生价值,生产法聚焦于其中的每一步。
概念区分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举例说明: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日本的GDP。
在1991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Ⅳ 什么是成本对象
生产费用承担的客体,也就是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所确定的各个具体对象。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为正确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提供了前提。在成本计算中,必须根据成本计算对象来设置明细账和归集生产费用。
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对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上。例如,由于生产工艺过程不可间断,或不需要划分几个生产步骤,因而,没有必要分生产步骤来计算产品成本,这时就要求按产品品种来划分成本计算的对象。又如,大批量多步骤生产,产品成本计算不仅要求按照产品品种计算产品成本,而且还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这时就要求按每种产品及其步骤的成本作为计算对象。又如,在单件、小批装配或复杂生产中,为了反映和监督各种或各批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产品成本的计算,就要求以每件或每批产品作为产品成本计算的对象。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除了应考虑生产的特点以外,还应考虑成本管理的要求。例如,对于主要产品,一般应按每一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对于那些生产工艺相同,所耗原料相同的产品,可以合并为一类,先按类别划分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计算每一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分别计算该类产品中的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产品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
区分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标志。
Ⅳ 中间投入包括哪些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为工业生产活动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实物以及对外支付的服务费。
拓展资料:
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旧物资和自制产品的价值,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在此期间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必须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也就是说,包含在工业中间投入中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已经包含在工业总产值中。
计算公式: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成本的中间投入+管理成本的中间投入+销售成本的中间投入+利息净支出。
工业中间投入根据企业的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劳动投入和中间物质投入。中间劳动投入是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文教、科研、医疗卫生、金融、保险、行政)的服务费。中间物质投入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消耗的燃料、外购原材料、动力等实物,以及支付给物资生产部门(工业、零售,批发贸易建设、农业、货物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服务费。
根据具体内容,工业中间投入可以分为五类:直接材料、制造成本中的中间投入、管理成本中的中间投入、销售成本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费用。
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辅助材料、零部件、包装材料等直接材料。
制造成本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运输费、检测检验费、劳保费、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租赁费、差旅费、保险费等。
管理费用的中间投资:包括办公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绿化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交通费、修理费、材料费、递延费用摊销、工会经费、财产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资:包括运输费用、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租赁费、展览费、包装费用、办公费用、修理费、保险费、广告费、差旅费等。
利息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净利息费用(利润减少收入)。
Ⅵ 在经济指标中,什么是中间投入
1、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重要基础指标,是工业总产出与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差额部分,准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是准确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和前提。资料来源主要是依据财务明细帐。
2、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
(1)必须与现价工业总产值口径一致。如果以加工费结算的,直接材料不能计入中间投入。
(2)必须是从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产值不允许重复计算,中间投入也不允许重复计算。
(3)必须是生产活动中的消耗才能计算。
(4)必须是本期内投入生产的并且只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劳务,包括本期摊销的部分。
3、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
工业中间= 直接材料+ 财 务 + 制造费用中+管理费用中+销售费用中
投入 燃料动力 费 用 的中间投入 的中间投入 的中间投入
Ⅶ 关于计算GDP,书本上就: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但我感觉为什么不是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中间成本
概念问题,支出法的总消费是个人消费者的消费,不是企业用于生产而购买的原材料或劳务,不会再有下个生产环节,这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也就是说买来的东西不用于下步成产了,成产过程到此结束。生产法的中间成本是由于有生产环节而存在,就是企业用于生产而购买原材料或劳务支出的价值额度,成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成本=每个环节的(产出-中间成本)的和,中间成本为上一环节的产出,每个环节相加后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最终产品的价值量。举个例子:成产火腿三个环节A养猪,B杀猪,C做火腿。生产法算gdp=A的产出+B的产出-A的产出+C的产出-B的产出=C的产出就是火腿的价值量。如果所有的火腿都卖了,总消费就是C的价值量。如果还有存货,总消费+企业投资(存货)=C的价值量。
Ⅷ 股票交易时,需要缴纳的中间费用都有哪几种呢
为什么将印花税放在首位,是因为此项费用最大,必须向所有人征收。所征收的印花税是交易金额的1%。例如,你成交10万美元,就得付100美元的印花税。不过好的,这只是卖方收费,买股时不用交。那等于政府鼓励你购买,不鼓励你出售。这笔费用不是给证券公司,而是税务局。每个人都不觉得这个税太高了,比较一下历史,发现印花税的税率已经降低了。由最高时的买卖双方均交的5‰,现在单边征收的1‰,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的建设,越来越有“轻税”思想。也许哪一天,这种印花税也会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