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高级管理会计中,如何使用作业成本法
首先需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作业点设立成本库,归集作业的成本。并为每一个成本酷选择其最恰当的成本动因。然后确定成本动因数量。从而计算出每个成本库的成本动因费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最后将成本库分摊的成本与产品消耗的直接费用汇总得出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
B. 如何使用作业成本法原理提升学习(或课程)成绩+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如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6
C. 如何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
把成本按作业对象进行细分,可以找到影响成本的关键动因。
对关键动因进行控制,就可以控制每项作业的成本,从而控制总成本。
如:电费与耗电量相关。控制耗电量,或降低电费价格(如分时电价时可采用充分利用价格低时段耗电等),就成为控制该项成本的关键。
D. 关于会计作业成本法的计算题。怎么填写作业成本分配表,成本动因率
成本动因率=作业成本/成本动因量合计
甲产品作业成本-材料采购=材料采购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量,逐项计算代入。
计算成本动因率:
质量检验:4000/20=200
订单处理:4000/40=100
机器运行:40000/1000=40
调整准备:2000/10=200
甲产品分配的作业成本:
200*5+100*30+40*200+200*6=13200
单位作业成本:13200/100=132
单位成本:50+40+132=222
成本动因概念
引起对成本性态划分的影响
传统的成本系统根据各项成本与数量,将成本划成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成本还可以随着数量以外的因素而变动,即成本的可变性观念。事实上,成本形态是由成本动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种费用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态,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动因。按照这种观念,成本可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成本动因
E.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概念、基本原理)
概念:作业成本法又称ABC成本法,BC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 、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F. 作业成本法作业的分类的意义
通过成本动因精确分配间接费用从而精确计算成本。揭示了未使用生产能力的成本,使管理层及时了解生产动态。有助于各个部门成本管理和业绩考核。有利于改进预测和成本控制。但在实际作业中,有些资源具有共享性,不可能完全精确分析。
相关介绍: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ABC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美国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着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G. 小米公司作业成本法的运用
摘要 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