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什么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扩展阅读
中石油怎么办车队卡 2025-05-16 03:06:02
穿越火线128钻石能买什么 2025-05-16 02:52:43
什么地方到处是钻石 2025-05-16 02:52:38

什么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发布时间: 2022-05-21 14:22:36

① abc理论关系

1、ABC的发展

ABC是Activity-Based Costing的英文缩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业成本法。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动态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当时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而最早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作业会计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曾任教于美国的西北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并担任《会计评论》主编达15年之久。1941年,科勒教授在<>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每项作业都设置一个账户”。科勒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第二位研究“作业会计”的是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在他撰写的会计文献中,Activity Accounting 和Activity Costing经常混用。他坚持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明确“作业” 、“成本”和“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三个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80年代初、中期,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全面的反思。先进制造系统的推广普及,准时制(JIT)由日本而起转而对整个西方公司经营管理思想的冲击,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技术的巨大变革,促使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了重新审视,作业成本法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首先对ABC给于明确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1988年,库珀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接着,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象什么?》。库珀还与卡普兰合作在1988年九、十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论文。这几篇着名的论文,对ABC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ABC研究的基石。此后在英美的《管理会计》等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研究ABC的文章,ABC理论已日趋完善。

除了在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外,学者们也撰写了许多关于ABC的着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詹姆斯·A·布林逊(James·A·Brimson)在1991年编着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pproach)。该书共十章。前半部分讨论了理解会计作业的框架以及作业会计的推行和变化着的全球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出并解释了许多新的成本会计概念,如作业、作业层次、作业会计、作业成本、作业分析、作业管理、作业计量、作业单位、成本动因、成本库、同质成本、准时制成本计算、不增加价值的成本、增加价值的成本、作业生产成本等等。书的后半部分清晰、细致的讨论了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如何追溯相关成本动因,以便合理利用之。它在理论和应用上对ABC的规范化研究将作业会计推进了一大步。

库珀和卡普兰教授、《成本管理》杂志编辑劳伦斯·梅塞尔(Lawrence Maisel)先生、毕马威会计公司(KPMG)的艾琳·莫里西(Eileen Morrissey)女士和罗纳德·M·奥姆(Ronaed·M·Oehm)先生等,在IMA和KPMG的资助下,挑选了八大公司,进行试点,于1992年写成了《推行作业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这部颇具实地研究特色的书旨在回答:“推行ABC要经过那些步骤,会遇到什么问题?”、“设计ABC系统是最关键的决策是什么?”、“设计和推行ABC时,有哪些潜在的或未料到的危险?”、“ABC的真正价值表现在哪?”、“组织中的非财务经理怎样才能享有ABC带来的利益?”、“ABC对股东的价值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这部总结大公司ABC经验的书荣获1993年度AAA管理会计委员会办法的“管理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

波特兰州立大学成本管理教授彼得·B·B特尼(Peter·B·B·Turne)在1991年写的《Activity Based Costing—The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

★ 在传统的成本系统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在制造企业中,产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部分组成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统称为直接费用。直接费用以外的所有生产成本,都称之为制造费用,如折旧费、水电费、物料消耗费用、间接人工等。传统成本计算对制造费用的分摊是以部门作为成本库,然后再将它分摊到产品中去。在传统成本计算中,通常暗含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无意识的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的由来。这种表面上风平浪静的传统成本信息,实际上是暗藏着许多危险礁石的大海。从本质上看,隐藏着浪费、隐藏着不盈利的产品或顾客。这种危机在传统的制造企业表现尚不明显,然而在先进制造企业,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它却是致命的。

先进制造环境下,采用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分摊制造费用,将使产品成本严重失真。原因是许多制造费用的产生与产品数量关系不大。例如设备整备费用、物料搬运次数等;

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日趋增大,其中最重要的是折旧费用的增加。资料表明:80年代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美国为35%,日本为26%;特别是在电子与机械工业中的比重,日本高达50~60%,美国更高为70~75%;

产品品种日趋多样化、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方式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设备调试准备、物料搬运等与产量无关的费用大大增加。

这种情况下,把大量的与数量无关的制造费用,用于数量有关的成本动因(如直接人工小时等)去分摊,将使产品成本发生扭曲,其扭曲的严重程度视数量无关的成本占总制造费用的比例而定。

由传统的以交易或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作业划分

对作业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析。

杰弗·米勒(Jeff·Miller)和汤姆·沃尔曼(Tom·Vollman)两位现代制造过程的研究者将作业分为以下四类:

I、逻辑性作业。是指定购、执行和确保材料移动的作业。忙于逻辑性作业的全体人员包括间接场地巡视工人以及从事接收、运输、数据登记、计算机处理系统和会计人员。

II、平衡性作业。是将原材料、人工和机器供应与需求配比的作业。采购、材料计划、生产控制、预测和计划的人员执行平衡性作业。

III、质量作业。是确保生产和规范一致的作业。质量控制、间接工程技术、采购等人员从事质量作业。

V、变化作业。使生产信息现代化的作业。涉及计划、程序规范标准和材料清单的制造以及质量工程师从事变化作业。

★ 库珀将作业分为以下四类:

I、单位作业(Unit activity)。即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如机器的折旧及动力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

II、批别作业(Batch activity)。即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如对每批产品的检视、机器准备、原材料处理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数成比例变动。

III、产品作业(Proct activity)。即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例如对每一种产品编制数控规划、材料清单。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但与产品项目成比例变动。

V、过程作业(Process activity)。

彼得·B·B·特尼教授在库珀作业分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顾客作业(Customer activity)。即为特定顾客服务的作业。如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

★ 特尼教授认为:若是小型公司,作业可分为两类:

I、目标作业(Cost object activity)。即使产品或顾客受益的作业。为顾客提供技术服务即是一个典型的目标成本作业。

II、维持性作业(Sustaining activity)。即使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受益的作业。它与产品的种类和某种产品的多少无关。

此外,特尼教授还定义了宏观作业和微观作业。

布林逊认为: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他将作业分成了三种情况:

I、重复性作业(Repetitive activity)和不重复作业(Non-repetitive activity),前者是以连续性为基础的、在作业会计系统内不断维持投入、产出和处理过程的作业;后者是一次性作业,主要用于一次性工程(project)。

II、基础作业(Primary activity)和派生作业(Second activity),前者是指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单位的基本职责;后者是支持组织基本作业的作业。

III、必需的作业(Required activity)和任意性作业(Discretionary activity),前者是一个组织必不可少的作业,后者是可以根据管理者的判断进行任意选择的作业。·

3、成本性态与完全成本法

在成本会计发展史上,先有完全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后有变动成本法。用变动成本法否定完全成本法是成本会计的进步,而今天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和完全成本法的再度兴起是成本计算方法上的否定之否定。

设计变动成本法的目的在于适应短期决策的需要。在这种方法下,产品成本仅包括变动成本,将固定成本视做期间费用,所以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不包含任何固定费用。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特别是那些技术先进的组织,变动成本的比重低于10% 。在传统的以交易或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中,由于会计师以产品数量作为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这就使得管理当局很难确认此项成本到底是怎样变动的,从而其决策就无法考虑它所定义的固定成本,难以达到决策的科学化。

新的ABC系统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态。库珀和卡普兰依据成本与成本动因的关系,将其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三类。短期变动成本在短期内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故仍以数量为基础(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原材料耗用等)来归属这些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往往随作业的变动而变动,且变动所需时间也较长,故应以非数量基础(如检验小时、订购次数、整备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而不是短期变动成本所依赖的数量基础成本动因。这样,在ABC系统下,管理当局的决策就应考虑短期和长期变动成本的数量,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成本动因

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任何因素,亦即成本的诱致因素。出于可操作性考虑,成本动因必须能够量化。可量化的成本动因包括生产准备次数、零部件数、不同的批量规模数、工程小时数等。

★ 成本动因可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反映了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在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源是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要素。将每个作业成本要素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通过对成本要素和成本库的分析,可以揭示哪些资源需要减少,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作业成本。

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劳务或顾客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通过实际分析,可以揭示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应该减少,整体成本应该如何改善、如何降低。

布林逊在《成本会计》一书中将成本动因分为以下两类:

-积极性成本动因,是指能够产生收入、产品或利润的作业。例如销售订单、生产通知单等。
-消极性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不必要的工作和利润减少的作业。例如重复运送产品等。

★ 确定成本动因的个数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成本动因与实际制造费用的相关程度。在既定的精确度下,运用相关程度较高的成本动因时,则成本动因的数目就较少;反之,如果缺少与实际制造费用相关程度较高的成本动因,则为达到一定的精确度水准,必须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

2、产品成本的精确度和产品组合的复杂程度。倘若对产品成本的精确度要求比较高,则成本动因的数目必增加,反之,则会减少;产品复杂程度低则多个作业成本可汇集在同一作业成本库中,反之,则汇集比较困难,所要求的成本动因数目也相应增加。

★ 成本动因的数目确定后,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I、成本的计量。即要考虑成本动因的资料是否易于获得。若在现有的成本系统内即可获得,则成本不会太高;反之,需要另设新的系统收集资料,则成本会大增,此时,必须做成本效益分析。

II、成本动因与实耗资源成本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高,产品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越小。

III、会计的行为面。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必须考虑组织中心的行为。成本动因相关程度的确定可运用经验法和数量法。经验法指利用各相关作业经理,依据其经验,对一项作业中可能的成本动因做出评估。最有可能成为成本动因的,权数为5;可能程度属于中等的,权数为3;可能性较小者,权数为1。然后各成本动因的权数依各经理给定的权数加权平均,取较高者进行数量方法测试。所谓数量法即是指利用回归分析,比较各成本动因与成本间的相关程度。

5、作业成本计算过程

1、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

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例如,检验中心就是一个作业中心。按照作业中心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估业绩。在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时要注意具有以下特性的作业:

-资源昂贵,金额重大。
-产品之间的使用程度差异极大。
-需求的形态与众不同。

2、用资源动因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摊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

每一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中心所执行的作业。这一步骤的分配工作,反映了作业会计的基本规则: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

3、用作业动因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摊到最终产出(产品、劳务或顾客)。例如,整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整备次数或整备小时。整备次数假定每次整备作业耗用的资源都相同;整备小时则假定资源的消耗是随着产品所需的整备小时数的变动而变动。这一步骤的分配工作反映的作业会计规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

② 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什么意思看不懂,能不能分别举例

在作业成本会计中,成本动因可分为两种:一是资源动因;二是作业动因。


1、资源动因是指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


它反映了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用情况。


2、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


它反映了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



在该模型中,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二阶段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和作业向成本对象分配,与此对应,成本动因也被分为两类,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别用于资源成本面向作业分配和作业成本面向成本对象分配。


资源动因是表示作业、成本对象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作业动因是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成本动因是从本质上定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资源动因、作业动因是从实务和操作角度定义动因。

③ 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怎样理解

"资源动因例如,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业)需要有检验人员、专用的设备,并耗用一定的能源(电力)等。检验作业作为成本对象,耗用的各项资源,构成了检验作业的成本。其中,检验人员的工资 、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等成本,一般可以直接计入检验作业;而能源成本往往不能直接计入(除非为设备专门安装电表进行电力耗费记录),需要根据设备额定功率(或根据历史资料统计的每小时平均耗电数量)和设备开动时间来分配。这里,“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就是能源成本的动因。设备开动导致能源成本发生,设备的功率乘以开动时间的数值(即动因数量)越大,耗用的能源越多。按“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这一动因作为能源成本的分配基础,可以将检验专用设备耗用的能源成本分配到检验作业当中
作业动因如购货作业动因是发送购货单数量。
资源动因:决定作业消耗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
作业动因: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产品的成本对象的标准。
比如说, 小时是资源动因,钻孔数量是作业动因。"

④ 如何理解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决定作业消耗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
作业动因: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产品的成本对象的标准。
比如说“小时”是资源动因,钻孔数量是作业动因。

⑤ 物流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并进行管理的四个步骤是指什么

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并进行管理的四个步骤是指什么?
(1)分析和确定企业的资源,确定某项作业的资源动因
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资源动因的界定是在作业动因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必涉及相关的资源,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
(2)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形成作业中心。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Units of Work),作业的类型和数量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对作业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业务职能活动分解法,价值链分析法,作业流程图法。例如,在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定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作业界定的要点:
a、不同的人执行的作业不能被整合;
b、一个作业一般不会超过15个密切相关的操作;
c、如果一个作业只有一项操作,那么则分解的太细了;
d、如果一个作业中包含了不相关的操作,则需要分解出来;
e、如果一个作业只有一项投入和一项产出,就不再需要分解了。
(3) 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
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把总分类帐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4) 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问题最多的产品会产生最多顾客服务的电话,故按照电话数的多少(此处的作业动因)把解决顾客问题的作业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这是物流成本管理的考试题。

⑥ 作业成本法的动因是() (本题2分) A.采购次数 B.采购批量 C.采购数量 D.采购费用

作业成本法的动因是(A、采购次数)

在作业成本法下,从成本归属的角度,作业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执行动因、(均衡)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6)什么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扩展阅读:

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法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配: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如果作业是交付货物,成本动因就是将要被交付的货物的数量。成本动因应该与度量单位联系起来,并且容易度量。它们之间的联系会对作业和交易成本的关系产生影响,即作业是否会影响交易成本。

简易的度量可以很容易度量出作业成本的多少、作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使用情况。采购作业的一般成本动因包括申请所要求的货物数量、零件规格的数量、进度表变动的数量、供应商的数量和延迟交付的数量。

⑦ 什么叫作业成本什么叫成本动因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作业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要素。根据企业业务的层次和范围,可将作业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

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好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

⑧ 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的区别

作业成本核算与传统成本核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1)成本核算对象不同。传统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对象是作业。(2)成本计算程序不同。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制度要求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这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追踪产品。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3)成本核算范围不同。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的核算范围是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核算范围有所拓宽,建立了三维成本模式:第一维是产品成本;第二维是作业成本;第三维是动因成本。作业成本产出的这三维成本信息,不仅消除了传统成本核算制度扭曲的成本信息缺陷,而且信息本身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改变作业和经营过程。 (4)费用分配标准不同。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是用数量动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里,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是工时或机器台时。在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下,作业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种作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成产成品的过程...作业成本核算与传统成本核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1)成本核算对象不同。传统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作业成本的核算对象是作业。(2)成本计算程序不同。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制度要求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这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追踪产品。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3)成本核算范围不同。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的核算范围是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核算范围有所拓宽,建立了三维成本模式:第一维是产品成本;第二维是作业成本;第三维是动因成本。作业成本产出的这三维成本信息,不仅消除了传统成本核算制度扭曲的成本信息缺陷,而且信息本身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改变作业和经营过程。 (4)费用分配标准不同。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是用数量动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里,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是工时或机器台时。在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下,作业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种作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成产成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因而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2.作业成本核算与传统成本核算的联系。 (1)作业成本是责任成本与传统成本核算的结合点。责任成本按内部单位界定费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传统成本核算是按工艺过程进行归属,处于一种动态。两项内容性质不同,很难结合,我国会计理论界进行了多年探讨,未能奏效。在作业成本制度下,作业成本的实质是一种责任成本,更严谨一点说,它是一种动态的责任成本,其原因是它与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 (2)二者的最终目的是计算最终产出成本。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成本计算的目 的是通过各种材料、费用的分配和再分配,最终计算出产品生产成本;在作业成本制度下,发生的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先在有关作业间进行分配,建立成本库,然后再按各产品耗用作业的数量,把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