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本、费用、支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出、费用与成本的联系如下:
1、支出与费用的联系:支出的范围比费用大。支出包括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税支出、利润分配支出和营业外支出五大类支出,但只有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税支出三类支出可转化为费用。
2、费用与成本的联系:费用的范围比成本大。费用包括期间费用和生产费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围,期间费用不能转化为成本,只有生产费用才能转化为成本,依据会计准则,对象化后的生产费用是产品成本。
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区别如下:
1、内容不同
企业的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所得税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六大类。
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划分为生产费 用、期间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三大类。
成本是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价值。包括:原材料、 燃料等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折旧费用,工资等。
2、影响因素不同
成本与企业特定资产或劳务相关,而费用则与特定期间相关。成本是企业为取得某种资产或劳务所付出代价的量度,而费用则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金额。成本不能抵减收入,只能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而费用则必须冲减当期的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
3、表现形式不同
费用是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成本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在室特定的目的而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的减少。
② 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区别
支出,包括费用和成本,就是花出去的钱
费用,是指为了服务于主营业务而发生的开支,财务中指的是三项费用。
成本,是主营业务的实际本钱。
如销售产品,为购进产品发生的开支就是成本,管理商品和销售商品而发生的支出,就是费用。
如生产产品,为购买原料的开支就是成本,管理商品和销售商品而发生的支出,就是费用。
补充资料:
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区别:
三者的核算对象不同,列支范围不同。三者各有各的核算内容,既不能互相串用,也不能混淆归并,更不能互相混淆。在《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中,对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列支范围和核算方式,都有严格规定。
具体内容如下:
(一)支出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开支与耗费。企业的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所得税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六大类。
(二)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划分为生产费 用、期间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三大类。
(三)成本是指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价值。包括:原材料、 燃料等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折旧费用,工资等。
二、支出、费用与成本的联系
(一)支出与费用的联系:支出的范围比费用大。支出包括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税支出、利润分配支出和营业外支出五大类支出,但只有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税支出三类支出可转化为费用。
(二)费用与成本的联系:费用的范围比成本大。费用包括期间费用和生产费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围,期间费用不能转化为成本(这里的成本就是产品成本),只有生产费用才能转化为成本,依据会计准则,对象化后的生产费用是产品成本。
③ 在成本会计中,支出,费用,成本三者的区别,请举例说明,谢谢
成本和费用的区别:
1、内容不同。费用包括生产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只包括为生产一定种类或数量的完工产品的费用。不包括未完工产品的生产费用和其它费用。
2、计算期不同。费用的计算期与会计期间相联系,产品成本一般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联系。
3、对象不同。费用的计算是按经济用途分类,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产品。
4、计算依据不同。费用的计算是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为依据确定。产品成本是以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依据。
费用,是指除成本外,应该归属于当期的支出。
支出,是指发生的所有人力、物力、资金的耗费;支出包括成本和费用。
成本,一般是指计入资产价值的耗费,构成资产的实体。
成本和费用又有很大的区别。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成本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
理解词语意思:
1、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的比喻义则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则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释义。
2、“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④ 简述成本,费用,支出三者的关系(成本会计)
成本是指可以分配到产品中的费用,这个是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费用是支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公司利益流支出;支出是指发生的现金的流出。支出的不一定是费用,但费用一定要支出(但可能时间不一至)。费用不一定是成本,但成本一定是费用。支出是费用的发生形式,成本是费用的结果。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活动,现代成本会计是为克服通货膨胀所引起物价变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弊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以资产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
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针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价值管理活动。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继承传统成本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会计理论,是传统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将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有效结合,具有不同于传统成本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可随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及时反映资产价值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
⑤ 按照现代财务制度的规定,哪儿些费用可以列入成本
经营活动各项耗费根据各项财务制度计入成本费用。主要包括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下列支出不得列入成本费用:
1、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支出;
2、购建无形资产的支出;
3、对外投资的支出;
4、被没收的财物;各项罚款、赞助、捐赠支出;
5、归还固定资产投资借款的本金和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借款利息和外币折算差额;
6、在职工福利费中开支的福利费;
7、向股东发放的股利;
8、 偿还债务本金;
9、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
⑥ 按照现代财务制度的规定,哪些费用可以列入成本
1,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的原价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2,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职工薪酬。
3,固定资产折旧费、租赁费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费等。
4,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所得税。其中制造费用可计入产品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所得税不应计入产品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费用不计入成本。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费用包括成本费用(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拓展资料:
企业发生下列费用,不应计入成本:
(1)企业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2)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3)对外界的投资以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4)被没收的财物以及违反法律而支付的各项滞纳金、罚款以及企业自愿赞助、捐赠的支出。
(5)在公积金、公益金中开支的支出。
(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
(7)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的其他支出。
成本开支范围是国家根据成本的客观经济内涵、国家的分配方针和企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要求而规定的。各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以保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可比性。
⑦ 支出、费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别
支出是一个会计主体所有资产的流出.它表现为一个特定主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和碱少,它可用货币来计量.不论这种支出是否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一般可以把企业的支出划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利润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四类.
1资本性支出.它是指受益期与若干个会计年度有关的支出.它一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决定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能力,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
2收益性支出.它是指受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的支出.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经常性开支.是维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支出.收益性支出代表着一个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周转,是企业资产不断流动的表现.
3利润性支出.广义的利润性支出.是指企业在弥补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耗费后所剩余的新增价值中向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和国家分配,缴纳的利润,利和税金.它实质上是列新增价值的分配.由于在会计核算中利息和税金都可作为费用,从企业收入中干扣除,因而狭义的利润支出一般仅指向投资人分配的利润(股利).
4.营业外支出.它是指在企业流出的各项资产中,那些不属于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利润性支出以外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支出.这些支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它属于偶然性的支出.如企业违法经营的罚款,滞纳金,赔偿金和各种非正常损失等.
二,成本在非专业用语时.成本的概念等同于支出,费用.但在会计学上,支出,成本与费用的概念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理论成本.马克思通过成本的考察,既看到了耗费,又重视补偿.认为商品的成本是指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和劳动的货币表现(+).生产成本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若按生产成本提供的补偿尺度得不到满足.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就无法进行.马克思对成本的高度理论概括,是符合客观经济内涵的成本.是我国会计学术中成本理论研究的基石,被称为"理论成本.
2广义成本.美国会计学会()所属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日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也就是说.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支付的(或应支付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代价.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发布的(第四号会计名词公报》对成丰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获取财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的负债,而以0货币衡量的数额."
3.狭义成本.狭义成本实质是已耗成本中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生产费用,及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费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四号会计名词公报)对费用的定义为"最广义的费用系指可由收入中减出的一切已耗成本.在损益表中,已耗成本常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包括成本,费用,或损失,例如:销货成本,营业费用,销售费用及出售资产损失."如果把生产经营费用与产品生产鞋系起来看,费用可以划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两类.
1.生产费用.它实质就是产品生产成本.也可以叫做制造成本,它是与产品的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包括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直接费用,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
2.期间费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与该会计期间的销售,经营和管理等活动相关的支出.是生产经营费用中的一部分.由于其一旦支付出去,即已耗用.习惯上称作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
四,损失美国会计协会发布的(第四号会计名词公报)对损失的定义为:"损失系指:(1)就广义而言,为某期间所有费用超过收入的数额,或(2)当资产出售,废弃或困意外灾害或冲销而致全部或局部毁损时,其成本超过相关收入的部分.若损失的发生,系困上述(2)的情况时.应列作收入的减项.
困其属于广义的费用.损失有两种情况:一是全面地评价企业总的经营情况时,所有费用超过所有收人的部分,即整个企业的损失(亏损);二是评价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经营情况时.对收入没有贡献的部分,或者说没有收人来补偿的部分,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固定资产清理损失,非正常损失等.
五,支出,成本,费用,损失之间的内在联系综上所述,支出,成本与费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由此产生了如下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定:
(1)应作为资产计价的不能直接计入费用,如固定资产要分期计提折旧,材料要按各期领用额分配材料费用等;
(2)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的摊销;
(3)预提费用的计提;
(4)产品成本(狭义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本期费用与非本期费用的界限等等.这都是成本与费用之间的显着差别.
在会计实务和教学工作中.准确掌握支出,成本,费用,损失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鞋系.有助于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正确进行资产的计价和价值的转移.了解会计学中的假设,要素和重要术语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⑧ 财务会计中,如何区分费用、成本、支出﹖
在概念上的区别
1.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可以理解为为生产产品而产生的耗费.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固定资产折旧。
2.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增加,或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劳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
3.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减少。包括偿债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权益性支出。
这下,你明白一点了吗?如果还不清楚,再看一次.还不清楚,看些会计基础的理论书吧.
⑨ 安全生产费用在成本中据实列支是什么意思
根据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列入对应支出项目。 企业应当为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野外、矿井等高危作业的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所需保险费用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在安全费用中列支。
安全费用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范围使用。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
(二)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
(三)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
(四)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
(五)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
(六)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9)什么费用在成本中根据事实支出扩展阅读
冶金企业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累退方式按照以下标准平均逐月提取:
(一)营业收入不超过1000万元的,按照3%提取;
(二)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至1亿元的部分,按照1.5%提取;
(三)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至10亿元的部分,按照0.5%提取;
(四)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至50亿元的部分,按照0.2%提取;
(五)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至100亿元的部分,按照0.1%提取;
(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部分,按照0.05%提取。
⑩ 名词解释: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成本开支范围,是由国家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费用的不同性质,根据成本的内容和加强经济核算的要求,对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支出的内容所作的统一规定。
本开支范围是国家为了加强成本管理,正确计算成本,防止滥挤成本、乱摊费用,对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所作的统一规定。
按现行制度规定,应该计入成本的包括下列各项:
(1)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的原价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2)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和提取的福利费。
(3)车间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修理费及低值易耗品的摊销费等。
(4)其他为组织、管理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制造费用。
企业发生下列费用,不应计入成本:
(1)企业为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2)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3)对外界的投资以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4)被没收的财物以及违反法律而支付的各项滞纳金、罚款以及企业自愿赞助、捐赠的支出。
(5)在公积金、公益金中开支的支出。
(6)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
(7)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的其他支出。
成本开支范围是国家根据成本的客观经济内涵、国家的分配方针和企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要求而规定的。各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以保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