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存货就可能发生损失
要分两种情况的:直接用于销售的存货和用于再加工的存货;(无签订销售合同的情况下:)
1、直接用于销售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存货就可能发生损失,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用于再加工的存货,要看其加工后可对外销售时的商品的可变现净值是否低于此商品的成本,如果是,也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如果有签订销售合同,也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时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合同是按亏损合同的方式处理。
2. 为什么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存货按成本计算
这是会计总则中规定的,主要是考虑谨慎性原则,防止虚增资产。 比如企业财务报表中会有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这两项考核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存货是流动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流动比率,即企业变换现金的能力。所以谨慎处理。
3.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期末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1、主要是使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由此所形成的损失已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抵销,列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价值时,如果仍以其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讲显然是不稳健的。
2、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规定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企业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收回的,应提取存货跌价损失准备。
拓展资料: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理论基础:
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对存货确认的标准,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其实质是规定了存货必须是资产这一原则,从而既保证了存货定义在理论上的完整性,又符合我国会计人员的习惯,增强了准则的可操作性。
2、同时,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原则进行期末存货的计量符合谨慎性原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因而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如果仍然以历史成本计量,就会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从防范资产不实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这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原材料的价格低于起账面成本,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这句话怎么理解,成本低了,可变现净值不是大了
成本有多种计量方式,其中一种按照实际购进的金额入账,即会计原则里的历史成本原则
比方你买的材料,购进时是30元 那么成本就是30元
账面成本,就是成本(历史成本) 减去 你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
可变现净值,是只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你的资产如果出售的话,可以收现多少。跟你的历史成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原材料价格低于账面成本,说明现在市场价格比较低,还不足你计提跌价准备后的余额。
可变现净值当然是低于成本的。
5. 期末存货计价为什么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主要是遵循谨慎性原则。即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对期末存货计价应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原则。可以起到防止存货贬值,成本高估的情况。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加强存货管理,因为存货存在减值情况如下:
1、该存货的价格持续下降,且在可预计未来无回升希望;
2、该存货生产的产品市价大于成本;
3、该存货的成本大于市等,这样管理者就知道是否要调整经营方向,做出更适合市场的生产经营决策。
(5)为什么存货成本低于其可变现扩展阅读:
企业的存货在期末时,按照账面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原则进行计量,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账面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如果账面成本小于可变现净值,一般不作任何会计处理。进行存货跌价准备核算时,应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