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本来就要花的叫什么成本
扩展阅读
墙纸上胶机工具多少钱 2024-05-18 14:45:01

本来就要花的叫什么成本

发布时间: 2023-06-13 16:22:11

1. 答案 沉没成本a.是已经花费出去且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不能收回的成本

1,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2,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为执行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种可行方案所损失的可能获取的收益。即为选择当前已接受的方案所付出的代价。也称“择机代价”。 例如:选择项目A或B的机会成本各为多少?假设选择A损失600,选择B损失500,所以A的机会成本大,如果选择了 A 而未选择 B ,则损失了 600-500=100,所以,选择 A 的机会成本是 100 。如果选择 B 则机会成本是 0 。计算机会成本是为了在若干可行方案中优选方案提供信息,并对优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作出全面正确评价。由于机会成本并没有实际发生,故在会计记录中不作任何反映。 3,隐藏成本是指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不直接体现在计算过程中的成本。 4,明显成本与隐藏成本完全相反,是指能够直接体现在计算过程中的成本。 5,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沉没成本,就是成本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时的成本,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机会成本是反面。机会成本是如果你选择做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时你必须放弃的的东西,而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沉没成本不可避免。因为对沉没成本无所作为,当你做出包括经营战略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决策时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 如果你看一场新电影的评价是10美元,你用7美元买了一张票,但在进电影院门前把票弄丢了,你应该再买一张呢?或是马上回家呢?回答是应该再买一张。原因是看电影的利益仍然大于机会成本(第二张票的7美元)。你为了丢的那张票付的7美元是沉没成本。覆水难收,没必要懊恼。

2.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你了解多少

在经济学定义中提过资源是稀缺的,你不可能拥有一切,所以必须做好取舍?换句话说,你每做一个选择,背后都会有放弃。你放弃的其他选项中,最高的价值,就是这个选择是机会成本?

浓缩成一句话——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的最高价值。

教科书经常会用时间或者金钱的分配来进行举例。我们先看一个时间分配的例子。

你晚上回到家后,有两小时空闲时间。这两小时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看电影或者读书,但因为时间有限,两种乐趣不可兼得。在这里,看书的机会成本就是看电影的乐趣,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看书的乐趣。

如果你觉得看电影更有乐趣,就说明看书的机会成本高。成本高的事,不要选,选成本低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哪怕你很闲,时间也一样有成本。

巴菲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就算是免费的午餐,不花钱也一样花了时间,时间也有成本。

但是很不幸,国内认可时间机会成本的并不多。举个例子,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按照会计的算法,就看花出去的钱有多少。从出生开始,要花的钱有奶粉、尿布、服装、摇篮、玩具等;上学之后,有学费、书本费、伙食费等。把所有这些钱加在一起,看花销高低,成本大概几十万。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考虑成本,从来不是按照支出多少钱来算的,而是看放弃了多少。上面这几十万直接花出的钱,是一种放弃,所以要计入成本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放弃,比如说孩子出生后,有可能家里的老人来帮忙照顾,那么老人就放弃了他们娱乐或者工作的时间。再说孩子父母,为了陪伴和教育小孩,他们减少了自己工作或者加班的时间,减少了工作晋升的机会,减少了出去游玩、娱乐的时间,牺牲掉了很多享受。

再进一步,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卧室,父母不会收孩子的房租。但是如果没有孩子,那么可能会把这个空房间租出去收一份租金,也有可能把它改造成书房或者影音娱乐室,获得一份享受。有了孩子之后,这个房间的价值也放弃了,这种放弃的成本也要计入。

养孩子的过程中,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的放弃。所以在经济学视角下,这种成本是非常高的。

以上是关于时间的机会成本的例子,再说一个钱的分配的例子。

在我准备读MBA之前,面临一个选择。MBA分为两种:一种是脱产班,周一到周五上课,这个时间你不能再去工作;另一种是在职班,周六、周日上课,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脱产班的学费是15万,在职的学费是30万。所以我们怎么衡量这两个班的成本高低呢?直接按价格来衡量吗?我们不是学会计的,所以按照经济学,我们要去衡量机会成本,去考虑自己放弃了什么。

脱产班首先放弃的是学费15万;其次要放弃工作脱产两年,就等于放弃两年的年薪。所以,当我们考虑放弃的年薪之后,就会发现,即便一个年薪只有10万的人,他读脱产班的成本也已经达到了35万,已经略微超过了在职班的学费。如果年薪更高的话,那么读脱产的成本只会大幅高于在职班。

放弃的只有这两项吗?应该还不止。越高端的工作,就越会考虑候选人的职业连贯性以及累计的工作年限。工作年限短或者是中间有断档,都属于求职过程中的瑕疵,这种瑕疵有可能让你无法进入最好的企业,而最好的企业和次好的企业之间,同样的岗位可能还会存在着10%的年薪差异。多年累积,这种损失也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算出来,读脱产班的机会成本可能超过50万,对高收入的人来说,甚至超过100万。相较之下,当然是在职班便宜,所以上海的名校MBA,在职班一年能招400个人,脱产班一年只能招30来个人。

听完这两个例子,相信你大概已经有点懂什么叫机会成本了,但是这还不够。

如果我拿出四张钱,一张100元、一张50元、一张10元、一张1元,你有一个选择,可以从中选一张。这时候如果你选1元,就要放弃另外三张。另外三张中面值最大的是100元,所以你选1元的机会成本就是100元,选10元或者50元也是同理。只有选100元的时候,机会成本最低,因为你放弃的最大价值是50元,这是教科书教给我们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么容易、清晰的选项,以下几种情况更为常见。

第一种情况:你面前有一个选项,但因为眼界问题,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还隐藏着一堆选项。

讲一个20世纪90年代贫民窟美少女的故事,女孩生在穷乡僻壤,学习不好但唱歌非常有天赋,中学老师推荐她去参加艺考,艺考的老师看到她以后,觉得她长得好看,唱歌又好听,是一个宝贵的苗子,不管是学音乐还是学表演,前途都不可限量。艺考老师告诉这个孩子,一定要报北京的学校,去改变命运。结果考完后,女孩销声匿迹,老师上门去找才发现,村长家到女孩家说了亲,彩礼收完,亲事已定。老师不忍心她放弃大好前途,反复劝说,但这家人从来没见过那种生活,在他们看来,嫁给村长家的儿子就等于荣华富贵了,站在门口就能实现理想生活,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城市呢?

故事讲完,大家心里应该会有各种感慨,记住现在这种情绪和唏嘘的感觉。因为直觉是一种感觉记忆,就像人看到黑暗,会感到很害怕,之后当你做选择的时候,如果有要唏嘘的直觉,就说明你开始有了机会成本思维的底子。

第二种情况:商业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洗脑,比如有商家跟你说,看这里有1元,它超级有价值,你赶快来拿,然后你就被眼前的1元吸引了,别的都忘了,这叫洗脑成功。

假如有一个物品,我们预期它会持续地涨价,每年增长10万,2020年它值50万,到2024年会值90万。那么,2020年让你花80万买,你怎么计算你的盈利和亏损呢?在商业社会中,商家会天花乱坠地给你宣传,说5年后它肯定值90万,你现在花80万买,5年后就能赚10万。如此一来,很多人真的就冲过去买了。然而我们在经济学上要算机会成本,要算放弃的东西。如果你本来能用50万买到,结果你非要花80万不可,等于你多放弃了30万,这就是亏了30万。你本来能赚40万,现在只赚10万,这就是亏损30万。

我们再回到这4张钱,前面已经说了两种情况,一是眼界问题,二是洗脑问题。

还有第三种情况:预见性的问题。

比尔·盖茨在大学期间,辍学去创办微软。我们事后当然能看到,当时他选择继续读书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微软。去创办微软的成本,是要中断学业。我们现在知道微软很牛,所以知道失去微软的成本最高,所以不能选成本高的,退学创业是对的。然而在当时结果没发生的时候,两个选项是透明的,你根本就看不清楚每张钱到底是什么价值,所以有可能预判错误。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机会成本是最难以让人理解的,因为它未必是真实发生的,因为你放弃的东西,往往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预见得到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取决于你的想象力、预见性、规划能力,以及你的胆量和野心。

茨威格写过一本书,叫《断头王后》。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这个王后出身名门,一生最爱玩乐,她大修宫殿,每天举办舞会,买最奢华的衣服珠宝,花光了法国的国库。20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上了断头台,史称“断头王后”。

茨威格写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时,无比感慨,写下了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个价格是什么啊-机会成本。

3. 什么叫成本(简单点说,我做数学作业用)

商品的进货价就是成本

如:商家买进一件服装200元,卖380元;

其中,200元就是成本,

4. 有一种成本叫“沉没成本”

前几日帮父母搬家,整理物品的时候理出来很多“老古董”。在我的概念里,这些东西今后被用到的可能性极低,既然用不上了,该扔就扔呗。但我母亲是个念旧的人,总觉得有些东西当初是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现在即使用不上了,扔了就是种浪费。最后,我用一个经济学概念“沉没成本”说服了她,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今后也无法收回的成本,就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损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的话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送了你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假设价值1000块钱,这位歌手很有名,但你并不是他的粉丝。你心想,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不看白不看。而你的另一位同事,她是这位歌手的忠实粉丝,同样花了1000块钱买了演唱会的门票。

但是到了演唱会那天,天气预报说晚上将会下大雨。在你看来,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下雨了大不了就不看呗,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损失。但是你那位自己花钱买票的朋友则不会这么想,她会想,“钱都已经花了,哪怕是下铁我也要硬着头皮去把演唱会看完,不然可亏大了”。而且,她还会为此沾沾自喜,为自己的执着找到合适的理由——我可是位忠实的粉丝,以此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其实,那位花钱买票后即使遇上下雨也坚持要去看演唱会的朋友,犯了一个普通人日常做决策时很常见的错误——“沉没成本悖论”。它指的是,当你有更好的选择时却没有选择,而是对已经亏损的项目继续加大投资或抱有不切实际的冲棚孝幻想。

譬如说,当你急需用一笔钱,这时你需要抛售股票来变现,你账户上有盈利的股和辩票,也有亏损的股票。经过研究统计,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会抛掉盈利的股票,保留亏损的股票。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有时甚至是代价高昂的。而理性的决策者会及时止损,他们只会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经济人不会去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

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投资活动中,“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它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不幸福的婚姻。

最近有部热播的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折射出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其中,两个家庭的婚姻悲剧,就可以用“沉没成本悖论”来解释。

祁同伟和梁璐的婚姻可以说是一门政治婚姻,男方为了获得仕途的升迁,女方则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这门从一开始就不被外人看好的婚姻注定是没有希望的。男女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彼此之间没有感情的维系,但却为了避免失去各自苦心经营得来的利益而苦苦挣扎,于是便不得不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模范夫妻的模样来掩人耳目。其实这就是“沉没成本悖论”说的在一件不被看的好的事情上继续加大投入,不愿放弃,越做越错,越走越远,最终铸成大错。

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来得重要。

祁同伟的恩师高玉良与吴老师的婚姻也是如出一辙,男的对至高无上的权力充满了欲望,女的被丈夫身上的“光环效应”牢牢绑住,所以才会在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现“离婚散稿不离家”的荒诞一幕。名义上是为了孩子,实质上是被100%的安全感绑架,不敢面对失去一切的后果,更谈不上有勇气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于是只能一拖再拖,打着到退休后再公开的小算盘。不料纸包不住火,在反腐的大旗下,高玉良东窗事发,他因为有外遇而早就离婚事实也被组织发现,他们家的陈年旧事一一浮出水面。这才逼得双方不得不接受现实,面对来自同事的嘲笑,面对来自家人的痛惜。如果早点痛下决心,不那么患得患失,盯住未来,而不是去计较之前的错误,又何至于此。

所以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理解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难。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当我们没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这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者,不应在注定失败的事情上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具备快刀斩乱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