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理性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是什么
扩展阅读
石油卡挂失了怎么找到 2025-05-12 17:44:33
社交媒体产品哪个好 2025-05-12 14:24:51

理性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6-07 00:40:44

❶ 3、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应如何对待沉淀成本为什么

企业在管理决策时应理性看待沉淀成本,某种情况下应忽视沉淀成本。沉淀成本已经投入无法改变,此时的管理决策应该看的当下和未来,切勿受沉淀成本的牵绊。

❷ 你们是如何看待“沉没成本”的

个人认为所谓的"沉没成本",简而言之就是由于过去的一个决策造成的、已经发生的、无法再对其进行改变的成本。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这些沉没成本而耿耿于怀,进行下一个决策时畏手畏脚,对以往的沉没成本过分执着,从而错失下一个盈利的好机会,或者及时止损的挽救机会。

比起生活中的每个抉择,投资者在金融实操方面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更加小心谨慎。投资有一个原则就是,一旦发现一个风险极大的隐患,就要谨慎思考。聪明的投资者都会当机立断、及时止损,不会因为之前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迟迟不愿意放手。

"沉没成本"启发

人生的每个选择都伴随着沉没成本的出现,不只是在金融投资上会栽跟头,只是人们把金钱看得更加重要,金钱也方便人们衡量得失与利弊。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得失是不可逆转的,后悔是无意义的。毕竟钱是身外之物,可以失而复得。

所以,在人生中,每个选择都很重要,或许下一个选择就是在人生中的岔路口,它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一个宝贵机会。

❸ 沉没成本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为了一个行动或者目标,你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情绪、金钱,如果结束这个行动付出了沉没成本,如果再怀疑,就相当于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难以自我否定的,总会找种种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

因此,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具体表现就是:总是在脑海里幻想“万一呢?”

明尼苏达大学的神经科学博士 Brian Sweis 及团队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研究老鼠的沉没成本,并且给这个实验取了一个名字叫“餐厅探险”:

具体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个设置了四个“鼠食餐厅”的迷宫里,不同的“鼠食餐厅”位于迷宫不同的位置,老鼠在这四个餐厅里分别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这四种食物中的一种。

在迷宫里,每一个餐厅都分为进食区和候餐区两个区域,老鼠首次进入某个餐厅时,可以在进食区吃到这个餐厅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点点,吃完以后就没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获得食物,就需要进入候餐区等上一段时间,然后食物才会掉落在进食区。

当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厅候餐区等待食物掉落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选择放弃等待,转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厅觅食,但不管去了哪个餐厅,老鼠都必须在该餐厅的候餐区老老实实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吃到好吃的。

实验过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钟 的时间在四个餐厅里排队候餐、吃饭。因此,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老鼠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个实验中,在候餐区已经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老鼠的沉没成本。而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放弃等待转而去别的餐厅,就是老鼠在沉没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决策。

实验结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区等待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也就是说,老鼠在同一候餐区继续等待下去的意愿会受到已等待时间,也就是沉没成本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话不太好懂,正常,因为这个实验本身就很绕。总之,结论是: 不仅是人类,老鼠也会有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这个实验,文献传送门在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题主的问题。

不具备高度理性思维的老鼠会向沉没成本低头,这不难理解。可是,作为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复杂思维的我们,明明知道沉没成本是不理智的,可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禁锢于沉没成本之中,作出相对不那么明智的决策呢?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沉没成本”,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如果你已经知道“沉没成本”是个啥了,接下来这一段可以跳过

“定义”: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自己过去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的干扰,对于先前付出了投资的事情有更强的忠诚度和继续投资的意愿。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时了这队伍才前进了一小半,旁边那个收银员动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边排着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刚排的半小时队不就浪费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实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适,可是我俩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给他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要不还是凑合着过吧…”

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解释:

前景理论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人们在心中对于损失和收益是存在一个参照点的,他们会根据这个参照点去评估自己的损失和收益 ,如果最终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以上,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盈利的结果,反之则是发生了亏损。

其次,人们对于损失表现出的厌恶要比获得收益时感受到的愉悦情绪强烈得多。损失100元和获得100元收益对于人们来说,前者诱发的情绪更强。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根据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心理评估,可以建立一个价值函数,在这个价值函数中,不管是收益还是损失,都存在一种边际价值递减的效应。

对于损失的情况来说,这种边际价值递减指的是,当已经发生了损失时,进一步的损失对人们的心理量不会再造成巨大波动。而对于损失的挽回过程,则可以大大减少先前损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极情绪。

因此, 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2.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之前对自我的一贯认知 (一般是积极且正面的) 产生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让个体产生不适的紧张情绪。而 我们为了克服这种心理紧张,往往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有研究者提出,认知—失调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他们认为, 当人们对某项选择进行了金钱、时间、努力上的投资后,会对该项投资存在一种心理预期上的收益,而沉没成本的发生则和这种收益性预期背道而驰。

因此, 人们为了维持先前投资将会获取收益的心理预期,往往就会选择坚持对该项投资进行投入。

此外,人们也希望对外展示一个 前后一致的决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对先前决策的投资,就意味着承认了当时决策的失败,意味着自己先前投入的资源是无用的、白费的,而如果继续投资,则可以赢得他人尊敬。而赢得他人的尊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弥补先前亏损带来的心理丧失感。以上这些都会带来更大的沉没成本效应。

3.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 (尤其是经济结果) 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Thaler 提出,个体会建立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s) 来追踪某项交易,并且先前的损失会使得他们追求收益的动机变得更强,从而平衡其心理账户对于此次交易的预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买了一张 NBA 球赛门票,那么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心理账户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亏损 400 元,也可以理解为负债 400 元。只有当你去看了这场球赛,让这 400 元发生它的使用价值,这 400 元的亏损才会从你的心理账户消失。否则,你就会认为自己亏损了400 元,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如果在球赛当天下了百年难遇大暴雨, 比起免费得到门票的人,花了 400 元购买门票的人更愿意冒着大暴雨去看球赛, 也就是发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减少沉没成本效应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 。因为年轻人对于消极信息的关注多于积极信息,未来的可能收益或许只能给年轻人带来一点点乐趣,但他们却非常在意过去的损失,也就是沉没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没成本所影响。而老年人,则更多地关注着积极的信息,他们 更少去关注那些已经过去的坏事情或是损失,而更在意当下的情绪体验,从而也就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了。

因此,为了减少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我们能做的,或许是:

少去关注过去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时此刻以及未来的获益上。

多根据当下的反馈和未来的预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做到这一点这当然很难啦。

不然就不会有题主的这个问题啦。(/∇\*)

❹ 关于对沉没成本的理解和认识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管理会计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并且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做决策的时候理性行为应该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一般来说,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发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需要做决策的事情,不论是决定未来10年人生的大事,还是仅在今天有效的小事。如何才能理性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取决于我们脑子对各种概念的理解程度,我们说一个人是否聪明或者智慧,其实就是看他脑子里有多少准确、清晰、必要的概念,以及各种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准确、清晰和必要。对于沉没成本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只有在准确理解之后,才能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理性决策,起到关键的作用。

人都是有“损失厌恶”情绪的,在股市中赚了10000元带来的喜悦,肯定抵不上亏损10000元带来的痛苦,有研究表明,要弥补同样大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必须要超过2.75倍的收益才能抵消。那么我们在做决策时候,在理解沉没成本之后,是否还能做到理性呢?

举个例子,花了30元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看了半个小时发现这个电影不好看或者自己根本不喜欢,那这个时候该如何决策呢?可以选择继续看下去,浪费后面的1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也可以选择退场,浪费了电影票的钱,或者选择在电影院里睡一觉?这里电影票的30元其实已经花出去了,是不可能再收回的沉没成本,而对于这个节点的决策思考,理性的思维则只需要考虑继续坐在电影院还是提前退场即可,如果对电影不感兴趣则应该选择退场,毕竟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继续在电影院是浪费时间了。

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谈恋爱的时候,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某位妹子身上,但发现两个人在生活中总是不和谐,那是继续还是分手呢?分手则之前所付出都是沉没成本,一无所获心有不甘,不分手则让自己更痛苦,持续更多的投入合适吗?

在股票投资上也同样的存在这样的问题,股票对应的公司价值已经偏低,而且公司的业务在走下坡路了,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此时卖出股票带来的亏损则是沉没成本,如果无望未来企业再走上坡路,则应该选择卖掉股票,重新选择有高成长性的公司股票,因为再持有下去沉没成本将会更多(这里只是简单举例子,从常规考虑来出发的,如果考虑异常情况和投机行为,这个决策就未必正确了)。

创业项目也是很常见的例子,选择了一个行业或者项目进行投入,花了半年到一年,发现该项目可能做不下去了,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很多时候是因为沉没成本无法接受,一厢情愿地期望之前的投入能起到效果,从而将企业做起来,但事实是残酷的,一旦确认是沉没成本,则在决策的时候需要向前看,不要受沉没成本的干扰,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和沉没成本对应的是机会成本,参考我前面一篇文章“ 聊聊机会成本 ”,因为我们做决策的时候,通常都会需要考虑过往的投入和未来的机会,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分析,做出更优的选择。

在完全理解沉没成本的概念基础上,能清晰准确地评估沉没成本,是理性决策的基础。

首先需要准确评估沉没成本,必须是已经投入的,在现阶段或者未来都无法收回的成本,但并不包括这些投入带来的影响。例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学习,习得了的能力可以对未来带来增值,但这个花掉了的时间和学费,则应该算作沉没成本,你通过学习增值了可以为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收入,并不能改变过去已经支出的部分。通过投资学习和成长是最好的投资,未来可以赚得更多的回报,在决定是否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其次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考虑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机会成本,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向前看,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刻舟求剑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就如你在某地丢失了100元钱,是否需要再花100元打车和很多时间去寻找那丢失的100元呢?这个100元的案例应该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做,但换做其他不是直接金钱的事情,则很多人都会去干这样的傻事。

最后要对沉没成本有清晰地认识,理性分析、系统分析,然后再做出选择,也需要考虑选择的结果对过往的投入是否会有影响,决策之后的影响和效果,以及更多地要考虑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效果,甚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这句话正是对沉没成本最好的诠释,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不应该成为我们做选择决策的羁绊,一切向前看,基于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全面分析后作出最优的选择。

❺ 商学篇——沉没成本

重点: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第一,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最后我们还是要反过来说,你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梁帆搏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内容拓展:

        (1)任何事情的了解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如果我们意识到当这个东西有问题、不适合自己的时候,可以把之前的投入当成交学费,因为没有失败的投入,怎么会有以后的成功。把沉没当试错成本会更容易克服这种心态

        (2)清轿衫晰地了解自己的唯一资产———时间的价值,如果能够意识到哭泣、继续投入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如果把这个时间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未来正确方向所挣回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沉没成本,那就可以转变心态,专注当下更有价值的事情

        (3)关注和思考未来,把价值放在未来,那么沉没成本只属于过去,活在未来的人和活在过去的人是不一样的,以未来为导向就可以调整现在的情绪和行为。

        (4)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抽离出去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远观自己和自己的沉没成本,这种视角会更客观、也可以找人咨询,旁观者有时候会出其不意点到重点。止损也是一门智慧啊~~~

案例:商业行为利用人类对沉没成本心理偏见的   

      1.购买车子时,销售人员会陪你花很多时间,观看,试车,并收取一部分预付款。   

      2.很多网游的设定,不断举办各种活动让你在其中的投入的精力和钱越来越多,让你不愿意离开。   

      3.公司设定年终奖的时间,比如每年7月份,造成无论什么时候,都至少有一半年终奖的沉默成本来稳定员工。要想避免当这种沉默成本谬误的受害者,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概念,在平时做决策的时候反思,训练。   

      4.股票赔了并且判断该抛的时候就抛,

      5.男女朋友没感情了该分就得分,

      6.不喜欢的,没有成长性的工作就离开吧。

      7.当你感知到不是你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你的时候,就不要再玩了。

案例思考:如果你是HR你会怎么做让你的应聘员工付出沉默成本 并愿意留下

关于沉没成本,还有橡祥两个和商业非常相关的重要概念:沉没成本悖论和处置效应:

【沉没成本悖论】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沉没成本悖论在企业的项目决策中非常常见。很多企业的决策已经被市场证明是错的,但是仍旧会继续投入资源。既有成本上的考量,也有人性弱点的原因。

【处置效应】金融研究中已经记录了大量人们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导致:人总是想看到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处置亏损股就意味着自己投资失败。这会激发人的损失厌恶心理。

❻ 求~~ 对待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正确态度 急!

既然提到态度,说明LZ对两者的定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在此就不再累述了。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机会成本是决策相关成本,而沉没成本则是决策无关成本。

举例来说:现在你有100元钱,既可以选择带女朋友出去吃晚饭,也可以选择带她去看一场电影。假如你选择带她去吃晚餐,也就放弃了看电影,那么电影能为你带来的美好精神享受便成为了晚餐的机会成本。这是你所不得不考虑的,是决策相关的。

但是你以前曾经去过这家餐厅吃饭,同样是花了100元钱,而且还吃得很不开心。那么你就会犹豫——是不是还要再去这家餐厅呢?在这里,上次吃饭所花费的100元钱,就是沉没成本。然而你必须清楚——不管你这次去不去这家餐厅吃饭,上次的100元,它已经耗费了,与决策无关。

所以,两相对比,你会发现:虽然沉没成本看似与你的当前决策有一定联系,但它仅仅是过去决策的成本,如果过多考虑,会导致对当前决策的错误判断。而机会成本看似与你的决策毫无瓜葛,但你所放弃方案的潜在收益是实际存在的,忽视它将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

简单来说,正确的态度是: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机会成本,而不应考虑沉没成本,否则,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