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不起,我只是个沪漂二代
若你要问我生活是什么?我可能不知道。但是你要问我辛酸是什么?难受是什么?我肯定能回答的很好。
我就是那种很普通很普通的女孩子,没有背景没有能力,学历也不是很高,但是总是喜欢把梦想当做蜗牛的壳一样背在身上的人。
我来自一个农村,那里风景如画,且穷困潦倒。仿佛努力读书是老一辈人概念中能改变一生的壮举。所以,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鼓励的话,大概就是:你要努力读书,不然以后就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说真的,我很怕,很怕自己以后一辈子都待在那个只能靠种田种地来做经济来源的地方。在那里,仿佛外出打工是唯一的出路。
也许,从小就知道了父母是因为要养活家里才外出打工的,所以自己也更加努力一些,对自己更加严格一些。这样可以让父母安心一些。小时候,能让父母开心的事大概就是每到期末的时候,你能扮姿搜自豪的跟爸妈说,今年我考了多少分,全班第几名,拿了什么奖状。真的,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册慎式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感。成绩就是唯一那个可以闪光让别人看到你的光源。所以,努力学习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因为只有成绩好了,爸妈会觉得开心,因为只有成绩好了,才能改变穷苦的命运。
顺风顺水,平平安安,我就考上了大学,说真的,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小学的时候我还骄傲的跟小伙伴说,我以后要考中央美术学院。事实证明小时候那些信誓旦旦的梦想,真的是你这辈子最勇敢吹下的牛逼。一如所有人的童年梦想,科学家,医生,宇航员,等等,都是那些绚烂到不行不行的职业。 没有哪个孩子会从小说我的梦想就是做清洁工,保护城市的干净美化,这会被大人们鄙视没出厅历息,事实证明,你以前的梦想无论是多有出息,跟你以后也没半毛钱关系。而我们却在这过程中变得在意这个社会世俗的眼光,仿佛没出息的人就该被鄙视,没出息的人就该死。所以,中国的孩子总是过的最辛苦。中国的成年人总是压力很大。
虽然我考了一个还算重点的大学,也顺利且优秀的毕业了,可是,那又如何?我那点丢到大马路上都没人会抬头看一眼的学历有何用?从小以为读书能改变命运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是现代社会最悲哀的存在,从小被家里灌输各种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格言,可是大学毕业后,现实的社会,却给了所有的教条一记响亮的耳光。
现在单位,大多数招人都会说,我们要有能力的人。what?什么才算有能力?有一个标准吗?我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还优秀的毕业了,算有能力吗?我会熟练的运用我专业范围内的软件,算有能力吗?我真的是一个不善于撒谎的人。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所要求的能力是什么能力?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吹嘘包装自己。因为我除了悲哀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怎么样和外界声色犬马对答如流。
侥幸我还拥有一个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算体面不错的工作。可是在上海这所城市算什么?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每天如蝼蚁一般挤在去上班的地铁上。每天上班还没睡醒就被地铁里拥挤的人群挤到前胸贴后背,每天下班伴着霓虹和车水马龙带着一天的疲惫再回家。这是现代年轻人最普遍的现象。
压力比雾霾更加肆意的笼罩着这所城市,心有多累,人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这里的生活是什么?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生不由己,活在当下。无论生活在哪个阶层的人们,累,是大家的通病。而苦逼的沪漂二代,大概就是更心累的一种存在吧。因为沪漂的一代,沪漂了这么多年也没有改变命运。沪漂的二代,不仅带着自身对人生的困惑,还要带着老一辈的期望。这所城市本来就不容人自由呼吸,可怜的沪漂二代,只能窒息。
可是,又能如何?这个世界本来就不缺努力的人,不缺优秀的人,不缺天生命好的人。这让我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段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奋斗了十八年,依旧没有勇气和你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
说真的,我不知道努力有没有用,我不知道努力多久才有用,但是生活总要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走着。 越长大我就越相信命。公平是相对的,而不公平是绝对的。
‘贰’ 你会选择北漂还是沪漂
去往城市发展需要考虑,从发展前景上进行判断,不管是北漂还是泸漂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但是产业也有地区区分,就像是广东地区的电子产业,还有大数据出现在了贵闹碧州。正岩这些都是会是考虑走向的因素,北漂更多的已经变成了一个代表。作为首都有太多年轻人和机遇存在,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破太艰辛。泸漂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发展速度那是毋庸置疑的。
饮食,虽然现在都能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食物,但是亲民的价格才是关键啊。想要在一线城市吃到你喜欢的东西,没点加钱或者路线你都找不到。喜欢吃面,吃辣的还是本地比较舒服吧。
‘叁’ 北漂or沪漂的你一月房租多少在一线城市辛苦打拼值得吗
一个月的房租在3000多一点,不过居住的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同时我认为在一线辛苦打拼并不值得。
在大城市,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这辈子都是买不起房子了。与其在那里过得战战兢兢,被人看不上,还不如回到自己的老家。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是自己的压力很小,过得自在舒适。
而且一线城市拼搏一辈子,到老没有劳动能力还得回来。既然这样,还不如自己早一点回到小县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悠悠然然过完这辈子也挺好(我是属于比较佛系的人)。
‘肆’ 上海人均存款达13万元,你想做一个沪漂吗
上海人均存款居然才13万,这个数字可能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吧,没想到在上海这个高消费的都市,人均存款居然这么少。其实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沪漂。意思也就是说在上海并没有自己的房子,可能每天都需要租房子去住,再加上消费很高,所以存款才非常的低。说实话,我并不想做一个沪漂。因为离自己的家太远了,而且工作知昌腔压力相当大,再加上本人并没有什么太高的理想,所以更喜欢比较舒适的生活。
想去上海发展的人一般都是存在着远大的理想,希望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要在迅团小城市的人,总是喜欢寻求安稳,其实这是两种生活态度。无论是哪一种,我认为都搭衫无可厚非,总之都是自己的选择,其实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就够了。小城市同样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城市也同样可以过得非常困难。都是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了就千万不要后悔。
‘伍’ 听说过北漂沪漂深漂,为什么没有人说广漂广东是漂泊感最弱的城市吗
并不是的。广州也是一个漂泊感很强的城市。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会去一线城市发展,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都是超一线城市。虽然现在一部分的年轻人志向很高,但不得不说在这些超一线城市生活真的压力很大。年轻人在这些城市生存的漂泊感都很强,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孤单感和没有安全感。
‘陆’ 在上海拿多少工资生活可以过得体面
上海可以说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无数人不分白天昼夜为之奋斗,在这里,机遇的确比很多地方要大得多,但这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你有足粗举够的能力。那么,你在上海想过得比较体面,你得有多少收入呢?
对于大上海,我只有憧憬的份,一直喜欢看上海滩这个电视剧, 里面的发哥那么的潇洒,程程也那么的美丽,现在看到了大上海的样子,觉得上海对外地人真的很残酷,一点点的收入,你都不配在上海生活,我一个月不到5000的样子,在上海,土都没地方吃!
你觉得大上海怎么样?我世博会的时候到过,太热了!除了热就是湿热!没别的!那你能怎么办?逃离大上海!你是不是也逃离过大都市呢?
‘柒’ 在上海生活,生活成本有多高
近年来,上海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首选地之一。每一轮大学生求职高峰到来时,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外地赶来上海找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外地高校的大学生涌入上海,在上海高校就读的外地大学生也并不愿轻易离去。如此一来,造就了成百上千的“新上海人”。
小赵向记者透露,像他这样的“群租一族”在上海十分普遍,过得还算体面;有些应届生在毕业之后由于舍不得租房的花销,甚至成为了“恋校一族”,每晚都在关系较好的学弟寝室里“蹭睡”。平时觉得狭小、拥挤的学生公寓,大概也只有毕业时才能体会到“免费午餐”原来是如此美好。这样的“蹭睡一族”的法宝是搞好跟师弟的关系,“往下三代都要搞好,这样就起码能在学校蹭睡三年”;并且要遵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原则,比如今天去了205室,明晚就去308室,专找回家住的同学的空床,实在找不到了,就只能和关系较铁的师弟挤一张床。“有时候想想挺好笑的,你说为了省几百块钱的租金,两个男人睡在一张床上多么别扭?”说来好笑,但小赵却笑不出来。
教育娱乐也疯狂
孩子越大,家长就越不省心,开销也越来越大,家里大半月的收入都让家教老师拿去改善生活了。
‘捌’ 北漂和沪漂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比喻北漂和沪漂的区别就是:一个在天上漂首清,一个在水里漂。
字面理解意思就是北漂创业的比例多一些,沪漂的打工的比例高一些。这两个城市的底色完全不一样,北京注重奋斗、集体主义、人际交往很重要。
而上海更注重个人主义,人情淡如水。在上海生活,贵的远不止羡芹掘是生活成本。这里的年轻人大概是最有偶像包袱的一群人。
自我规划
1. 不混混噩噩,不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个人方向有着坚定的规划与努力。
2. 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有秩序地进行,要如一个军人那样有纲有兄核目,无论你今后怎么享受,在你北漂的前几年,你必须这么严格要求自己。
3. 对于自身心理,特征,出身,缺陷等等方面要有明朗的提高与克服计划,要有清晰的认识。
4. 对于自己的身体要有定期检查的习惯,没有背景的北漂族,漂泊前几年注定辛苦,所以要勤于锻炼,注意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