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本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一、归集,借:生产成本~料工费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二、分配,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料工费
三、结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拓展资料:
一、做会计分录的原则?为什么要做会计分录?
做会计分录的原则是通过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能够清楚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归类情况,有利于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和便于事后检查,要做会计分录。
由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科目)名称及应记金额三要素构成。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二、会计分录的方法有哪些?
层析法
层析法是指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和层次,逐层递进分析,从而最终得出结果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层析法进行编制会计分录教学直观、清晰,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步骤如下:
1、分析列出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
2、分析会计科目的性质,如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等。
3、分析各会计科目的金额增减变动情况。
4、根据步骤2、3结合各类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会计科目的方向。
5、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
此种方法对于学生能够准确知道会计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非常有效,并且较适用于单个会计分录的编制。
业务链法
所谓业务链法就是指根据会计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组成一条连续的业务链,前后业务之间会计分录之间存在的一种相连的关系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
此种方法对于连续性的经济业务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于容易搞错记账方向效果更加明显。
记账规则法
所谓记账规则法就是指利用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进行编制会计分录。
三、初学者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涉及的账户,分析经济业务涉及到哪些账户发生变化;
第二:账户的性质,分析涉及的这些账户的性质,即它们各属于什么会计要素,位于会计等式的左边还是右边;
第三:增减变化情况,分析确定这些账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减金额是多少;
第四:记账方向,根据账户的性质及其增减变化情况,确定分别记入账户的借方或贷方;
第五:根据会计分录的格式要求,编制完整的会计分录。
㈡ 计划成本法下怎么做会计分录
举例之前先说说计划成本法涉及的信息点吧:
1.材料采购。这个科目你可以理解为“在途物资”,记录的是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也就是实际取得价。
2.原材料。这里的原材料记录的是计划成本。区别于实际成本法,它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在期初就能有科目进行算账,毕竟涉及到原材料的会计分录还是挺多的,不得不用(这句话是纯为了自己理解方便YY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计划成本法还是实际成本法,归根结掘启毕底要进到“原材料”这个科目,你可以认为这个科目是正规军吧。
3.材料成本差异。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在将材料采购转到原材料科目时,你会发现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有差异,毕竟你能把原材料估价估的一分不差也是蛮不容易的。
三个重要的信息点说完了,下面是大量例子,详细的语言不想说,基本有心学都看得懂了:
购入时:
假设一个原材料你在做计划时的计划成本预估为500元,你实际采购时只花了450元,节约了50元。
借:原材料500
贷:材料采购450
材料成本差异50(节约差异)
发出时:
这个其实不复杂,因为有时候入库多少并没有全出去,这就涉及到了材料成本差异率这个概念。
这是因为发出材料时,依旧用的是原材料科目,但是别忘了,这个科目时计划成本下的,预估的数,并不是实际的数啊。所以发出材料结转出的生产成本也是预估的,不是实际的成本,这怎么行。
接上例:
假如这批原材料本期只用了70%。
首先按部就班上分录
借:生产成本(或其他科目)350
贷:原材料500*70%=350
我们冷静下看看这个分录,你会发现生产成本比实际要高,因为结转的材料按照的事计划成本,实际上我们的生产成本只有450*70%=315(这个数很重要),那多出来的成本350-315=35要从哪扣掉呢?这里就要把材料成本差异转出去,转多少合适呢,接着看材料成本差异率这个概念,这个数相当于旁缺单位发出成本的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新增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这个例子中材料成本差异率=50/500=10%
也就是说发出70%的材料中要结转的材料成本差异=500*70%*10%=35
这个分录就是
借:材料成本差异35
贷:生产成本35
综合这个分录可以得到生产成本的最终值就是350-35=315,这个数是不是很亲切,就是上面算出来的发出70%材料的实际成本。
这么一看,这个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是不是多少能理解点了。
㈢ 商业企业关于成本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1.月底企业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做:
借:主营业务成本;----(一般按加权平均单价*销售数量)
贷:库存商品:
2.同时做: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贷:其他业务成本;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
㈣ 实际成本法的会计分录
实际成本法的会计分录:
采用实际成本法验收入库是合理损耗应计入存货成本,按实际数量入库即可,就是减数量亮知不减总金额。
实际成本法入库的会计敬老消核算情况如下:
1、货到并验收入库,发票等结算凭证已收到,货款已支付。
借:原材料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含滑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2、货款已付,材料尚未到达
借:在途物资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货到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3、货到并验收入库,货款尚未支付
借:原材料(估价入账)
贷:应付账款(估价)
下月初,用红字做同样记账凭证冲回,以便下月付款后,按正常程序记账。
4、采用预付货款方式购货
(1)预付货款时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2)货到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3)预付款项不足,补足上项货款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4)预付款项多付,退回时
借:银行存款
贷:预付账款
5、领用材料时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相关科目
贷:原材料
㈤ 生产成本的会计分录怎么做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包装物
贷:包装物—名称及规格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原材料
贷:原材料—名称及规格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职工福利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折旧种类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配件)
贷:原材料—修理备用件—名称及规格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借:制造费用—动力及燃料(水费)
贷:预收账款—预提水费
借:制造费用—动力及燃料(电费)
贷:预收账款—预提电费
借:制造费用—动力及燃料(燃料名称)
贷:原材料—燃料—煤炭
借:制造费用—其他辅助费(有关费用)
贷:有关科目—有关细目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
借:库存商品—名称及规格
贷:生产成本—结转库存商品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为了核算生产成本,可设置生产成本账户进行核算,并可以分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账户核算。制造费用在未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对象之前,应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中进行归集核算,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之中。
(5)成本法的会计分录怎么做扩展阅读:
生产成本的主要账务处理。
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成本,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各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对象,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
企业已经生产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产成品以及入库的自制半成品,应于期(月)末,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
㈥ 购入货物,有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怎么做会计分录
购入货物,有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怎么做会计分录
一、购入货物,计划成本法下的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验收入库后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两者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借: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贷: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三、购入货物,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区别和敏旁
1、涉及的会计科目不同
计划成本法,科目为:材料采购,而实际成本法科目是在途物资
2、入库金额不同
计划成本法是按计划成本入库,存在材料成本差异,而实际成本按实际成本入库
设定材料成本差异核算,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超支额)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减少的计划成本。 贷方登记拿渣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节约额)以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减少的计划成本。(节约用红字,超支用蓝字)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在会计分录上的区别
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会计分录的区别:
1. 购入材料: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1.货款已经支付,同时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贷:银行存款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贷:银行存款
入库: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计划成本)
2.货款已经支付,但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贷:银行存款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贷:银行存款 (3)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贷:应付账款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贷:应付账款 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4)材料已经验收入库,月末发票尚未收到
借:原材料(暂估价) 贷:应付账款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账款
(5)结转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无此处理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
2. 发出材料: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1)发出材料的成本
按照先进先出、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等 贷:原材料(实际成本)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等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2)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无此处理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关于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题目,会计分录的提问
这个题目有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既是计划成本核算,那么原材料科目进销存都是按计划成本计价,不可能又采用“加权平均法”
一、购料:
借:材料采购8000
〔 如果是一般纳税人还要,借: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60,因为与材料成本核算无关,这里不讨论〕
贷:银行存款(或者应付账款等)
二、入库
借:原材料10000
贷:材料采购8000
材料成本差异2000
三、领料1.5吨:
借:生产成本(或者其他相关科目)15000
贷:原材料15000
四唤橡、2013年12月5日原材料账面余额计算:
20000+10000-15000=15000(元)
〔说明:题目只要原材料科目余额,并没要实际成本,所以没计算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如果要计算领料实际成本和结存实际成本还要计算差异:
差异率=(期初差异额-2000)÷(20000+10000)
在途物资到达,计划成本小于实际成本,会计分录怎么做?
14日购买
借:材料采购—B材料 151000=( 150000+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25500
贷:银行存款 176500
16日入库
1、借:原材料—B材料 148000(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B材料 151000
2、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B材料 3000=(151000-148000)
贷:材料采购—B材料 3000
材料成本差异—借方:超支,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贷方反之)
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不同的会计分录
购进材料未入库:
计划:材料采购
实际:在途物资
入库:
计划:涉及到“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不涉及
计划成本法怎么做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3200000
借: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510000
贷:银行存款3510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0000
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
实际成本核算和计划成本核算比较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来进行。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应当按期结转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1实际成本核算法
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的特点是:从存货的收发凭证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均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实际成本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我们不难看出,实际成本法所强调的是“实际”,即要求在每批存货的收发存中实际成本都应形影不离的相随。当然由此而带来的记录和计量的繁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实际发出存货时,为了解决存货的采购成本在销售成本与期末成本之间的分配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可以采用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这几种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损益的计算、资产负债表中有关专案的计算以及所要交纳所得税数额的计算都有直接的影响,也增加了财务部门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所以选择一种稳健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企业不懈的追求。
2计划成本核算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络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果企业的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2. 1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财务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口径一致,包括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
2 .2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虽然计划成本的高低可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无法随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实际成本。可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联合财会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涨幅等相关因素共同研究制定。当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作调整。
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的企业,其基本的核算程式如下:
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单位计划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其次,取得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取得存货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中,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还有,平时领用、发出存货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经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3例项比较说明
我们仅用材料取得和入库这一过程为例,用简单的分录来加以说明:
实际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贷: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实际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调整。计划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
计划成本法下,要在月末进行汇总,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具体分录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物资采购×××。××
或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从以上对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在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简便易行。而在实际成本法下,对存货的数量、单位成本和总金额都要详细记录,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计划成本法虽然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适时地关注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络。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过程,其实质是控制和决策过程。通过两种成本的比较,使得采购部门不断关注其计划成本,结合更多的影响因素,不断降低其采购成本,节约支出,也为制定更完善的计划成本做准备
计划成本法下怎么做会计分录
企业在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材料时,购入材料时按实际成本计入“材料采购”科目: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验收入库后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两者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发出材料时结转发出材料的节约成本差异时:
借: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发出材料时结转发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异时: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这里和实际成本法来对比一下,商业企业和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的工业企业,购入但尚未入库的材料时:
借: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贷: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由此可以得出,“材料采购”和“在途物资”核算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企业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只是分别在不同的核算方法下使用而已。
㈦ 实际成本法的会计分录
实际成本法的会计分录:实际成本法的情况下,购进的时候账务处理是。借:库存商品—某某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好旁存款等科目。之后销售结转成本的时候账务处理是。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某某商品。
实际成本法是以中间产品生产时发生的生产成本作为其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由于实际成本有据可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使之简单可行。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提供产品或劳务的部门的成绩或不足全部转移给使用部门,不利于责任中心的考核。
根据是否计算半纳袜好成品成本进行区分,分步法分为平行结转分步法和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半成品成本在下一生产步骤成本计算单中反映方法的不同,逐步结转分步法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综合结转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以下仅详细分析逐步结转分步法。
㈧ 商品成本计算的会计分录怎么写
产品验收入库时.借:库存商品-如A,B
贷:生产成本—如A,B
商品卖出后,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计提税金。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宽闭
交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这四项在计提的时候涉及两个会计科目,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营业税 -城建税 -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费附加 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属损益类科目,在月末结转时要一并转到本年利润的借方去,结转后无余额,而应交税金是负债类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本来就是科目余额,它在下个月交完税之后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营业税 -城建税 -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费附加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之后本科目账户余额为零
一、本科目核算保险中介公司从事主营业务而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支付给营销员的佣金,业务部门的办公费、折旧费、水电费、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交通费、通讯费,以及其他与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成本。 二、对于同一会计年度开始并完成的业务,公司应当在结转主营业务收入的态历同时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对于跨年度业务,应当在年末按规定的方法计算确定帆巧搜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时应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相关科目。一般来说,批发销售的商品应按商品进货原价记账,结转销售成本时,则可以选择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毛利率法等方法。在计算出商品的实际销售成本之后,企业应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结转销售成本的账务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商品销售成本的结转时间有逐日结转和定期结转两种方式。一般来说,委托代销业务、直运商品销售业务应采用逐日结转方式,除此之外的其他销售业务都采用定期(按月或按季)结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