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劳动力成本指数如何解析
扩展阅读
表格页面工具栏怎么变小 2025-05-20 22:16:53
跨省出差费用如何报销 2025-05-20 22:10:52

劳动力成本指数如何解析

发布时间: 2023-04-19 10:35:26

‘壹’ 绘制一张图表,表示出过去20年里劳动力成本是如何上升的

劳动力成本指的是人的成本。社会收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必然增加,工资增加了,资本家给工人的投入就增加了,所以相对于工资增加前,人工成本增加了,劳动力成本也就上升了。

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在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必然也在增加,只是反映在不同的行业里而已。另外,整个社会的收入增加,本身就已经包括了工薪阶层增加的收入了。工薪阶层也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

美国历年制造业劳工成本指数

供参考。

‘贰’ 劳动力成本为什么会越来越高

首先说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升高是绝对值的升高,是与过去相比,是纵向相比。过去骑多少人自行车上班,现在大部分要坐车、骑电动车上班,还有通信费等等与工作相关的成本上升。过去多数人是中小学文化,现在多数都要上到中专、大学,为工作而付出的教育成本上升。过去人们生活水平都低,现在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企业如果还是付80年代二三百元的月薪,工人肯定是活不下去的,这是劳动者的生活成本在提高。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成本都在上涨。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劳动力的成本。

再说劳动力价值。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同样的商品,工人在每件商品中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工人的价值就越低。之所以工资还是会涨,是因为工人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了比过去更多的商品。比如过去10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1000个面包,而现在老板只需一个工人就可以做到。

‘叁’ 劳动力成本是什么概念

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雇佣社会劳动力所支付的费用。但因受行业、行政区域、地理位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各企业和行业的劳动力成本都千差万别。

‘肆’ 如何看待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是在短期内最容易被加以控制的,与设备、基础设施、原材料等相比,工资水平、雇佣人数可以非常迅速地加以调整,也正因为其容易,所以降低工资水平和工资支出对很多企业便成为最简单的降低成本的首选措施,而且其降低成本的努力也往往止于此。但是,劳动力成本并不简单地等于企业所支付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工资水平只是劳动力成本所包含的一个因素,还要考虑现有劳动力的产出水平。以一家制造企业为例,其劳动力工资水平高出同行约12%,但是其劳动力产出则高出同行约46%,相对于如此高的劳动生产率,只多支付了12%的工资,实际上这部分高出的工资水平,起到了降低该企业的总体劳动力成本低作用。所以,劳动力成本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资支出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企业为获得期望绩效成果所支付的投入和实际产出密切相关,如果要对此部分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至少应当以一种综合的视角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仅从一个角度入手。

劳动力成本,对于企业的业绩影响是否真的如此巨大?换而言之,我们所自豪的后发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是否真得为中国队企业带来了真正的竞争优势?至少目前看来,并没有足够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廉价的劳动力,更多的意义是为中国企业赢得了某些产业的进入机会,在这些产业中(往往以加工、制造为主),直接的劳动力成本在整个创造价值的环节中所占比例极小,在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也同样很微薄,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看,都很难看出这种“优势”能够带来什么样光明的前景。如此低微的企业和个人所得,几乎很难保证对于未来所进行的必要投资,缺少这样的投资,就无法获得未来竞争的必备能力和资源。一段时间的低劳动力工资水平策略,是为了保证获得发展的时间,而倘若无法在高价买入的这段时间内形成有效的积累和优势,那么就只会沿着下滑的曲线进一步坠落。劳动力成本并非企业成功的必然条件,企业的成功从来不会依赖某一单个要素的成功,只可能是诸多要素综合协调的成功。

‘伍’ 论述区位因子如何对区位进行影响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 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
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等费用线:所有运输费用相同的点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
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连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 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课件CH03—02 P6)
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能使某项城市商业服务活动正常开业、并获得基本赢利的最小服务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数。
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 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1.企业最佳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企业的最佳规模。
2.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称为最佳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就是规模经济。 3.范围经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使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纳入到企业内部完成,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这就是范围经济。
4.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
5.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的生产活动的扩展,并因此而导致现有的产品市场份

‘陆’ 总生产成本指数 产量指数 单位成本指数 都怎么算 什么公式 劳动生产率总指数怎么算

单位成本总指数Ip=∑p1q1/∑p0q1

产量总指数Iq=∑p0q1/∑p0q0

总成本总指数Ipq=∑p1q1/∑p0q0

劳动生产率=∑v1t1/v0t0 (v:劳动生产率;t:平均职工人数)

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用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种产品的完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产品在产品的总成本。

如果月末某种产品一部分完工,一部分未完工,这时归集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费用总额还要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才能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6)劳动力成本指数如何解析扩展阅读:

生产成本的主要账务处理。

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成本,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各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对象,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

企业已经生产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产成品以及入库的自制半成品,应于期(月)末,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

‘柒’ 什么是单位劳动成本如何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它

单位劳动成本(Unit Labor Cost) 指每单位产出的劳动总成本,其计算方法是用员工平均工资除以这些员工的产出水平。

业(单位)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构成劳动力成本是劳动核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

(7)劳动力成本指数如何解析扩展阅读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规定,劳动力成本的范围大于工资,不仅包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薪金,还包括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表现的福利,如实物发放、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劳动力成本是劳动者所有报酬之和。研究产业竞争力,除劳动力成本之外,还要考虑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总成本包括四项基本内容: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职工保险金和公积金等等。

‘捌’ 成本指数怎么算啊

1、产量总指数计算公式:Iq=∑p0q1/∑p0q0。
2、单位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p1q1/∑p0q1。
3、总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q=∑p1q1/∑p0q0。
4、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v1t1/v0t0(v:劳动生产率;t:平均职工人数)。
5、如果月末某种产品一部分未完工,一部分完工,这时归集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费用总额,要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才能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6、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完工,那么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所有费用总额,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用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种产品的完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7、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搏亮模,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产品在产品的总成本。
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指标具有相对数的形式,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它表明:若把作为对比基准的水平(基数)视为100,则所要考察的现象水平基缓相当于基数的多少。譬如,已知某年全国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5%,这就表示:若将基期年份(通常为上年)的一般价格水平看成是100%,则当年全国的价格水平就相当于基年的105%,或者说,当键罩年的价格上涨了5%。
总量指数(totalamountindex):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它可以由不同时期的实物总量对比形成,如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或工业总产量对比形成的总产量指数;也可以由不同时期的价值总量对比形成,通常称为价值指数,如不同时期的工业总产值、产品总成本、商品销售额等对比形成的价值指数。

‘玖’ 如何做人力成本分析

一、人力成本分析的意义
1、人力成本的组成。人力成本是指薪酬和人事管理费用的总和。从人力资源的分类来看,人力成本可分为获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
人力成本构成表

2、人力成本分析的意义。通过人力成本统计和分析进一步对人力成本进行管控。简单地讲,人力成本的管控不是要减少人力成本的绝对值,因为绝对值必然随社会的进步逐步提高。因此,对人力成本的管控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总体成本中的比重,增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对人力成本的管控要降低人力成本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增强员工成本的支付能力。对人力成本的管控是要降低人力成本在企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即降低劳动分配率,增强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

二、人力成本分析

1、人力资源效率值。即人力资源产出比。公式=当期总产出/当期平均在职人数。一般可细化为生产人员人力资源效率、销售人员人力资源效率、管理人员人力资源效率。其中,生产人员以生产产值为衡量标准,销售人员以销售产值为衡量标准,管理人员以利润值为衡量标准。

2、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即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总成本含: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公式: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人力成本/总成本*100% 。

如果是销售型企业,销售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销售人员人力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3、工资率。公式:工资率=工资总额/销售额*100%。

4、人力成本率。公式:人力成本率=人力成本总额/销售额*100%

5、人均人力成本。公式:人均人力成本=当期人力成本总额/当期平均人数。

三、人力成本管控

1、薪酬预算。人力成本预算总额=预测销售额*工资率;销售人员人力成本预算总额=预测销售额*销售工资率。

2、人力成本预算。人力成本预算总额=预测销售额*人力成本率;销售人员人力成本预算总额=预测销售额*销售人力成本率。

3、定编定员薪酬预算。公式=各岗位加权人均工资额*次年岗位人数。

4、定编定员人力成本预算。公式=薪酬预算总额+人事费用预算(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离职费用)。

5、调薪与定编。如历史数据预算>定编定员预算,说明有调薪空间。如历史数据预算<定编定员预算,说明要进行缩编或增加销售额。

案例中为销售型企业,其中销售人员占60%。通过人力成本数据分析,可以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控。比如:在人力资源效率总体稳定、人力成本可控的基础上,需要多少销售人员,需要多少管理人员,是否有调薪空间,是否要压缩编制,相信就会心中有底了。

‘拾’ 区域经济理论的韦伯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假定:⑴原材料产地是已知的;⑵消费地的位置和规模也是给定的;⑶劳动力不具有流动性,每个有可能发展工业的地位,都有相应的劳动力供给,而且每类工业的工资率是固定的,在此工资率下,劳动力可充分供给。
韦伯认为,假定暂时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那么工业区位就是由运输成本高低决定的,运输成本会将工业企业吸引到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上去,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即为工业的合理区位,称为运输区位或运输指向的区位。在他看来,假定某一工业企业原料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为已知,生产分配的运输成本主要是由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决定的。而运输重量缺谈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有关。企业使用的原料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后者仅限于某地才能获得。原料还可分为纯原料和失重原料,纯原料的重量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转移部分重量。他认为,绝乱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状况决定着要不要运输原料,是纯原料还是失重原料决定着要运多少原料。韦伯还使用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两个概念,前者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则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和与产品重量的比例。显然,原料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每吨产品所需移并扮档动的原料重量,而区位重表示的是生产每吨产品需要移动的总重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韦伯分别对生产某种产品使用一种原料和使用两种以及两种以上原料的各种情形下的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中,工业区位可由原料指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在后一种情形中,可采用“范力农构架”方法对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求取。无论哪种情况,运输成本最低点即为工业企业的合理区位。
除了运输成本之外,劳动力成本的地理差异也影响着工业区位,从而有可能使由运输成本决定的工业区位结构发生变形。区位的变化只有在新地点劳动力成本可以产生的节约大于为此增加的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他引入等运费线和临界等运费线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还提出劳动系数概念作为衡量工业企业受廉价劳动力区位吸引程度的指标,劳动力系数可表示为劳动成本指数与产品区位重之比。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支付的工资成本,这一指数越高,意味着工业迁移到廉价劳动力区位可节约大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区位吸引力越大,反之越小;而区位重越大,每吨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也越大,工厂迁移增加的运输费用越高,劳动力区位的吸引力越小,反之越大。韦伯还研究了工业的环境条件对工业企业向劳动力区位迁移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和运输条件的影响较大。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劳动力密度也低,这样的区域往往是均质区域,各地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差异不大,工资成本对企业迁移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