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沉没成本的经典例子有哪些
如下:
1、一个人外出用餐,点了很贵的龙虾,但是吃不了还剩了很多,又无法打包。传统观点认为这只龙虾已经点了,吃不吃得了都得付一样的钱,因此虽然吃饱了,不再吃一点就亏了。
但是运用经济学的沉没成本我们可以知道,点菜的行为已经发生,是沉没的,应该不去考虑;因此问题就只剩下我已经吃饱了而应不应该再吃。
2、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这电影简直是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沉没成本在投资中的运用
沉没成本在股市里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补仓。很多人买股票不会一上来就倾其所有,而是先用小仓位买入,发现被套住了以后,就开始连续补仓,越补越大,最后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进去。
本质上讲,你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彼此独立的,你买入股票只有一个原因,看好它未来能涨,而不是我前面有被套的仓位想要降低整体成本。这样一来会像葫芦娃里演的一样,二娃去救大娃,三娃去救大娃二娃,四娃去救大、二、三娃,最后全部被蛇精拿下。
⑵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么叫沉没成本?通俗来讲,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户关系,花了很多时间和代价去维护客户,比如拜访、请客吃饭、送礼,结果突然这个客户公司破产了,那么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这些投入,已经发生了,也追不回来了,这就是沉没成本。
具体来说,很多人创业想去开奶茶店,开店需要投资,其中一部分投资用来装修,另一部分投资用来购买机器、原材料等。当这家店关门的时候,机器转让卖给同行,成本就能收回来一部分,而装修店面的钱,如果转让时没人愿意出钱补偿你,那么所有的装修钱就都打水漂了,这就是沉没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为什么很多制造业企业全都聚集在一起,因为这样大家互相之间可以周转,初期买设备不用买新的,不用投入50万,没准35万就能把厂开起来,倒闭之后没准30万又能把设备卖给同行,沉没成本非常低。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原因。我们今天在讲沉没成本,所以只在这里点了一下而已。
书本上讲机会成本,目的是要告诉我们,沉没成本是一种过去的、无法挽回的东西,既然已经过去,就别再纠结。
还是以开奶茶店举例,你投资的奶茶店如果倒闭,至少有30万打水漂。现在这家店经营得不好,你想找个网红来店里试吃宣传。面对这个决策,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店倒闭要亏30万,现在赶快放手一搏,万一能救活也不至于亏损这么多。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决策面前,无论你做还是不做,沉没成本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收回来的。无论是否找网红来宣传,30万都一样收不回来。既然怎么决策都一样,那这个信息对你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你就不应该把它纳入考虑范围,否则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用机会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虑每个选项将要失去什么,这种“将要”代表着未来。沉没成本则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哪些,这种“已经”是指过去,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没必要盯着过去看。
我们生活中买东西,总会遇到买错的时候,尤其是女生喜欢逛街买衣服,买回来发现穿不了,然后又舍不得扔,只好在衣柜里挂着,这个就是沉没成本在影响你。那我再追问一句,假设你有一个东西是花1万元买回来的,你用不了,转卖只能转出去2000元,是否要转卖呢?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你们开始有想法了。
20世纪,英、法两国有段时间联合研发飞机,研发到一半的时候,波音的新型飞机先一步研发成功。经过对比,这种飞机即便研发出来,运营成本也要远高于波音新型飞机,所以大概率不会有人愿意买,很明显这个项目应该赶快停掉。但是,因为飞机已经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亿,大家不愿意就这么退出,于是继续追加研发经费,继续开发,终于做出了新飞机。结果,新飞机真的没人买,后面追加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沉没成本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人际关系当中,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处在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给了另一半,但只要这个关系是你不喜欢的,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无法追回这失去的5年,所以在决定你未来时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叫“赌徒效应”的名词,说的是一个赌徒连输几把后,很容易输急眼,开始加大赌注,想要翻盘。这其实也是沉没成本,一样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诵的内容,其中有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多么有哲理啊!这就在告诉我们,不要纠结沉没成本。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沉没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这还不够,我希望大家再回忆一下,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沉没成本的现象?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来?
在我学过经济学很多年后,渐渐有了以下这些感悟。
第一点,普通人容易忽视机会成本,并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如果要给这个现象做一个命名的话,我要叫它“沉没成本第一定律”。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房子想要对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种情况是,有个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讲条件。你一听,不想出租了,然后房子就随之闲置一个月。
另一种情况,房子3000元租掉了,结果过了没多久,租客没交房租逃跑了。
两种情况,想象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种情况时,都会很坦然地说,无所谓,空着就空着。遇到第二种情况的时候,绝对是气得直拍大腿,这个人,欠我3000元。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但实质上损失是一样的,都是3000元。前一种是损失了机会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让机会成本损失了。经济学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视它,你就不会遭受损失。而后一种是沉没成本,每个人都能看到沉没成本,并且大部分人都在纠结沉没成本。经济学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东西已经打水漂了,已经找不回来了,已经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这样,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响。
第二点,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忽视机会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没成本呢?我觉得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人就是喜欢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承认错误。这条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没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弃了机会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话解释这种损失-我愿意,用你管,空着不赚钱我也愿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难用自己愿意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承认自已当初眼瞎。然而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错误,所以才会如此痛苦。
赌徒效应的例子也是一样,如果赔了大笔钱之后收手离开,岂不是证明自己错了吗?只能继续赌下去,万一赢回来翻盘了,不就没事儿了吗?
在我当交易员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心高气傲、自尊心比较强的男交易员,越容易犯赌徒效应的错误。他每隔一段时间,总是会出现巨额的亏损,原因就是出现了一笔亏损之后,往往急于翻盘,结果越亏越多。
所以要想开,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谁这一辈子不会做点错事呢?错了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改了再错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够尝试着去接受自己的错误,接受生活中的失误和不如意,达到一种淡定的状态,那么即便没学过经济学,也能比较少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第三点,当我们了解了前面两个原理时,我们就可以用沉没成本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判断,这也是“沉没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时候事无巨细,随叫随到,但鞍前马后地服务女神好几年,最终人家也不理你,这种男生在网上被嘲讽叫作“舔狗”。学完这一节我们会知道,不断付出这种行为,得到的是沉没成本。这种沉没成本导致他很难放弃,陷了进去,他很可能最终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这样追求,究竟是真的爱女神,还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很有可能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说这就是为了爱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响自己,你要想改变对方,那么就需要让对方付出,让对方增加沉没成本。当你鞍前马后了一段时间后,赶快趁机让对方帮你做一些细微的事儿,比如让对方帮忙拧瓶盖等。想要改变态度,索取会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听到一个老江湖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个人说,自已一生之中帮助过很多人,也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谁才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为那些受到过自己帮助的人,会更愿意把自己当朋友,结果当自己遇到事之后,发现曾经受过自己帮助的人,基本都求不着,而那些曾经帮过自己的人,基本都还会愿意再次帮助自己。我当时听完这个感悟,顿时觉得,这不就是沉没成本吗?
⑶ 怎么通俗的理解沉没成本
简单的说,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都属于沉没成本。用生活中一些经历和现象来解释沉没成本:
假设,你花500元去买了一张音乐票,但你对这部音乐剧是否值500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怀疑被验证了,这部音乐剧完全不是你的菜,呆在那里看下去浑身难受。你应该离开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买票的500元。这500元就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
假如,你入职一家公司,工作三个月即将转正,但心里总是隐约感觉工作内容和自己预期不是很符合,转念一想,既然已经工作三个月而且马上转正,放弃岂不是可惜了,于是选择了继续工作,结果做了一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三个月时间就是沉没成本。
我们在做决策时,不仅会对当前的情况综合考虑,还会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过去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在做选择时,这些投入就会成为干扰我们的因素。为什么你不愿放弃自己读了一半的书,因为你已经投入了时间。为什么你在遇到自己不喜欢的电影时不愿立刻离开电影院,因为你已经买了票投入了金钱。但是应该明白,放弃沉没成本是没有产生代价。你放弃看不喜欢的音乐剧,没有产生代价。你放弃阅读不喜欢的书,也一样没有产生代价。沉没成本本质上就不属于成本,所以不应该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决策产生影响。
⑷ 什么是沉没成本并举例说明
一、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成本,属于历史成本,现在及未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挽回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等。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已往发生的费用。
二、沉没成本举例
1.投资者花10万购买了一辆车,付款后这10万就是已经付出去的沉没成本,投资者只享有该车子的所有权,而没有了那10万元的支配权。
投资者可以二手车市场上将车子卖出,卖出价格一般要低于新车买入价格,那么卖出价和买入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沉没成本,车子购买时间越长卖价就越低,沉没成本也就越高。
可见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沉没成本也不仅限于支出的,购车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2.有一项目A,上马项目需要添置设备B,购置成本20 000元,而决策者目前已经拥有闲置的设备C,其帐面成本为30 000元,并在主要性能上与设备B相同,但要完全满足项目A的需要,还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改造成本5 000元。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方案,购置方案和改造方案。对购置方案而言,设备成本为20 000元,而对改造方案则为35 000元(30 000+5 000),如果以两方案的设备成本进行比较,那么购置方案的设备成本更低,减少了15 000元(35 000-20 000),这样一比较,好像应该选择购置方案了。
那么,是否意味着真的应当做出如此的决策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购置方案中,设备成本20 000元在决策时尚未实际发生,如果决策采用该方案时,新增成本也为20 000元;而在改造方案中,由于闲置的设备C的帐面成本在决策前已经实际支出,无论决策结果如何,都无法收回该帐面成本(假设该设备无转让价值),因此,帐面成本30 000元即为沉没成本,而改造成本5 000元才是新增成本。
通过这样的分析,购置方案在新增成本上要比改造方案高15 000元(20 000-5 000),所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应当选择改造方案,而不是购置方案。
【拓展资料】
沉没成本在投资中的作用
沉没成本在经济活动中是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感知的,很多人会因为已经付出过的成本而坚持一项投资,忽略了投资本身是否对自己有利。
例如投资者花50万元购买了一间商铺,但商铺位置不佳一直未能出租,每月还需缴纳物业费,投资者决定将商铺以48万元卖掉。如果考虑沉没成本,很多人会认为投资者是亏损的,不应该卖掉。然而从机会成本考虑,投资者可拿这48万参与其他利润更高的投资项目。
⑸ 你知道沉没成本吗
这是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概念。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我们做判断和决策时。尽量不考虑沉没成本才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做出最好的决定。
举例一
你跟一个漂亮的姑娘一起去看电影。可电影开场30分钟,你发现这是一部超级烂片,你会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看完?假设电影票是80一张,两人160,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不离开。毕竟电影票挺贵的,否则钱白花了。
在这个例子当中,买电影票的160块钱,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因为它们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所以当我们考虑是否要离开时,不应该将沉没成本包含在内。你只需要去思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内,是把电影看完得到的收益高?还是把这一个半小时用来与姑娘花前月下收益高?如果你的答案明显是后者。那你自然应该选择离开,而不是留下来。
举例二
你在公交站等公交车,已经等了25分钟,这时有一辆出租车停在你的身边。你是选择继续等还是打车走。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我已经等了25分钟了,现在走掉太不值。但实际上,25分钟就是我们的沉没成本。不应该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根据你以往经验判断,公交车的间隔不超过30分钟。这时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去比较。是现在花50元,打车离开收益更高?还是继续等五分钟公交,收益更高?
举例三
某公司拟投资一个A项目,已投入800万,未来一年还需要投入800万,投入完成后的5年内每年可回收500万。这个时候另有一个B项目,未来一年需要投入800万,投入完成后的5年内每年可回收600万。理性的决策要抛弃掉A项目上800万的投资。因为他们已经不可回收。然后去比较A和B项目的性价比。很显然,在未来一年A和B项目都需要投入800万,但B项目回报更高,因此应该选择B项目。
举例四
她做了无法原谅的事,我很想离开她。但是一想到在一起的五年时间,我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我就觉得好不甘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礼这种万恶的习俗,其实恰恰起到了稳定家庭关系的作用。因为婚礼这项活动会耗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会让我们的沉没成本变得非常高。所以当人们选择放弃时,会更加难以抉择。所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夫妻因为某件小事吵架而离婚的可能性。
“不考虑沉没成本”是生活当中帮助我们做决策的一剂良药。但是也不能盲目相信它的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经济学当中还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用。你去肯德基买了一个10块钱的冰激凌。刚付完款,这时服务员告诉你第二杯半价。请问你要不要买?
边际效用所讲的是当一件事情重复做的时候。它所带来的收益往往会越来越低。会达到一个边界值。我们假定第一个冰激凌10块钱你买到了10份的收益。但一个冰淇淋,可能是你的极限。连吃两个可能会让你肚子痛。所以第二份5块钱是否能买到10份收益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且我们可以很容易计算得出,等你吃第3个或第4个的时候,你的收益会再次下降甚至变为负值(吃到很腻想吐而且肚子疼看病买药忍受病痛折磨)。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
那么回到沉没成本的问题。你原本打算花10块钱买冰激凌吃。现在可能要花15块,10块钱已经花了,所以肯定是沉没成本。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5块钱买一个冰激凌值不值。如果你了解边际递减效应。你肯定会觉得它不值,即便它是半价,你也不会买。
仍然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沉没成本只是提醒我们做决策时,应该更加理智。但它并没有给出做决策的方法。再举个例子:
你刚买了一款漂亮的紫色沙发。你妈花了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灰色的沙发罩。沙发罩!发罩!罩!那么问题来了,你妈所付出的劳动,肯定是沉没成本没跑了。接下来你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沙发罩和不用沙发罩带来的收益哪个更大?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当你不考虑沉没成本时,依然难以决策?
因此,考虑沉没成本,只是影响做决策的因素之一。即便我们将这个因素去掉了,也不能保证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为鬼他妈知道,你如果不用沙发罩,你妈到底会有多失望,你可能也会觉得没准儿沙发罩看两天你就习惯了,兴许没那么难受。而最扯淡的地方在于!电影前半个小时烂,不代表后面不精彩,也许是你还没看懂!而且你凭什么确定五分钟之内会来车!小伙子图样图森破,你是真没见过50分钟都不来的公交车吗?你又怎么知道B项目可以稳赚600万?!你当投资是玩过家家呢?!还有,你怎么知道你换了个人,时间一久不会跟现在一样呢?所以没准儿是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