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利用价格机制为什么有成本
扩展阅读
铁丝电动工具哪里买 2025-05-25 05:54:03
工厂购气泵属于什么费用 2025-05-25 05:53:57

利用价格机制为什么有成本

发布时间: 2023-03-29 17:48:11

❶ 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的联系

一、交易费困磨用
(一)交易费用的提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最先使用“交易”一词。他将交易生产分离开来,并把交易分成了商业交易、信贷交易、劳动力交易三类。为交易和交易费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康芒斯将交易的概念一般化为所有权的转移,将交易分为个人之间的买卖交易、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交易和有法律上的上级指定、分派财富创造的负担和利益的限额交易三种类型。他将交易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并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马克思认为商业专门化节约了商品买卖的资本,却产生了流通费用。马克思所讲的交易费用也依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交易费用。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码早易费用的思想,指出运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交易费用包括了发现并通知交易者的费用、签约和谈判的费用、督促旅行契约条款的费用,揭示了交易费用的内涵。阿罗在研究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时首先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并定义为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汪模斗。
(二)交易费用的内涵。科斯提出,运用价格机制客观上存在一种损失,产生一笔费用,即“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是围绕契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而产生的,包括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来保障契约条款得以按要求履行等多种费用①。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比作摩擦力,将其分为事前和事后两部分,其中事前的交易费用包括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的交易费用包括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时从改变条款到推出契约花费的成本。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定义为“所有那些在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具体包括识别、考核与额度费用,以及讨价还价与使用仲裁机构的费用等。②巴泽尔认为交易费用是“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③。樊纲认为“人与物打交道支付的是‘生产成本’,人与物打交道时支付的成本是‘交易成本’”④。虽然不同学者对交易费用具体内涵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交易时发生在交易过程中的费用,是搜集信息、寻找交易对象、进行交易谈判、实现交割等环节上的耗费。
(三)交易费用的计量。依据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定义以及康芒斯对市场交易的类型划分,现代会计学对交易费用的计量有如下模型:交易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
其中,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及相关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⑤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维修费、技术转让费等。⑥销售费用指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展览费、包装费、广告费等。所得税费用指的是企业所得税。⑦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在销售环节所发生的税金,如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税等。⑧
会计学的计量是从微观层面的一种计量方式,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交易费用的大小。交易费用还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计量。诺斯将整个经济部门分为交易部门和转换部门,交易费用来自于两部门的交易之和。学者们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交易费用在GNP中所占比重成递增趋势,这是因为交易费用与分工成正向变化,分工的细化和协调难度的增大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
二、生产成本
生产和交易是经济活动的最高范畴,经济活动中的成本除去交易费用,就是生产成本。
(一)生产成本的内涵。马克思指出,从耗费角度来说生产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计量的实际上是C+V的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成本价格即资本家的耗费,与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按照全部的劳动耗费计量的,它包括物化劳动耗费C和活劳动的耗费V+M。它同商品的价值是完全一致的,即等于C+V+M。成本价格与实际生产费用的差额是剩余价值或利润。因此,成本价格不包括利润,利润是商品的销售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剔除资本的私有性质,生产成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也是适用的,也是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C+V。
(二)生产成本的计量。会计学中生产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耗费、直接人工工资、福利和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是指制造费用,即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各生产部门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其他各项制造费用。
三、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辨析
分辨一笔花费应当属于交易费用还是生产成本可以从它是否财富创造来判断。马克思将商品价值运动分作商品使用价值运用和单纯的价值运动两种。与商品使用价值运用有关的劳动是生产价值的,发生的费用与价值创造有关,是“生产性”的,属于生产成本;与单纯的价值运动有关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是“非生产性”的,是财富的耗费。
经济活动的总费用是生产成本、生产性流通费用、交易费用和交易性流通费用的总和。可见,流通费用中用于具有“生产性”的一部分应计入生产成本,具有“非生产性”的一部分应计入交易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原材料的运费、产品的包装费、贮藏费、保管费等,交易性流通费用则是广告费等为了销售和促销而发生的费用。
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标准,可以对费用进行有效划分。例如,管理费用中车间生产部门的主任的工资和福利、水电费、办公用品等可以视为生产成本,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资和福利、水电费等则属于交易费用;把产品从工厂运送到商店的运输费就是交易费用;而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❷ 话说企业三大定律

近日有幸听了 华杉老师在得到APP上的热门课程《跟华杉学品牌营销30课》 。课程最后华杉老师总结出的企业三大定律,可以说是这门课程的点睛之笔,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所有企业理论最为基础的底层逻辑,恰如牛顿运动三大定律之于经典力学理论的基础作用。

其实这企业三大定律没有一个是华杉老师自己提出的。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诺奖级的理论贡献,如果真是华杉老师提出来的,那我们普通大众或许就很难在这里听到他的课程了。但华杉老师难能可贵和技高一筹的地方在于他能将这三个定律总结在一起,而 这三个各有其解释力、逻辑力和生命力的定律放在一起,不管华杉老师说不说或有没有意识到,它们就自动地发生了化学反应,释放出了无限丰富的意味。

经济学中有那么多定律、定理,为什么华杉老师会选这三个作为他心中的企业三大定律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具体介绍一下这里的企业三大定律分别都是谁家的什么定律。

第一大定律就是大名鼎鼎的科斯交易成本定律。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 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

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交易成本理论与另一个同样着名的概念:科斯定理,也有很大的相关性,毕竟都是同一样人,基于差不多同一种思想提出的。但科斯定理主要阐明的是资产配置和归属问题,简单说就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谁用的好,资产最终就是谁的。 而交易成本理论键喊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以及由此说明交易成本发生的原因和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具体来说就是,由于稿液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埋纤工与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所以就形成了企业机制,而企业就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

对一个企业来说,任何可能产生交易费用的地方,包括生产、管理、培训、销售,理论上都既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达成,也可以通过外部交易达成(可以简单理解为事务外包)。而内、外选择的平衡点就在于整体交易费用最小,而这也恰恰是人们建立企业的原因和目的所在。但就内、外部交易各自来说,也都是要最大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首先,对外的市场工作、品牌工作,以及营销工作,就是要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其次,对内的组织变革,绩效考核或优化管理,就是要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总之,企业的一切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成本的降低,包括所有颠覆式的创新,都是为了要降低更多的成本。 所以企业必须首先要从成本的角度去理解自己所做和将做的一切。

而在国家层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差别也就是整体社会交易成本的差别。 所以理解和遵从交易成本的定律,不仅有助于人们从企业自身理解和运作企业,也有助于人们从社会和经济的大环境去定位和发展企业。

第二大定律是德鲁克社会职能定律。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所以企业的定位主要就是社会责任的定位,承担了什么责任,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实现了什么价值。如果一个企业做不下去了,行将被社会与市场所淘汰,那只是说社会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而企业所能做的要么就是破产关门,要么就是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职能。就像人体的器官,基本没有什么多余的,但如果因为身体的变化使某个器官变得多余,那身体必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它抛弃。而作为器官避免被轻易摒弃的唯一出路就是尽量做身体上更重要、更不可或缺的器官。 但选择也是有成本的,所以遵从第二大定律的前提,首先是得认清和遵从第一大定律。

第三大定律是熊彼特创新利润定律。 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讨论了“经济为什么会发展”这个问题。 他认为,经济本身是不会发展的,经济发展是经济以外的现象带来的,这个现象就是企业家的创新。” 经济本身不会发展的意思是说, “经济的本性就是循环往复,能循环就可以,是不会自发地向上发展的。只有出现了企业家的创新,才能往上发展”。 此外,他还指出企业家的创新不是单个出现的,而是一波一波出现的,出现一波,就带来一轮经济增长。熊彼特以此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农业社会一千年也不发展,但有了蒸汽机,出现了工业革命之后,两三百年之间经济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

而且熊彼特认为蒸汽机,还有其他很多重要发明本身并不能算创新,只有当一个企业家把这个发明成果用于建设一个商业组织或生态之后才叫创新。而且也只有创新才能获得真正的利润,因为商品的价格总是会无限趋近于成本,所以没有创新时获得的利润只是在维持盈亏平衡,是利润的假象,是社会付给企业管理者的工资而已。

华杉老师说,企业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自己,看自己赚的究竟是利润,还是管理工资。如果赚的只是管理工资,那就意味着是在没有创新利润的盈亏平衡点上挣扎。很明显,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就离破产和被淘汰的命运不远了,所以说企业只有通过追求创新利润才可能持续良性发展。

而在熊彼特看来,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的化身,并且 他认为一个企业家只有很短暂的几年才能被称为企业家,企业家不是一种阶层,而是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创新,一个人就不是企业家,也不能获得利润,只是拿管理工资的企业管理者。

而正如牛顿运动三大定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万有引力。 华杉老师总结的这个企业三大定律中其实也是有着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企业的生存或者说存活下去。而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华杉老师要将这三个定律作为他心中的企业三大定律的原因。

那么企业何以生存或者说存活下去呢? 答案就在《资本论》中的着名公式:商品价值=c+v+m,即商品价值 = 不变成本+可变成本+剩余价值(利润)。 商品价值就相当于同类商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这个通常不是企业家自己所能决定,而必然是由消费者偏好和市场供需关系所共同决定。 而企业要想生存或者说存活下去,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剩余价值,即利润,唯如此才可能滚动发展不断壮大。否则,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临的必然是破产和被淘汰的风险。 企业基于对生存和存活下去的追求,就必须想办法放大利润。 由于同一品类商品市场价格的相对高低并不由企业决定,所以企业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成本上作文章,也就是企业第一大定律,即科斯交易成本定律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更好的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就必须进一步在企业第二大定律,即德鲁克社会职能定律中寻找答案了。第二大定律的关键就是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企业只有找准定位才可能更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但这个定位又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息息相关。因为企业本质上就是为社会打工的,如果企业不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那企业对社会根本上来说就是没有用的,那交易成本也就等于是无限大的,所以这样的企业也必然会被社会迅速地淘汰出局。 但即使降低了成本找到了定位,企业生存和存活下去的问题也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就如同会省钱会过日子的老妈妈绝没可能攒钱攒成富翁。 而企业要想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存活下去的问题,不仅要有利润,甚至还必须得有 能够灌满利润蓄水池的超额利润 , 否则,一旦来个天灾人祸,企业抗不住的话还得玩完,那也意味着,还是没有根本解决生存和存活下去的问题 。

所以,沿着生存和存活下去的主线,必然还要再进一步走到企业第三大定律,即熊彼特创新利润定律。 只有创新利润才是真正的利润,才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利润之源。而企业只有账面现金足够多,也即利润蓄水池足够大,才能无生存之忧,才能有不惧风险、长久存活的可能。

最后想说的一个问题是,读者可能要问我,华杉老师总结这企业三大定律,以及我又在这里费劲帮他阐释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那我反问一句,牛顿总结运动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觉得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发现事物的底层逻辑,就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后用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原委大抵就是如此。

得到课程:跟华杉学品牌营销

❸ 简述价格机制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

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方面,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商品生产中的配置。 从原则上来说,商品的市场价格以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为基础,但会受到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机制是控制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指令性信息。价格的升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及兴趣,从而调节市场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从而发生供不应求现象时,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达到或超过以货币表示的商品的价值量,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就会变得有利可图,他们将加大投入,从而使更多的社会资源配置到这种商品的生产中去。反之亦然。因此,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却是盲目的。当生产者对商品市场价格上升做出过度的反应而大量增加商品的生产时,就存在发生生产过剩的可能。 另一方面,价格机制还能促进厂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商品的价格在本质上决定于商品的价值,当然也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从最简单的关系来说,商品的价格等于成本与利润之和。而成本则取决生产一种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对于某个厂商来说,当生产一种产品的价值(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高于社会同类产品(质量相同)平均价值时,即其生产成本高于社会同类产品的平均成本时,它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只能以社会均衡或平均价格出售,结果,其利润低于市场平均利润,甚至发生亏损。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厂商只能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来寻找出路。

❹ 求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一 科斯的核心观点

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企业的规模如何决定?科斯对以往经济学家,特别是奈特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在本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他发现传统观点没有注意到市场机制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说忽略了交易费用。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认为存在着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即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配置资源。他之所以认为这两种方式不同是因为他认为市场是靠价格机制达成交易,存在交易费用,企业是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存在着组织费用。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降低配置资源的成本。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的边界的决定标准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二 对该论文的进一步解释

科斯觉得配置资源的方式并不是只有价格机制,还有企业内部的命令。生产可以是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进行,但为什么组织存在呢?科斯显然把企业看作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正如他所说,“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着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把企业看作一种与价格机制可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这个假设可能限制了人们想到基渣这一点。

为什么存在企业?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在他看来除了明显的发现价格的成本,还有谈判和签约的费用等,另外企业有利于达成长期的契约。他认为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要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而在企业内组织生产契约的数量要大大减少,“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为了强调在企业内部配置资源依靠的是行政力量,他指出,悔锋腔“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是浮动的)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契约的本质仅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力范围。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他才能指挥其它生产要素”。他接着对纳特的关于企业为什么存在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既然组织能够消除一定的成本,为什么所有的资源不是仅由企业来进行配置呢?科斯提出了三个原因:一,企业扩大时,企业内部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二,组织交易增加时,企业在配置资源时获取不能成功的将它配置到价值最大的地方;三,企业的扩张大可能造成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同时,他还注意到,交易事实上并非像前面假设的那样是同质的。他认为,影响企业规模的要素包括组织成本、企业家犯错误的情况、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等。但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实中不是仅存在一个企业吗?

接着,科斯对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奈特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首先批驳了把企业的存在归结于劳动分工的观点。但是,分工可以依靠价格机制实现,也可以依靠企业实现。因此,这不能解释为什么二者之间的替代。然后他又批驳奈特的观点。奈特首先肯定不确定性的存在,它使得首要的问题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而非实际执行,生产因而存在着风险;由于对待风险的态度上的差异,有些人愿意更多的承担风险,向其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科斯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批驳。不过,我没有完全看明白。

传统企业理论在分析时总是假定单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然后用边际方法分析企业的规模。科斯指出这一假设与现实相悖。他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如何确定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种产品以及每种产品生产多少碧衫?

三 深入思考的问题

1、科斯提到,“企业或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人们有时期望通过签订长期契约而非一组短期契约来节约交易费用或者减少风险。不过,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2、科斯认为存在着企业的边界,而张五常则认为企业的边界不存在。为什么张五常认为企业的边界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