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大秦赋成本是多少钱
扩展阅读
台山人力资源电话多少 2025-05-26 11:03:08

大秦赋成本是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3-03-22 11:11:22

‘壹’ 大秦赋电视剧花了多少钱

国产影视的投资这几年是越来越大,耗资几千万人民币的电影电视已经算不上什么了!动辄上亿人民币,甚至几亿人民币的影视大制作,已经越来越多,《大秦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秦赋》最近一直挺火,相信大家也都在看吧,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部历史电视剧到底花了多少钱哈。

第一:从明星阵营上来看,也是引人注目。

张鲁一,中国内地演员、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也是演技和才华胡败非凡,在《大秦赋》中饰嬴政,是主角,贯穿戏中,演技精湛,也是十分的精彩。请他拍戏也是不菲的支出。

此之外,这部电视剧还有朱珠、辛柏青等实力派演员的强势加盟。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第二:从拍摄的道具上来看,也是投入巨大。

服饰的设计:秦、赵、韩、楚等敬做腔出境了,服装也是各异;

演员的化妆:化妆也是很精细,根据服饰、根据各国的情况也是种种不同;

群演的排戏:大场面的拍摄、尤其是打仗人多、这得需要多少人啊、方正乌泱泱的一片;

道具的设计:打仗啊、出征啊、阅兵啊等等,各种各样的道具也是花里胡哨的;也是不菲的支出。

既然这么好看,相信大家对这样一部剧的花费也是深感兴趣亮衫,综合以上几点因素,据说花费10亿,拍摄了十年,十年磨一剑,我的天啊,怪不得这么惹人喜欢!

《大秦赋》的成功,又将掀起国产古装剧集的新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贰’ 大秦赋:历史正剧最后的门面

文/小七

《大秦赋》热播,历史正剧一词再次映入眼帘,仔细问了下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看历史正剧了?

三年、五年、还是七八年,好像上次看历史正剧还是小时候,最好的历史正剧好像是唐国强主演的《雍正王朝》和陈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对历史正剧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

那时候的历史正剧,凭借着考究的史学知识,过硬的制作班底、演技精湛的演员,还有对历史精准的还原,迅速火起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可惜,时过境迁,在纷扰的影视剧市场,14年里,历史正剧无一爆款。

在这14年里,察者整个影视剧市场被言情、玄幻、武侠、偶像等占据,本以为历史正剧在纷杂的影视剧中被淹没,却没有想到《大秦赋》的出现,让大家再次想起“历史正剧”这一词。

历史正剧的第一个高峰,当属1995年播出的《武则天》,播出时收视份额达到34.7%,获得收视第一。

随后1999年《雍正王朝》播出,在央视播出时收视率高达19%,在此之后的《康熙王朝》、《天下粮仓》、《成吉思汗》等剧取得不错的成绩。

那时候的央视,俨然已将历史正剧做成高口碑的品牌,以每年一部扛打的历史正剧速度,呈现给全国的观众。

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2007年《贞观长歌》的播出,彼时《贞观之治》已经取得成功,作为续集的《贞观长歌》依旧延续超强卡司和高制作经费,然而年度收视率却只排在央视第九。

整体收视率的降低,各大卫视开始制作历史正剧的冲击下,这一切似乎暗示着历史正剧逐渐走向没落。

在此之后,虽然依旧有不少历史正剧出现,但从收视和口碑上来看,这些历史正剧再也没有回到曾经的辉煌,《大秦帝国之裂变》2009年首播,却放弃央视这个大平台转瞬在地方播出,丢失了一次机会。

其后《楚汉传奇》、《大秦帝国之纵横》等剧虽然从口碑上获得成功,但收视却大不如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历史正剧逐渐退出影视市场。

为什么历史正剧大家不喜欢看了?

从大背景来看,彼时国内的电视剧市场逐渐多元化,编剧、导演、制作、出品等影响影视行业的人越来越多。

电视的受众越来越宽,电视的受众从一家人逐渐变为年轻人主导,由此“快消式”的影视剧越来越占据影视市场。

这部分人群更喜欢看偏娱乐性的内容,比如言情剧、宫斗剧、偶像剧、武侠剧、玄幻剧等,这些狗血玛丽苏的剧情越来越受欢迎,使得尊重史实的历史正剧被淡忘。

其次,资本的介入也使影视剧的类型受到冲击。历史正剧制作规模很大,一般集数多、内容量大、制作水准也偏高。虽然可以保证质量和内容,但同时也面临投入和资金方面的问题。

往往拍摄一部历史正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剧集播出后,能获得的回报却少很多。

这与都市爱情职场言情等剧相比,历史正剧投入的精力多,但回报太少。在两者很明显的对比下,投资者和制作方都偏向于简单且回报多的一类。

其次,对于平台方来说,更愿意播放收入更多、热度更多的小成本言情剧,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受众广,费用低,热度高,反响好。

这样一来,历史正剧除了在央视播出能获得支持以外,在地方卫视播出极少会有好的结果,但也因为央视收片的严格标准,让历史正剧的制作越来越少。

在这几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历史正剧很难摆脱现有的困境,重现当初的辉煌。

对于历史正剧的没落,不少人感到惋惜,同时也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正剧还有没有机会再现辉煌。

《大秦赋》就是历史正剧破圈的一次大胆尝试。

《大秦赋》是“大秦帝国”系列的第四部,前作有《裂变》、《崛起》、《纵横》三部,每一部都在8.5分之上。

作为该系列的第四部,《大秦赋》不仅是该系氏袜列的终章,也是“秦”这个朝代的终章,同时也是该系列的高潮,讲述的是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嬴政,主要的故事就是“灭六国,一统天下”。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大秦赋》依旧延续历史正剧该有的配置和制作,大制作手笔下还有破圈的手段。

在内容制作上,《大秦赋》用考究的服化道成功出圈,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官,无论是百夫长还是老百姓,从发型、盔甲再到武器等等一系列服化道都在剧中还原和呈现,里面诸多角色的造型,都可以从秦兵马俑中找到。

其次,在台词的处理上,《大秦赋》也考虑了使用大家熟悉歼没激的白话,在诸多难懂的地方,采取大家熟悉的对话方式,这是亲近观众的一种行为。

不单如此,在一些非典型的历史问题上,《大秦赋》也意在讨好大多数观众。比如剧中备受欢迎的冬儿一角,在史料上并没有冬儿这个人物出现,但在剧中却占据很大的比例。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用演技派、服化道来出圈,这是《大秦赋》做出的尝试。

尽管《大秦赋》在历史正剧破圈的路上做出了极大的尝试,在赢得热度和讨论的同时,却得到日益降低的评分。从开播的8.9分一直跌到现在的6.6分,《大秦赋》的破圈之路并没有很顺利。

那么历史正剧到底有没有未来呢?这是全行业的问题。历史正剧首先要解决的是制作周期长、回报少、受众面窄、投资少等诸多问题。

也许,在日渐完善和成熟的影视剧市场,在观众逐渐挑剔的受众环境,历史正剧的回归将会成为观众的诉求,也会是行业的需要,也许到那个时候,历史正剧将会迎来下一个高峰期。

‘叁’ 播放超5亿,热度稳居前三的《大秦赋》,为何不被观众“待见”

2008年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横空出世,凭借老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不屈与奋起直追的精神,在豆瓣获得9.3的高分,这个分数在国内影视剧中堪称良心剧,随后大秦帝国系列趁热打铁,先后拍摄了纵横跟崛起,结果不负众望,两部都获得的不错的口碑与收视率。

如今距离崛起已经过去三年了,大秦帝国终于迎来了最终篇《大秦赋》,这部讲述的是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后终于有了横扫六合的资本,此时嬴政应运而生,很明显这部剧主要表现嬴政灭六国,一扫天下的的故事。

大秦帝国在经过前三部的发酵后,已经成为一部不折不扣的口碑剧,《大秦赋》不仅获得央视力挺,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这应该是在限制古装剧后,首部登上央视的电视剧,由此可见央视对这部剧还是非常看好的。

《大秦赋》播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总播放量超过5亿,热度一直排在前三,然而就是这部播放量超过,被央视力挺的影视剧,在口碑方面却遭遇了断崖式下滑,从开播的8.9直接将到如今的7.1,这是为何呢?为什么被央视力挺的《大秦赋》会被观众吐槽的一无是处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大秦赋》在亮洞服道化方面真的非常用心,用网友的话说,简直就是看到了活着的兵马俑,秦军的服饰,尤其是将军的猫耳朵饰的头饰也做了一比一的还原,兵器方面,秦军三段式的箭簇也给出了原原本本的还原出来,不仅如此,在嬴异人遭遇赵胜追击的时候,现场还原了赵国的胡服骑射,其在细节方面做得可谓是非常的用心。

还有就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大秦系列每一部都会有战争场面,秦人从秦孝公破衫褴褛的上战场,到庄襄王长平之战逼迫赵国迁都的强悍,每一部都在见证秦国秦军从弱小到富强的过程,而在《大秦赋》中更是如此,在这部剧中战争场面不仅乱悉有弓箭手,号令兵,长矛手,而且还出现了大型的攻城车,尤其在开篇时候的邯郸之战,雄壮整齐的军列,有序的进攻方式,宏大的战争场面,处处经费在燃烧的豪气跃然与屏幕,给人的感觉就是剧组有钱就是豪。

然而就这这样将细节做到极致的《大秦赋》,口碑却成为大秦系列中最差的一部,这是为何呢?

俗话说编剧决定了一部影视剧的好坏,《大秦赋》的口碑落差如此之大,编剧脱离不了干系,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一部本该讲述嬴政横扫六国的豪横史,活脱脱被其演变成了宫斗剧,嬴异人与嬴傒争夺太子位。

李斯与吕不韦争夺权柄,赵姬与嫪毐荧惑后宫,嬴政与吕不韦,赵姬争夺王权,虽然看似78集,然而如今已经播出过半,不仅嫪毐依旧在兴风作浪,而且吕不韦也是稳坐相府,更恐怕的是据说吕不韦要在60集才下线。

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这部剧用了60集在讲述嬴政从出生到掌握王权的历程,至于横扫六国也就只剩下18集的空间可以描述,即便什么额外信息都不加人这意味着三集就要灭一国,想想在《崛起》的时候,白起的长平之战从谋划,选将,开战,结束用了七八集,难道灭国战还不如长平之战吗?

实话实说,《大秦赋》真的太过于拖沓,导致很多人弃剧,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哗键乎情况呢?在某瓣上有这么一个言论,《大秦赋》原本只有45集,跟前三部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了投资人的要求,强行拉倒78集,目的就是为了钱,毕竟播放时间越长,不论是广告还是资源就约丰厚,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想象当年正午阳光的《大染坊》讲述陈寿亭从乞丐到鲁商的传奇一生,也仅仅用了24集,用侯勇的话说,即便拍到48集我们也能拍到,无非就是多注水,但是那样还有人喜欢看吗?

当然影视剧的好坏,演员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部戏中,张鲁一跟段奕宏的演技难言完美。

不得不承认张鲁一是个实力派演员,在《红色》《新世界》中都有精彩的演出,将一个人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然而嬴政并不是铁林,嬴政是一个王者,而铁林是个市井小民,用讲述市井小民的方式来表现嬴政就有些驴头不对马嘴。

比如,剧中有这么一段,当咸阳疯传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时候,嬴政居然找到吕不韦说出一下的话: 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 !听完这句话,我瞬间就炸了,嬴政这是要跟吕不韦私奔的节奏。

张鲁一演技没有问题,但是他最大的问题是就是丢掉了嬴政的王者之风,虽然是少年但是王就是王,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战国时代,王要有王的尊严,而不是听几句风言风语就要跟人“私奔”。

除此之外,张鲁一以40岁的“高龄”饰演13岁的嬴政一直是大众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张鲁一叫朱珠母后的时候,瞬间有弃剧的冲动,而当赵姬对着长了胡子的嬴政说: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剧情,还以为这是父女在谈心呢?

面对争议《大秦赋》的编剧出来为张鲁一说话了,大体意思是,可以选择适龄的年轻演员,但是这部剧需要有 历史 厚重感,担心年轻演员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其实这在我看来就是托词,想象当年饰演少年秦始皇的年轻演员翁斐然,阴郁中带着睥睨天下的霸气,你能说他饰演的少年嬴政不经典吗?

当然不否认有老戏骨饰演年轻演员,比如陈宝国毕竟饰演过年轻时期的白景琦还曾饰演了汉武帝一生,虽然也有争议,但是其凭借过硬的演技并没有出现过于跳戏的感觉,不过自此之后,陈宝国也决定不再出演年龄差距过大的角色。

而说到近期饰演年轻演员的老戏骨,应该是倪大红跟蒋雯丽,他们在《正阳门下小女人》中以50岁的年龄饰演十七八岁的青年,磨皮打光到了极致,依旧不能掩盖岁月的残酷,虽然他们是老戏骨但同样被大众议论纷纷,好在中年只有他们凭借实力堵上了观众的嘴。

目前看张鲁一饰演的嬴政,已经到了加冕的年龄,不知张鲁一将如何饰演进入中年的嬴政,不过从预告片上看,嬴政后期在经过嫪毐犯上,吕不韦争权后开始了横扫六国之旅,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不过从目前看张鲁一饰演的嬴政确实与理想差距很大,有意思的是在央视《国家宝藏》中,曾经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饰演嬴驷的富大龙,这次同样出演了秦始皇嬴政,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富大龙这短短的一段戏演的太好了,有沉思,有张扬,有追溯身世的悲怆,缅怀先人的自豪,更有展望未来的霸气,双眸闪动的理想……跌宕,丰富,深刻,相比张鲁一的嬴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然不能说《大秦赋》没有亮点,在我看来除了段奕宏的吕不韦在得知安国君去世后,通过面部表情将内心的喜悦强行化成悲伤外。

最出彩的应该是辛柏青饰演的嬴异人,他从在赵国为质是战战兢兢顾家的小家子气,再到代秦王和谈,面对赵胜用妻儿威胁的时候,他不卑不亢的说,你若杀我妻儿,来日定亲率秦军攻破邯郸,毁你宗室,凡天下赵氏之人,皆要为我今日死去的妻儿偿命。将大秦男儿的血性,嬴氏王族的公心展现了淋淋尽致,可说辛柏青用自己的表演方式,将本在 历史 没有特点的嬴异人富裕了全新的生命。

其实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造成《大秦赋》被吐槽的原因还有珠玉在前的比较,大秦帝国系列前三部树立的太深入人心的角色,不论是侯勇,富大龙,张博他们饰演的秦王都是格局特点,但都具有秦王的霸气,所以很多人对嬴政寄予了太高的期望,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现任张鲁一的表现并没有符合大众的预期。

还有即使 历史 剧其实想要做爆款是非常难的,可能有人说《琅琊榜》,可是琅琊榜并非传统意义的 历史 剧,他属于架空剧,国内 历史 正剧中爆款也就《大明王朝1566》以及《雍正王朝》等少数的几部,然而《大明王朝》当年首播的时候收视率惨不忍睹,成为芒果台少有的选剧失误的角色,只是后来随着网络不断发酵,这部剧才重新被大众认可。

因此《大秦赋》的编剧跟导演,首先想到就是不要重蹈《大明王朝》的覆辙,但是如何将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玩出新花样,这就非常考验一个编剧的能力,显然《大秦赋》的改编是不成功,在我看来,与其另辟蹊径的迎合当下观众的喜好,不如按部就班踏踏实实的按照原着来,毕竟前三部大秦帝国用事实证明,只要不魔改,观众还是认可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秦赋》成了魔该剧,你说观众能不吐槽吗?

‘肆’ 从9.1降到5.9,差点赔本的大秦赋,是怎么破圈的

此前《大秦赋》收官,制片人自曝《大秦赋》差点赔本也上了热搜。

这部破圈引发全民讨论的历史正剧,豆瓣评分从最开始的9.1分,最终定格在5.9分,卡在及格线的边缘,足以证明观众对于这部“大秦”系列的收官之作感到十分的失望和不满,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但因为画面制作、场景服饰的精良,该剧又让观众大饱眼福,“爱恨交加“的网友终助推《大秦赋》累计播放量达到13.8亿,超过了前三部的总和。

此外,在社交媒体上,与《大秦赋》相关的多个话题相继登上热搜榜单,如说秦国会统一六国怎么就剧透了、嫪毐什么时候领盒饭等话题,引发剧迷大面积互动讨论,将剧集的影响力不断破圈。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大秦赋》是怎样做到成功破圈、引发全民讨论的?

焦阳也承认,“这次最大的收获还是全民的参与度,无论是说好的还是说差的。”作为一部严肃的历史正剧,《大秦赋》彻底打破了历史剧“高、精、深”的小受众圈,在网络平台掀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引起了极具年轻化、网络化的解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出圈”爆款剧。

‘伍’ 小邱鉴剧│《大秦赋》播出10天口碑滑坡 真有那么差

在导演顾其铭看来,大秦的故事不好拍,特别是最后一部,该如何把 历史 剧这条路走下去,以怎样的方式将大秦史诗剧的终章呈现出来,观众又是否会接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开播至今,顾其铭的心路历程也是有些坎坷,“开播以来这几天,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弹幕。大家是看着剧发弹幕,我是刷着剧看弹幕,就想看看哪场戏大家比较满意,哪场戏没有称观众的心。”

观众们对剧中战争戏份相对较满意

台词过于现代无可辩解 初衷是体现不同人物性格

目前,《大秦赋》的差评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台词没有延续前两部文言文式的厚重和古意,显得现代感太强;第二,40岁的张鲁一出演13岁的嬴政,让人出戏。并且,书生气的张鲁一也没有演出秦始皇的霸气。

对这两点争议,顾其铭在长文中回应称,台词过于白,没有秦的意蕴,这着实无可辩解。只是在创作中,大家一致认为,剧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语境下的言语处理也不同,李斯、韩非、吕不韦、嬴异人这样的人物在台词处理上自然偏文;出身舞姬的赵姬、相府家宰郑货以及嫪毐的语言则更通俗;朝会等正式场合的奏对必然更雅,私下言则庆谈的语言更通俗。导演组和编剧团队的共同初衷,为的是把不同人物的个性精准地塑造出来。

至于张鲁一的选择,顾其铭解释说,嬴政是全剧的主题承载者,只要他一即位,所有的戏就必须围绕着他展开,如此重的戏份,如此深沉的较量,实在是需要有厚度有经历的演员来撑。“一戏一命,有时时机不等人,就得抉择,就得尽力,就得相信。结果出来,大家不满意这样的抉择,批评两句再正常不过。”

“伪 历史 剧”影响受众印象 历史 正剧备案数量锐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历史 正剧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剧集,《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 历史 正剧都是口碑和收视双赢。但此后国内影视圈却出现了许多“伪 历史 剧”,大量聚焦宫斗、野史逸闻,缺乏严肃有思考的 历史 观。今年年初,正午阳光拍摄的《清平乐》虽然是一部 历史 正剧,但在故事节奏上依然存在较大问题,导致其口碑较差,豆瓣评分仅6.5。

广电总局立项信息显示:2015年至2019年,以“重大 历史 题材”备案的剧集仅13部,其中拿到拍摄许可的仅6部,至今真正完成拍摄的仅两部,其中一部便是《大秦赋》。此外,同样属于 历史 剧范畴的《曹操》是以“古代传记”进行备案的,而《天下长安》《大宋宫词》等 历史 剧则是以“古代传奇”进行备案的。数量锐减,让原本受众规模便不庞大的 历史 剧,愈发门庭冷落。从资本层面, 历史 剧“制作成本高、风险大”,也很难为影视公司带来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朱珠饰演的赵姬

总体而言,《大秦赋》的豆瓣评分即使停留在7.9分,也是近年来国内古装剧的高分之一,亦是近年来较为难得的一穗让部 历史 正剧。《大秦赋》编剧团队在先秦史料中抽丝剥茧,历经八年打磨,邀请了数位 历史 学家担任 历史 顾问,仔细考证剧中的人物、器物、 历史 事件,还聘请了秦文化礼仪专家从风俗礼制、人物仪态、举手投足、文言对话等各方面对演员进行培训,对当时人物的着装束发、日常交往中的礼节、朝堂之上的揖礼等细节也有所考究,为的就是高度呈现大秦时代的古风古韵。

目前观众们最大的希望就是:等张鲁一饰演的嬴政成年之后,演员与角色的年龄违和感应该就会减弱许多,也就不孙族握容易出戏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陆’ 《大秦赋》口碑高开低走,当然不止是40岁张鲁一一个人的锅

可惜了,《大秦赋》本可以成为新十年国产 历史 剧的扛鼎之作的。

说实话,整个行业和国剧观众对这部剧都曾经是抱有过极高期待的。

《大秦》系列破9的系列均分;

段奕宏张鲁一李乃文等等组成的全演技派阵容;

第一部《裂变》导演+第二部《纵横》的主创阵容。

似乎没开播都已经锁定了胜局。

而当剧集首播正式亮相,第一集秦军攻赵的每一帧画面,都看得到经费在燃烧,

剧组对于古战场的精心还原,更是显示初剧组的专注与用心。

每个点拿出来,都很有说头。豆瓣8.9的开分,也的确证实了观众对前几集品质的确认。

种种铺垫,甚至让我这样一个老 历史 剧迷选择性地忽略了国产 历史 剧正处于 历史 性困境这个事实,而愿意再一次相信,这部《大秦》系列终章正在创造一个奇迹。

直到——40岁的张鲁一饰演的13岁少年嬴政,第一时间向36岁的朱珠饰演的母亲分享喜讯 。

如果说这还不够让见惯国剧大场面的观众震撼,那么当他直接给吕不韦跪下了,说出了“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这样炸裂的年度古装剧台词,许多观众也跟着一起裂开了。

当然许多死粉——包括我,当时还心存幻想,“也许,这次会翻盘的吧。”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最新集中嬴政一剑刺死少年甘罗,我必须承认自己已经彻底崩溃了。

剧集的 豆瓣评分,在三日内迅速滑落到了8.1。


但现在的疑问是,这部从开分8.9跌到8.1的国产良心剧,是会实现口碑逆袭,还是会一路口碑跌停,成为整个《大秦》系列的口碑谷底?

很多人纳闷,有那么糟吗?没有。但因此就更令人失望。

这种失望,并不是哀莫大于心死的那种失望,而是希望的火苗被点燃以后,又被瞬间扑熄的那种失望。看得出主创有用心有努力想拍好,但最后输在了神清一件事上。

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选角。

但我要说的,是 古装 历史 剧的剧本

而这一点,或许才是今日的国产 历史 剧,真正的困境。

还是从张鲁一说起。

不知道剧组是顺拍,还是逆拍,先假设是顺拍吧,那么问题就是——偌大一个剧组,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工作人员,看过那么多场戏之后,没人向导演团队提出疑问——你们不觉得张鲁一演13岁嬴政有点太老了吗?

都不用他进宫,就说13岁嬴政出场那场戏,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给叫自己姐姐的心上人送酒,见他第一次喝,全喷了出来,整个军营都忍不住笑场…

那时候,没人看出这个嬴政扮相是有问题的吗?

到了下场戏,嬴政去看邬君梅饰演的五十岁的祖母太后,扮相看起来绝对不像50岁的邬君梅一开口,“你还这么年轻。”

这时候,没人觉得有问题吗?

这些就算了吧。辛柏青饰演的嬴政的父王,和做了质子多年的儿子交心,还和儿子一起阅兵……


可是等一等,张鲁一、辛柏青和倪妮主演正猛的电影《柳川》今年初才开机吧,和《大秦赋》拍摄时间很接近了, 那一部戏这二位还在演爱上同一个女子的兄弟啊

上个妆直接演父子?演员自己不会笑场也是很厉害了。

现在观众都在怀念演少年嬴政的小演员,唇红齿白,清隽秀雅,举手投足之间都带着天生俱来的王者贵气,最主要是一回首那清冷阴鸷的眼神,简直就是少年嬴政该有的样子,当时大家还在夸导演太会选角了。

如今因为张鲁一的少年嬴政的争议太大举瞎桥,导演还亲自下场挽了一波尊,中心思想是大概是:角色太复杂,小演员hold不住,必须要一个有厚重感的演员来演少年时期。

但演技厚重和年龄感厚重是不一样的。

当然有人会说老牌演员演青少年一直是国剧惯例,过去被嘲的也不少,比如《康熙王朝》里当年46岁的陈道明演了17岁的玄烨;唐国强演过青年时代的四爷;“大秦”系列第一部中侯勇是以41岁的年纪演了19岁的秦孝公;富大龙也演过“秦惠文王”年轻时代。

这种角色都很难演,由一个演员完成一连串的表演,是另一种稳健的做法。为什么到了这一部被嘲得这么凶?

因为其实还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 以演技卓越着称的张鲁一,可能少有地演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角色。

可能是为了展现前期少年嬴政的矛盾感,张鲁一版的嬴政,时常带着一种软糯表情, 这种对比表演在《红色》中是很成功的,问题是这次他演的是秦王。

尤其是观众经历了前三部侯勇、富大龙和张博扮演的秦王以后,再看这样的嬴政难免会觉得要不富大龙来演嬴政好了。

也不是说张鲁一演技就崩掉了,比如雨夜宫变和大秦阅兵两场戏,其中丰富的情绪转换都是对的,又比如在表现对仲父吕不韦的矛盾上,那种迷茫也是对的。

这些部分张鲁一演得很好,但观众还是感觉到,这不是秦王,因为缺乏一种王霸之气。

张鲁一也不是没演好过皇者,《妖猫传》的唐玄宗,一场鼓戏简直不要太带感。但这个角色更多还是表现出一种虚弱的阴沉与残酷,而秦王嬴政是准备要统一六国的。

所以观众的不适感,的确不止是40岁张鲁一演13岁嬴政的问题,而是张鲁一和嬴政角色之间的不恰感,被剧集安排放大了。

但你说张鲁一的选角就是剧集最大的问题吗?又不是。

问题是主创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怎么拍好《大秦赋》。

不需要翻看该剧的官方微博,《大秦》系列明晃晃写着“正剧”二字。

何谓正剧?尊重 历史 、制作精良、主题宏大、表演精湛。

基本等同于是近几年霸屏的玛丽苏古装剧的反义词。

也正是在流量当道的市场环境下,观众更急切盼望能再次看到一部如《雍正王朝》、《大明王朝》这样的正剧,所以对《大秦赋》期待那么高。

可《大秦赋》的最大问题就出在,改编完全不讲究传统经典 历史 剧的基本法。

主创当然还是想要拍正剧,不但要拍,还要拍出七国争斗尔虞我诈,大秦东出到夺取天下的脉络,秦始皇的个人成长,时局之下那些 历史 风流人物的出场与收场……

但拍出来的效果又让人想要拍拍脑袋问自己:这是正剧的拍法吗?

回答之前的问题:为什么富大龙侯勇演少年的自己没太大违和感,到了张鲁一演少年嬴政观众集体吐槽?

最大的问题是: 张鲁一在 “演”一个愣头青小朋友,而完全忽略了“嬴政打小就是王者”的事实。

历史 中的嬴政登基时也才13岁,一早已经参与权术斗争,这么一个在宫斗中成长的嬴政,会看到优伶侮辱母后,就当场刺死对方吗?

会在成王之前,处处显示出少年感,会在听说宫中传言后,立刻跑去吕不韦跟前自称不想当畜牲,要和吕不韦浪迹天涯吗?

反正我是不信的。

那这全都是张鲁一的问题吗?换一个演技派少年演员上去,说出同样的台词,观众就不觉得违和了?我看不会吧。还是忍不了!

因为能说出这种狗血台词的嬴政,绝对不符合观众心中有心智、有城府、很深沉的人设啊。

这背后其实是国产 历史 剧近年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打着正剧的旗号,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

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嬴政故事线上,还包括赵姬的故事线。

最开始大家看到故事没有像《皓镧传》那样,以赵姬、嬴异人、吕不韦三者关系为核心绕来绕去都是 情感 纠葛,还说《大秦赋》果然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秦人的心中心心念念的是天下凝一。

万万没想到,赵姬和吕不韦没有狗血戏,却和嬴异人的兄长公子傒有很多狗血戏。

这个角色本来是一直和异人争夺嫡子位的,差点还捅了他一刀,但是归来后一看到赵姬,就一幅咫尺天涯的感觉。

最关键的宫变之夜,公子傒莫名其妙玩消失,跑去找大嫂,赵姬为了让公子傒放下对王位的执念安心辅佐他们母子,果断来了个“不快乐”三连鸡汤大放送。

“嬴异人当王,他不快乐。嬴政以后当王,我认为他依然会不快乐。你如果当了王,你就快乐了吗?”

然后公子傒就莫名其妙地对赵姬发誓了:“我要让你亲眼看到你的儿子,做我大秦的王!”

这一切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公子傒不说:既然大家做王都这么不快乐,那我来做吧。

总之,整段戏就是太过莫名其妙。

爱情本无错,怦然心动也很浪漫。但拍 历史 剧讲究个章法,所谓 大节不虚,小节不拘

但 历史 剧的大节就是:真的不要不合时宜地纠结于男女情长。当然明显的逻辑bug也是不对的。

类似这样的叔嫂戏,不好意思,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意义。直接摘掉也毫不影响。

这种想到一出是一出的编剧手法发展到7号晚上,就发展出了把很多观众雷倒了的点, 史书上12岁拜相的天才少年甘罗,被少年嬴政拔剑说杀就杀了 ……

故事当然也有一定的解释:甘罗是吕不韦和嬴政暗战的牺牲品。

甘罗出使赵国,背后是吕不韦,他一张嘴拿到赵国五个城是很厉害,可是却打破了嬴政和燕王的协议。结果是使让赵国逃过一劫,还使秦国客观上背信弃义辜负了燕国,燕国兵马已出,还惨败,从此燕秦不睦。

嬴政杀甘罗是为出气,也是给吕不韦一个下马威。

但剧情逻辑与观众共鸣,是两码事。

作为观众,对一部 历史 剧的直观感受,是心理与生理双重体验过程。

显然,《大秦赋》秦王杀甘罗这部分的故事是失败的。

归因起来,无外乎是因为人设的脸谱化与情节的低幼化。

这种低幼化当然与《独孤皇后》《燕云台》那些基本走向了玛丽苏偶像剧路线的古装剧不同,但给观众的感官其实更糟,因为观众是带着看正剧的心态来看的,结果给观众来这么一出,观众怎么笑着原谅?

可是主创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才是真问题。

当然有人会说是资本让他们这么做,就算是如此,那问题又来了,资本为什么要这么做?让 历史 剧走原来的套路不好吗?

答案也许是:平台 要追求爆款,而原来的套路已经很难做出 历史 剧爆款了。

别以为我开玩笑,事实就是完全意义上的 历史 正剧,已经多少年没出爆款了?有人会说《大军师司马懿》或者《新三国》,但那是严格意义上的 历史 正剧吗?

真正的 历史 正剧第一个高峰大概是1995年的《武则天》,收视份额达到34.7%。而近来在抖音、快手、B站影视解析类内容爆火的《雍正王朝》,1999年上映的时候央视收视率高达19%,北方地区收视率一度超过80%。

一直到2005年的央视开年大戏《汉武大帝》收视率还能破7%。

2007年成为一个明显拐点。


唐国强再出山的《贞观长歌》虽然收视率3.7%,但已经不算爆款;更惨烈的是《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播出,最高收视不超过0.5%。

其实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秦帝国》系列自己,2010年系列首部《大秦帝国之裂变》在地方台播出后几乎没有什么水花; 2013年、2017年的后两部收视率同样一般。

这个系列的口碑,可以说随着岁月反向逆袭的结果,也是因为观众太缺 历史 剧了,日子越久这几部越显得珍贵,剧集在B站破圈后更多观众意识到这些剧好牛啊。

但从成本回收看这些绝对不是行业开香槟的类型。

过去几部还可以说穷有穷做,从制作方面看,随着行业制作成本走高,古装题材的投入持续攀升。《大军师司马懿》系列据称投资超过4亿;2019年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据报道投资高达6亿。

《大秦赋》肉眼可见制作升级了,投资增大,如果收视表现还是过去那样,对于平台就是亏本买卖。

这不是平台残酷,而是 历史 剧本身就是产品。

于是创作上必须在破圈上想办法。但事实证明剧方还是走偏了。

剧集前几集不是没有破圈的段落,最经典的是辛柏青对嬴异人的演绎,就给 历史 上这位没有出彩之处的工具人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吕不韦一眼就认定了他“奇货可居”。

平原君以他妻儿为人质逼迫嬴异人在谈判中妥协,结果他含泪铿锵地说,“我王知我为救妻儿性命,是不会责怪我的,可是我姓嬴,大秦太子的嫡子,今代秦王行事,岂能置国置王于不顾……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国事更不可误……今日你若杀我妻儿,来日我一定亲率秦军,攻破邯郸,毁你宗庙,你赵氏全族上下一个也休想活,凡天下赵氏之人,皆要为我今日死去的妻儿偿命。”

这段台词肯定是虚构的,但符合 历史 情境的台词配合辛柏青炸裂的演技,对啊,炸裂演技要用在这里才炸裂,整段戏就炸了。

另一段出圈的表演来自段奕宏饰演的吕不韦,听说了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去世,关上房门后他掩藏不住的窃喜,这段戏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演员表演和剧本实现了化学反应。

表演之外,《大秦赋》虽然更清晰更精致,但从城墙、兵器到场景的布置、服饰的色彩与版式、器物的形式与材质,都有细致考量。

类似秦军攻邯郸,战车、步兵、攻城兵各自列阵,骑兵传令,投掷兵种打头阵,之后战车和步兵出场的古战场拍摄不用说了,就连小规模步兵骑兵之战都符合史实,看得出是真的用心。

如果不是为了要避免像大秦前三部那样文白结合太过曲高和寡,做出各种自以为讨好观众的东西,比如过于现代的对白,自以为热血的好戏,沿着前几集的风格走下去,能差到哪里去?

但主创就是要为了摆脱 历史 剧的困境而创新,结果陷入新的困境。

历史 剧当然可以创新,但任何创新,支撑起的,必须是故事的魂。

光指责创作者的跑偏也是狭隘的,这样一个故事,是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如果《大秦》前三部一早都是爆款,当然也不会有这么多曲折,过去市场的反馈,客观上鼓励着许多庸俗却会“爆”的套路。

然而市场其实在起变化,圈层爆款时代,只要把剧集拍到一个极致,就足够破圈和成功了,主创有本事再拍一部《裂变》出来,难道不会爆吗?

历史 那么精彩,原着那么精彩,只要完整拍出来,其实就成功了。

可惜啊,并没有。

‘柒’ 大秦赋赚了多少钱

8000多万。《大秦赋》的评分在6.5分,其制片人自爆该电视剧共赚了8000多万,算世指是刚收回搜皮配成本。握察《大秦赋》是由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领衔主演的古装历史政治剧。

‘捌’ 历史剧第一IP破圈:《大秦赋》骂上热搜,制片说差点赔本

《大秦赋》的首轮播出已收官。作为大秦系列总制片人,“骂声”已伴随着焦阳十多年。从《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再到《大秦赋》,因“剧太正,看不懂”、“富大龙表演太轻浮”、“40岁的张鲁一扮嫩”等吐槽点,《大秦帝国》系列几乎都是边播边被骂,网友的狂轰滥炸曾一度让焦阳关闭了微博账号。

“没想到,第四部骂声更汹涌。没花一分钱,多次被骂上热搜,这并不算是殊荣。”焦阳说。

但因为画面制作、场景服饰的精良,该剧又让观众大饱眼福,“爱恨交加“的网友终助推《大秦赋》累计播放量达到13.8亿,超过了前三部的总和。

如此耗费心力,观众并不买账,认为台词缺乏底蕴,太过白话。

对此,焦阳表示有点“糊涂了”,“我们第一部被批评阳春白雪,我们听取意见,修改,这一次又被批太过链轿链白话,这些我们都接受,很多热爱历史的网友的批评,我看得还是很仔细,但一部剧是要给高知看,还是给普通观众看,这是我们要衡量的。《大秦赋》正是吸收了前三部的一些优缺点才定的剧本,我们要面向普罗大众,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辨回答一些问题。”

全民参与度

“保险,求稳,出圈”,对于任何一位制片人,都如紧箍咒一般的存在,尤其是历史正剧的制片人。

“无论什么年代,透过历史来回望现实,总能对今天有所启迪。而历史正剧,更应承担起对过往的深切思考和对现实的严肃探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

上世纪90年代,历史正剧曾拥有过黄金时期。1995年的《武则天》收视份额达到34.7%,1999年的《雍正王朝》央视收视率高达19%,北方地区收视率一度超过80%。2001年,由陈道明、斯琴高娃主演的《康熙王朝》在内地的收视率达到了13%,超过了《大宅门》和《雍正王朝》,但随着地方卫视的风生水起以及影视剧题材的丰富,《康熙王朝》、《天下粮仓》、《成吉思汗》、《贞观长歌》等历史正剧收视很难达到以往的高度。

2007年,《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播出,豆瓣评分高达9.7,但该剧最高收视不超过0.5%。

2013年,根据《史记》改编、陈道明主演的《楚汉传奇》,投资高达2.4亿元,开播之前同样被认为“预订爆款”,结果最高收视率刚刚破1%,最差收视率仅0.5%,平均收视率在0.7%左右。

自2009年第一部《裂变》播出产生巨大反响以来,大秦系列总体好评如潮。该系列前三部剧不仅斩获了飞天奖、金鹰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更作为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的代表作之一享誉海外,9.3、9.2、8.5的豆瓣高评分也充分说明了广大观众对该系列剧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