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怎么算
步骤:1.成本费用的百元收入的成本费,就是以收入百元为一个单位的成本费用。可以以一百元收入中需要多少成本费用去计算,也就是全部收入中的成本费用缩小为每百元的单位成本费用。这是一种常用的收入单位成本计算方法。
2.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3.公司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工资)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主营业务成本" 用于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成本上讲也可以是做出某种选择必须付出的代价,当人们“舍鱼而取熊掌”时“鱼”便是人们的成本,当商家投资时,商家的付出货币等便是商家投资的成本。
营业收入意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业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营业收入是从事主营业务或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收入包括:商业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饮食业的饮食品销售收入、服务业的服务收入、仓储企业的仓储收入、运输企业的运费收入、代办运输收入等。
通常在营业收入管理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几项影响因素:价格与销售量、销售退回、销售折扣、销售折让。
销售退回是指在产品已经销售,营业收入已经实现以后,由于购货方对收到货物的品种或质量不满意,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向企业退货,企业向购货方退回货款。销售折扣是企业根据客户的订货数量和付款时间而给予的折扣或给予客户的价格优惠。按折扣方式分为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
法律依据:
《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九条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冲减当期营业收入。
《企业财务通则》第三十条企业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
投资净收益是指投资收益扣除投资损失后的数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为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数额。
② 知道收入和毛利率,怎样计算成本
知道成本和售价,毛利率=(售价-成本)/售价。
毛利率是毛利与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与收入相对应的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用公式表示: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100%=(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毛利率反映的是一个商品经过生产转换内部系统以后增值的那一部分。增值的越多毛利自然就越多。
毛利率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商品大类分,有单项商品毛利率、大类商品毛利率、综合商品毛利率,按行业分,有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毛利率、商业企业的商品销售毛利率、建造施工企业毛利率、交通运输业毛利率、旅游饮食服务业毛利率,还有按区域划分的区域销售毛利率、按项目划分的项目毛利率等。
③ 知道收入和毛利率,怎样计算成本阿
公式如有所示:成本=收入*(1-毛利率)
具体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上期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上期销售毛利=上期商品销售净额-上期商品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简化计算公式:销售成本=销售净额×(1-毛利率)
也即:成本=收入*(1-毛利率)
例如:
商品售价为16元 毛利率在为30 %,计算每件商品的销售成本
成本=收入*(1-毛利率)
即成本为:16*(1-30%),计算结果为11.2元。
④ 本月总收入80000元,如何计算成本价
成本价的计算,需要将原料费、人工费、加工费、设备费、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用于生产的费用,叠加到一起,然后得出一个总数,这个总数就是我们需要的成本价格。想要知道利润,就需要用总收入,减去我们的成本价格,这样就可以衡量一个企业、个体商户,经营过程中的盈亏情况。
月总收入80000元,想必成本也不会太低。想要节省成本,就需要把控好中间环节,尽可能减少成本支出,这样我们的利润,才能够最大化。我个人在计算成本时候,会用下面这两个步骤。
只有80000元总收入,没有其他信息情况下,不能够精准核算各项成本。但上述方法通用,可以用这样方法,来自行核算成本和利润。
⑤ 知道收入怎么确认成本
知道收入确认成本:因为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所以成本简化分货物成本和经营成本两部分。
货物成本=上期库存金额 + 本期购进货物金额 — 期末库存金额。
经营成本=税额+其他所有支出。
至于比例,每个会计期间都在变的,因为经营成本随时在变。
本会计期成本=货物成本 + 经营成本。
本会计期利润=实际收入—本期会计成本。
一般定义
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
⑥ 收入和成本如何核算
收入和成本核算,
(1)销售商品收入:
a.确认条件: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b.计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显失公允的除外。
c.现金折扣的核算: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本准则对于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核算。
d.商业折扣的核算:商业折扣是指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价格扣除。销售商品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即商品销售过程中常见的“打折”在确认收入时要先扣除。
e.销售折让的核算:销售折让是指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予的减让。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即对于确认收入以后的发生销售折让采用与现金折扣同样的处理方法-不预计可能发生的销售折让,实际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收入。
f.销售退回的核算:销售退回,是指企业售出的商品由于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即不论本期还是以前各期销售的商品发生退回,均冲减退回当期的销售商品收入。
(2)提供劳务收入:
a.确认条件: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②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③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④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如果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①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即采用成本回收法确认收入。
b.计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即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采用与销售商品收入一样的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模式。
同时明确了完工百分比的计算公式: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当期提供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当期确认当期劳务成本。
c.完工程度的确定:企业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可以选用下列方法:①已完工作的测量。②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③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d.交易的区分:①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②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全部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a.收入类型: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
b.确认条件: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即要满足收人确认的基本条件。
c.计量原则:①利息收入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②使用费收入金额,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
成本核算:
1.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界限等。
2、认真执行成本开支的有关法规规定,按成本开支范围处理费用的列支。
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订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
4.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费用的归集与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产品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等。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此外还有分类法、定额法等多种。
⑦ 知道收入这会估算一下成本,怎么估算
成本=收入*一定的比例,比例根据以前的数据计算,比例=成本/收入。
⑧ 知道收入,费用,和利润怎么倒计成本
知道收入知道费用,知道利润是可以计算出成本的, 用你的总收入,减去利润减去其他的费用,剩下的就是你的成本
⑨ 收入和成本怎么配比
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是会计原则之一,亦称配合原则。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配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二是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进行间接配比。
作用:
配比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所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
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必须按照配比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
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配比来确定损益。
配比原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某产品的收入必须与该产品的耗费相匹配;
(2)某会计期间的收入必须与该期间的耗费相匹配;
(3)某部门的收入必须与该部门的耗费相匹配。
处理方法:
配比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与权责发生制共同作用来确定本期损益,最终受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两个前提的制约。收入在发生时而不是在收账时确定,与之相配比的费用成本就是为取得该项收入而实际发生的费用,不必考虑费用是否已经以现金付出。即会计主体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各期的收入费用进行核算,而按照权责发生制算出的费用并非全部都是期间费用或产品成本,只有按照配比原则确定的与本期收入或产品收入相对应的费用才是期间费用或产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