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心理沉没的成本效应是什么
扩展阅读
唐山洗衣成本大概多少 2024-05-06 13:34:08
吉盟钻石多少钱一个 2024-05-06 13:12:08

心理沉没的成本效应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2-03 11:32:19

⑴ 该放弃了!沉没成本背后的心理效应

 当你花了五百元订个高档晚餐,碗里的食堂饭菜突然就不香。爬上山腰喘着气才发现有登山缆车,突然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做了一节课的数学大题,哭着也要把它做出来。寻常的生活现象蕴含复杂的心理效应:沉没成本效应。

     那么什么是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成本,不会因往后的决策而发生改变。简单来说: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沉没成本会影响行为决策,可能造成进一步的损失。那么 为什么 会有沉没成本效应呢?

    1.对利益和损失的敏感度不同

     利益带给人们正面反馈,容易让人固守先前的决策,变得更加保守。而损失带来的心理落差,让人变得更加冒险。就像人们买基金和股票,当产生收益时,愿意等待或进一步投资,当亏损时,又不想一下子全抛出。这种敏感度不单单表现在利益和损失上。人们对快乐与悲伤的回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具有不同的敏感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悲伤的回忆印象更深。(挖个坑,下次写)

    2.自我申辩理论

     说高级点就是决策者坚持失败决策以避免对错误的决策承担责任。说通俗点就是死要面子不肯认错。为维护尊严而坚持失败决策,看似十分勇敢坚定,实则自欺欺人不肯变通。当然自我申辩没有错,归根结底是大脑试图保护我们。但人不能靠本能活着,跳出自我申辩,认清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3.避免浪费

    不管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还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能,都要求我们不能浪费。人们更希望之前的投入能够发挥其最大效力。例如:当人们想退坑某款游戏时,总会回想起先前花过的时间和精力。想着想着,就想要卖账号,卖装备,然后游戏交易平台应运而生。但浪费的量不是只通过价格来判断。人们会把沉没成本放在同一个心理账户中,即个人将相关联的“开销”汇总在同一个账户中的心理过程。编入心理账户的可不仅仅只有价格,还有时间,精力等不可衡量的成本。例如:张三为了打团战而挂掉女朋友电话,导致女朋友很愤怒,想和他分手。张三大骂:“都怪这**游戏”。人们本能地对心理账户中的亏损和盈利进行比较和抵消,以求产生盈利的心理账户,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4.查询理论

 决策前,对各种选择进行权衡。因为人们对沉没成本的敏感度更高,关注度更强,在作出决策时,会更多地考量沉没选项。再加上人们对未知有种本能的恐惧,当沉没选项摆在人们面前时,更愿意追求看上去稳妥的选项来降低心理上的恐惧。

 沉没成本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应该 如何应对 呢?

     1.反复比较未来利益和当下损失

 不能单纯以金钱为标准比较,不妨把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亏损和未来利益编入同一心理账户中。因为人们常常会被成功概率迷惑或者干脆忽视成功概率,这就导致利益总是高于亏损。从最坏的结果开始思考,避免敏感度不同而造成的忽视。

     2.审视当初的决策是否正确

 承认自身决策失误,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如果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可以找同伴,合伙人来帮助你找到错误。这也一定程度分摊责任,让人更容易作出决策

     3.忽略沉没成本

 不考虑沉没成本,集中精力思考当前面对的问题,仅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亏损或利益。同样的,如果无法做到忽略沉没成本,也可以让他人帮助作出决策

     4.为其他选项找理由

    更加充分地分析其他选项能够减少其带来的恐惧感,也可以为沉没选项找更多的反面理由,让各个选项在心理上保持平衡。

抛弃沉没成本,不代表必定亏损。摆脱过去留下的担子,是为了更加轻松的未来

文 鱼羊

参考文献:

行为决策中的沉没成本效应_蒋多

沉没成本效应的产生根源与影响因素_相鹏

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_施俊琦

基于决策类型的沉没成本效应研究述评_桑辉

日常决策中的时间沉没成本效应及其验证_侯玉波

⑵ 爱情里的沉没成本效应是什么

爱情里的沉没成本效应是不甘心自己付出过的一切白白打了水漂,哪怕不爱了,哪怕在互相伤害,哪怕看不到未来,都仍要紧紧抓着不放。

花了几年时间和大量的金钱终于追到了女神,但在恋爱期间,总是有小摩擦、小别扭,甚至冷战,可谁都不愿意轻易放弃这段感情。家里衣柜里总有一些衣服,舍不得扔,但却一次也没有穿过。

这都是沉没成本的心理效应在作怪。沉没成本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决策时会受到沉没成本影响而产生的非理性决策现象。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

沉没成本效应的定义:

经济学定义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

例如:如果你看音乐会,已经付了500元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后觉得很不好看,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音乐会门票的价钱就是沉没成本。

⑶ 沉没成本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为了一个行动或者目标,你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情绪、金钱,如果结束这个行动付出了沉没成本,如果再怀疑,就相当于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难以自我否定的,总会找种种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

因此,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具体表现就是:总是在脑海里幻想“万一呢?”

明尼苏达大学的神经科学博士 Brian Sweis 及团队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研究老鼠的沉没成本,并且给这个实验取了一个名字叫“餐厅探险”:

具体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个设置了四个“鼠食餐厅”的迷宫里,不同的“鼠食餐厅”位于迷宫不同的位置,老鼠在这四个餐厅里分别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这四种食物中的一种。

在迷宫里,每一个餐厅都分为进食区和候餐区两个区域,老鼠首次进入某个餐厅时,可以在进食区吃到这个餐厅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点点,吃完以后就没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获得食物,就需要进入候餐区等上一段时间,然后食物才会掉落在进食区。

当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厅候餐区等待食物掉落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选择放弃等待,转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厅觅食,但不管去了哪个餐厅,老鼠都必须在该餐厅的候餐区老老实实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吃到好吃的。

实验过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钟 的时间在四个餐厅里排队候餐、吃饭。因此,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老鼠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个实验中,在候餐区已经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老鼠的沉没成本。而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放弃等待转而去别的餐厅,就是老鼠在沉没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决策。

实验结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区等待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也就是说,老鼠在同一候餐区继续等待下去的意愿会受到已等待时间,也就是沉没成本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话不太好懂,正常,因为这个实验本身就很绕。总之,结论是: 不仅是人类,老鼠也会有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这个实验,文献传送门在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题主的问题。

不具备高度理性思维的老鼠会向沉没成本低头,这不难理解。可是,作为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复杂思维的我们,明明知道沉没成本是不理智的,可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禁锢于沉没成本之中,作出相对不那么明智的决策呢?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沉没成本”,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如果你已经知道“沉没成本”是个啥了,接下来这一段可以跳过

“定义”: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自己过去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的干扰,对于先前付出了投资的事情有更强的忠诚度和继续投资的意愿。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时了这队伍才前进了一小半,旁边那个收银员动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边排着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刚排的半小时队不就浪费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实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适,可是我俩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给他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要不还是凑合着过吧…”

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解释:

前景理论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人们在心中对于损失和收益是存在一个参照点的,他们会根据这个参照点去评估自己的损失和收益 ,如果最终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以上,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盈利的结果,反之则是发生了亏损。

其次,人们对于损失表现出的厌恶要比获得收益时感受到的愉悦情绪强烈得多。损失100元和获得100元收益对于人们来说,前者诱发的情绪更强。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根据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心理评估,可以建立一个价值函数,在这个价值函数中,不管是收益还是损失,都存在一种边际价值递减的效应。

对于损失的情况来说,这种边际价值递减指的是,当已经发生了损失时,进一步的损失对人们的心理量不会再造成巨大波动。而对于损失的挽回过程,则可以大大减少先前损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极情绪。

因此, 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2.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之前对自我的一贯认知 (一般是积极且正面的) 产生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让个体产生不适的紧张情绪。而 我们为了克服这种心理紧张,往往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有研究者提出,认知—失调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他们认为, 当人们对某项选择进行了金钱、时间、努力上的投资后,会对该项投资存在一种心理预期上的收益,而沉没成本的发生则和这种收益性预期背道而驰。

因此, 人们为了维持先前投资将会获取收益的心理预期,往往就会选择坚持对该项投资进行投入。

此外,人们也希望对外展示一个 前后一致的决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对先前决策的投资,就意味着承认了当时决策的失败,意味着自己先前投入的资源是无用的、白费的,而如果继续投资,则可以赢得他人尊敬。而赢得他人的尊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弥补先前亏损带来的心理丧失感。以上这些都会带来更大的沉没成本效应。

3.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 (尤其是经济结果) 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Thaler 提出,个体会建立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s) 来追踪某项交易,并且先前的损失会使得他们追求收益的动机变得更强,从而平衡其心理账户对于此次交易的预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买了一张 NBA 球赛门票,那么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心理账户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亏损 400 元,也可以理解为负债 400 元。只有当你去看了这场球赛,让这 400 元发生它的使用价值,这 400 元的亏损才会从你的心理账户消失。否则,你就会认为自己亏损了400 元,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如果在球赛当天下了百年难遇大暴雨, 比起免费得到门票的人,花了 400 元购买门票的人更愿意冒着大暴雨去看球赛, 也就是发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减少沉没成本效应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 。因为年轻人对于消极信息的关注多于积极信息,未来的可能收益或许只能给年轻人带来一点点乐趣,但他们却非常在意过去的损失,也就是沉没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没成本所影响。而老年人,则更多地关注着积极的信息,他们 更少去关注那些已经过去的坏事情或是损失,而更在意当下的情绪体验,从而也就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了。

因此,为了减少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我们能做的,或许是:

少去关注过去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时此刻以及未来的获益上。

多根据当下的反馈和未来的预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做到这一点这当然很难啦。

不然就不会有题主的这个问题啦。(/∇\*)

⑷ 沉没成本效应:每个人终其一生的断舍离

泰戈尔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由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 Sunk Cost。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度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

“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

1、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维持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

2、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没成本”而不敢投入。

打个比方:

一个情侣谈恋爱,女方越谈越发现这个男的不适合做自己未来的老公,不适合做伴侣。

可是分手,她还舍不舍,舍不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男方吸引她,而是觉得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给了他,陪他看电影...

这个时候分手很亏,所以这就是“沉没成本”的代价。

根据经济学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

但是在人们的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应该座决策的时候考虑“沉没成本”。 

比如看电影,会有两种可能:

1、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2、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如果你后悔看电影了,那么你果断的出来去做别的事,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用这个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还可以去弥补看电影的事情。

损失和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损失是完胜的。

和收益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刺激还要多一倍。在现实生活也是一样的,你眼睁睁看着钱财离你而去时,感受到的痛苦是你得到同等价值的东西时感受到的快乐的两倍。

这些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埋藏在当年的基因里、血液里,控制着我们这些年成长的思维习惯,让我们做出现在客观上已经不合理的选择。

我们现在的决定,其实都是被过去绑架。

我们之前的思维模式和对世界的认知,就像一个思想的牢笼,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维定式。

于是鸡汤文和心灵导师们教会我们要断舍离,只有放下,才能真正拥有。但问题是,没有分辨力的断舍离,不是智慧,而是粗暴。

如何判断哪些该留该珍惜,哪些该割腕止损,重新出发。

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好名声、认识的关系、积累的资产,只要不是处于活跃的发展态,都是我们该抛弃的。

不要让我们拥有的过去,绑架我们的未来。

逛街买衣服,进入一家服装店,非常中意一件外套或者别的,但是你希望用更低的价格收入囊中,这个时候你打算怎么做?

当你理解什么叫沉没成本之后就能 Get 到这其中的奥秘,不得不佩服女性同胞,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跟店员讨价还价,在店员始终不肯让价的情况,我们面子上会过不去,可能假装选择要走,不能排除店员会毫不理睬,丝毫不 Care 你的离开,要是转了一圈又回来购买那就多少尴尬,更多的可能是不会再回来购买的。

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店员让你把这个产品顺心顺意买走呢?

女性同胞就比较聪明了,通常她们进店会里面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试穿,然后才决定哪款比较看好,当店员觉得你非买这款衣服不可的时候,这个时候再说出你的价格需求。

这个时候店员有可能会给出一个你想要的价格,因为店员已经在你身上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这就是店员在你身上花费的沉没成本。

利用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做一些衍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商业逻辑去做营销,做经营。

分享两个关于“沉没成本”这个概念在商业中的运用的案例:

案例一:

我从事生日蛋糕,面包,中式点心,咖啡饮料,产品的烘焙门店等等。

前不久,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了一家新的店铺。不用说也知道,作为一个陌生的品牌,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想要打开这个市场,是有一定的困难度的。

我们新店的两个产品主线:一条产品线是面包,一条产品线是生日蛋糕。

这两条产品线的商业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包等常规类的产品,吃的是流量,就是这个店铺门口的流量大,面包相对会走的更好。

那生日蛋糕就不一样了,他吃的是品牌,如果你的品牌在这个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那里的生日蛋糕将会更畅销。

生日蛋糕是我们店铺的利润款,那么怎么打开这个市场理想的销量呢?

我们在开业的前,做了个营销方案。

我们做了一种券,这种券我想大家都应该见过,券的面值为 59 元。也就是说你可以拿着这个59的券,到我们店里这里来消费一个189块钱的生日蛋糕,那你只要,花费130元。

类似于这样的劵大家肯定见过,在各个大型商场或者门店外都有,可是这样子的券有用吗?

基本上是没有进店率的,或者是进店率极低,因为大部分人拿到这个券的时候都会把它随手扔掉。

我们的策略是 10 元换购 59 元的劵,结果我们在短短的三天开业期间里,我们准备了一千张券,最后都不够用。

一千张券,我卖了一万块钱,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锁住了至少 800 个蛋糕。

经过几个月的经营,我们发现,这样子十块钱卖出的券基本上都能回收。

就这样,我们的店铺一下子在当地打开了蛋糕市场。这就是利用沉没成本,这个商业原理,去做的这一个营销方案。

当顾客下了十块钱的沉没成本,他会被套在这个沉没成本里,就有很大的几率会过来消费这个生日蛋糕。

当然这个活动不仅仅是用了沉没成本,这是一个组合拳。

1、价格偏见:用十块钱,去跟59元做个比较,让顾客觉得很合算,很便宜;

2、生活常识:在客户的概念里,生日蛋糕普遍价格都要一百好几;

3、沉没成本:在我们这花了 10 元,这就是沉没成本,客户会认为在我们店把这 59 元的劵用了才觉得痛快,不然会觉得吃亏。

案例二:

所谓的沉没成本,对于我们经营,商业的人来说,就是你所投资的钱,那就是沉没成本。

要理性的去看待沉没成本,这是一个成功商人必备的素质。

去年3月份,我在一个陌生的市场看到了有一家门店,非常的大,大概有500个平方。

然后那个门店快经营不下去了,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我。当时转让给我的时候是 50 万左右。

如果让我去开一家新的店铺,那我要投资两百万以上。

接下这个盘子之后,我就带着团队过去,前前后后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品牌风格重新整顿装修,这差不多花了10来万,这么算下来这家店到正常开业成本花了60万的样子。

开业了以后,我们发现这家店铺,是因为它的地理关系,每天的营业额根本就是入不敷出。已经投进去60万,再加上团队的运作已经下去65万。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公司基本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赶紧撤人,这一派占少数。

还有一派认为,继续加大力度,继续开下去,这一派占多数。最后,我和另外一个合伙人,力排众议,决定停止营业,这个时候距离我开业才过去20天,做出决定后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全部搬完。

也就是说一家店铺投进去,前前后后65万,我们只经营了20天,立刻搬走。

因为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继续在里面耗费的资金和时间,那将不可估量。

这65万加上这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是沉没成本。当经营者面对这样子的沉没成本,要及时斩断,及时止损,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要看清楚沉没成本的本质!不能够被沉没成本所绑架。

⑸ 爱情里的沉没成本效应

在情感真人秀节目中,有一种现象特别常见:明明知道自己在一段感情中很不快乐,对方有许多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可真要说分手,又不肯。扪心自问还爱吗?不爱了,甚至有点儿讨厌。

那到底是什么心理,让一个人对一段糟糕的关系恋恋不舍呢?如果追问下去,他很可能会说:都这么多年了,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感情、时间、精力、甚至钱财,如果现在分手了,不就什么都没了?

一、沉没成本谬误

不甘心自己付出过的一切白白打了水漂,哪怕不爱了,哪怕在互相伤害,哪怕看不到未来,都仍要紧紧抓着不放。这种现象,不光在感情中会发生,在人们做任何决策时都可能存在。

我们在决定是否继续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考虑这件事的利弊,还会考虑自己在这件事上已经投入了多少。在行为决策理论中,这叫沉没成本谬误。

那么,什么叫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英文叫Sunk Cost,指那些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可以是金钱、时间、精力、感情投入等等。

在一件事情上的沉没成本越大,当人考虑是否坚持这件事的时候,就会越不理性,越容易发生“沉没成本谬误”的状况。



二、让沉没成本影响决策,意味着放弃新的机会。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

我好不容易攒钱买了双挺贵的皮鞋,可才穿了一天,就发现它虽然漂亮,穿在脚上却很不舒服,走路累脚不说,还把脚趾磨得又红又肿。理智告诉我不应该再穿这双鞋了,可我为它花了这么多钱啊,哪能浪费了呢,于是我不舍得扔,继续忍着疼穿它。
这其实就跟开篇讲到的爱情困惑是一个道理,就因为不甘心那些沉没成本,宁可继续让自己受罪。

而正因为不肯放弃一段不合适的感情,而丧失了拥有新的更好的恋情的机会,才是最大的损失。

三、正确的应对心态

1、别再考虑沉没成本,调整心态。

沉没成本就像已经泼出去的水,无论如何是收不回来的。既然不可能收回,就控制自己不要再去想它。

调整心态,既然爱过就不后悔,当初所有的付出都是因为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付出的时候,自己是安心和快乐的,就已经值得。虽然最终没能修成正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成长了、成熟了,这就是收获。

回到前面买鞋的例子。既然钱已经花出去了,无论是否穿这双鞋,钱都回不来。如果坚持穿它,只会让我的脚继续受罪,说不定还要花更多的钱来挽回健康。哪怕沉没成本很高,也要及时停止,至少不会继续损失更多。

2、分析当下和未来的利弊,理智决策。

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要把目光放在当下和未来,而不是过去。只需要考虑现在和未来,继续这件事到底是不是有利于自己。

有个办法可以尝试,比如买鞋的例子,我就假装这鞋子是人家免费送的,按这样的假设去决定还要不要继续穿它。

放到爱情这件事上,如果不知是否应该继续,不妨这样考虑:假设以前你们没有任何关系,一切从零开始,你还想跟这样一个人谈恋爱吗?

你看,只要别再理会沉没成本,决策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和清楚。

四、合理利用沉没成本

既然多数人很难不受沉没成本的干扰,我们在恋爱中也可以适当利用这个规律,更好的经营感情。

可以适当地允许或引导对方为这段关系投入一些时间、精力、感情、金钱等等,当对方遇到其它诱惑,对这段感情有所动摇的时候,或许会考虑到曾经付出的沉没成本,而有所顾虑。

在爱情中,认识和运用沉没成本谬误的概念,在困惑时,做出明智的抉择。

⑹ 沉没成本效应:不愿割舍的代价是失去更多

所谓沉没成本效应,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定改变的成本。比如已经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努力等。这一效应因为着眼于失去的代价,因此,从人类惧怕损失的心理角度来看,它极易导致一个人对损失念念不忘,每一次想起都会令心情变得更沉重,而在决定未来时死抱住过去不放,最终导致沉没成本谬误危险。

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系的教授霍尔·亚科斯(HalArkes)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卡特琳·布拉默(Catherine Blumer)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被试者假设自己花了100美元买了密歇根滑雪之旅的门票,但到目的地之后,却又发现了一个仅需50美元就可以成行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项目。于是,被试者也买了威斯康星滑雪之旅的门票。

随后,研究者让被试者假定这两个旅行的时间互相冲突,而两张票都不能退或者转让。最终,被试者究竟是选择100美元那个号称“不错”的密歇根滑雪之旅,还是会选择50美元的那个号称“每佳”的威斯康星滑雪之旅呢?

在实验中,有一半的被试者选择去参加更贵的100美元的密歌根滑雪之旅-尽管这一旅行可能不像后者一样有趣,但是,如果不去参加的话,那么损失无疑会更大。然而,这恰好就是一个谬误!因为不管你如何消费,花出去的钱都将是无法收回的。

这一实验证明了人们在沉没成本面前会做出多么盲目的选择。同时,这一实验也让我们意识到,最好的选择是将来能带给自己更好的体验,而不是一心要弥补过去的损失。

阿根廷着名高尔夫球运动员罗伯特·德·温森在面对失去时,表现得相当令人钦佩。一次,温森赢得了一场球赛,拿到奖金支票后,他正准备驱车回俱乐部。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到他面前,哭泣着请求他对自己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她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倘若再没钱医治,就会面临死亡。善良的温森一听,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支票签上名后送给了那个年轻的女子,并衷心祝愿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然而,一周后,他从朋友那里获知,那个悲痛的妈妈竟然是一个骗子,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孩子患了绝症的事情!温森听后,先是十分震惊,随后却变得很高兴他是为没有孩子患上重病而高兴。事后,他淡淡地说:“这是我一周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对于温森而言,失去的金钱并不是重点,因为已经失去了,何必徒劳地难过呢?重要的是,的确没有孩子患上重病。就这样,他以博大的胸怀面对“失”,以豁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沉没成本-这正是不让沉没成本加重,甚至影响当下和未来的最好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过失去,不过,由于对失去所抱持的心态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总是想着自己的沉没成本,反复向他人表明自己失去的东西有多么好,有多么珍贵······有人则在失去后,不是一味地伤感、抱怨,而是主动寻找新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失去并不代表失败,失去后还可以重新拥有。而这一点,恰好是许多成功者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艘轮船上,一个人正坐在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这个人头上戴着的一顶崭新的帽子刮进大海中。这个人用手摸了一下头,然后看了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淡定地看起报纸来。

旁边的一个人大惑不解地说:“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里了!”“知道了,谢谢。”他仍继续看报。

“可那帽子值几十美元呢。”

“没错,我正在考虑怎样省钱再去买一顶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来。

诚如帽子的主人所说的,失去的已经失去,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过多地为沉没成本而伤怀,无疑会给我们的心理投下更深的阴影,有时甚至因此而备受折磨。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妥善地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只沉湎于已不存在的东西中,而没有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

须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与其为沉没成本而懊悔终日,不如考虑如何获取足够的机会,去重新开始。

在人生旅途中,由于年龄、经历、机遇等,我们可能在自己年少的时候做了一些无可挽回的错事,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弯路,经历了一些难以承受的挫折,如果利用沉没成本的概念来认识这些事,只要我们从这些错误、弯路和挫折、打击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认知的方向,面对新的开始,从而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我们可能会赢得一种新的、更为积极的人生。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不念既往,不畏得失,从容地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