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简单计算
变动成本法下,单位成本=(60000+45000+12000)/1200=97.50元/件,
期末存货成本=(1200-1000)*97.50=19500元。
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成本=(60000+45000+12000+30000)/1200=122.50元/件,
期末存货成本=(1200-1000)*122.50=24500元。
两者差异24500-19500=5000元,原因是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30000元全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存货成本中不包括固定资产制造费用,而完全成本法下,成本中包括固定资产费用30000元,产量1200件,每件成本中包括固定制造费用25元。也就是完全成本法下每件产品成本比变动成本法下多分摊了25元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200件共分摊固定制造费用200*25=5000元。
⑵ 完全成本法下销售成本怎么算
计算公式: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利润
完全成本法”,也称“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
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短期决策。
实用性
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原因是:虽然固定性制造费用只是同企业生产能力的形成有关,不与产品生产直接相联系,但它仍是产品最终形成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当成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这样就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缺点
不利于成本管理 由于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给成本管理带来了问题: 一是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是产品成本中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使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复杂。
全成本法是一种生产导向型成本法。由于固定性制造费用在短期内往往不会发生变化,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与产量成反比关系,即产量越高,单位产品固定制造费用就越低,单位产品成本也就越低,这会刺激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此法下的产品成本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及会计准则。
⑶ 如何计算完全成本
1、完全成本是会计改革前的成本计算方法,简单的说,以工厂为例,就是把现在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都包括到产品成品中。
2、而会计改革后,摒弃了完全成本法,改为了制造成本法,把过去完全成本中含有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统统作为期间费用,直接结转本年利润,体现当期的损益,不直接参与产成品成本的费用分配了。
特此回答!
⑷ 完全成本总额是什么意思
完全成本是企业一定时期为生产和销售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全部耗费。
完全成本法下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1、产品成本的计算: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单位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本期产量,期间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个期间费用:变动性+固定性费用总和)。
2、销货成本的计算:本期销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本期销货量(当期初存货为零时)。
3、营业利润的计算:
(1)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2)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
4、销售成本的计算:销售成本=本期的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⑸ 如何计算完全成本
1、完全成本是会计改革前的成本计算方法,简单的说,以工厂为例,就是把现在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都包括到产品成品中。
2、而会计改革后,摒弃了完全成本法,改为了制造成本法,把过去完全成本中含有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统统作为期间费用,直接结转本年利润,体现当期的损益,不直接参与产成品成本的费用分配了。
特此回答!
⑹ 完全成本计算法。请写出计算过程
本期产量=5000+10000-4000=11000件
(1)单位固定制造费用=44000/11000=4元
(2)期初存货单位成本48元,单位变动成本=48-4=44元
(3)期初存货4000件,单位固定制造费用4元,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总额=4*4000=16000元
(4)由于售价相同,所以利润差额=成本差额
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10000*4+44*10000=480000
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44*10000=440000
所以利润差额=40000
或者简易算法,由于变动成本相同,所以利润差额就是固定成本=10000*4=40000
⑺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计算
变动成本法计算盈亏的步骤如下:
销售收入
减:销货成本(已售产品负担的变动生产成本)
=生产边际贡献
减:变动非生产成本
=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包括生产的和非生产的)
=营业利润
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所以这种方法也称为"归纳(或吸收)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短期决策
拓展资料:
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
一、定义不同
1、变动成本法也称直接成本法、边际成本法,是变动成本计算的简称,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全成本法亦称“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
二、理论依据不同
1、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固定制造费用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2、完全成本法则强调成本补偿的一致性,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其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应当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三、应用前提与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1、变动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成本按其与产量变动间的线性关系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进行粗略估计。其中,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2、完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
四、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1、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随着产品的流转而结转;
2、变动成本法则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视作当期的期间费用,随同销售和管理费用一起全额扣除,而与期末是否结余存货无关,产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
五、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1、采用变动成本法,无论是在产品、库存产成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都只包含变动成本,故期末结余存货只按变动成本计价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2、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参与期末成本的分配,这样,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额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可见,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
⑻ 完全成本法计算
完全成本法下, 本年完工产品单位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初在产品数量+本期投产数量) =(24000+9600+2400+6000)/(0+12000) =3.5 本年销售成本总额=10000*3.5=35 000元 期末存货成本总额=2000*3.5=7 000元 本 年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10000*(4.5-3.5)-(250+750)-(4000+2000) =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