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进货与销货的差价的成本有哪些
扩展阅读
大学逃课成本有哪些 2025-07-02 18:20:38
教练车上牌费用多少 2025-07-02 18:19:39

进货与销货的差价的成本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12-10 18:31:27

⑴ 销货成本是什么包括哪些

销货成本
是指企业当期已售商品之成本,即为制造这些产品所直接投入的原材料、劳动力及分摊的制造费用,不包括无法轻易按合理比例分摊到各种产品上的间接成本(overhead),后者以销售及行政费用为主,如广告推销及后勤部门的支出,通常合称营业费用(operating expenses)。

计算公式
有些企业为完整表达销货成本,常采用利润中心的损益表,让真实的成本与利润合理呈现。计算公式如下:
完全成本法:销货成本=期初商品盘存+本期进货-进货退出-进货折让+进货费用-期末商品盘存
变动成本法:单位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⑵ 商品进销差价的差价的计算方法和分录

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对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
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月销售商品=应本月“主营业务收入”×差价率
分摊的进销差价科目贷方发生额
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例:某商场2005年5月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110000元,售价总额为120000元,本月购进该商品的进价成本为70000元,售价总额为80000元,本月销售收入为130000元。有关计算如下:
进销差价率=(10000+10000)/(120000+80000)×100%=10%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130000×10%=13000(元)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130000-13000=117000(元)
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110000+70000-117000=63000(元)
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购入商品时
借:库存商品8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3600
贷:银行存款83600
商品进销差价10000
②发出存货时
A.收到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152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3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100
B.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130000
贷:库存商品130000
借:商品进销差价13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13000

⑶ 商品进销差价怎样算的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进商品进销差价)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进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商品售价+本期购进商品售价)*100%。
购进的时候账务处理是,
借:库存商品,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商品进销差价。
销售结转成本的时候账务处理是,
借:主营业务成本,
借:商品进销差价,
贷:库存商品。

⑷ 进销差价额

例1

某小企业月末“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为248788元,“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为566500元,月商品销售额(不含税)为588000元。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如下:

差价率=248788÷(566500+588000)×100%=21.55%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588000×21.55%=126714(元)

①平时按商品售价结转成本的企业,月终将计算出的月应分摊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冲减多转销售成本和已实现差价,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126714

贷:主营业务成本126714

②平时不随商品销售结转成本企业,月终应同时核销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和结转成本,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461286

商品进销差价126714

贷:库存商品588000

例2

某商场2005年5月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110000元,售价总额为120000元,月购进该商品的进价成本为70000元,售价总额为80000元,月销售收入为130000元。(以上均为不含税价)有关计算如下:

进销差价率=[(120000-110000)+(80000-70000)]/(120000+80000)×100%=10%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130000×10%=13000(元)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130000-13000=117000(元)

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110000+70000-117000=63000(元)

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购入商品时

借:商品采购 7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1900

贷:银行存款 81900

借:库存商品80000

贷:商品采购 70000

商品进销差价 10000

②发出存货时

A.收到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152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3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100

B.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130000

贷:库存商品130000

借:商品进销差价13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13000

⑸ 商品进销差价的含义,如何使用

商品进销差价:售价与成本的差异
简单理解:同一种小商品,购进数量大、购进价格“频繁变动”,同时当期销售数量大。例如:进同一个型号的笔,每天进货一只,每天价格涨1毛:第一天为1元、第二天未1.1元、1.2元。。。第30天进价为3.9元。卖价为3元(30只总货值90元)。当月卖了15只(销售收入45元)。
商品进销差价的核心就是,购进的成本与售价的差,合计、打包甩一边。等到销售的时候,再把总差价找出来,除以总货值,找出分摊比例,从本次售价中把差异扣减掉。得到这批次销售的成本。
根据例子,我们只需要登记进销差价(成本与售价的差)第一天-2元、 第二天-1.9元、第三天-1.8元。。。第30天0.9元,打包加总得到:-16.5元。
①每只分摊多少进销差价?总差价÷总货值,每只分摊-16.5/90=-0.1833进销差价。
②本次售价分摊多少?15只45元售价分摊:45×(-16.5/90)=-8.25元进销差价。也就是说,这15只的成本=45元-8.25元=36.75元。
这种情况很难适用【实际成本法】下的:个别计价、先进先出、加权平均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适用于价格相对稳定,单独标价的批量不多)。
①如果用个别计价法或先进先出法,你得给每支笔,贴个便利贴,写上价格,不然你不知道自己卖出的总成本。
②如果用加权平均和移动加权平均,天~~每只笔买进来,就得算个平均价,30天就得算30次。第一天=(期初成本0+第一天成本1)/(期初数量0+第一天数量1)=1,第二天=(0+1+1.1)/(0+1+1)=1.05,第三天依次类推。。。
③用进销差价就很简答了,每购进一次,做一次差,写在小本子上,月末做一次加减乘除就ok了

⑹ 关于进销存差价怎么计算怎么结转成本

1407 商品进销差价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可按商品类别或实物管理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哎呀!“需要简单明了通俗的回答”数据提供不足。

⑺ 进货成本包括哪些

进货成本应该包括从购入到使商品处于可供销售的地点和状态的一切直接和间接的支出。它包括:
(1)商品购买时的发票价格(价目表价格扣除商业折扣)减去购货折扣,即货款;
(2)商品在运输中由买方负担的运费、保险费、税款支出和在途正常损耗等;
(3)处理费用,例如对运输中弄皱的衣服重新加以烫平的费用。

⑻ 关于进销差价和商品销售实际成本的计算

商品进销差价是商业企业核算存货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商品进销差价是指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由于此差价没有实际意义,为了与原售价核算法的内涵一致,进一步将差价分为进销差价和进项税额进行明细核算。 [编辑] 商品进销差价的会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库存商品采用售价进行日常核算的,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进行明细核算。 三、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 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贷记本科目。 (二)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 商品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额+本月“ 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贷方发生额)×100%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贷方余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进行商品日常核算的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委托加工商品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企业无论采用当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还是上月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商品进销差价,均应在年度终了,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四、本科目的期末 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商品的商品进销差价。 [编辑] 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
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指售价(或码价)与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这样一来使该明细科目核算内容与增值税实行前的商品进销差价核算内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税是价外税的本质要求。另外发行企业以售价或码价核算采购的商品,商品的进价不再进行核算, 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的期末结转=(含税销售成本﹣含税进销差价)÷(1+17%)×17% 由于进销差价是根据综合进销差价率结转,而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各种商品的差价率各有高低,加上不同差价率的商品库存和销售比重不尽相同,必然导致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期末分摊出现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出现,年终在调整进销差价的同时,调整商品进销差价(进项税额)。 为了克服上述核算存在的问题,建议: 将商品进销差价分为不含税进销差价和销项税额两个明细科目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不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的差额,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是商品的销项税额。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和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的期末分摊: 本月进销差价率=月末进销差价科目余额÷[不含税销售收入+库存商品÷(1+17%)],本月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本月不含税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年终决算前应对各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一次核实调整,根据商品盘存表上出版物的售价或码价,与库存商品科目余额进行比较,剔出盘盈盘亏因素后的差额为多转或少转的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 本月已销售商品应分摊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本月不含税销售收入×17%。 将商品进销差价分为上述两个明细科目核算的目的有3个: 1、既保证了售价核算方法的实施,又符合增值税价外税的本质要求。 2、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较进销差价中含销项税额的做法更能确切地反映商品进销差价的本意,体现经营毛利的概念,便于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 3、商品进销差价(销项税额)直接根据售价(或码价)结转,易理解,易操作,减少了会计核算工作量,更有利于查账和用账。
http://wenku..com/link?url=_rE737QABfH-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给你些资料自己慢慢研究,再好好处理这个问题

⑼ 什么是进销差价

所谓商品进销差价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小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其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如:商品售价60元,进价40元,则20元就是他们的进销差价。期末对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按以下方法计算: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月销售商品分摊的进销差价=应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上述所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采用售价核算的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月度终了,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对于已按售价结转其成本的,应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委托代销商品和委托加工物资可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小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月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采用上月的差价率计算分摊月已销商品应负担的进销差价,并应于年度终了,对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
商品进销差价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加工收回以及销售退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本科目。
(二)期(月)末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按以下公式计算: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商品进销差价率
企业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各期之间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上期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分摊本期的商品进销差价。年度终了,应对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核实调整。